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可见光逆反射通信的移动增强现实定向交互
1
作者 李景聿 陈拓潮 +7 位作者 李明哲 徐栩海 张铖 徐子晨 刘譞哲 黄罡 冯云 许辰人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643-3656,共14页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中,用户频繁地与环境中不同的智能物体交互完成任务,其完成效率和用户体验由所采用的定向交互技术决定.然而,从交互手段上来说,现阶段定向交互依赖于Wi-Fi、BLE等无线技术,其信号全向传播的特点使其不能利用用户的空间... 移动增强现实应用中,用户频繁地与环境中不同的智能物体交互完成任务,其完成效率和用户体验由所采用的定向交互技术决定.然而,从交互手段上来说,现阶段定向交互依赖于Wi-Fi、BLE等无线技术,其信号全向传播的特点使其不能利用用户的空间环境(即位置和方向)来缩短互动时间,带来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从交互界面上来说,现阶段基于视觉的界面存在可靠性低、扩展性低等问题,进一步限制了系统的通用性.本文介绍了RetroAR——基于可见光逆反射通信的定向交互系统.RetroAR利用了光的定向传播特性来保留用户的空间环境,并依靠逆反射通信实现用户与目标设备之间无连接的快速定向交互.系统实验表明,RetroAR最远可在4 m距离支持100°视角的交互,同时实现厘米级的六自由度(6-Degrees Of Freedom,6-DoF)三维跟踪.用户研究表明,与基于Wi-Fi的解决方案相比,RetroAR将非接触式控制的交互时间减少了2倍,并且具有更好的用户体验.RetroAR借助可见光逆反射通信来利用用户空间环境,保持交互过程中的直观性.用户可以“所指即所控”的方式与多个目标进行互动,实现类似自然交互的快速定向交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增强现实 定向交互 所指即所控 可见光逆反射通信 聚合物分散液晶
下载PDF
频谱受限下容量优化的多标签并发反射通信系统
2
作者 李向阳 王山岳 +2 位作者 张弛 闫宇博 谈海生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776-3792,共17页
无源反射通信技术因其微瓦级别的功耗,使得物联网设备易于部署且免维护.多标签并发反射通信技术使反射标签无需实现冲突避免等复杂协议,从而在降低设备功耗的同时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规模.然而,反射标签可用的频谱资源有限,导致多标签并... 无源反射通信技术因其微瓦级别的功耗,使得物联网设备易于部署且免维护.多标签并发反射通信技术使反射标签无需实现冲突避免等复杂协议,从而在降低设备功耗的同时提升系统的吞吐量和规模.然而,反射标签可用的频谱资源有限,导致多标签并发面临相互干扰和频谱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为此,提出了CamScatter,一个容量优化的多标签并发反射通信系统,设计了针对有限频谱资源进行最优化信道划分和高效分配的策略,避免标签之间的干扰,显著提升系统的容量.在预处理阶段,提出了带宽最大化的信道划分算法,为系统通信提供频谱上互不干扰且带宽利用率高的信道划分方案.在初始化阶段,提出了高效信道分配和最优化速率分配方案,根据系统中所有标签的信噪比,为标签分配最合适的信道和速率,以解决标签能量差异造成的信号干扰,提升系统吞吐量.在运行阶段,系统利用边带聚合和匹配滤波技术增强待解调标签信号的强度,减轻其他标签的信号干扰.系统可以利用的带宽范围为142.4~773.5 kHz,由于谐波干扰限制,理论上最大频谱利用率为81.1%,避免干扰的情况下最大系统容量为2925 kbps.仿真实验表明,算法可以实现78.6%的频谱利用率,最大系统容量可达1914 kbps.实际部署实验验证,本系统最高支持305 kbps的系统吞吐量,最多可支持30个标签的并发通信,有效解决了标签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通信 并发通信 谐波干扰 远近效应 容量优化
下载PDF
面向非合作低轨卫星反射通信的类椭圆信道特性
3
作者 田芮 王兆祺 +3 位作者 刘喜庆 胡小玲 孙耀华 彭木根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2024年第4期43-56,共14页
6G移动通信系统拟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全域融合及泛在服务。随着低轨卫星部署密度的增加以及大尺寸天线板的应用,低轨卫星反射通信技术在6G高空平台远距离通信中展现出较大潜力。然而目前低轨卫星反射通信研究领域仍存在诸多空白,特别是... 6G移动通信系统拟实现空天地一体化的全域融合及泛在服务。随着低轨卫星部署密度的增加以及大尺寸天线板的应用,低轨卫星反射通信技术在6G高空平台远距离通信中展现出较大潜力。然而目前低轨卫星反射通信研究领域仍存在诸多空白,特别是其完整信道建模较为复杂。鉴于此,基于星历模型重点研究低轨卫星反射级联信道的大尺度衰落特性与多普勒频移效应,并探讨卫星高度、信号频点以及收发机间距等因素对衰落和频移的具体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入射链路与出射链路产生的多普勒频移可实现部分抵消,当收发机的连线大致位于卫星轨道平面内时频移的抵消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轨卫星 反射通信 星历模型 大尺度衰落 多普勒频移
下载PDF
陆上漫反射光通信的安全通信方式
4
作者 焦云燕 张智豪 +2 位作者 陈果 周华 蒲涛 《通信技术》 2024年第9期880-885,共6页
