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发明传统与白话文学史的建构:以胡适与顾颉刚为中心 |
陈岸峰
|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
2019 |
2
|
|
2
|
新世纪少数民族诗歌:如何发明传统 |
刘巧荣
李长中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3
|
“游客凝视”与“发明传统”:关于民俗旅游的文化阐释 |
谢卓潇
|
《神州》
|
2014 |
0 |
|
4
|
发明传统与制造边界:美国“博雅学院”的类型概念起源 |
孙碧
刘梓泰
|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被发明的传统”:现代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透视 |
陈兴贵
|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11
|
|
6
|
国家记忆、文化合成和传统发明——红色文化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意义 |
朱新屋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3 |
6
|
|
7
|
传统的发明与文化的销售——以泰国东北部Isan地区的排笙制作为例 |
李永祥
|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8
|
民俗旅游与“传统的发明”——桂林龙脊景区的个案 |
徐赣丽
|
《文化遗产》
|
2009 |
13
|
|
9
|
“传统”的发明:建国“十七年”中国古典文学英译研究 |
倪秀华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3 |
2
|
|
10
|
传统的发明与迪庆州藏族的发展 |
郭家骥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1
|
何谓传统?——读《传统的发明》 |
罗树杰
|
《百色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2
|
传统的发明:丽江棒棒节的传承与变迁 |
杨杰宏
|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2
|
|
13
|
在“传统”与“发明”之间:关公信仰的社会文化功能演变 |
闫爱萍
|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
2013 |
3
|
|
14
|
发明的传统:论社会转型期传统体育的固守与超越——从台湾“九天民俗技艺团”的变迁谈起 |
张辉
方千华
杨海晨
万义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
2018 |
3
|
|
15
|
仪式实践与“传统的发明”——浙江淳安县富山村方仙翁信仰研究 |
方穆兴
|
《地方文化研究》
|
2013 |
3
|
|
16
|
光棍节:暂时性的集体狂热还是新的“被发明的传统”——读《传统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
英永青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1
|
|
17
|
“发明传统”的尝试:上海近代英文报刊与“开埠五十周年庆典”的制造 |
李美慧
|
《新闻记者》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8
|
“传统的发明”与仪式实践 |
方穆兴
|
《经济研究导刊》
|
2013 |
0 |
|
19
|
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 |
斯格尔
|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
2017 |
1
|
|
20
|
从《传统的发明》看民族认同标志的公共记忆转变叙事 |
林雪青
|
《青年与社会(下)》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