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性社会学视域下赵萝蕤诗歌翻译特点解析——以《草叶集》组诗《亚当的子孙》译文为例
1
作者 翟文慧 王桃花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1-68,共8页
赵萝蕤是惠特曼《草叶集》的首位女性译者,其译本获誉颇多。文章以《草叶集》中的组诗《亚当的子孙》为研究对象,从字词选择、语义表达和句式呈现三个层面,结合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中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对其翻译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分... 赵萝蕤是惠特曼《草叶集》的首位女性译者,其译本获誉颇多。文章以《草叶集》中的组诗《亚当的子孙》为研究对象,从字词选择、语义表达和句式呈现三个层面,结合布迪厄反思性社会学中的惯习、资本、场域概念对其翻译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分析,认为赵萝蕤倾向于使用直译法,源于其人生经历中不断构建与内化的惯习、对“信”的恪守以及与作者惠特曼在不同场域中所积累的各种形式资本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萝蕤 《草叶集》 直译 反思性社会学
下载PDF
布尔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接受
2
作者 朱晓甜 《现代语言学》 2024年第4期368-375,共8页
继“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西方学者又提出“社会学转向”。社会学路径的翻译研究依托社会学理论,其中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以其特别的方法论为翻译研究学者所接受并运用,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 继“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西方学者又提出“社会学转向”。社会学路径的翻译研究依托社会学理论,其中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以其特别的方法论为翻译研究学者所接受并运用,给翻译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中国学者对社会翻译学的研究崭露头角,并且主要关注和广泛应用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这一理论为我国翻译研究打开新视角,也带来了新启发。本文主要介绍布尔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如何与翻译研究相结合以及它在中国翻译研究中的接受现状,最终指出运用该理论进行翻译研究时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尽可能提出应对策略,促进这一理论资源良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反思性社会学理论 社会翻译学 中国翻译研究 接受
下载PDF
基于布尔迪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的《诗大序》两种英译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王洪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3-50,159,共9页
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借鉴其关系主义方法论和社会分析模式,运用并拓展其考察知识及艺术产品生产实践的分析步骤,对理雅各和宇文所安的《诗大序》英译进行综合对比考察,通过从汉学场域到译者惯习的译者分析、从译者惯习... 本文基于布尔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借鉴其关系主义方法论和社会分析模式,运用并拓展其考察知识及艺术产品生产实践的分析步骤,对理雅各和宇文所安的《诗大序》英译进行综合对比考察,通过从汉学场域到译者惯习的译者分析、从译者惯习到翻译策略的译策分析和从翻译策略到译本特点的译本分析,揭示了两种英译成功背后各种复杂因素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的运作规律与深层逻辑,以期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迪厄 反思性社会学 社会翻译学 理雅各 宇文所安 《诗大序》英译
原文传递
司法实务中人工智能应用的法社会学分析——以反思性法社会学为视角
4
作者 李笑雪 《法制与经济》 2018年第12期56-58,共3页
近年来,智能化的普遍应用让手机、电脑等计算机工具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部分国家甚至率先推出计算机一体化法庭,希望借此推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以庞德为代表的强调将社会利益作为法哲学核心范畴的"社会控... 近年来,智能化的普遍应用让手机、电脑等计算机工具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部分国家甚至率先推出计算机一体化法庭,希望借此推动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规模化应用。与此同时,以庞德为代表的强调将社会利益作为法哲学核心范畴的"社会控制说"颇引人注目,支持论者大有"法学包揽万物"之势。然而,随着实践的深入,传统法社会学中工具主义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其后果之一便是法律与智能应用子系统之间的割裂,反映出一种法理对社会实践解构、指导上的无力。文章从托伊布纳的反思性法社会学的视角出发,通过对传统法社会学的批判,提出以开放的自创生系统为分析框架,通过共同进化路径、交流互涉机制实现一种新的、符合人工智能应用理论需求的法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实用主义 反思性社会学
下载PDF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探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宋仕振 王洪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14-20,共7页
《台北人》是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其英译由作者白先勇与同事叶佩霞和编辑高克毅合作完成。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分别从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个层面对《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历程进行分析。首先考察白先勇文学惯习和译者惯... 《台北人》是中国台湾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之一,其英译由作者白先勇与同事叶佩霞和编辑高克毅合作完成。基于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分别从惯习、资本和场域三个层面对《台北人》的英译及传播历程进行分析。首先考察白先勇文学惯习和译者惯习的形成及其在翻译活动中的介入,分析合译者叶佩霞和高克毅各自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及其对翻译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台北人》译本在不同文学场域中的播迁,以期透视该作实现成功英译和传播的过程及其背后的社会运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社会学 社会翻译学 《台北人》 白先勇
