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式-O-(3-氯-2-丙烯基)丙酮肟醚的制备研究
1
作者 邵娟 容如滨 喻宗沅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7年第1期32-33,共2页
研究了硫酸羟胺与反式-1,3-二氯丙烯反应制备反式-O-(3-氯-2-丙烯基)丙酮肟醚的合成工艺,确定优化工艺条件如下:硫酸羟胺与反式-1,3-二氯丙烯摩尔比为0.5:1、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70~80℃,此时反式-O-(3-氯-2-丙烯基)... 研究了硫酸羟胺与反式-1,3-二氯丙烯反应制备反式-O-(3-氯-2-丙烯基)丙酮肟醚的合成工艺,确定优化工艺条件如下:硫酸羟胺与反式-1,3-二氯丙烯摩尔比为0.5:1、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70~80℃,此时反式-O-(3-氯-2-丙烯基)丙酮肟醚的收率为70.9%、纯度为94.65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3--2-丙烯基)丙酮肟 合成 -O-(3--2-丙烯基)羟胺盐酸盐
下载PDF
棒柄花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化学结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2
作者 刘布鸣 卢文杰 +1 位作者 牙启康 陈家源 《广西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214-215,共2页
从大戟科植物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中分离得一化合物,经理化常数、UV、IR、1HNMR、13CNMR、MS等波谱测试和解析,鉴定为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该化合物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鉴定。
关键词 糖苷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 分离 结构鉴定 棒柄花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棒柄花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布鸣 卢文杰 +2 位作者 林霄 陈家源 牙启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8-99,102,共3页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棒柄花中反式-4-(1-阿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含量。色谱柱Reli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22:7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7nm。结... 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棒柄花中反式-4-(1-阿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测定其含量。色谱柱Reliasil-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22:78),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57nm。结果待测组分在0.0804—0.281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5,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8%,RSD为1.8%(n=6)。本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结果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棒柄花 -4-(1-丙烯基)苯酚-β-D-毗喃葡萄糖苷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反式-茴香脑对叠氮钠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4
作者 何中洪 郑茜 +4 位作者 魏静 杜曦 郭凯 张春 王钦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反式-茴香脑对叠氮钠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叠氮钠(9~54 mmol·L^(-1))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法... 目的探讨反式-茴香脑对叠氮钠诱导的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细胞(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将叠氮钠(9~54 mmol·L^(-1))与PC12细胞共同孵育,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比色法测定细胞乳酸脱氢酶(LDH)漏出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叠氮钠对PC12细胞的损伤呈剂量依赖性。反式-茴香脑与PC12细胞孵育48 h对细胞的存活率无影响;利用10、60μmol·L^(-1)反式-茴香脑预处理PC12细胞8 h,可明显对抗叠氮钠致神经细胞存活率下降,明显降低细胞LDH的漏出率和细胞MDA含量,明显提高细胞SOD活力。结论反式-茴香脑对叠氮钠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PC12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 叠氮钠 PC12细胞 凋亡 抗氧化 神经保护作用
下载PDF
反式头孢丙烯的酶法合成及其体外抗菌活性 被引量:7
5
作者 冯胜昔 梁世中 龟山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2-24,共3页
以7-苯乙酰氨基-3-E-丙烯基-3-头孢菌素-4-羧酸(反式GPRA)为原料,在青霉素酰化酶作用下,首先酶法水解得到3-E-丙烯基-3-头孢菌素-4-羧酸(反式APRA),过滤固相酶,滤液调pH分离得到反式APRA固体;在青霉素酰化酶作用下,反式APRA再与对羟基... 以7-苯乙酰氨基-3-E-丙烯基-3-头孢菌素-4-羧酸(反式GPRA)为原料,在青霉素酰化酶作用下,首先酶法水解得到3-E-丙烯基-3-头孢菌素-4-羧酸(反式APRA),过滤固相酶,滤液调pH分离得到反式APRA固体;在青霉素酰化酶作用下,反式APRA再与对羟基苯甘氨酸乙二醇酯缩合,得到反式头孢丙烯;酶法合成所得的产品与进口反式头孢丙烯对照品一致。初步体外抗菌试验表明,反式头孢丙烯对金葡菌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比临床用头孢丙烯(顺式90.0%,反式9%)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丙烯 酶法合成 7-苯乙酰氨基-3-E-丙烯基-3-头孢菌素-4-羧酸(GPRA) 7-氨基-3-E-丙烯基-3-头孢菌素-4-羧酸(APRA) 青霉素酰化酶(IPA-750) 抗菌活性
