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元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0-23,共4页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何元建一、从《西游记》中"可"字型问句的翻译谈起朱德熙先生(1985,1991)观察到,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种形式比较固定的"K-VP"型问句,"K"代表疑问副词。①"K"在早期白话中就是"可"... “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何元建一、从《西游记》中"可"字型问句的翻译谈起朱德熙先生(1985,1991)观察到,汉语方言中存在着一种形式比较固定的"K-VP"型问句,"K"代表疑问副词。①"K"在早期白话中就是"可"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不同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字 《西游记》 早期白话 反复问句 疑问语气 现代汉语方言 反诘 《金瓶梅》 《中国语文》 反诘语气
下载PDF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对比浅析——以“何必”与“何苦”、“何尝”与“何曾”的对比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朱晓军 郭静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134,共2页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反问句中,意义比较抽象,用法比较复杂,在句中的位置也比较灵活。以"何必"与"何苦"为例,它们的语义轻重、在句中的分布,以及句法语义均有异同。以"何尝"与"何曾"为例,它们的相同之处在于:句法位置相同,表达的时间范围基本一致,都可以与"又"搭配;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句中连用的词不同,与"呢"连用时表达的语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类反诘语气副词 对比 对外汉语教学
下载PDF
《型世言》反诘语气副词计量考察
3
作者 宗海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3-47,共5页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 《型世言》口语化程度较高,是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的珍贵语料。《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有"难道""岂""终不然""何曾""何尝""何必""何苦""何妨""何不""几曾""还"这11个。《型世言》中的反诘语气副词大部分用在无主语句的谓语之前,表示"反诘""没有发生过""不必"等语气,在结构上多为重新分析复合式,都可以修饰VP、多音节成分、肯定形式,部分可以和其他副词连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世言》 反诘语气副词 计量
下载PDF
先秦语气词的历时多义现象 被引量:22
4
作者 刘晓南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74-81,62,共9页
“华文所独”的语气词,由于语法意义空灵无实,一直使学者感到不易描述。从古至今,说法很多,纷繁复杂,仁智互见。近来郭锡良先生独癖蹊径,区分了语气与语气表达方式的差别,从新的角度论述了先秦语气词的语法意义,提出了一以贯之的语气词... “华文所独”的语气词,由于语法意义空灵无实,一直使学者感到不易描述。从古至今,说法很多,纷繁复杂,仁智互见。近来郭锡良先生独癖蹊径,区分了语气与语气表达方式的差别,从新的角度论述了先秦语气词的语法意义,提出了一以贯之的语气词单功能说,这是一个新的进展,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功。(见古汉语研究创刊号和1989年1期所刊郭锡良先生《语气词新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 “也” 反诘语气 “焉” 祈使句 疑问语气 多义现象 祈使语气 感叹语 是非问句
下载PDF
表询问意义的语气副词“岂”、“宁”及其来源 被引量:4
5
作者 刘开骅 《广西社会科学》 2005年第10期121-123,共3页
语气副词“岂”、“宁”表反诘意义的用法较为常见,表询问意义的用法则不大为人所知。对“岂”、“宁”表询问意义的各种用法进行分析,考察其来源与发展情况之后认为,其均是由表反诘意义的用法引申而来的。
关键词 语气副词“岂”“宁”反诘意义 询问意义 引申
下载PDF
《左传》中“其”作语气词的用法
6
作者 陈善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67-71,共5页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它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有较大成就。现在仅就其语言方面“其”作语气词的用法,归类分述。一、“其”表示反诘语...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它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有较大成就。现在仅就其语言方面“其”作语气词的用法,归类分述。一、“其”表示反诘语气反诘语气也叫反问语气,一般通过反诘句形式表现。反诘句是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正好是否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气 左传 反诘语气 用法 历史年代 公元前 历史著作 反问语气 表示 否定
下载PDF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7
