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躺平”现象的主体性反思
1
作者 耿锐 《教育科学文摘》 2023年第4期6-8,共3页
近年来,“躺平”“佛系”“丧文化”等带有消极意味的网络用语不断涌现,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传播,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躺平”成因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阶层固化阻滞了上升空间、社会“内卷”形成的发展压力和意义感缺失等方面。问题是,... 近年来,“躺平”“佛系”“丧文化”等带有消极意味的网络用语不断涌现,并迅速在青年群体中传播,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对“躺平”成因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阶层固化阻滞了上升空间、社会“内卷”形成的发展压力和意义感缺失等方面。问题是,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是否就会造成“躺平”。或者说,是否只要我们有针对性地缓解上述问题就能有效地遇止“躺平”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热点问题 青年群体 意义感 网络用语 阶层固化 主体反思 丧文化 传播
下载PDF
从反思主体到交互主体:技术时代人类主体形象的变迁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庆峰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7-82,共6页
一般说来,作为现代现象的技术始终是处在主体批判之中,但是事实上技术是主体性问题讨论很好的语境,它的引入能够让我们把握住主体形象的时代变化。技术的历史性缺席与技术的当代性在场就是技术本身所经历的命运。在这一命运变迁中,主体... 一般说来,作为现代现象的技术始终是处在主体批判之中,但是事实上技术是主体性问题讨论很好的语境,它的引入能够让我们把握住主体形象的时代变化。技术的历史性缺席与技术的当代性在场就是技术本身所经历的命运。在这一命运变迁中,主体形象可以被勾勒出来:传统技术背景下意味着人类主体表现为反思主体的形象;当代技术背景下,技术以物为存在形式,将自身确立为视域、构成性的东西,人类主体表现为交互主体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反思主体 交互主体
原文传递
列维纳斯的主体性反思
3
作者 战世锴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0-74,共5页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主体性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体实体化到主体性反思的历程。在主体性反思的阶段,休谟、康德以及法国的结构主义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列维纳斯从存在论角度阐释的主体性反思往往被忽略。列维纳斯运用存在... 主体性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题,主体性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主体实体化到主体性反思的历程。在主体性反思的阶段,休谟、康德以及法国的结构主义者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列维纳斯从存在论角度阐释的主体性反思往往被忽略。列维纳斯运用存在、时间等概念阐释了存在只能置放于主体意识的瞬间,在瞬间中获得肯定性的真正存在。然而这种通过意识置放的存在也陷入了绝对化的形而上学,因为主体、存在、瞬间的结合建构了自身指涉的同一性,限制了主体、存在外在化的可能,因此列维纳斯通过存在论层面的主体性反思揭示出了主体性存在论的局限性,提出要走向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维纳斯 主体反思 实体 存在 他者
下载PDF
无命运的存在性建构——试论《无命运的人生》的主体性反思
4
作者 李安斌 张凡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11期1-5,共5页
在《无命运的人生》中,"荒诞"与"死亡"两个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凯尔泰斯笔下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学意义。他用列车隐喻等级划分,用集中营隐喻人道主义危机,他以独特的思考方式体认自由、反思处境、肯定自我、安抚... 在《无命运的人生》中,"荒诞"与"死亡"两个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在凯尔泰斯笔下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学意义。他用列车隐喻等级划分,用集中营隐喻人道主义危机,他以独特的思考方式体认自由、反思处境、肯定自我、安抚痛苦回忆,通过主体性思考揭示现代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命运的人生》 存在主义 主体反思
下载PD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成长研究——主体性反思视角的深层透视
5
作者 向茜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7-59,共3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呈封闭性到开放性、被动性到主动性、不平等到平等、一体到多元化的走向,它的成长始终贯穿着主体内在属性和地位变化的过程,同样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性最直接的表征,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呈封闭性到开放性、被动性到主动性、不平等到平等、一体到多元化的走向,它的成长始终贯穿着主体内在属性和地位变化的过程,同样也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性最直接的表征,是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主体、主体——客体——主体相互关系作用的活动本质,它的核心竞争力也永远是主体的成长。以主体性反思为轴线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现代化时代的应然要求,是坚持民族精神文明、追求最高理想的核心。同时,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成长的困境,也必须从"以人为本"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主体反思 主体间性 交往