下载PDF
小茴香挥发油 β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 表征及稳定性研究
6
作者 张雨萌 徐芳 +2 位作者 姚雨含 李晨阳 赵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3-209,共7页
目的:制备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稳定性研究。方法:以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率、包合产率、包合物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建立综合评分指标,探究小茴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其的影响,设计正交... 目的:制备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并对其进行结构表征及稳定性研究。方法:以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率、包合产率、包合物中反式茴香脑的含量建立综合评分指标,探究小茴香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包合温度、包合时间对其的影响,设计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通过扫描电镜(SEM)法、薄层色谱(TLC)法、傅立叶红外光谱(IR)法、差示扫描量热(DSC)法进行表征。最后采用光照、高温、高湿试验考察包合物稳定性。结果:由饱和水溶液法得到最佳条件为挥发油与β-环糊精比例1∶8(mL/g),包合温度40℃,包合时间60 min,该条件下小茴香挥发油包合物的包合率为96.90%,包合产率为93.61%,反式茴香脑含量为6.81%,综合评分为99.68;所得包合物为白色粉末,质地疏松,包合效果较好。经扫描电镜法、薄层色谱法、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差示扫描量热法表征发现,包合物已经形成。其在光照(4000 lx)5 d内稳定性良好,高温(60℃)下包合物中挥发性成分容易流失,在相对湿度大于75%时会潮解结块,在光照时间较长,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包合率和反式茴香脑含量明显降低。结论:最佳包合工艺的包合率、包合产率较高,工艺稳定。贮藏在常温干燥密封的环境下,小茴香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较小茴香挥发油稳定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 挥发油 包合物 Β-环糊精 茴香 制备工艺
下载PDF
Trans-3-甲基-4-溴-2-丁烯基苄基醚的合成研究
7
作者 黄建平 张招贵 陈芬儿 《江西化工》 2006年第2期10-11,共2页
目的:合成Trans-3—甲基—4—溴—2—丁烯基苄基醚。方法:以3-甲基-2-丁烯基-1-醇为起始原料,经三步反应制得目标化合物。结果与结论:各步中间体结构经核磁共振谱、质谱确证,总收率为61.6%,探索出一条新的合成路线。
关键词 3-甲基-2-丁烯基苄基4--3-甲基-2-丁烯基苄基 化合成
下载PDF
利用分子识别包结结晶法选择性分离小茴香浑发油中的化学组分 被引量:5
8
作者 郭文生 蔡云萍 《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2007-2011,共5页
用GC-MS方法测定了小茴香挥发油的全组分,其中对-丙烯基茴香醚的含量为82.65%。采用包结结晶方法对小茴香挥发油中的对-丙烯基茴香醚进行了选择性分离,以1,1,6,6-四苯基-2,4-已二炔-1,6-二醇(简称D.D)作为主体分子,小茴香挥... 用GC-MS方法测定了小茴香挥发油的全组分,其中对-丙烯基茴香醚的含量为82.65%。采用包结结晶方法对小茴香挥发油中的对-丙烯基茴香醚进行了选择性分离,以1,1,6,6-四苯基-2,4-已二炔-1,6-二醇(简称D.D)作为主体分子,小茴香挥发油中的对-丙烯基茴香醚作为客体分子,D.D选择性地与之形成超分子包结物晶体。采用IR,^1H NMR,单晶XRD确定了包结物的形成及其主客体分子摩尔比为2:1。包结物晶体属于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2972(2)nm,b=1.5119(2)nm,c=1.6799(2)nm,a=100.57(1)°,β=104.89(1)°,γ=113.58(1)°,Z=2。利用Kugelrohr真空蒸馏技术从包结物晶体中蒸出被分离的化学组分,用IR,^1H NMR和MS方法,确定了它的结构为反式对-丙烯基茴香醚。用GC方法测定了选择分离出的挥发油化学组分。GC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反式对-丙烯基茴香醚的化学纯度为97%,回收率为75.2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式对-丙烯基茴香醚 茴香挥发油 分离 植物药 有效成分 包结化合物 化学组分 分子识别 包结结晶
下载PDF
云南富宁八角茴香茎和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相中 古昆 +1 位作者 李聪 陶云海 《云南化工》 CAS 2002年第6期17-18,21,共3页
分别采用溶剂提取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春季云南富宁产八角茴香茎和叶的挥发油成分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 ,并用GC 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八角茴香的茎含主要成分 2 4个 ,嫩叶中只含 4 反式丙烯基茴... 分别采用溶剂提取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春季云南富宁产八角茴香茎和叶的挥发油成分 ,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 ,归一化法测其相对含量 ,并用GC MS法对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八角茴香的茎含主要成分 2 4个 ,嫩叶中只含 4 反式丙烯基茴香醚 1个成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富宁八角茴香 挥发油 化学成分 研究 GC-MS 4-丙烯基茴香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结合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八角茴香精油中的化学成分(英文)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岱杰 耿岩玲 +4 位作者 刘伟 王晓 刘建华 刘静 黄璐琦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9-104,共6页
