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语中的人体隐喻与反隐喻 被引量:13
1
作者 冯凌宇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7-70,共4页
汉语中有关人体的隐喻有两种:一是"以身喻物",即以人体各器官部位为喻体,将各种人体以外的事物冠以拟人化的名称或描述;二是"以物喻身",即反过来以非人体为喻体,人体为本体,从社会各种文化角度来关注人体器官的特... 汉语中有关人体的隐喻有两种:一是"以身喻物",即以人体各器官部位为喻体,将各种人体以外的事物冠以拟人化的名称或描述;二是"以物喻身",即反过来以非人体为喻体,人体为本体,从社会各种文化角度来关注人体器官的特点和功能,给人体各器官部位以异名和性状描述,我们称之为人体的反隐喻。拟人化的名称、描述和人体异名、人体物化描述都是隐喻机制作用下的语言结果,反映了人类认知思维中人体与世界双向作用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人体隐喻 人体反隐喻
下载PDF
论当代诗歌中“反隐喻”的可能与不可能
2
作者 李心释 《江汉学术》 2015年第6期54-59,共6页
20世纪后半叶,中外诗坛均出现过反隐喻的写作动向。西方的反隐喻是后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的自然结果,它厌倦诗歌中的语言智性,反对高峰现代主义;国内的反隐喻肇始于对朦胧诗语言同质化的反抗,反对隐喻的表意套路及其造成的审美疲劳。二者... 20世纪后半叶,中外诗坛均出现过反隐喻的写作动向。西方的反隐喻是后现代艺术观念影响的自然结果,它厌倦诗歌中的语言智性,反对高峰现代主义;国内的反隐喻肇始于对朦胧诗语言同质化的反抗,反对隐喻的表意套路及其造成的审美疲劳。二者共同之处是拒绝以隐喻为代表的修辞技巧,在语言风格上转向口语化、细节化、生活化。反隐喻的实质是反对隐喻的技术霸权与旧的诗歌风格,语言本质上的隐喻特征并不可能为诗人的主张所改变,反隐喻在语言学原理上只能指向以转喻为代表的广义隐喻。诗歌中的隐喻是不可能被拒绝的,反隐喻的写作尝试实际上拓展了隐喻在现代诗中的新的可能性,传统诗与现代诗中的隐喻差别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反隐喻 当代诗歌 现代诗 语言学
下载PDF
论当代诗歌中的反隐喻现象
3
作者 母一娜 李心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44-49,共6页
"反隐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诗歌出现的新特征,表现为在诗歌创作中拒绝使用隐喻等修辞,使诗歌在接近现实、意识的状态中恢复语言的创造性。西方反隐喻诗歌一方面表现为客观化写作,将大量生活元素融入诗歌;另一方面... "反隐喻"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诗歌出现的新特征,表现为在诗歌创作中拒绝使用隐喻等修辞,使诗歌在接近现实、意识的状态中恢复语言的创造性。西方反隐喻诗歌一方面表现为客观化写作,将大量生活元素融入诗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意识流写作,使词语在流动的语言中消解掉固定意涵。而在中国,上海诗人王小龙在80年代中期针对朦胧诗的弊端践行了"反对意象化"的写作,是中国反隐喻的先声。90年代的于坚、韩东继续在反隐喻的道路探索,并丰富了反隐喻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追溯诗歌中反隐喻产生的源流,对比中外反隐喻观的差异,再结合具体诗歌,阐释反隐喻背后语言观以及其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诗歌 隐喻 反隐喻 语言 中外诗歌
下载PDF
英汉反腐败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董伟娟 郑珂 《台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36-40,共5页
反腐败是当今世界一个热门话题,在反腐败新闻语篇中广泛存在着概念隐喻。通过对英汉反腐败新闻语篇的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新闻语篇都主要使用了战争、疾病和旅行这三大概念隐喻,体现了人类对腐败与反腐败概念的相似体验和共同认知。概念... 反腐败是当今世界一个热门话题,在反腐败新闻语篇中广泛存在着概念隐喻。通过对英汉反腐败新闻语篇的比较分析,发现英汉新闻语篇都主要使用了战争、疾病和旅行这三大概念隐喻,体现了人类对腐败与反腐败概念的相似体验和共同认知。概念隐喻有助于人们深刻理解腐败的特点和反腐败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语篇 英汉语 腐败隐喻 对比分析
下载PDF
俯卧撑与假摔——新闻用语中的反讽隐喻
5
作者 金梅 袁周敏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8期111-114,共4页
"俯卧撑"和"假摔"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民众对某历史事件的集体态度和集体记忆。有必要基于最佳可及性理论探讨以"俯卧撑"和"假摔"为代表的反讽隐喻的识解过程和该类新闻舆情用语创新的缘由... "俯卧撑"和"假摔"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社会民众对某历史事件的集体态度和集体记忆。有必要基于最佳可及性理论探讨以"俯卧撑"和"假摔"为代表的反讽隐喻的识解过程和该类新闻舆情用语创新的缘由。指出这些词汇嘲弄式地流行、复制与变异,可能会消解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民众了解事实、追求真相的理性主义精神,进而放大其全民娱乐的消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撑 假摔 最佳可及性理论 隐喻