下载PDF
试论主体反思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开展
6
作者 尹瑰雯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第13期60-60,62,共2页
教学工作者的实践是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要义、以技能提升为追求的行为艺术.学习参与者的投入程度,思考研析的深度,对所实施的教学进程和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条件和制约作用.主体反思是建立在"学会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高中数学... 教学工作者的实践是以教材为根本、以学生为要义、以技能提升为追求的行为艺术.学习参与者的投入程度,思考研析的深度,对所实施的教学进程和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条件和制约作用.主体反思是建立在"学会学习"基础上的实践活动.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主体反思这一活动形式,落实和运用在平时的点滴教学进程中,成为一种根本任务,现实要求,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中数学 课堂教学 主体反思 学习能力 开展
下载PDF
论文化交往的主体实现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李佩环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5-109,共5页
文化交往是一种人类超越自身的实践活动方式。这种活动方式通过促使文化交往主体成为反思性主体与交互性主体来提升人的主体性,从而推动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文化交往 主体 反思主体 交互性主体
下载PDF
创新教育需要主体心理自醒
8
作者 张明英 杨青山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S1期322-322,324,共2页
创新教育正在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的主体性发挥问题,因为创新源于人的主体性发挥,更是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至的客观表现。通过主体反思来促进主体心理自醒,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开展不可缺少的... 创新教育正在成为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解决人的主体性发挥问题,因为创新源于人的主体性发挥,更是人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至的客观表现。通过主体反思来促进主体心理自醒,全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创新教育开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主体心理自醒 主体反思 方法 策略
下载PDF
牧民生计现代转变的微观机制探究——一项对牧民生命历程的社会学研究
9
作者 郭伟和 贾聪 《社会建设》 2023年第6期3-25,共23页
生命历程研究成为当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大多数生命历程研究围绕结构机会与个体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展开,自动假设个体为能动的主体,可以主动抓住历史进程中的结构机会。然而,能动性并非天生形成的,而是一种通过对在特定生活场域所... 生命历程研究成为当下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方法,大多数生命历程研究围绕结构机会与个体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展开,自动假设个体为能动的主体,可以主动抓住历史进程中的结构机会。然而,能动性并非天生形成的,而是一种通过对在特定生活场域所塑造的身体习性的批判反思转变而来的主体特征。通过对一个青年牧民生命历程的回溯,阐释了牧民在面对传统游牧生计向现代牧业生计转型时所产生的摇摆不定的“草原情结”,如何通过对生命历程的反思转变成一种反思性能动主体,进而通过杂糅传统牧民文化与现代发展方式,来超越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困境。本文一方面扩展了国内生命历程研究的范式与视野,把微观主体习性的重塑过程带到学术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对牧民草原情结的反思重构,展现出游牧生计现代转变的微观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历程 草原情结 反思主体 新发展方式
下载PDF
主体性反思与主体教育的新时代使命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小微 王珏 张华维 《教育研究与实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34,共13页
本文回顾了“主体性诉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剖析了主体性的概念演进以及主体性哲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其限度;分析了主体教育的理论嬗变,展示了主体教育的实验成果与经验。基于对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反思... 本文回顾了“主体性诉求”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与现代化发展的关联;剖析了主体性的概念演进以及主体性哲学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及其限度;分析了主体教育的理论嬗变,展示了主体教育的实验成果与经验。基于对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反思,提出了在新时代教育现代化新征程中,主体教育的应然使命及发展路向。指出要以全面深入地认识主体性为前提,通过课程教学的主动变革与创新来增进教育过程的主体性,通过“多主体参与、多中心治理”来增强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反思 主体教育 主体教育理论与实验
原文传递
重回艺术本体:歌唱语言发声态的本源论路径探寻 被引量:1
11
作者 向遵红 曾丽蓉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3期70-72,共3页