基于激光的漫反射能提供一种新型的快速便捷的陆上通信手段。针对强对抗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窃听风险,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原理建立了存在一个光源、一个合法接收者和一个窃听者的漫反射光通信系统模型。然后,对散射和漫反射两种不同接收方式... 基于激光的漫反射能提供一种新型的快速便捷的陆上通信手段。针对强对抗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窃听风险,基于物理层安全的原理建立了存在一个光源、一个合法接收者和一个窃听者的漫反射光通信系统模型。然后,对散射和漫反射两种不同接收方式的红外波段窃听链路损耗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漫反射窃听的链路损耗更小、风险更大,应优先使用前向漫反射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漫反射通信 物理层安全 散射 链路损耗
下载PDF
基于NOMA的共生反向散射通信的性能分析
5
作者 李新颖 张丽君 刘英挺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81-887,共7页
非正交多址接入和环境反向散射通信是提高无线通信系统频谱效率的关键技术.针对能量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瑞利衰落信道的下行非正交多址接入多路传输的共生反向散射通信系统.该系统由1个源节点S、1个反向散射设备BD和1个目的节点D组... 非正交多址接入和环境反向散射通信是提高无线通信系统频谱效率的关键技术.针对能量受限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瑞利衰落信道的下行非正交多址接入多路传输的共生反向散射通信系统.该系统由1个源节点S、1个反向散射设备BD和1个目的节点D组成.考虑到实际的非线性能量收集模型,在满足反射设备的能量因果约束的情况下,采用了一种最优动态反射系数以最大化反向散射信号的功率,推导了该系统中断概率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仿真验证了理论推导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反射设备电路的自身损耗对系统中断性能有重要影响.此外,通过仿真对比分析了基于非正交多址的共生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和基于正交多址的共生反向散射通信系统性能,结果表明基于非正交多址的共生反向散射通信系统具有更好的中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正交多址技术(NOMA) 环境反向散射通信(AmBC) 非线性能量收集 中断概率
下载PDF
光标签使能的车路协同现状与展望
6
作者 李伟 许科诺 许辰人 《移动通信》 2021年第6期13-19,共7页
基于无线电的车联网部署仍然缓慢,需要低成本可渐进的解决方案,因此介绍了光标签技术及其使能的一种新型的车路协同组网方式。通过对传统路标进行改造,利用了其逆反射涂层,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建立了可见光逆反射通信,向车辆传递动态... 基于无线电的车联网部署仍然缓慢,需要低成本可渐进的解决方案,因此介绍了光标签技术及其使能的一种新型的车路协同组网方式。通过对传统路标进行改造,利用了其逆反射涂层,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建立了可见光逆反射通信,向车辆传递动态信息。展示了一套创新的通信设计,包括延迟偏振、基于极化的差分接收和分散的数据链路协议,并给出了实验结果。最后从技术自身、单车级应用、车路协同级应用等方面介绍并展望了光标签技术未来的应用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逆反射通信 基础设施与车辆间组网 基于偏振的差分接收 智慧基础设施
下载PDF
面向6G物联网的主被动互惠传输关键技术 被引量:8
7
作者 伍明江 类先富 +1 位作者 李里 唐小虎 《物联网学报》 2020年第1期45-51,共7页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被列为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之一,但真正成熟的万物互联需要到未来6G网络才能实现。6G物联网将同时提供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等全方位服务,实现深度沉浸式泛在连... 大规模机器类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type communication)被列为5G网络的三大应用场景之一,但真正成熟的万物互联需要到未来6G网络才能实现。6G物联网将同时提供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等全方位服务,实现深度沉浸式泛在连接。首先,展望了6G技术和6G物联网的技术挑战,总结了现有物联网的物理层传输技术。然后,重点介绍和讨论了一类新型的面向6G物联网的主被动互惠传输技术,为6G物联网传输提供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和实现途径。最后,讨论了在6G物联网主被动互惠传输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G 物联网 环境反向散射技术 智能反射通信 互惠传输
下载PDF
A ground reflection model for I-UWB signal propagation
8
作者 汪洋 张钦宇 +2 位作者 张乃通 刘法 张继良 《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ew Series)》 EI CAS 2008年第1期23-26,共4页
