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十七年”反特片意识形态想象辨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檀秋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4年第1期139-144,共6页
本文运用意识形态分析的方法,从人物形象、情节模式和电影语言三方面入手,一窥隐藏在"十七年"反特片影像表层之下的意识形态话语的想象方式,探寻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根源,并就这种意识形态想象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十七年” 反特片 人物形象
下载PDF
建国以来中国反特片的意识形态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杨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3期4-6,共3页
在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史中,反特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但理论界通常对于"反特"的论述仅止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没有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反特片进行探索。本文在对反特片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对反特片做一个全景关照,... 在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史中,反特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类型。但理论界通常对于"反特"的论述仅止于20世纪70年代末,而没有从更宏观的角度对反特片进行探索。本文在对反特片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对反特片做一个全景关照,从反特片的本体出发,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时间跨度对反特片的意识形态进行考察,分析了反特片的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并期待在此双重视野之下能为以后的反特题材作品提供些许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特片 意识形态 传统模式 娱乐 谍战剧
下载PDF
转换·吻合·游离:20世纪50年代反特片之电影语言与意识形态传播
3
作者 叶绵耀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88-95,共8页
"反特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出现的电影样式,它以疑云密布的情节包裹着政治规训和意识形态询唤,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契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成为"十七年"电影中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由于"反特片"的戏剧性和... "反特片"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新出现的电影样式,它以疑云密布的情节包裹着政治规训和意识形态询唤,既符合时代需求又契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成为"十七年"电影中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由于"反特片"的戏剧性和娱乐性强于其他题材电影样式,导致其政治询唤的目的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其每一阶段电影语言的差异性特征,蒙太奇剪辑传统的承袭、诗意化的场面调度与凸显感官刺激的"俗套剪影",相对应地呈现出了"反特片"与意识形态传播之间经历了强行转换、高度吻合与游离错位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特片 电影语言 蒙太奇剪辑 诗意化调度 感官刺激
下载PDF
“人民的城市”:论“十七年”反特片的城市想象
4
作者 董鑫 陈岩 《城市学刊》 2022年第5期66-72,共7页
反特片在对侦探片、间谍片等类型的继承中保留了两者城市叙事的传统。在“十七年”反特片中,公安逮捕并改造特务的情节模式实际是对新政权改造旧人文的隐喻。在电影对城市的警惕、对城市的治理与对城市主体的教育等三重话语的表达中,城... 反特片在对侦探片、间谍片等类型的继承中保留了两者城市叙事的传统。在“十七年”反特片中,公安逮捕并改造特务的情节模式实际是对新政权改造旧人文的隐喻。在电影对城市的警惕、对城市的治理与对城市主体的教育等三重话语的表达中,城市完成了从灰暗到明亮的风格改造、从消费到生产的功能改造、从个体到公共的话语改造。反特片将一些欲望与情绪藏匿在它模式化的叙事结构之中,后者在前者的城市想象中又得以浮现。而欲望与情绪的在场,无疑揭开了“十七年”时期若隐若现的暧昧的现代性面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时期 反特片 城市 想象
下载PDF
中国十七年(1949-1966)反特类型片的创作景观和叙述方式 被引量:1
5
作者 黄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62-170,共9页
本文以新中国"十七年"反特类型片为对象展开专门研究,主要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反特类型片创作的细致分析建立了由侦破型反特片、打入型反特片、乔装型反特片共同构建的反特类型片系统;廓清并纠正了惊险片和反特片以... 本文以新中国"十七年"反特类型片为对象展开专门研究,主要通过对"十七年"时期反特类型片创作的细致分析建立了由侦破型反特片、打入型反特片、乔装型反特片共同构建的反特类型片系统;廓清并纠正了惊险片和反特片以前在理论表述上的含混与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类型 打入型反特片 乔装型反特片 侦破型反特片