建立了超临界CO2提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八角茴香中精油的分离方法。首先利用超临界CO2提取八角茴香中的精油,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温度为35℃。1.3 g粗提物经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两相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1∶0.2... 建立了超临界CO2提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八角茴香中精油的分离方法。首先利用超临界CO2提取八角茴香中的精油,萃取压力为25 MPa,萃取温度为35℃。1.3 g粗提物经高速逆流色谱分离,两相溶剂体系为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1∶0.2∶1∶0.1),一次分离出3种化合物,经EI-MS鉴定为茴香醛10.3 mg、异丁香酚甲醚7.1 mg和反式-茴香脑636.5 mg,纯度分别为98.9%、96.8%和9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茴香 异丁香酚甲 -茴香 超临界CO2萃取 高速逆流色谱
下载PDF
苯醚菊酯气质联用全分析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湘宁 蒋木庚 +2 位作者 章维华 刘益平 蒋丰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9-62,共4页
采用气质联用分析外标定量法,测定了苯醚菊酯的顺、反式异构体及其总含量;采用制备衍生物,气质联用分析法,测定了苯醚菊酯4个光学异构体和主要副反应产物的含量,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式,实现了苯醚菊酯定性、定量全分析。
关键词 菊酯 全分析 (1R S)顺 -2 2-二甲基-3-(2-甲基-1-丙烯基)环丙烷羧酸--苯氧基酯 气相色谱-质谱
下载PDF
正交法优选盐制小茴香工艺
12
作者 林楠 杜中梅 贾天柱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9年第7期78-79,共2页
[目的]优选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反式茴香醚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选择加盐量、炒制度及炒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优选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小茴香每20g加15mL... [目的]优选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方法]以反式茴香醚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选择加盐量、炒制度及炒制间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设计L9(3^4),优选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结果]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小茴香每20g加15mL盐水(含0.4g盐),闷润1.5h,在110~120℃下炒4min。[结论]盐制小茴香的最佳炮制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 盐制 茴香 水溶性浸出物 正交实验
下载PDF
基于HPLC指纹图谱和多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小茴香饮片质量
13
作者 朱静平 刘梦云 +4 位作者 贾梦雪 李红伟 尹海龙 尹强 李凯 《中草药》 2024年第24期8564-8573,共10页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小茴香Foeniculi Fructu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小茴香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orbax Eclipa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小茴香Foeniculi Fructus的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结合化学模式识别法评价不同产地小茴香的质量,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Zorbax Eclipase XD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20 nm,柱温30℃,体积流量0.8 mL/min,进样量10μL。建立小茴香HPLC指纹图谱并分析相似度,同时通过对照品对比指认化学成分并进行定量测定。通过IBM SPSS Statistics 26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小茴香饮片进行质量评价,筛选差异性标志物。结果建立了不同产地小茴香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了20个共有色谱峰,指认出其中5个成分;15批样品相似度均在0.952以上;聚类分析将15批小茴香分为3类;PCA提取了5个主成分,其方差累积贡献率为91.126%;PCA结果显示内蒙古产地的小茴香质量最优;OPLS-DA筛选出小茴香样品中紫丁香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茴香醛、反式茴香脑4个质量差异标志物,其与芦丁5种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605~1.036、0.239~0.861、0.186~0.479、2.870~4.784、0.172~0.724 mg/g。结论建立的小茴香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小茴香的质量评价,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茴香 茴香 HPLC 指纹图谱 紫丁香苷 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 茴香 茴香 化学模识别 主成分分析
原文传递
超声雾化提取法测定3种香料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璐 梁悦 +5 位作者 汪子明 李丹 游景艳 李红梅 师宇华 张寒琦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97-601,共5页
