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陶瓷艺术反映文学题材的法则
1
作者 方文龙 郭小丽 余锋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3,共2页
在总结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深刻而系统地论述了陶瓷艺术创作反映文学题材的法则,提示了此方面的艺术规律,能有力地促进陶瓷艺术创作。此文虽以陶瓷艺术创作为例,但其基本理论对于中国画、木雕、石刻、泥塑、刺绣等艺术均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反映文学 法则
下载PDF
陶瓷艺术反映文学题材的法则 被引量:1
2
作者 余锋 《陶瓷科学与艺术》 CAS 2006年第2期25-31,共7页
在总结艺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深刻而系统地沦述了陶瓷艺术创作反映文学题材的法则,提示了此方面的艺术规律,能有力地促进陶瓷艺术创作。此文虽以陶瓷艺术创作为例,但其基本理论对于中国画、木雕、石刻、泥塑、刺绣等艺术均有参考作用。
关键词 陶瓷艺术 反映文学 法则
下载PDF
社会变迁与文学反映: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体小说研究
3
作者 李砚芳 《湛江文学》 2024年第2期0017-0019,共3页
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更直观地反映社会变迁的历程。从古至今,无数文学作品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描绘着时代的画卷,记录着社会的变迁。诸如古文诗词中先秦时期的诸侯争霸、儒家思想的传播;唐宋诗词中领略... 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更直观地反映社会变迁的历程。从古至今,无数文学作品都在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描绘着时代的画卷,记录着社会的变迁。诸如古文诗词中先秦时期的诸侯争霸、儒家思想的传播;唐宋诗词中领略到封建社会的繁荣昌盛、民间风俗的多样;元曲戏剧中看到社会阶层的矛盾冲突、人性的善恶较量;近现代小说中体验到民族解放、社会制度的变革。可以说,文学作品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在欣赏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的演变。文章旨在研究安妮·埃尔诺自传体小说中所体现的社会变迁与文学反映,主要包括家庭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社会阶层与身份认同、文化冲突与融合和社会与人性四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社会变迁 文学反映 自传体小说
下载PDF
新时期反思文学反映论的三种学理路径
4
作者 赖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9-146,共8页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 新时期对文学反映论的反思,始终伴随对“唯认识论”思维的清理:以认识论统摄文学,容易掩抑文学应有的审美、价值和人性维度,使之沦为摹写现实的工具。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针对文学反映论及其背后的认识论问题,主要采用了三种反思方法,取得了不同的理论效果:一是“原理廓清”,主要围绕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人的反映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反映论原理进行正本清源,促成机械反映论向能动反映论的平稳过渡;二是“嫁接修复”,力主在追求确定性的知识映现机制中,植入彰显主观性的审美维度,实现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等本土话语的辩证创新;三是“颠倒挪移”,声张文学应与追求客观性、确定性的认识论彻底决裂,而完全倒向主体性、价值性一维,以完成客体性文论向主体性文论的激情跃进。整理反思文学反映论的诸种路径,有益于从文论知识生产的学理层次,对本土文论的创新机制提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学理 文学反映 审美反映 文学主体论
下载PDF
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
5
作者 张立军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113-121,共9页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文章将由库恩提出、经姚斯所论述的文学范式作为观照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方法,主要讨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问题。中国马克思主...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文章将由库恩提出、经姚斯所论述的文学范式作为观照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方法,主要讨论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范式转换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范式经历了范式常规化发展、范式危机及范式转换三个阶段,文章着重从范式的转换视角,探讨进入范式危机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所面临的调试过程及其话语转变策略,从而审视文学反映论范式转换过程的不同发展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 反映论范式 范式危机 范式转换
下载PDF
文学反映论视域下中俄童话中的动物形象对比分析——以“龙”为例
6
作者 李贺飞凡 《时代人物》 2024年第10期28-31,共4页
童话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童话作者往往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反映社会深层次状态;同时,同一种动物在不同国家的童话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刻画和主题反映。本文从文学反映论视域入手,对比研究和分析中国与俄罗斯童话中“龙”形象,以及它所代... 童话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童话作者往往通过对动物的描写来反映社会深层次状态;同时,同一种动物在不同国家的童话中有着不同的形象刻画和主题反映。本文从文学反映论视域入手,对比研究和分析中国与俄罗斯童话中“龙”形象,以及它所代表或者映射的社会事物、社会状态与时代背景,将为深刻了解和理解中国与俄罗斯童话文学、中国与俄罗斯童话反映的社会与文化奠定好的基础,有助于中俄童话读者有效把握童话中“龙”形象的语言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 童话 动物形象 对比分析
下载PDF
文学的意识形态与话语实践——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反思 被引量:3
7
作者 刘慧姝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16,共4页
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阐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当代意义,揭示了文学作为话语实践的真实作用与审美效果。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本身就包含着建构、生产、批判、认同的运作系统。实质上,文学话语实践既起到构建主流意识形... 结合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相关阐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当代意义,揭示了文学作为话语实践的真实作用与审美效果。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本身就包含着建构、生产、批判、认同的运作系统。实质上,文学话语实践既起到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也具有批判、改造现实的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 双重性 意识形态 认同机制 话语实践