下载PDF
从意识形态宣传到娱乐性追求的蜕变——20世纪80年代反特片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檀秋文 彭婧贻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6-69,共4页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开放,以教育人民提高警惕为目的的传统反特片逐渐走向终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特片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新的转变,更加注重娱乐性。然而,在娱乐片大潮的裹挟下,无论是创作数量和影响力,还是在艺术... 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的开放,以教育人民提高警惕为目的的传统反特片逐渐走向终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特片也在不断适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做出新的转变,更加注重娱乐性。然而,在娱乐片大潮的裹挟下,无论是创作数量和影响力,还是在艺术成就上,反特片都处于一个不受重视的境地,只能在很低的层次上被不断复制和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80年代 反特片 传统消亡 娱乐性
原文传递
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的文化分析——以“十七年”时期影片为例 被引量:8
7
作者 邹赞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X期15-18,共4页
作为一种较成功的惊险片亚/准类型,"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处于十分特殊的叉合位置,耦合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语境。一方面,此类电影关联着冷战的国际情势,但内在的根本诉求与其说是寻找某种对冷战的应答,不如说... 作为一种较成功的惊险片亚/准类型,"十七年"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处于十分特殊的叉合位置,耦合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社会语境。一方面,此类电影关联着冷战的国际情势,但内在的根本诉求与其说是寻找某种对冷战的应答,不如说更多地关切新生政权内在秩序的调整;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以特定的视觉呈现,将欲望想象投射到边地少数民族群体,通过欲望他者化的镜像结构,有效地实践着新生的文化领导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题材反特片 “十七年” 文化地理学 民族国家话语 性别/欲望政治 文化领导权
原文传递
谍战那些事儿——中国历史上的反特片(一) 被引量:1
8
作者 吴琼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0-36,共7页
新中国反特谍战片是在国际冷战政治文化语境下,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创造性结合所催生的一朵类型电影奇葩,具有强烈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娱乐吸引力。本文从电影史的角度梳理了反特谍战片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的发展... 新中国反特谍战片是在国际冷战政治文化语境下,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创造性结合所催生的一朵类型电影奇葩,具有强烈独特的美学风格和娱乐吸引力。本文从电影史的角度梳理了反特谍战片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的发展历程,从类型学角度剖析了该类型的神话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特片 《羊城暗哨》 谍战 《激战前夜》 王练 《神秘的旅伴》 观众 潜伏 历史 故事
原文传递
谍战那些事儿——中国历史上的反特片(下)
9
作者 吴琼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29,共6页
反特谍战片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又出现了两次创作高潮,佳作频出。本文对《秘密图纸》、《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多部优秀作品从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加以阐释,让尘封的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五、类型成熟期:六十年代196... 反特谍战片在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又出现了两次创作高潮,佳作频出。本文对《秘密图纸》、《冰山上的来客》、《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多部优秀作品从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加以阐释,让尘封的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五、类型成熟期:六十年代1963年—1965年是反特片的第二个高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特片 六十年代 警匪 暴力 谍战 故事 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一种反特片模式 被引量:17
10
作者 胡克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2-46,77,共6页