用超声雾化提取法提取,气相色谱法检测八角茴香和小茴香中反式茴香醚以及花椒中柠檬烯的含量。最佳提取条件为100mg样品加入15mL正己烷提取液,在35W的超声功率下提取5min(八角茴香和小茴香)或30min(花椒)。测定反式茴香醚的回收率在90.9... 用超声雾化提取法提取,气相色谱法检测八角茴香和小茴香中反式茴香醚以及花椒中柠檬烯的含量。最佳提取条件为100mg样品加入15mL正己烷提取液,在35W的超声功率下提取5min(八角茴香和小茴香)或30min(花椒)。测定反式茴香醚的回收率在90.9%~100.7%之间,柠檬烯的回收率在90.0%~98.6%之间。将所建立的超声雾化提取法与常用的超声辅助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进行了比较,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效率高、设备简单且没有噪音污染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茴香 茴香 花椒 柠檬烯 超声雾化 气相色谱
下载PDF
香椿芽苗中含硫化合物对其风味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楠 王浩宇 +1 位作者 赵芳 刘常金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35-39,共5页
通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HS-SPME)对香椿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富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对其特征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从而进一步探究香椿中的香气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香椿芽苗的生长过程中... 通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方法(HS-SPME)对香椿中的香气成分进行富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气相色谱-嗅闻-质谱GC-O-MS对其特征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从而进一步探究香椿中的香气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香椿芽苗的生长过程中,第一次得到反式-1-丙烯基双二硫化物,该化合物在一定基础上可以转化为香椿中所含有的1-丙烯基硫醇和3,4-二甲基噻吩。通过对比含硫化合物的结构式发现,香椿与大蒜在很大基础上存在一致性,而导致两者拥有特征性风味的物质在一定基础上也有所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椿 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1-丙烯基双二硫化物
下载PDF
棒柄花叶中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小刚 覃兰芳 赖茂祥 《广西科学》 CAS 2010年第2期141-143,共3页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法研究不同月份中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植物枝叶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确定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表明,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样品中PP...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法研究不同月份中棒柄花(Cleidion brevipetiolatum Pax et Hoffm.)植物枝叶中反式-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PPG)含量的动态积累,确定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结果表明,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样品中PPG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中2月份的含量最高,为0.14%;当年3~10月份样品中PPG的含量相对较低,其中6月份含量最低,为0.0329%.当年11月至次年2月份为棒柄花枝叶的最佳采收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丙烯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苷(PPG) 动态积累 枝叶 棒柄花 相高效液相
下载PDF
双柱串联气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千金止带丸中6种有效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佳佳 杨广胜 +2 位作者 孙晓 张小龙 陈洪岩 《中国药师》 CAS 2019年第8期1542-1544,共3页
目的:运用双柱串联,建立同时测定千金止带丸中6种有效成分茴香醛、乙酸龙脑酯、反式茴香脑、α-香附酮、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P-5柱(30 m×0.32 mm×0.25μm)串联DB-1301柱(30 m×0.... 目的:运用双柱串联,建立同时测定千金止带丸中6种有效成分茴香醛、乙酸龙脑酯、反式茴香脑、α-香附酮、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气相色谱方法。方法:色谱柱为HP-5柱(30 m×0.32 mm×0.25μm)串联DB-1301柱(30 m×0.32 mm,0.25μm);采取程序升温,载气为氮气,流速为2.0 ml·min^-1,进样量为1μl,分流比为5∶1,进样口温度为280℃,检测器(FID)温度为300℃。结果:茴香醛、乙酸龙脑酯、反式茴香脑、α-香附酮、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分别在12.83~410.50μg·ml^-1(r=0.999 4)、12.53~401.00μg·ml^-1(r=0.999 4)、12.86~411.60μg·ml^-1(r=0.999 8)、15.37~491.70μg·ml^-1(r=0.999 7)、13.86~443.40μg·ml^-1(r=0.999 6)、13.23~423.20μg·ml^-1(r=0.999 7)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81%(RSD=1.69%),98.42%(RSD=0.57%),99.27%(RSD=1.11%),99.06%(RSD=0.87%),99.62%(RSD=0.71%),99.21%(RSD=0.93%)(n=6)。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可为控制该制剂的质量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金止带丸 双柱串联气相色谱法 含量测定 茴香 乙酸龙脑酯 茴香 Α-香附酮 木香烃内酯 去氢木香内酯
