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0篇文章
< 1 2 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成人AML患者CK-18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赵叶飞 高峰 +1 位作者 吴晓 陈莉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34-239,共6页
目的探讨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裂解的细胞角蛋白-18(CK-18)片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血液肿瘤... 目的探讨首次出现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浆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裂解的细胞角蛋白-18(CK-18)片段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在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接受血液肿瘤强化化疗的75例AML-FN患者。在FN发作时(d_(0))、第1天(d_(1))和第2天(d_(2))测量血浆CK-18片段M30、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对化疗期间血流感染(BSI)和脓毒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8例患者出现脓毒症,25例患者有血液培养阳性感染[BSI(+)]。BSI(+)组患者血浆CK-18水平在发热后d_(1)达到峰值。d_(1)和d_(2)时较高的血浆CK-18水平与BSI(+)和脓毒症有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中,d_(1) CK-18预测BSI(+)的曲线下面积(AUC)最高,为0.832(95%CI:0.742~0.922),稍高于PCT和CRP(P<0.05)。d_(1) CK-18预测脓毒症的AUC值也较高,略高于PCT和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_(0)~d_(2)期间CK-18峰值与PCT峰值有关,BSI(+)患者的相关系数(0.407)高于BSI(-)患者(0.182)。结论在AML患者中,血浆CK-18片段被发现是FN早期BSI(+)和脓毒症的潜在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血病 发热性粒细胞减少症 细胞角蛋白-18片段 降钙素原 血流感染 脓毒症
下载PDF
儿童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1例的护理
2
作者 吴盈盈 徐芬 +3 位作者 俞慧琴 章岚岚 刘泽虎 王凌燕 《中国乡村医药》 2024年第10期70-71,共2页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LEVA)是一种起病急,好发于青少年的丘疹水疱性自限性皮肤病,病程长短不一,很少伴全身症状,预后良好。DEGOS等[1]在1966年首次报道了1例伴有发热和溃疡表现的PLEVA,称为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FUMHD)。NO... 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PLEVA)是一种起病急,好发于青少年的丘疹水疱性自限性皮肤病,病程长短不一,很少伴全身症状,预后良好。DEGOS等[1]在1966年首次报道了1例伴有发热和溃疡表现的PLEVA,称为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FUMHD)。NOFAL等[2]研究发现,儿童从PLEVA转化为FUMHD的时间更短。2022年10月,我院儿童皮肤科收治FUMHD患儿1例,通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恢复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性溃疡坏死痘疮样糠疹 痘疮样苔藓样糠疹 儿童 护理
下载PDF
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1例
3
作者 吕茹娟 李群燕 刘栋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71-73,共3页
患者男性,32岁,因周身红斑、丘疹、血疱、坏死,结痂20余天,加重伴疼痛3 d入院。皮肤科查体:面颈部、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红斑、丘疹、血疱、结痂、坏死,边界清,部分皮疹中央坏死,触痛明显;双眼睑红斑、丘疹,分泌物较多,鼻腔黏膜可见... 患者男性,32岁,因周身红斑、丘疹、血疱、坏死,结痂20余天,加重伴疼痛3 d入院。皮肤科查体:面颈部、躯干、四肢可见大小不等红斑、丘疹、血疱、结痂、坏死,边界清,部分皮疹中央坏死,触痛明显;双眼睑红斑、丘疹,分泌物较多,鼻腔黏膜可见片状红斑、米粒大小血疱,部分伴结痂、坏死,舌及上颚可见直径约0.5 cm大小瘀斑,表面糜烂,阴茎及睾丸可见直径约0.3 cm大小红斑、血疱,部分伴结痂、坏死;双下肢可见新发针尖至米粒大小红斑、丘疹,水疱、血疱。皮肤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大片楔形坏死,坏死两侧表皮棘层轻度肥厚,可见角朊细胞坏死,淋巴细胞亲表皮,浅层血管扩张,周围较多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异形淋巴细胞,少数红细胞外渗。免疫组化:CD4(+),CD8(+),CD45Ro(+),CD30(-),ki-67约20%(+),CD68(+),CD79a(很少+),CD3(+),CD20(很少+)。诊断:发热性溃疡坏死性急性痘疮样糠疹(FUMHD)。治疗:予强的松1.5 mg/(kg·d)静脉滴注治疗,同时予丙种球蛋白15 g/d,连用3 d;予补钾、补钙、胃黏膜保护剂、保肝药物等支持治疗;患者病情逐日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痘疮样苔癣样糠疹 溃疡坏死 发热性
下载PDF
肿瘤内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的应用探索
4
作者 邓高敏 贺盛发 +2 位作者 刘国萍 冯丹 黄光明 《内科》 2024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在肿瘤内科建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临床药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支出。方法基于93例肿瘤内科FN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分析,建立以循证药学为基础的FN临床药径,并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目的在肿瘤内科建立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患者药物治疗临床路径(临床药径),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降低药品费用支出。方法基于93例肿瘤内科FN患者的用药合理性分析,建立以循证药学为基础的FN临床药径,并采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法对其进行完善。比较FN临床药径实施前后FN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情况、血培养送检率和“升白”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结果FN临床路径实施后,抗菌药物总不合理占比、疗程过长占比、疗程和人均用药金额均低/短于实施前;抗菌药物单用占比和血培养送检率均较实施前明显上升,抗菌药物二联占比较实施前降低;应用“升白”药物总不合理率较实施前低(均P<0.05)。结论在肿瘤内科建立基于循证药学的FN患者临床药径新模式,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药品费用支出,降低患者经济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性粒细胞减少 药物治疗临床路径 临床合理用药 肿瘤内科
下载PDF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在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并发发热性尿路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5