下载PDF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文学反映论批判 被引量:2
8
作者 朱丕智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3-92,共10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反映论经历了宽泛的社会联系的现象反映论、先在的认识论的本质反映论、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学反映论几个阶段。文学上的社会认识性的本质反映论,将文学引向了社会性认识的道路,悖离了文学作为艺术性、审美...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文学反映论经历了宽泛的社会联系的现象反映论、先在的认识论的本质反映论、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文学反映论几个阶段。文学上的社会认识性的本质反映论,将文学引向了社会性认识的道路,悖离了文学作为艺术性、审美性精神产物的本性,产生了许多理论认识上的偏误和问题。艺术性、审美性才是文学最核心的本质,社会性认识的东西必须在其统摄之下,才能获得有限制的一定程度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 文学反映 社会认识论 艺术性 审美论
下载PDF
文学反映论过时了吗?——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反映论的论争与反思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旭 《西部学刊》 2017年第8期25-29,共5页
文学反映论贯穿整个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史,地位非同一般,但是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反映论有四次大的论争:"自我表现"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质疑、文学主体论对文学反映论的冲击、文学本体论与文学反映论的碰撞、审美反映论对文学反... 文学反映论贯穿整个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史,地位非同一般,但是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反映论有四次大的论争:"自我表现"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质疑、文学主体论对文学反映论的冲击、文学本体论与文学反映论的碰撞、审美反映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超越。文学反映论并未过时,它仍具有新生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文学反映 “自我表现”论 文学主体论 文学本体论 审美反映
下载PDF
《宋诗选注》的“字里行间”——钱锺书与“文学反映论”的且受且辞
10
作者 刘锋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40,共11页
钱锺书在编选《宋诗选注》期间,接受文学反映论作为论述框架,从而改变了一些诗学看法,从反对"社会造因说"到肯定"社会造因说",从反对"可歌可泣"到肯定"可歌可泣",从反对使用"平民文学&qu... 钱锺书在编选《宋诗选注》期间,接受文学反映论作为论述框架,从而改变了一些诗学看法,从反对"社会造因说"到肯定"社会造因说",从反对"可歌可泣"到肯定"可歌可泣",从反对使用"平民文学"到肯定使用"人民性"概念等,但又与文学反映论保持了一定距离,通过诗与"文件"的区别、诗可以写推想与理想、诗与史不相同等限制文学反映论的适用范围。钱锺书与文学反映论的关系是"且受且辞",他用"字里行间"的方式解构了文学反映论的普适性,坚持着形式化的诗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锺书 《宋诗选注》 文学反映 形式化的诗学观
下载PDF
符号系统理论与文学反映的过程 被引量:5
11
作者 诺拉·克劳索瓦 陆优然 《符号与传媒》 CSSCI 2018年第1期4-23,共20页
文章主要通过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方法论探讨了文学反映的复杂内在机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符号学的重要问题。它探讨了故事与话语的辩证关系,思考故事演变为作品话语的符号意指过程。话语作为文本显在的系统只... 文章主要通过苏联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方法论探讨了文学反映的复杂内在机制,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符号学的重要问题。它探讨了故事与话语的辩证关系,思考故事演变为作品话语的符号意指过程。话语作为文本显在的系统只能通过潜在的故事系统的支撑而生存,如果没有故事这个基础性的、深层的、生成性的系统,文本话语只是一链缺乏叙事结构的句子、非符号化的文本,只是纯粹的言语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符号学 文学反映 叙事
下载PDF
论创作的客体、主体及文学的本质——文学反映论探微
12
作者 杨从荣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8-14,共7页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虽观点繁多,但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力求对这一传统观点作更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二是强调作家的主体性,从创作... 文学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近年来文艺理论界讨论得十分热烈的一个问题,虽观点繁多,但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类:一是坚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并力求对这一传统观点作更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二是强调作家的主体性,从创作主体的心理机制去回答文学的本质;三是将反映论和主体性结合起来,从两者的统一中回答文学的本质;四是运用文学本体论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 主体性 文艺理论界 作品自身 一个问题 朱老忠 心理机制 描写对象 反映 文学理论研究
下载PDF
论文学反映论与文学的主体性
13
作者 王钦韶 《许昌学院学报》 CAS 1988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对文学主体性的强调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向来以写人为宗旨的文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重故事到重人物刻划,由重人物的共性到重人物的个性,由重单一性格到重复杂性格,由重人物外在行为的描述到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乃至潜意... 对文学主体性的强调标志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向来以写人为宗旨的文学,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重故事到重人物刻划,由重人物的共性到重人物的个性,由重单一性格到重复杂性格,由重人物外在行为的描述到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乃至潜意识的开掘……留下了人性觉醒的轨迹,显示着对人的个性价值的日益尊重,因而也宣告着文学主体性的高升。在此背景下,关于文学主体性的呼声日高,关于文学主体性的研究日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文学反映 外在行为 人物内心世界 人类自我意识 性觉醒 接受主体 艺术构思 刘再复 应有之意
下载PDF
中国近代文学观念之嬗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建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771-774,共4页
西方美学思想不断传入,使中国传统的文学观逐渐削弱,近代文学观逐渐嬗变。比较明显的是,现代游戏文学观得到提倡,反映文学观得到加强,以及审美文学观逐渐产生。
关键词 西方美学思想 近代文学观念 游戏文学 反映文学 审美文学