下载PDF
广西八角茴香药材挥发油GC指纹图谱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梁芳琳 唐春 +1 位作者 吕高荣 邹节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4期3299-3300,共2页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GC分析方法,测定10批广西产八角茴香样品。色谱条件:HP-FFAP(0.53 mm×30 m,1.0μm)分析柱;空气流速250 mL.min-1;氢气流速40 mL.m... 目的:研究八角茴香中挥发油的气相色谱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及有效控制其质量提供可靠方法。方法:采用GC分析方法,测定10批广西产八角茴香样品。色谱条件:HP-FFAP(0.53 mm×30 m,1.0μm)分析柱;空气流速250 mL.min-1;氢气流速40 mL.min-1;氮气流速4 mL.min-1;柱程序升温80℃保持8 min,以6℃.min升至180℃,保持35 min。结果:10批八角茴香得到的指纹图谱有5个共有峰,根据对照品保留时间比较,色谱中3号峰为反式茴香醚。结论:建立的G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法简单、准确,可用于八角茴香挥发油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茴香 气相色谱 指纹图谱 挥发油 茴香
原文传递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金耳环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耀利 胡海波 +1 位作者 罗世恒 蔡少青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7期4003-4008,共6页
目的分析细辛代用品金耳环Asarum insigne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根、根茎、叶和花中所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分析金耳环中挥发性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金耳环根、根茎... 目的分析细辛代用品金耳环Asarum insigne中的挥发性成分,比较根、根茎、叶和花中所含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HS-GC-MS)联用技术分析金耳环中挥发性成分,经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金耳环根、根茎、叶和花中初步鉴定出5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4个部位中共有成分27个,含量最高的均是反式-β-金合欢烯、黄樟醚和细辛素等。4个部位化学成分有一定的差异,有毒成分黄樟醚在根茎、叶和花中的含量较高,分别是34%、22%和21%;尤其是根茎中黄樟醚的含量是根中含量(12%)的2倍以上,使用时需要注意。结论 HS-GC-MS联用技术可以快速和简便地分析金耳环挥发性成分,可为金耳环进一步开发利用、质量评价等提供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耳环 挥发性成分 顶空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黄樟 -β-金合欢烯 细辛素
原文传递
散寒化湿颗粒HPLC特征图谱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于桂芳 胡军华 +7 位作者 周茆 周恩丽 戴翠红 李海波 章晨峰 王振中 王团结 肖伟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4168-4176,共9页
目的建立散寒化湿颗粒(Sanhan Huashi Granules,SHG)的HPLC特征图谱,并对全部特征峰进行化学成分指认和药材来源归属,为其整体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Atlantis T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磷酸... 目的建立散寒化湿颗粒(Sanhan Huashi Granules,SHG)的HPLC特征图谱,并对全部特征峰进行化学成分指认和药材来源归属,为其整体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Waters Atlantis T3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0 nm,建立SHG的HPLC特征图谱。采用UHPLC-QTOF MS、NMR、对照品比对及定向分离技术对10个特征峰进行了准确的化学成分指认并归属处方药味来源,并对20批制剂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建立了SHG的HPLC特征图谱,10个特征峰得到明确化学成分指认,分别为腺嘌呤(1号峰)、尿苷(2号峰)、鸟苷(3号峰)、肌苷(4号峰)、5-羟甲基糠醛(5号峰)、木兰苷A(6号峰)、佛手酚-5-O-β-D-吡喃葡萄糖苷峰(7号峰)、紫花前胡苷(8号峰)、6′-O-(反式阿魏酰基)-紫花前胡苷(9号峰)、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10号峰),并归属了特征峰处方药味来源,分别为1号峰归属于麻黄、苦杏仁、羌活、广藿香、苍术、白术、焦六神曲、焦麦芽、地龙、徐长卿、葶苈子,2号峰归属于厚朴、羌活、广藿香、佩兰、苍术、白术、地龙、徐长卿、葶苈子,3号峰归属于羌活、广藿香、地龙、徐长卿、葶苈子,4号峰归属于地龙,5号峰归属于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六神曲),6号峰归属于厚朴,7~10号峰归属于羌活。20批制剂均符合特征图谱的规定,批间一致性良好。结论所建立的SHG的HPLC特征图谱方法简便,稳定性、重复性好,初步描绘了SHG的整体化学成分特征,为进一步提升其质量标准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经典名方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散寒化湿颗粒 HPLC 特征图谱 腺嘌呤 尿苷 鸟苷 肌苷 5-羟甲基糠醛 木兰苷A 佛手酚-5-O-β-D-吡喃葡萄糖苷 紫花前胡苷 6′-O-(阿魏酰基)-紫花前胡苷 茴香酸对羟基苯乙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