本源论的探寻是本体论研究的开端,是事物从本源到本质的揭示过程,也是探寻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必然路径。“重回艺术本体”用夏燕靖老师的话说是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项关键性论题”,歌唱发声的本源论探寻理应得到大家的关注... 本源论的探寻是本体论研究的开端,是事物从本源到本质的揭示过程,也是探寻事物发生、发展规律的必然路径。“重回艺术本体”用夏燕靖老师的话说是当前“艺术学理论研究面临的一项关键性论题”,歌唱发声的本源论探寻理应得到大家的关注。而从本源到本质的本体论路径同样也是主体性的自我反思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声本源论 主体反思 本体论路径
下载PDF
诗坛的一种新的价值选择与审美取向 被引量:1
12
作者 俞兆平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年第3期6-10,22,共6页
在孙绍振提笔写下《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时,他断然想象不到仅在数年之后,居然出现了这样一类的诗作:“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于坚《尚义街六号》);或是:“我的好妻子/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的朋友就会回来... 在孙绍振提笔写下《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时,他断然想象不到仅在数年之后,居然出现了这样一类的诗作:“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于坚《尚义街六号》);或是:“我的好妻子/只要我们在一起/我们的朋友就会回来/他们很多人都是单身汉/他们不愿去另一个单身汉的小窝”(韩东《我们的朋友》).这里,没有舒婷《致橡树》的坚贞的爱,没有北岛《宣告》的悲壮的英雄主义,没有江河《纪念碑》的深沉的历史感;它们也有别于杨炼的《易经》、《诺日朗》,江河的《太阳和它的反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选择 后现代主义 历史感 自我意识 主体 理性主义 反思主体 审美取向 理想性 商品经济
下载PDF
论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实践逻辑——基于布迪厄实践逻辑的视角 被引量:7
13
作者 崔友兴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58-63,共6页
乡村教师获得感是在其客观拥有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认知和内在体验。乡村教师的获得感水平是影响其存在与发展品质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获得感的生成是乡村教师主体与环境多重互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意图、主体惯习、个体资本、时... 乡村教师获得感是在其客观拥有的基础上形成的主观认知和内在体验。乡村教师的获得感水平是影响其存在与发展品质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获得感的生成是乡村教师主体与环境多重互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实践意图、主体惯习、个体资本、时空场域和主体性反思构成了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实践逻辑。其中,实践意图是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方向引导,主体惯习构成了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实践图式,个体资本是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实践工具,时空场域奠定了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支持条件,主体性反思则是乡村教师获得感生成的内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获得感 实践意图 主体惯习 个体资本 时空场域 主体反思
下载PDF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法西斯潜能——阿多尔诺政治思想片论
14
作者 季乃礼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0-15,共6页
否定辩证法是阿多尔诺评判社会的理论基础,使他始终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阿多尔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法西斯的潜能,原因在于文化工业导致了人们反思性主体的缺失。文化工业导致了人们的同一性,使人们屈从现实,服从权... 否定辩证法是阿多尔诺评判社会的理论基础,使他始终以一种批判的眼光看待社会。阿多尔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法西斯的潜能,原因在于文化工业导致了人们反思性主体的缺失。文化工业导致了人们的同一性,使人们屈从现实,服从权威。文化工业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则是由人们的心理、教育、思想以及技术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尔诺 否定辩证法 法西斯潜能 反思主体 文化工业
下载PDF
浅析对话哲学的先进性
15
作者 江马益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3-76,共4页
主体对我思哲学的反思,促进了对话哲学的出场,表现在三个方面的转变:从自我本位转向关系本位、从权威下的单向服从转向对话下的互动理解、从我思主体的同一性转向交互主体的约定性。
关键词 主体反思 对话哲学 我思哲学
下载PDF
主体的迷失与反思的矫情
16
作者 李广仓 《南方文坛》 1996年第2期7-11,共5页
反思文学在八十年初享誉甚高,被称为“痛定思痛”的文学思潮,它不仅具有高度的生命意识,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主体意识和历史意识。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理论与批评视角的更新,重新返回文本,再度解读反思文学所构筑的意义世界,是否真如当时评论... 反思文学在八十年初享誉甚高,被称为“痛定思痛”的文学思潮,它不仅具有高度的生命意识,而且蕴含着深刻的主体意识和历史意识。经过时间的沉淀和理论与批评视角的更新,重新返回文本,再度解读反思文学所构筑的意义世界,是否真如当时评论界所作的定论所言,“生命冲动的隐喻”这组文章从当代理论的高度,重新走入文本,再度解读和审视,得出了与以往评论相异甚大的结论。对于反思文学的生命意识昭示主体意识的凸显、存在境遇的尴尬、女性存在的透视,“生命冲动的隐喻”一组文章作了深入细致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反思主体 反思文学 “镜像阶段” 主体建构 象征界 文本 现实界 生产方式 阿尔都塞
