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近视发生时间与反应性AC/A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婷
赵堪兴
李丽华
王蕊
程文博
-
机构
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75-978,共4页
-
文摘
目的研究近视者对于近距离目标物的调节反应和集合反应与近视的发生时间是否有明确的联系,以及使用正、负镜片作为调节刺激的梯度法测得的反应性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和刺激性AC/A的值是否有差异。方法 92位志愿者参加本研究。将受试者分为正视组22例、早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前)组44例和迟发性近视(近视发生在15岁之后)组26例。分别用+1.00 D和-1.00 D的镜片作为调节刺激,测量计算三组受试者的AC/A。结果不同组别的调节滞后量、调节性集合和刺激性AC/A无论在正镜片还是在负镜片刺激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不同组别在正、负镜片刺激下的反应性AC/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0.000)。正视组和早发性近视组在正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在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性近视组在正、负镜片刺激下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6)。结论无论是早发性近视者还是迟发性近视者,其反应性AC/A均高于正视者;不同性质的调节刺激测出的AC/A也有差别,与受试者的屈光状态类型有关。
-
关键词
近视
反应性ac/a
刺激性ac/a
-
Keywords
myopia
response ac/a ratio
stimulus ac/a ratio
-
分类号
R778.1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客观调节性集合/调节比率的研究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徐丹
徐菁菁
吕帆
-
机构
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
出处
《眼视光学杂志》
2009年第5期378-381,共4页
-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2168)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人才基金(RC9606)
温州市科技局基金(S2002A034)
-
文摘
目的利用眼动追踪仪和红外自动验光仪获得刺激性调节性集合/调节(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AC/A)和反应性AC/A值,分析两者相关性及差异。方法选取34名健康在校学生和年轻工作人员[年龄为20~35岁,平均(25.8±3.4)岁],在集合反馈回路打开(遮盖左眼)的条件下,用310型眼动追踪仪分别记录调节性集合;用wv500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注视眼在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从而分别得出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对两者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用眼动追踪仪法测量所有受试者所得的刺激性AC/A和反应性AC/A有显著相关性(r=0.871,P=0.000)和明显差异,反应性AC/A为(7.50±3.60)△/D,刺激性AC/A为(4.77±1.84)△/D,反应性AC/A平均值与刺激性AC/A平均值相比为1.57,两者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反应性AC/A高于刺激性AC/A,大多数个体均有一定程度的调节滞后量。
-
关键词
眼动追踪仪
刺激性ac/a
反应性ac/a
调节性集合
调节反应
-
Keywords
eye tracker
stimulated ac/a ratio
response ac/a ratio
accommodative convergence
accommodative response
-
分类号
R778.11
[医药卫生—眼科]
-
-
题名梯度法测量AC/A在双眼视正常者中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武雪娟
赵堪兴
-
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
出处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97-700,共4页
-
文摘
目的研究分析注视不同距离时使用梯度法测量AC/A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方法运用重复测量方法,使用综合验光仪对受试者主觉验光,全矫状态下,通过三棱镜分离加交替遮盖法分别测量受检者注视5m处,无调节刺激及有调节刺激(-1.50D,-2.00D,-2.50D)和注视33cm处无正镜附加及有正镜附加(+1.50D,+2.00D,+2.50D)时的眼位。使用开放视野式红外线自动验光仪测量以上不同调节状态下的调节反应值。梯度法测得刺激性AC/A与反应性AC/A。结果测量40名双眼视正常的在校大学生,年龄23-25岁,双眼视状态下,注视5m处及33cm处使用不同调节刺激下测量的调节反应值均小于实际所需调节量。梯度法(5m)测量的刺激性AC/A值与相应梯度法(33cm)的测量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梯度法(5m)测量的反应性AC/A值与相应梯度法(33cm)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m处3种负镜片刺激下测得的3组反应性AC/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O.43,P=0.66)。33em处3组反应性AC/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P=0.41)。结论调节滞后是造成分别注视5m与33cm处时使用梯度法测量的刺激性AC/A值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注视5m处与注视33cm处梯度法测量的反应性AC/A值比较稳定。外隐斜有可能造成注视33cm处梯度法测量的反应性AC/A值比注视5m处的测量值偏高。
-
关键词
刺激性ac
A
反应性ac
A
调节滞后
-
Keywords
Stimulus ac/a
Response ac/a
Lag of accommodation
-
分类号
R195.1
[医药卫生—卫生统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