下载PDF
社会科学与社会良知——纪念布迪厄 被引量:3
6
作者 卡尔洪 华康德 张意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2003年第3期25-29,共5页
本期“文化理论”发表2篇文章以纪念法国著名社会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t- dieu)(1930-2002)逝世一周年。《社会科学与社会良知》是卡尔洪和布迪厄的长期 合作者华康德教授2002年8月在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第70期上发表... 本期“文化理论”发表2篇文章以纪念法国著名社会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t- dieu)(1930-2002)逝世一周年。《社会科学与社会良知》是卡尔洪和布迪厄的长期 合作者华康德教授2002年8月在澳大利亚《论题十一》杂志第70期上发表的纪念 文章,他们探讨了布迪厄在社会科学领域的独特贡献。张意的文章《符号权力和抵 抗政治》重点介绍了布迪厄的文化批判理论,认为布迪厄揭示出了被文化遮蔽的符 号权力,并探讨了在文化领域实现抵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科学 社会良知 文化社会学 符号权力 文化批判理论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知识分子 反思性社会学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与反思性历史社会学——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的思考 被引量:5
7
作者 关锋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27,共16页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相互交织所形成的跨学科性理论,这种相互交织的跨学科性,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分析而形成的,其核心理论归属是社会历史理论。近年来兴起的历史社会学,是传统史学和主流社会...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相互交织所形成的跨学科性理论,这种相互交织的跨学科性,是围绕着人类社会历史的总体性分析而形成的,其核心理论归属是社会历史理论。近年来兴起的历史社会学,是传统史学和主流社会学面临危机后,各自向对方吸收借鉴进而实现二者融合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是其重要的思想渊源,马克思也因此被认为是历史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唯物主义包含了历史社会学的理论维度,但它在把社会学和历史学有机融合的同时,把哲学的反思与批判性巧妙地融合进来,是具有反思性的历史社会学,"反思性历史社会学"是对它更为妥帖的界定,这是思考其学科归属和理论特质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社会学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原文传递
布迪厄社会学理论视角下蓝诗玲的译者惯习研究——以《鲁迅小说全集》的英译为例 被引量:29
8
作者 王洪涛 王海珠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4-78,共5页
本文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译者惯习,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蓝诗玲的译者惯习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 本文以布迪厄的反思性社会学理论为依托,以英国汉学家蓝诗玲的《鲁迅小说全集》英译为案例,探讨蓝诗玲在接受教育、学术研究、工作等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译者惯习,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蓝诗玲的译者惯习在翻译选材、翻译观、翻译策略等方面对其翻译活动产生的具体影响,进而解释蓝诗玲的中国文学英译作品取得成功的深层原因,以期对当前中国文学"走出去"有所启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社会学 蓝诗玲 译者惯习 《鲁迅小说全集》 中国文学“走出去”
原文传递
历史唯物主义的三种理论面相和三种争议及其解题
9
作者 关锋 张彩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52,191,共11页
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谓之为科学,很重要的理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但因为历史本身的多维性,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表现出三种理论面相,即立足于主体经验活动的劳动史观、强调深入分析社会结构的结构史观和深刻洞悉资本主义特... 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谓之为科学,很重要的理由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但因为历史本身的多维性,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表现出三种理论面相,即立足于主体经验活动的劳动史观、强调深入分析社会结构的结构史观和深刻洞悉资本主义特殊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这三种理论面相引起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三种比较有影响的争议,它们分别是历史决定论(物质生产决定论、生产方式决定论和生产力决定论)之争、结构主义和人本主义之争、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性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理论之争。反思性历史社会学融经验观察与抽象理论为一体,将历史唯物主义的三种理论面相很好地统摄起来。把历史唯物主义界定为反思性历史社会学,是化解前述三种争议的有益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三种理论面相 三大争议 反思性历史社会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