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反衬手法在唐诗中的妙用
- 1
-
-
作者
范晓燕
-
机构
深圳行政学院 教授
-
出处
《写作》
2005年第11期5-8,共4页
-
文摘
中国绘画有一种技法:“烘云托月”。这种技法移入写作,就是衬托。衬托的基本形式有两种:正衬,即利用事物的类似关系,用与本体相同或相近的事物,从正面陪衬本体;反衬,则是利用事物的相对关系,用与主体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从反面陪衬本体。一般说来,反衬比正衬显得更有力量,它建立在相反相成的基础上,往往超出常情常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隽永的余味。
-
关键词
反衬手法
唐代
诗歌
中国
古代文学研究
-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二十年后》中的反衬手法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刘华
冯进
-
机构
海军兵种指挥学院外军研究教研室
-
出处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年第2期180-182,共3页
-
文摘
本文从短篇小说《二十年后》反衬手法的运用,包括主题设置、结构编排、人物形象塑造等三个方面剖析了欧.亨利高超的情节构思技法及其所产生的别具匠心的艺术感染力。
-
关键词
欧·亨利
短篇小说
反衬手法
情节构思
-
Keywords
0 Henry
short story
antithesis
plotting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红字》的系统化反衬手法
被引量:1
- 3
-
-
作者
方成
-
出处
《山东外语教学》
1997年第2期43-47,共5页
-
文摘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中期重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于1850年3月出版的《红字》是美国第一部“真正创作而成”的把小说形式本身作为情感和意义表现方式的长篇叙事文学精品。享利·詹姆斯的这一评价道破了《红字》内在的美学价值。
-
关键词
《红字》
叙事文学
浪漫主义小说
纳撒尼尔·霍桑
小说形式
长篇
创作
反衬手法
出版
詹姆斯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秦腔》人物的反衬手法透视
- 4
-
-
作者
刘淑英
-
机构
商洛学院人文学院
-
出处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4-16,共3页
-
基金
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英语中西民俗文化教学研究(16jyjx123)
商洛学院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商洛民俗文化的英译研究--以商洛方言为例
-
文摘
小说《秦腔》中有很多人物,夏风是其中之一。他虽然不是主要人物,但却具有反衬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夏风对白雪的背弃反衬出引生对白雪的忠贞。第二,夏风对秦腔的嫌弃反衬出白雪对秦腔的坚贞。第三,夏风对故乡的离弃反衬出小说主题对故乡的坚守。通过对《秦腔》中夏风的反衬手法透视,帮助读者突破传统,从新的视角客观全面地解读这部小说。
-
关键词
《秦腔》
夏风
反衬手法
反衬作用
-
Keywords
Qin Qiang
Mr. Xia Feng
antithesis perspective
contrast effects
-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反衬手法在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 5
-
-
作者
邓怡红
-
机构
广东省阳春市第一中学
-
出处
《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07年第12期85-85,共1页
-
文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歌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呢?诗歌描写了乌衣巷周围景物——杂草丛生,野花点点,夕阳斜照,旧时燕飞入普通百姓家——乌衣巷已不是昔日的乌衣巷了,今日的乌衣巷一片荒凉,昔时豪门世族已不复存在。昨日之风光,更显得今日之凄凉,这就是反衬。
-
关键词
诗歌鉴赏教学
反衬手法
普通百姓
乌衣巷
刘禹锡
夕阳
描写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小议诗歌中的反衬手法
- 6
-
-
作者
李爱英
-
机构
河南省淮阳县回民中学
-
出处
《快乐阅读(经典教学)》
2011年第2期120-121,共2页
-
文摘
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
-
关键词
反衬手法
诗歌
艺术创作
物象
烘托
衬托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雄阔之景 悲苦之情——谈杜甫诗歌的反衬手法
- 7
-
-
作者
田爱群
-
机构
湖北宜昌夷陵中学
-
出处
《语文知识》
2001年第9期44-45,共2页
-
文摘
以雄衬悲的反衬手法,似源于以乐衬哀。如《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二句,以春日美景反衬出征士兵的愁苦之情,曾受到清代思想家王夫之的高度赞扬,认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杜甫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且继承并发展了它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熔铸出“以雄阔之景反衬悲苦之情”的独特方式,并集中运用于他后期几首著名的律诗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旅夜书怀》的颔联。星辰与明月,写天;平野与大江,写地。包天涵地,气魄焉能不大?
