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Ag-Cu-Ti反应扩散连接SiCp/2009Al复合材料的接头强度与断裂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祖德 舒大禹 +2 位作者 黄继华 胡传凯 康凤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0-104,共5页
采用Al-Ag-Cu-Ti中间夹层,在真空条件下对SiCp/2009Al复合材料进行了反应扩散连接。结果表明,中间夹层Ti元素含量、连接温度和保温时间均会影响SiCp/2009Al复合材料连接接头的连接强度;最佳的连接工艺为连接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T... 采用Al-Ag-Cu-Ti中间夹层,在真空条件下对SiCp/2009Al复合材料进行了反应扩散连接。结果表明,中间夹层Ti元素含量、连接温度和保温时间均会影响SiCp/2009Al复合材料连接接头的连接强度;最佳的连接工艺为连接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Ti元素含量3%(质量分数),在最佳的连接工艺下连接强度可达120MPa;SiCp/2009Al复合材料的反应扩散连接接头的断裂是由于焊缝中的金属间化合物成为裂纹源,裂纹在焊缝中扩展导致接头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2009Al复合材料 反应扩散连接 接头强度 断裂分析
下载PDF
Ti对Al-Ag-Cu反应扩散连接SiCp/2618Al复合材料接头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2
作者 舒大禹 赵祖德 +4 位作者 黄继华 张华 万云 贾代金 张隆平 《粉末冶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6-110,共5页
采用Al、Ag、Cu等混合粉末作为中间夹层对铝基复合材料(SiCp/2618Al)进行反应扩散连接,通过在中间夹层中添加Ti,研究了Ti对接头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连接温度540℃,保温60min的情况下,Ti的加入改善了Al-Ag-Cu共晶... 采用Al、Ag、Cu等混合粉末作为中间夹层对铝基复合材料(SiCp/2618Al)进行反应扩散连接,通过在中间夹层中添加Ti,研究了Ti对接头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连接温度540℃,保温60min的情况下,Ti的加入改善了Al-Ag-Cu共晶液相对铝基复合材料表面Al2O3氧化膜和SiC颗粒的润湿性,可以获得均匀致密度高的连接接头;接头主要由Ag、Al和Al-Ag固溶体组成,在其中分布了少量的Al4Cu9、Al3Ti、Ag2Al和SiC;接头的剪切强度随Ti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但过多的加入Ti反而降低接头的剪切强度,当Ti添加量为2·1%(质量分数)时,连接效果最好,接头剪切强度可达到101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扩散连接 中间夹层 TI 铝基复合材料
下载PDF
Al-Ag-Cu-Ti反应扩散连接SiCp/2009Al复合材料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谋 杨琴文 马亚亚 《国防制造技术》 2017年第3期12-17,共6页
采用Al-Ag-Cu-Ti中间夹层,在真空条件下对SiCp/2009Al复合材料进行了反应扩散连接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最佳的连接工艺为:连接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压力2×10-3MPa,Ti含量为3wt%。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得到... 采用Al-Ag-Cu-Ti中间夹层,在真空条件下对SiCp/2009Al复合材料进行了反应扩散连接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得到了最佳的连接工艺为:连接温度550℃,保温时间60min,压力2×10-3MPa,Ti含量为3wt%。力学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该工艺得到的接头剪切强度可达120MPa。对连接区进行SEM、XRD和EMPA分析表明,连接区生成了Ag2Al、Al2Cu、Al3Ti、Al3Cu Ti金属间化合物,少量的金属间化合物能起到有效增强接头连接区的作用,和母材的力学性能相匹配,提高连接接头的综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2009Al复合材料 反应扩散连接 正交试验 剪切强度
下载PDF
SiC颗粒增强AI复合材料的扩散反应连接试验 被引量:1
4
作者 邵光辉 徐道荣 《电焊机》 2008年第9期87-89,共3页
以Cu箔为中间层,利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对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真空扩散反应连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连接表面的洁净与否对接头外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连接温度升高,原子扩散区域增大而连接试样的整体力学性... 以Cu箔为中间层,利用金相显微镜、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对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进行了真空扩散反应连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连接表面的洁净与否对接头外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连接温度升高,原子扩散区域增大而连接试样的整体力学性能变差;连接接头中有金属间化合物AlCu3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基复合材料 扩散反应连接 中间层
下载PDF
Cu-Ti-C反应复合-扩散连接C_f/SiC复合材料和TC4钛合金接头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4
5
作者 班永华 黄继华 +2 位作者 张华 赵兴科 张志远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3-716,共4页
用Cu粉、Ti粉、石墨粉组成的混合粉末连接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和TC4钛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接头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Cu-(15-30)Ti(ω%)粉末中加入适量石墨粉作钎料,经900~950℃、5-30rain真空... 用Cu粉、Ti粉、石墨粉组成的混合粉末连接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和TC4钛合金,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接头组织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Cu-(15-30)Ti(ω%)粉末中加入适量石墨粉作钎料,经900~950℃、5-30rain真空钎焊,获得了完整的原位合成TiC增强的复合接头。通过在连接层中原位合成一定体积分数TiC可以明显降低接头热应力。钎料石墨颗粒中的C元素和液相连接层中Ti元素发生相互扩散,形成了残余石墨颗粒周围的TiC反应层和分布在连接层中的TiC颗粒。反应速率主要受C元素由石墨颗粒向液相连接层的扩散速率所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SIC陶瓷基复合材料 钛合金 原位合成TIC 反应复合-扩散连接
下载PDF
Vacuum diffusion bonding of Ti_(2)AlNb alloy and TC4 alloy 被引量:5
6
作者 Guang-jie FENG Yan WEI +3 位作者 Bing-xu HU Yi-feng WANG De-an DENG Xiu-xia YANG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9期2677-2686,共10页
The Ti_(2)AlNb alloy was joined with TC4 alloy by vacuum diffusion bond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ding parameters,and joint microstructure and shear strength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ffus... The Ti_(2)AlNb alloy was joined with TC4 alloy by vacuum diffusion bondi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nding parameters,and joint microstructure and shear strength was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ffusion of Al,Ti,Nb and V elements across bonding interface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ree reaction layers:B2/βlayer andα2 layer on the TC4 side,andα2+B2/βlayer on the Ti_(2)AlNb side.The bonding temperature determined the atomic activity,thus controlling the growth of reaction layers and influencing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joint.When the Ti_(2)AlNb alloy and TC4 alloy were bonded at 950℃for 30 min under 10 MPa,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joint reached the maximum of 467 MPa.The analysis on the fracture morphology showed that the fracture occurred within the B2/βlayer and the fracture model was ductile rupture.Meanwhile,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Ti_(2)AlNb/TC4 joint was discussed in dep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_(2)AlNb alloy TC4 alloy diffusion bonding interfacial reaction shear strength formation mechanism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