反特片是我国50—70年代比较有成就的电影类型,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它的式微,一直难以引起电影研究工作的关注,本文从电影类型研究角度出发,对于反特片的一个重要模式———“打入敌人内部”影片的特点进行探讨,不当之处... 反特片是我国50—70年代比较有成就的电影类型,但是,80年代以来,随着它的式微,一直难以引起电影研究工作的关注,本文从电影类型研究角度出发,对于反特片的一个重要模式———“打入敌人内部”影片的特点进行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方家指正。艺术特征反特片有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特片 侦察员 女性形象 观众 国家安全 敌人 主观能动 艺术
原文传递
《无形的战线》——新中国首部反特片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甜甜 《大众电影》 2011年第9期39-39,共1页
《无形的战线》的诞生,与一位国民党军统上校有着密切关联。打开电视机,满屏都是特工、间谍在"行动"。《借枪》热潮刚过,《风声传奇》又占据了各省卫视的黄金时段。从2006年的《暗算》算起,至2008年《潜伏》达到高峰,谍战剧... 《无形的战线》的诞生,与一位国民党军统上校有着密切关联。打开电视机,满屏都是特工、间谍在"行动"。《借枪》热潮刚过,《风声传奇》又占据了各省卫视的黄金时段。从2006年的《暗算》算起,至2008年《潜伏》达到高峰,谍战剧形成了横扫荧屏的旋风,至今未有消退的迹象。以间谍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实际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红色特工"打入敌人内部的故事",另一则被称为"反特片",常常讲述的是我公安侦察员侦破敌特案件的故事。考察"间谍片热",可追溯到1949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无形的战线》,引发了中国间谍片的第一波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反特片 无形 战线 李天民 国民党军 潜伏 间谍 军统
原文传递
中国十七年(1949—1966)反特类型片的意识形态功能
12
作者 黄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7-8,共2页
本文对中国十七年反特类型片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对“十七年”间新中国将电影怍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前提共识,本文指出了意识形态利用电影实现“质询”的目的并具体分析了实现的手段。通过“侠”在反特片中的再生... 本文对中国十七年反特类型片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基于对“十七年”间新中国将电影怍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前提共识,本文指出了意识形态利用电影实现“质询”的目的并具体分析了实现的手段。通过“侠”在反特片中的再生与演绎,将“侠”融入国家序列,结合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创造性地延续旧有的审美经验,在“质询”的过程中起到了显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 意识形态 质询
下载PDF
永在 挑战智力的反特片
13
作者 苏星 李广田 《大众电影》 2012年第11期13-13,共1页
编剧:小胡导演:毛小睿摄影:斯国义美术:胡宗录音:詹新作曲:苏隽杰主演:王景春、程皓枫殷硕、张玉洁在中共地下党员伍冠生及中共上海局行动队队长夏长奇的安排下,夏长奇的妹妹夏长美秘密潜伏到汪伪政府的76号特工总部。
关键词 反特片 智力 挑战 领导干部 汪伪政府 共产党人 潜伏 叛徒 冰雪
原文传递
它和《地雷战》等并称“三战一秘”——反特片《秘密图纸》的幕后故事
14
作者 朱安平 《纵横》 2022年第1期51-56,共6页
以我方与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颠覆活动尖锐复杂斗争为题材的反特影片,因其特定的题材内涵与独有的审美品格,成为颇受观众瞩目的新中国电影类型。在其迭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拍摄的《秘密图纸》尤具创新意义:尽管它并... 以我方与境内外敌对势力破坏颠覆活动尖锐复杂斗争为题材的反特影片,因其特定的题材内涵与独有的审美品格,成为颇受观众瞩目的新中国电影类型。在其迭经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八一电影制片厂1964年拍摄的《秘密图纸》尤具创新意义:尽管它并未刻意追求离奇的情节,亦无激烈的格斗场面,却通过一起科研图纸失而复得案件的侦破,表现了我公安人员的机智沉着和暗藏特务分子的阴险狡猾,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一电影制 新中国电影 反特片 审美品格 颠覆活动 创新意义 尖锐复杂 发展演变过程
原文传递
类型研究与冷战电影:简论“十七年”特务侦察片 被引量:21
15
作者 丘静美 朱晓曦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4-80,共7页
类型片为中国电影在“十七年”期间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被公认为层次低于革命正剧的片种惊险片和“特务侦察片”,在当时成为一种娱乐正典,与同期经典电影一道雄踞票房榜首,广为大众接受。其时,热衷阅读通俗政治小说(political ... 类型片为中国电影在“十七年”期间的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个被公认为层次低于革命正剧的片种惊险片和“特务侦察片”,在当时成为一种娱乐正典,与同期经典电影一道雄踞票房榜首,广为大众接受。其时,热衷阅读通俗政治小说(political pulp fiction)的城市青年人群持续增长,衍生成为冷战时期“国防叙事”(narrative of na- tional security)的观众基础,本论文将“特务侦察片”(spy detection film,旧称“反特片”)置于这一特定社会语境之下,选取稀见个案,研析镜头、剪辑流畅感,阐释导演拍摄旨意。“文革”后,作为主流娱乐类型的特务侦察片, 仍延续往昔创作轨迹,在七八十年代之交迅即复现,对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电影意义深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研究 冷战电影 惊险 反特片 务侦察 全球性