原文传递
亚洲景框与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曼德维尔游记》中的“替补”逻辑
17
作者 周云龙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 2019年第1期86-99,共14页
《曼德维尔游记》隐喻地表达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认识范型,其中的亚洲记述大量借用了《鄂多立克东游录》中的相关内容。对两部游记重复的部分做一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的路线和内容背后是不同的叙事与结构。《鄂多立克东游录》快捷、简约的... 《曼德维尔游记》隐喻地表达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的认识范型,其中的亚洲记述大量借用了《鄂多立克东游录》中的相关内容。对两部游记重复的部分做一比较,可以发现相同的路线和内容背后是不同的叙事与结构。《鄂多立克东游录》快捷、简约的场景转换在《曼德维尔游记》中遭遇了延岩、阻隔,场景之间的持续性意义联系也就无可挽回地陷入了危机。《曼德维尔游记》的每一个场景都将偶然地栋选出某个个体观众,并且单独地将其“摄入”。个体性的画面型构了个体性的意识,个体化的进程就此开始。《曼德维尔游记》的叙事者与受众成为异域景观或“存在者”的主体和中心,这意味着“世界图像”时代的来临。“人”成为“存在者”的中心与绘画透视法原则确立“中心点”是同一件事情的同一个过程,于是,透视化的亚洲景框就发明了亚洲的“他异性”景观。《曼德维尔游记》中,虽然亚洲的“他异性”被叙事者和读者强行带入或关联于自身,但“替补”机制的运作又瓦解了现代欧洲主体意识的自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欧洲 旅行书写 亚洲想象 反思主体
下载PDF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辩证法思维——兼论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18
作者 曹亚芳 张义明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49-152,共4页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 中国传统哲学和谐辩证法思维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和谐辩证法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要求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推进整体发展的模式;和谐辩证法的主体反思性思维要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谐辩证法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和谐社会终极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辩证法 整体性思维 主体反思性思维 和谐社会的构建
下载PDF
日常生活视角下“自我”的存在状态与实现方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蔡斯敏 《学术探索》 2019年第6期8-14,共7页
个体化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表现趋势。在社会结构性变迁和传统关系纽带变化的条件下,自我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个体需要在日常生活领域直接承担各种风险压力。个体的独特性和危机结合在一起并影响自我认同。个体的主体反思性在全球... 个体化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表现趋势。在社会结构性变迁和传统关系纽带变化的条件下,自我成为社会活动的中心,个体需要在日常生活领域直接承担各种风险压力。个体的独特性和危机结合在一起并影响自我认同。个体的主体反思性在全球化、现代性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呈现得尤其鲜明。日常生活是每个人每天重复面对的平凡生活,也是人类亲密社会关系开始形成的地方。从日常生活的视角介入关注社会主体的需求欲望,自我的实现需要顺应人的自然生活状态。尊重、顺应并实现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中国当前在社会治理思维转换过程中的重要着眼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 自我 个体化 主体反思
下载PDF
哲学思维方式总体演变初析
20
作者 马腾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83-84,共2页
哲学的发展、不同哲学形态的衍生,都源于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目前对哲学发展的总体性研究,多以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为尺度,把哲学总体划分为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方法论哲学的演化序列,而未涉及这种演变中所含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演变... 哲学的发展、不同哲学形态的衍生,都源于哲学思维方式的改变。目前对哲学发展的总体性研究,多以哲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为尺度,把哲学总体划分为本体论哲学、认识论哲学、方法论哲学的演化序列,而未涉及这种演变中所含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演变及其规律性。必须对此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并发掘出其内在规律,明确实践思维方式的历史土壤、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而确立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思维方式 实践论 对象性直观思维 主体反思思维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