作者 汪少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76-80,共5页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汪少华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古代汉语》(郎锡良、李玲璞主编),无疑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成功之作。白壁难免微瑕,这部近94万字的教材在文选注释方面尚有作... 语文版《古代汉语》注释商榷汪少华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编教材,语文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的《古代汉语》(郎锡良、李玲璞主编),无疑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成功之作。白壁难免微瑕,这部近94万字的教材在文选注释方面尚有作尽善之求的余地。兹就自力所及,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汉语》 注释商榷 华佗传 《周礼正义》 语文 《后汉书》 《报任安书》 三国志 反诘语气 韩非子
下载PDF
维吾尔语反问句探究
8
作者 兰英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58-61,共4页
维吾尔语反问句在语用价值上 ,可分为五种语用意义的反问句。从语境角度对维语反问句进行深层语义理解 ,并对维语反问句进行分类 ,分析各种类型反问句的特点。
关键词 维吾尔语 反问句 语用价值 语义理解 反诘语气 语境 句式类型
下载PDF
“难不成”的词汇化过程 被引量:4
9
作者 刘敏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122-123,共2页
"难不成"作为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现代汉语中的"难不成"是一个反诘副词,跟许多副词一样,也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的。从词义、语用两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难不成"一词... "难不成"作为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口语词,一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认识。现代汉语中的"难不成"是一个反诘副词,跟许多副词一样,也是由句法单位词汇化而来的。从词义、语用两方面入手,重点分析了"难不成"一词的成词过程和词汇化动因。反诘语气的使用、加强和语用方面的经济性原则应是促使"难道"和"不成"成词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诘语气 移位 经济性原则
下载PDF
“可不”的词汇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佳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71-78,共8页
副词"可不"的词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至六朝,"可+不"常以线性序列共现在反问句、感叹句中;唐五代,"可不"处于词汇化过渡阶段;两宋时期,"可不"词汇化完成,作副词用;明清,"可... 副词"可不"的词汇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先秦至六朝,"可+不"常以线性序列共现在反问句、感叹句中;唐五代,"可不"处于词汇化过渡阶段;两宋时期,"可不"词汇化完成,作副词用;明清,"可不"词汇化发展成熟,用例较多,用法带有较强口语色彩。现代汉语里,副词"可不"的"岂不、难道不"义仅在少数方言中留存,通常单用,用于表附和、赞同对方的话,相当于"可不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不 词汇化 反诘语气 历时考察
下载PDF
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是反问句吗?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钦荣 金昌吉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107-109,共3页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要我们深...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要我们深入语言事实,仔细地加以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对“难道”的这一解释是不全面的,由此解释衍生出来的推断也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问句 表示反问语气 发话人 疑问句 语言事实 反诘语气 疑问点 副词 语义 感情强烈
下载PDF
《伶官传序》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邓元煊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95-97,共3页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 欧阳修擅长古文,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被苏轼誉为“今之韩愈”(《六一居士集叙》)。他也酷爱史学,所著《集古录》一千卷是中国第一部金石学巨著;任史馆修撰时与宋祁等一道修《新唐书》,纪、志、表三部分皆为他所撰。在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他被贬为地方官,又著《五代史记》,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五十三年中的史事。为区别于薛居正奉诏监修的《五代史》后称《旧五代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伶官传序》 庄宗 欧阳修 《新五代史》 伶人 忧劳 北宋王朝 鲜明性 反诘语气 北宋古文运动
下载PDF
学术回应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亚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4-84,共1页
学术回应李亚明偶检1995年第1期《古汉语研究》,读到周志锋同志的商榷文章。文中对拙作《<太平广记>词语小札》(载1993年第1期《古汉语研究》)中几个词的释义提出了不同看法。感谢之余,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以就... 学术回应李亚明偶检1995年第1期《古汉语研究》,读到周志锋同志的商榷文章。文中对拙作《<太平广记>词语小札》(载1993年第1期《古汉语研究》)中几个词的释义提出了不同看法。感谢之余,同时也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以就教于同道。一、忽周文提出:“‘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副词 《古汉语研究》 《太平广记》 学术 特定时间 《祖堂集》 语气副词 “因” 疑问代词 反诘语气