-
关键词
杜甫
诗歌
反衬手法
《登高》
文学评论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论反衬手法在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运用
被引量:1
- 8
-
-
作者
韩芳
-
机构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
出处
《作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6X期147-148,共2页
-
文摘
美国杰出的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创作技巧方面无疑是一位领军者,他总是能通过简短的语言描写和反面的素材给人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在他诸多的短篇小说中都能明显地挖掘出独特的艺术特色,最为突出的当属反衬手法的运用,其往往能创造令人惊叹的审美效果。本文通过对短篇小说《二十年后》的创作时代背景的分析,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性,并进一步地探析了反讽手法在小说主题设置、人物塑造以及结构编排等方面的具体运用,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
关键词
反衬手法
欧·亨利
主题
人物形象
-
分类号
I712.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万绿丛中一点红——古诗词反衬手法鉴赏
- 9
-
-
作者
任钟坤
-
机构
绍兴鲁迅中学
-
出处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C版)》
2010年第4期26-27,共2页
-
文摘
在古诗词创作中,“反衬”这一手法运用得非常广泛,目的是利用与主体形象相反或相异的形象从反面衬托主体,突出主体。比如,“绿叶”衬“红花”是为了突出“红花”的美,以“闹”衬“静”则更显出“静”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和鉴赏“反衬”这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呢?
-
关键词
反衬手法
鉴赏
古诗词
主体形象
诗词创作
写作手法
“静”
红花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试论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喜剧手法
- 10
-
-
作者
吴广义
-
机构
包头师专中文系
-
出处
《阴山学刊》
1998年第4期6-8,共3页
-
文摘
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喜剧手法的成功使用,使中国小说的审美情趣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主要表现在: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主题、以喜剧场面刻划人物复杂性格、以乐衬悲的反衬艺术、喜剧化的“大团圆”结局等。这与中国古代人特有的生活方式、民族心理、民族审美观甚至宗教观,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
关键词
古代
白话短篇小说
喜剧手法
悲剧性主题
反衬手法
大团圆结局
-
分类号
I207.4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古诗鉴赏中的对比与反衬
- 11
-
-
作者
冯天安
于桂美
-
机构
山东
-
出处
《现代语文(高中读写与考试)》
2005年第1期40-40,共1页
-
-
关键词
古诗鉴赏
对比手法
反衬手法
高中
语文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正衬?反衬?——浅谈《孤独的收割人》中的衬托
- 12
-
-
作者
吴文辉
-
机构
湖南
-
出处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师版)》
2003年第5期62-62,共1页
-
-
关键词
《孤独的收割人》
高中
语文教材
第三册
反衬手法
修辞格
衬托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G633.30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古诗中的反衬艺术
- 13
-
-
作者
韩宗敏
-
机构
辽宁省辽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
出处
《基础教育论坛》
2017年第4X期24-25,共2页
-
文摘
古诗中多用反衬手法,常用的有视觉反衬、听觉反衬等,从中可以看出古诗人洞察人的心理的微妙之处。我们在读诗、赏诗的时候,也必须调动自己的感觉经验,细以玩味,多加揣摩,这样才能进入诗的境界。
-
关键词
古诗
反衬手法
玩味揣摩
进入诗境
-
分类号
G6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背景在报道中的巧妙运用
- 14
-
-
作者
张红云
傅永翠
-
机构
山西财经大学文化传播系教师
-
出处
《写作》
2006年第4期29-30,共2页
-
文摘
新闻背景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同新闻的主要事实有密切关系的历史和环境等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内容。常用的新闻背景材料大体分为三种:
-
关键词
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报道
有机组成部分
新闻主题
新闻事实
反衬手法
-
分类号
G212
[文化科学—新闻学]
-
-
题名秋心如海复如潮——古代咏秋诗赏析
- 15
-
-
作者
鲍亚民
-
机构
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
出处
《语文天地》
2004年第6期9-10,共2页
-
文摘
对于秋,文人们似乎情有独钟。自古以来,我国许多文人骚客以秋景入诗,抒发自己无限的感慨,涌现出不少咏秋的佳作名篇。
-
关键词
咏秋诗
反衬手法
中学
语文
阅读欣赏
-
分类号
G633.3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浅论姜夔《扬州慢》曲词的谐和之美
- 16
-
-
作者
王万岭
-
机构
巢湖师专中文系
-
出处
《巢湖师专学报》
2001年第4期80-82,共3页
-
文摘
南宋姜夔著名词作<扬州幔>(淮左名都)曾附有自度曲,可惜长期受文学与音乐分隔研究的限制,对这首词的评析研究多局限于文学方面,而它的万分宝贵的音响资料--曲谱,至今还没有和它的文学艺术结合起来研究.本文尝试从该词的歌词和曲谱谐和之美的角度加以探讨赏析,希望能够拓宽姜夔词乃至中国词学研究的领域和思路.