下载PDF
中国间谍电影学术研究回瞻——基于时间脉络的考察与反思 被引量:1
16
作者 侯凯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28-33,82,共7页
中国的间谍电影,呈现出阶段性起伏的创作特点,更呈现出本土化的样态。间谍电影的这种历史发展状况,反映在电影研究领域,自然也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文章依循创作的时间脉络,梳理考察中国间谍电影的学术研究状况,并进行相应的反思。
关键词 间谍电影 反特片 类型 文化研究
下载PDF
另类的风景线——“十七年电影”中女特务形象的类型与功能简论
17
作者 李玲 《电影评介》 2013年第15期45-46,共2页
"1966年起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后来十余年的文艺创作停滞,电影界与文学界一样,将该年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和一段动乱期的开始,并且把自1949年建国至1966年之间的电影史实,统称为‘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史纲》,... "1966年起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后来十余年的文艺创作停滞,电影界与文学界一样,将该年作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结束和一段动乱期的开始,并且把自1949年建国至1966年之间的电影史实,统称为‘十七年电影’。"(《中国电影史纲》,王晓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103页)"十七年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女性形象 妖魔化 英雄形象 电影史 女性人物形象 反特片 主流意识形态 历史时期
下载PDF
特区轶事
18
《同舟共进》 2000年第10期10-12,共3页
邓小平留下两句哑谜1977年11月,邓小平把广东选作他复出后外出的第一站,其意义决非寻常,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与他同行。也就是在这时,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又决非偶然地闯入了这位老人的视野:深圳即使是在... 邓小平留下两句哑谜1977年11月,邓小平把广东选作他复出后外出的第一站,其意义决非寻常,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与他同行。也就是在这时,一个人口不足3万的边陲小镇又决非偶然地闯入了这位老人的视野:深圳即使是在当时也很有名气,原因首先是内地与香港仅有的两个陆路口岸都设在这里。六十年代,内地曾拍摄过《秘密图纸》、《跟踪追击》两部电影,许多人不仅从这两部风靡一时的反特片中知道了深圳,也知道了这里是海防前哨。另一个让深圳出了名的是这里先后发生过多起大规模民众集体越境逃港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成分 邓小平 江泽民 十一届三中全会 罗芳 社会主义 思想体系 反特片 陆路口岸 胡耀邦 深圳 广东 海防前哨
下载PDF
“十七年”反特谍战片中的城市空间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刚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4,共4页
在"十七年"反特题材电影中,城市空间成为当仁不让的重要背景。特务隐藏于城市之中,潜伏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暗示出城市的堕落、不洁和可疑面貌。而公安人员与敌特分子的"暗战",则无意间展示出城市背后的风险和秘密。... 在"十七年"反特题材电影中,城市空间成为当仁不让的重要背景。特务隐藏于城市之中,潜伏于市民的日常生活,暗示出城市的堕落、不洁和可疑面貌。而公安人员与敌特分子的"暗战",则无意间展示出城市背后的风险和秘密。城市是革命不断展开的场所,城市连同其市民主体通过反特片得到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在这教育的过程中,城市的物质空间也得到意外展示,淹没着意识形态的"堤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电影 反特片 城市空间 意识形态 物质主义
原文传递
论新中国十七年的惊险反特影片
20
作者 彭耀春 《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98-103,共6页
中国惊险反特影片是新中国反特片的一类,是从新中国反特片流变中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反特片题材与惊险样式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惊险反特片集中出现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影片有《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天罗... 中国惊险反特影片是新中国反特片的一类,是从新中国反特片流变中的一个阶段的产物,是反特片题材与惊险样式的结合。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惊险反特片集中出现于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影片有《寂静的山林》、《虎穴追踪》、《天罗地网》、《羊城暗哨》、《英雄虎胆》、《铁道卫士》、《跟踪追击》等。这类反特片"反特"的核心情节是"侦察员打入敌人内部",因此也被称之为"打入"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 惊险反特片 惊险元素 人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