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师反思态度与其反思倾向之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耿文侠 申继亮 张娜 《教师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33,共4页
教师反思不仅需要理论知识和经验,同时需要接受和应用反思的态度。教师的反思态度影响其反思倾向,反思倾向决定其反思水平。因此,可以通过对教师反思态度的培养来影响教师的反思倾向,进而提高教师的反思水平、专业素质以及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反思态度 反思倾向
原文传递
从生存论的反思机制看马克思主义价值实践的“面相”
2
作者 薛俊清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16,共6页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实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格生成过程,马克思称之为"掌握具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个过程的内在机制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如何现实地发挥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的研究背景下,探讨这个问...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实质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格生成过程,马克思称之为"掌握具有实践力量的人"。这个过程的内在机制如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中如何现实地发挥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的研究背景下,探讨这个问题尤其具有实践意义。借助生存论反思的几个环节,能够形象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理想人格的生成机制。其中,介入公共政治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能够促进这种人格的转化;而学院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由于隔断了哲学与政治生活的联系,所以只能陷入抽象的理论态度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态度 抽象态度 反思态度
下载PDF
现象学视野下的科学管理理论反思
3
作者 林影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第5期18-20,共3页
文章从现象学的视角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反思是可能的。生活世界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哲学基础。对科学管理理论进行现象学的反思,也就是回到现象学的有反思的自然态度,回到生活世界中。
关键词 现象学视野 科学管理理论 生活世界 反思的自然态度
下载PDF
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反思”教学
4
作者 张华伟 《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11年第4期44-44,103,共2页
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培养和增强反思能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通过教学态度、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策略(方法)、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教师要通过努力学习先进的理论,培养和增强反思能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通过教学态度、反思教学行为、反思教学策略(方法)、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教学中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办法,并有针对性地改革教法,指导学法,使教师"学会教学"并形成教学模式;通过反思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进行课前课后的反思,从而形成课堂教学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教学态度 行为 策略 设计 评价 反思学生学习过程
下载PDF
武术现代性的断裂 被引量:23
5
作者 戴国斌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5-38,共4页
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断裂,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因此,断裂论是分析现代性、诊断其后果的开端(吉登斯,2000)。本文从“变迁的范围”、“绝对速度”、“反思方式”和“新陈代谢样式”四... 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断裂,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过往时代的绝大多数变迁特性都更加意义深远。因此,断裂论是分析现代性、诊断其后果的开端(吉登斯,2000)。本文从“变迁的范围”、“绝对速度”、“反思方式”和“新陈代谢样式”四个方面对武术现代性作了一次新的理论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术 现代性 断裂论 变迁范围 绝对速度 反思态度 改革
下载PDF
论内在观点是什么——读哈特的《法律的概念》
6
作者 崔畅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3年第6期156-160,共5页
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品《法律的概念》,牢固了哈特作为20世纪西方法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地位。哈特法律方法论的核心即内在观点的提出,内在观点也是解读哈特规则体系理论的关键线索。文章通过描述反思性批判态... 哈特作为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品《法律的概念》,牢固了哈特作为20世纪西方法哲学的集大成者的地位。哈特法律方法论的核心即内在观点的提出,内在观点也是解读哈特规则体系理论的关键线索。文章通过描述反思性批判态度的内在观点,驳斥了原有理论中的义务观念,指出行动的正当理由不是强制而是规则,承认规则的约束力得到有效说明,规则发挥作用的方式也得到完整诠释,通过对内在观点的再认识明确了内在观点的内涵更有利于使法律的主要功能得以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的概念 内在观点 反思性批判态度
下载PDF
论国际商事惯例(习惯)中的主观要素 被引量:8
7
作者 宋阳 《环球法律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6-192,共17页
国际商事惯例(习惯)的构成要件是国际商法学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一般认为,若欲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惯例(习惯)必须满足客观要件即一致和反复的行为以及主观要件即"法律确信"这两方面要求。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惯例(习惯)的... 国际商事惯例(习惯)的构成要件是国际商法学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一般认为,若欲对当事人产生约束力,惯例(习惯)必须满足客观要件即一致和反复的行为以及主观要件即"法律确信"这两方面要求。但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惯例(习惯)的主观要件认识不足、界定模糊,在惯例(习惯)的识别层面出现了"去主观化"的理论趋势。这种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国际商事惯例(习惯)与不具有约束力的通例之间的界限,赋予裁判者过多自由裁量权限,破坏法律规则适用的统一效果,进而破坏当事人的合理预期,减损司法裁判的可预测性。鉴此,应当继续坚持国际商事惯例(习惯)的主观要件理论。与此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应当以专家证言为切入点,引入基于批判反思态度的考虑因素,作为国际商事惯例(习惯)约束力的承认规则和判定标准,精准构建国际商事惯例(习惯)的新"法律确信"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事惯例(习惯) 法律约束力 法律确信 批判反思态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