Impulse systems do not undergo the multi-path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that manifests itself as Rayleigh fading prevalent in continuous wave systems, but rather show up as delayed replications of the direct impulse. I... Impulse systems do not undergo the multi-path destructive interference that manifests itself as Rayleigh fading prevalent in continuous wave systems, but rather show up as delayed replications of the direct impulse. In this paper, the model for impulse signals propagation over a plane earth is proposed. The condition for direct pulse and its replication overlapping each other was investigated. The model described here also takes into account the polariza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signals and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 plane, which was always neglected by previous approaches.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path loss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3 zones with different path loss exponents as the distance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R) increa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WB path loss 2-ray model muhipath
下载PDF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mid-infrared carbon dioxide sensor for the application in greenhouse environment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嘉宁 郑玲娇 +2 位作者 牛新涛 郑传涛 王一丁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 2016年第5期379-383,共5页
A mid-infrared carbon dioxide(CO_2) sensor is presented for the application in greenhouse environment. An integrated multi-pass gas chamber and a dual-channel differential detection method are adopted to decrease resp... A mid-infrared carbon dioxide(CO_2) sensor is presented for the application in greenhouse environment. An integrated multi-pass gas chamber and a dual-channel differential detection method are adopted to decrease response time and suppress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respectively. An optical module is developed using a cost-effective wideband mid-infrared light source, a dual-channel pyre electrical detector and a spherical mirror, and the moisture-proof function i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enabl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sensor in greenhouse with high humidity. Experiments a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sensing performance on CO_2 concen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limit of detection(Lo D) is about 3×10^(-5) with an absorption length of 30 cm. The relative detection error is less than 5% within the measurement range of 3×10^(-5)—5×10^(-3). Based on 10 h long-term stability measurement on 5×10^(-4) and 2×10^(-3) standard CO_2 samples, the maximum fluctuations are 1.08% and 3.6%, respectively. By using a 2.4 GHz wireless network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remote monitoring and data recording, a field measurement of this sensor in a greenhouse is conducted, and good performance is proven in such circum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eenhouse fabrication dioxide wideband mirror spherical recording enabling chamber suppr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