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方德性与幸福关系之辩及其当代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63,共6页
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人们围绕着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便展开争论,并形成了两条思想路线。一条始于亚里士多德,斯多噶派的德性即幸福的路线,一条始于伊壁鸠鲁的幸福即德性的幸福主义、快乐主义路线。两条路线虽然相互竞争,但都共同强调幸福与... 从古希腊罗马开始,人们围绕着德性与幸福的关系便展开争论,并形成了两条思想路线。一条始于亚里士多德,斯多噶派的德性即幸福的路线,一条始于伊壁鸠鲁的幸福即德性的幸福主义、快乐主义路线。两条路线虽然相互竞争,但都共同强调幸福与德性的一致。竞争之处在于二者的立足点不同,一个以幸福为立足点去诠释德性,一个是以德性为立足点去诠释幸福。幸福即德性的路线被称之为经验主义路线,德性即幸福的路线被称之为唯理主义路线。康德扭转了德福一致的伦理学方向,认为幸福与快乐属于经验性的存在,任何经验性的存在都不具有普遍的必然性与有效性,并认为不幸的人未必无德,幸福的人未必有德,从而认为道德与幸福之间并无必然性的牵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与道德观也认为,道德生成的基础是人们实际的经济关系,作为一种思想上层建筑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道德保障的是让人们过一种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要求的可能性生活,而不是一种快乐与幸福,或崇高与神圣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性 幸福 反思与重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