下载PDF
从反映论到审美反映论的发展和意义 被引量:3
15
作者 杜卫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5期56-61,共6页
文学反映论是我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学反映论的质疑和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着重分析了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把审美范畴引入文学反映论是对文学反... 文学反映论是我国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通过描述新时期文学理论界对传统文学反映论的质疑和审美反映论的提出,着重分析了审美反映论的理论意义及其对新时期文学理论建设的贡献,认为:把审美范畴引入文学反映论是对文学反映理论的重要发展,丰富了对文学与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 审美反映 情感反映 文学审美论
下载PDF
在现实与传统之间——格非的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
16
作者 刘禹彤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0-184,共5页
1995年,格非首部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正式出版,试图构建一套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随后,在《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多本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其小说理论。同时,格非在创作实践中尝试探索... 1995年,格非首部理论专著《小说艺术面面观》正式出版,试图构建一套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随后,在《塞壬的歌声》《小说叙事研究》《雪隐鹭鸶》等多本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其小说理论。同时,格非在创作实践中尝试探索西方现代叙事技巧与中国传统叙事资源融合之路,从而形成独特的小说理及其实践之路。一、以“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为核心的小说理论文学反映个人化现实是格非小说理论的核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非 小说叙事 中国传统叙事 理论专著 叙事技巧 实践之路 融合之路 文学反映
下载PDF
“文学审美特征论”批评 被引量:2
17
作者 叶知秋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8-15,共8页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 本文认为以"文学审美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为适应一时的政治需要而提出的应景性的主张,既与事实无关也经不起理性和逻辑的推敲。这些主张作为全国通用教材中权威性的观点,对于执教者和学生已经制造和正在制造着无穷无尽的困惑和苦恼,批评它、否弃它,是文艺理论领域内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审美特征论 文学审美反映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审美 诗意性体验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生与形成(1919-1949)
18
作者 李金花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7,共11页
1919年到194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生与形成阶段,其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形态和问题空间。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三次变更,即从“唯物史观”到“唯物辩证法”... 1919年到194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发生与形成阶段,其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基本理论形态和问题空间。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哲学基础经历了三次变更,即从“唯物史观”到“唯物辩证法”再到“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哲学基础的变更反映在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意涵和形态。研究者从创造性地提出“文学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到批判“两种反映论”并确立了文学反映论的“列宁主义”方向,再到着重探索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特性。其中,毛泽东在这一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阐释,使该理论在中国第一次实现了综合性创新——不仅是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升华,更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阐释与中国社会现实、文艺现实相结合的结果,也促进了新媒体时代和市场经济语境下对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文学反映 唯物史观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原文传递
审美反映论的再思考
19
作者 杨向荣 杨雪筠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2-46,共5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审美反映论有着非常深远的理论渊源,而文学反映论经由别林斯基、恩格斯和毛泽东的丰富和发展,已成为审美反映论不可分割的理论因素。审美反映论注入文学反映论审美的新鲜血液,使文学反映论获得了... 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命题,审美反映论有着非常深远的理论渊源,而文学反映论经由别林斯基、恩格斯和毛泽东的丰富和发展,已成为审美反映论不可分割的理论因素。审美反映论注入文学反映论审美的新鲜血液,使文学反映论获得了新的理论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反映 文学反映 渊源 反思
下载PDF
审美反映论评述
20
作者 张瑜 《美学与艺术评论》 2021年第2期14-28,250-251,共17页
审美反映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界取得最早也是相对最成熟的理论成果之一,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和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在改革开放40年文学理论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观点,我国学界的认识一直... 审美反映论是新时期以来我国文艺学界取得最早也是相对最成熟的理论成果之一,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和当代文学理论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在改革开放40年文学理论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观点,我国学界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分歧,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审美反映论的来龙去脉和诸家代表性观点,并站在21世纪的高度对审美反映论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做出评价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反映 审美反映 审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