-
关键词
姜夔
《扬州慢》
反衬手法
曲词
谐和美
文学评析
-
分类号
I207.23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羊脂球》的艺术特色浅析
被引量:7
- 17
-
-
作者
孙悦
-
出处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1期32-35,共4页
-
文摘
莫泊桑(1850—1893)是十九世纪后期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在莫泊桑的全部创作中,以短篇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这些作品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内容,独特而高深的艺术造诣,使他成为短篇小说艺术的奇才高手,被他同时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郎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1880年,莫泊桑以处女作《羊脂球》一举成名。 在《羊脂球》这篇小说中,莫泊桑一反艺术创作上的传统偏见,把一个妓女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个正面人物来歌颂,而把所谓上层人士作为反面人物进行鞭挞。这种艺术创作上的突破,使《羊脂球》不仅在内容上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而且在艺术上也独树一帜。 一、用对比反衬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羊脂球》所写的时代是普法战争爆发后不久,法军败退,法国遭到侵犯的时期。当普鲁士侵略军陆续开进城市时,一辆马车从被占领的鲁昂出发,准备开往法军据守着的勒阿弗尔港去。车上坐着十名乘客:葡萄酒批发商鸟先生夫妇,棉纺业主兼省议会议员卡雷—拉玛东及他的妻子,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和夫人,两名修女,一名民主党政客高尼岱和一个绰号叫“羊脂球”的妓女。途中这些人把羊脂球带的一篮子食品分食一光。在经过已被德军占领的多特小镇时,德军军官提出要羊脂球陪他过夜方能放行,这一无理要求?
-
关键词
《羊脂球》
艺术特色
莫泊桑
对比反衬手法
短篇小说之王
人物形象
普法战争
无理要求
法国社会
诺贝尔文学奖
-
分类号
I56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悲欣交集 杨柳依依——也说《采薇》中的名句
- 18
-
-
作者
吴国珍
-
机构
安徽安庆第一中学
-
出处
《学语文》
2013年第5期47-48,共2页
-
文摘
《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玄认定为诗经最佳句,王夫之更从中概括出文学创作的反衬手法,其《姜斋诗话》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来我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其《诗广传·卷三》在对“昔我往矣”等句的阐释中又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观点。他说:“往伐,悲也;来归,愉也。往而咏杨柳之依依,来而叹雨雪之霏霏。善用其情者。不敛天物之荣凋以益已之悲愉而已矣。”
-
关键词
《采薇》
杨柳
名句
交集
《姜斋诗话》
反衬手法
文学创作
王夫之
-
分类号
G634.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让阅读震撼心灵——以《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为例
- 19
-
-
作者
李佩
-
机构
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
出处
《湖北教育》
2021年第26期60-60,共1页
-
文摘
《圆明园的毁灭》是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历史使命感。教学时,笔者以读为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想象,追忆圆明园曾经的辉煌,通过形象感悟、情境对比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
-
关键词
以读为本
学生心灵
历史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
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反衬手法
-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趣话映衬
- 20
-
-
作者
万继允
-
机构
山东单县师范
-
出处
《小学语文教学》
2003年第11期36-36,共1页
-
-
关键词
反衬手法
汉语
修辞
映衬
小学
语文教学
-
分类号
G623.207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