下载PDF
隐喻式反讽的哲学思辨--以利科的隐喻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涂天煦 李洪儒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5-160,共6页
隐喻式反讽是以隐喻为字面形式的特殊反讽类型,意在通过表述事物的相似性反向显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隐喻式反讽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意义表达的辩证性。事物的相似性与对立性并置,处于辩证的关系之中。隐喻式反讽的意义源于字面义与隐含义... 隐喻式反讽是以隐喻为字面形式的特殊反讽类型,意在通过表述事物的相似性反向显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隐喻式反讽的显著特征在于其意义表达的辩证性。事物的相似性与对立性并置,处于辩证的关系之中。隐喻式反讽的意义源于字面义与隐含义之间的张力,是由话语体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隐喻式反讽,人与世界之间的指称关系将得到重新调整,人对自身的存在方式亦将拥有更深刻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相似性与对立性 张力 指称 存在
下载PDF
上校身份逾越后的伦理悲剧与反战隐喻——《烟树》的一种解读
7
作者 欧华恩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59-62,共4页
《烟树》以美国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为美国中情局工作的弗兰西斯·桑兹上校等人的故事,揭示了上校在梦想与现实的交替、历史与政治的交融、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中发生了伦理身份的越位与转变,违背了伦理禁忌,导致了乌托邦式梦想的破... 《烟树》以美国越南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为美国中情局工作的弗兰西斯·桑兹上校等人的故事,揭示了上校在梦想与现实的交替、历史与政治的交融、自我与社会的冲突中发生了伦理身份的越位与转变,违背了伦理禁忌,导致了乌托邦式梦想的破灭和不可避免的命运悲剧。通过这一战争隐喻,作者描写了越战给人们造成的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人类遭受战争苦难的悲悯情怀,透露出他对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的强烈谴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树》 上校身份逾越 伦理悲剧 隐喻
下载PDF
拒绝还是坚守——论于坚诗与隐喻的关系
8
作者 董琼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第1期87-89,共3页
九十年代以来,于坚一直拒绝隐喻。不过,当弄清能指、所指与隐喻的关系后,我们发现诗人要拒绝的不是隐喻修辞本身,而是专制时代下的公共隐喻,也正是语言学家所归纳的隐喻中的一般隐喻及死喻。同时,结合九十年的诗坛背景,我们注意到于坚... 九十年代以来,于坚一直拒绝隐喻。不过,当弄清能指、所指与隐喻的关系后,我们发现诗人要拒绝的不是隐喻修辞本身,而是专制时代下的公共隐喻,也正是语言学家所归纳的隐喻中的一般隐喻及死喻。同时,结合九十年的诗坛背景,我们注意到于坚拒绝隐喻的某种策略性,拒绝隐喻——一种作为方法的诗歌。于坚是否把隐喻消解掉了还有待我们进一步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制时代下的公共隐喻 一般隐喻及死喻 反隐喻策略
下载PDF
沉思性·议论化·隐喻化——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语言探索与诗美追求 被引量:4
9
作者 程国君 朱卫国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4,共9页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 "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诗美探索与建构实践,主要集中在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革新与创造上。这种革新与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诗歌中的叙述、描写性语言减少,沉思性语言大量增加;二是诗歌中的直白、科学性语言减少,矛盾修辞格、隐喻、通感、反讽等修辞性、感受性语言大量增加;三是蓄意制造文字的新奇与陌生化组合,探索现代诗句构、诗行构成的新法则,诗歌语言张力美效果凸显。当该派诗人以直观感性的、隐喻反讽的"新的感性"和象征性"艺术"语言改变着初期新诗语言直白化的弊端时,便创造了一套能够表现现代人复杂幽微意蕴与感受的诗歌语言体系。由于诗歌中象征性、隐喻性语言变多,陌生性语言增加,其晦涩与"现代化"的诗风由此形成,从而极大地丰富与提升了现代诗歌的艺术品格与美学品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联大诗人群 诗歌语言 沉思性语言 隐喻 诗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