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拥抱虚无与反抗虚无——张爱玲及其笔下人物的生存方式
1
作者 王叶青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2期37-40,共4页
关键词 虚无 荒凉 骚动 反抗虚无
下载PDF
从柏拉图的“洞喻”到现代人心灵的“黑洞”——论路易斯·萨奇尔《洞》的多重隐喻叙事
2
作者 戴春雷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85-92,共8页
路易斯·萨奇尔的《洞》绝非简单的寻宝小说,而是一部叙事结构精妙、富有多重象征意蕴的成长小说和寓言小说,隐喻叙事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洞”是一种极富哲学意蕴的存在:在宇宙体系学说中,“黑洞”毁灭旧世界,“白洞”创造新空间... 路易斯·萨奇尔的《洞》绝非简单的寻宝小说,而是一部叙事结构精妙、富有多重象征意蕴的成长小说和寓言小说,隐喻叙事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洞”是一种极富哲学意蕴的存在:在宇宙体系学说中,“黑洞”毁灭旧世界,“白洞”创造新空间;在电子传媒时代里,手机、电脑的屏幕同样是一个个向人敞开的、伪像丛生的“无底巨洞”;在哲学世界里,柏拉图以“洞穴人”的故事隐喻人类的生存境遇,揭示人类认知维度的高低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走向;从存在主义哲学角度看,虚无主义如吞噬一切的“黑洞”。《洞》是植根于西方文化传统的艺术之花,其中包含着多重隐喻。小说题目Holes是复数形式,直译是“洞们”或“许多洞”,它不止指涉孩子们在翠湖营上挖掘的许多洞——蛀孔,更隐喻小说各个叙事层面上的“洞”——时间上、空间上、认知上和灵魂上的“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叙事 时间 空间 反抗虚无
下载PDF
内心话语的独特呈现——鲁迅日记的内涵与形式片论
3
作者 张高杰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34-39,共6页
鲁迅日记是一个极为简略但又系统完整的叙事文本,其中既没有对外在社会环境的记载,也极少个人真实感情的倾露,这迥异于现代日记文体常态,也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事实上,鲁迅日记的表层话语形态与深层作家主体精神之间存在复杂的映射关... 鲁迅日记是一个极为简略但又系统完整的叙事文本,其中既没有对外在社会环境的记载,也极少个人真实感情的倾露,这迥异于现代日记文体常态,也违背读者的阅读期待。事实上,鲁迅日记的表层话语形态与深层作家主体精神之间存在复杂的映射关系。鲁迅日记作为"写给自己看的"文本,体现了内心的最大真实,即对世界的虚无与绝望。而其日记写作的心理动因在于依靠这样的具体行为来反抗虚无,确证自己的主体存在。鲁迅对日记文体的独特定位及其背后所蕴涵现代性话语,是鲁迅日记迥异于其他现代作家日记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日记 反抗虚无 文体意识
下载PDF
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对封建男权制度的批判
4
作者 石海彤 《文化产业》 2020年第7期39-41,共3页
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电影基本沿袭了小说中封建家族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架构,将这种男权制度下对女性身心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小说,电影以一种更激烈的方式对封建男权进行批判,使二... 张艺谋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电影基本沿袭了小说中封建家族一个男人和四个女人的架构,将这种男权制度下对女性身心的摧残表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小说,电影以一种更激烈的方式对封建男权进行批判,使二者都以悲剧收场。以电影中女性的斗争以及对男性角色的解构,表现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反抗的无力与虚无,及其悲剧发生的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抗虚无 角色解构 男权制度 女性命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