下载PDF
“难道”词义辨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钦荣 《商丘师专学报》 1992年第4X期88-90,共3页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反问)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 目前,许多语文工具书对“难道”都是这样解释的:副词,用来加强反诘(反问)语气。这种解释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一种推断:既然“难道”是用来加强反诘语气的,那么,凡有“难道”出现的问句都该是反问句了。但实际上,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只要我们深入语言事实,仔细地加以观察和分析,就会发现对“难道”的这一解释是既不准确又不全面的。“难道”一词用在问句中自可表示反问以加强语气。这一类的例证很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问句 语言事实 询问句 反诘语气 发话人 反问语气 副词 解释 工具书 加强语气
下载PDF
说“什么”及其维译
15
作者 郭志刚 《语言与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84-90,共7页
说“什么”及其维译郭志刚"什么"基本用法是表示疑问,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什么"产生了诸多的引申用法,即"什么"在句中不表示疑问,不要求对方予以直接回答的非疑问用法。"什么"的这种非疑问用法,... 说“什么”及其维译郭志刚"什么"基本用法是表示疑问,指代未知而欲知的信息。随着语言的发展与演变,"什么"产生了诸多的引申用法,即"什么"在句中不表示疑问,不要求对方予以直接回答的非疑问用法。"什么"的这种非疑问用法,无论是口语或书面语中使用频率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疑问用法 疑问代词 维语 否定态度 语气 《邓小平文选》 反诘语气 语气停顿 新疆交通 指代作用
下载PDF
“难道”的用法补
16
作者 张正寰 《汉语学习》 1987年第6期15-16,共2页
“难道”是个加强反诘语气的副词。《现代汉语词典》p.809和《新华词典》p.606是这么说的,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p.363和他所著的《中国文法要略》p.294—p.295,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p.341也都是这么说的。... “难道”是个加强反诘语气的副词。《现代汉语词典》p.809和《新华词典》p.606是这么说的,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p.363和他所著的《中国文法要略》p.294—p.295,北京大学中文系编的《现代汉语虚词例释》p.341也都是这么说的。我们且从上面几本书里摘引几个例句来谈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法 反诘语气 否定词 管仲 例释 《史记·项羽本纪》 现代汉语 盖重 感叹语 副词
下载PDF
《诗经》“不”字的语词用法
17
作者 王重阳 《池州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21-26,共6页
从毛传和郑《笺》来看,前人已认识到《诗经》中“不”字作为语词的大量存在。从汉语构词的特点、《诗经》造句的特点和语音特点考察,《诗经》中大量“不”字都是语词,而非否定判断动词。
关键词 “不” 《诗经》 否定副词 语词用法 反诘语气 双音化 训释 郑《笺》 被释词 文王
下载PDF
《季氏将伐颛臾》注译补正
18
作者 杨芝华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下旬)》 1997年第11期30-30,共1页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 1.求,无乃尔是过与?课本注为:“难道这不是你的过错吗?”此注有两个错误。把“无乃……与”译成表反诘语气的“难道……吗”是第一个错误。“无乃”不是表示反诘语气,而是表示委婉语气,作用是用委婉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推测,意义相当于“恐怕”、“只怕”等,它常和“乎”或“与”构成固定句式。“与”通“欤”,用法与“耶”相似,“稍微带些测度的意味”(人教社《古代散文选》中册附录)。“无乃……与”应译成“恐怕……吧”。把“尔是过”译释成“你的过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婉语气 注译 古代散文 过错 古代汉语 课本 指示代词 季氏将伐颛臾 反诘语气 人称代词
下载PDF
“孰与”句今译之我见——兼与朱振家先生商榷
19
作者 黄革 《百色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83-84,共2页
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里对“孰与”句进行了今译,本文通过对“孰与”句常见句型的比较分析,提出不同的看法。
关键词 孰与 比较问句 询问语气 反诘语气
全文增补中
“果不(其)然”的形成及其演变 被引量:15
20
作者 叶建军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2-201,255,共10页
"果不其然"与"果不然"最早均出现于明末清初,均属于确认事实义句式。"果不(其)然"是由肯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果(其)然"与否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反诘句式"不其然乎"... "果不其然"与"果不然"最早均出现于明末清初,均属于确认事实义句式。"果不(其)然"是由肯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果(其)然"与否定形式的确认事实义反诘句式"不其然乎"类糅合而成的,糅合的动因是凸显交互主观性。"果不(其)然"逐渐丧失反诘语气,成为确认事实义陈述句式或感叹句式,其中的"不"成了一个羡余的否定成分。到了现代汉语,"果不然"有副词化倾向,不过其词汇化程度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不(其)然”句式糅合 交互主观性 反诘语气 副词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