作者 陈王超 张新军 《现代临床医学》 2024年第4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究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AGR)在输尿管镜碎石术(URS)术后并发发热性尿路感染(UT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URS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发热性UTI分为感染组(78例)与未感染组(20... 目的:探究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AGR)在输尿管镜碎石术(URS)术后并发发热性尿路感染(UT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12月在我院行URS的2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发热性UTI分为感染组(78例)与未感染组(202例)。比较两组AGR、CRP及PCT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AGR、CRP及PCT对URS术后患者并发发热性UTI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AGR、CRP及PCT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组(P<0.05)。AGR、CRP、PCT及联合诊断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9、0.836、0.841及0.943,均具有诊断价值,且联合诊断的价值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AGR≥1.51、CRP≥79.6 mg/L、PCT≥1.6μg/L、合并糖尿病、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手术时间≥90 min及结石大小≥3 cm为URS术后并发发热性UT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GR可有效早期诊断URS术后并发发热性UTI,URS术后并发发热性UTI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应引起重视,并根据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率 输尿管镜碎石术 发热性尿路感染
下载PDF
PCT和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
6
作者 曲伟 商军锋 +1 位作者 邹慧琳 杨瑞芳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1703-1708,共6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soluble cell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14,sCD14,又称presepsin,PSPN)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化疗期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患者细菌感染的鉴别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07月至2022年0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化疗且出现FN的121例AML患者,分为非细菌感染组化疗期间发生FN且发热原因不明(细菌培养阴性,无临床迹象表明存在感染)与细菌感染组菌血症(血培养阳性)和局部感染(血培养阴性,细菌培养提示局部感染)。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FN发病第1至3天血浆PCT和PSPN水平。结果: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患者FN发病第1至3天的PCT和PSPN水平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3天的PCT水平鉴别FN细菌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82、0.737、0.715,而PSPN诊断AUC分别为0.799、0.729、0.703。此外,PCT和PSPN联用可进一步提高对FN细菌感染诊断的AUC值(0.892、0.808、0.763)。发病第1天PCT≥2.02 ng/mL或者PSPN≥2.40μg/L,FN细菌感染风险显著增加(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当PSPN≥2.91μg/L时,AML患者FN细菌感染风险增加2.177~2.624倍(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细菌性脓毒症患者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呈正相关(P<0.001),PSPN值与SOFA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PCT较PSPN在区分FN细菌感染性病因和非感染病因方面准确性更高,其浓度与细菌性脓毒症的严重程度有关;二者联用能进一步提高PCT对FN细菌感染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可溶白细胞分化抗原14亚型 髓系白血病 感染发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下载PDF
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的分级护理对发热性惊厥患儿的影响
7
作者 于庆坤 常丽娜 刘娇娇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7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的分级护理对发热性惊厥患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中铁阜阳医院收治的100例发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的分级护理对发热性惊厥患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中铁阜阳医院收治的100例发热性惊厥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基于PEWS的分级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免疫功能、家属疾病认知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惊厥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惊厥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IgA、IgM、IgG低于对照组,疾病高危因素、预防措施、急救措施、日常护理注意事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PEWS的分级护理可以显著缩短发热性惊厥患儿的退热时间和惊厥持续时间,减少惊厥发作次数,提高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的分级护理 发热性惊厥 免疫功能 家属疾病认知度 并发症
下载PDF
硫酸羟氯喹致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分析
8
作者 马娟鹃 陶东红 万齐华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830-834,共5页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硫酸羟氯喹和甲氨蝶呤,2周后躯干和四肢部位出现触痛性红斑、丘疹,伴发热,皮肤活检提示真皮浅中层中性粒细胞浸润。停药并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卤米松乳膏等治疗18 d后好转,诊断为急性发热性嗜中... 1例48岁女性患者因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用硫酸羟氯喹和甲氨蝶呤,2周后躯干和四肢部位出现触痛性红斑、丘疹,伴发热,皮肤活检提示真皮浅中层中性粒细胞浸润。停药并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卤米松乳膏等治疗18 d后好转,诊断为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该病例发生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与硫酸羟氯喹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有关”,国内尚无相关文献报道。硫酸羟氯喹致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升高、细胞因子调节异常和遗传易感性有关。停用可疑药物并应用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羟氯喹 发热性嗜中皮病 药品不良反应
下载PDF
电加热机织物的发热性能及发热均匀性探讨
9
作者 孟小奕 和杉杉 +3 位作者 周心怡 李嘉玲 饶仓尔 薛文良 《产业用纺织品》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以发热功率密度和温度均匀系数为指标,基于正交试验方案,探讨以不锈钢纤维纱为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机织物制备工艺。并基于九宫格取点法,优化温度均匀系数测试方法。研究发现:本研究中,温度测点取81点是可信的均匀度评价方案。电加热机... 以发热功率密度和温度均匀系数为指标,基于正交试验方案,探讨以不锈钢纤维纱为电加热元件的电加热机织物制备工艺。并基于九宫格取点法,优化温度均匀系数测试方法。研究发现:本研究中,温度测点取81点是可信的均匀度评价方案。电加热机织物的纬纱排列规律为1根不锈钢纤维纱+3根黏胶纱、纬纱密度为10.5根/cm、组织结构为经二重1/7时,织物具有较为优异的发热性能,发热功率密度为857.23 W/m^(2);电加热机织物的纬纱排列规律为1根不锈钢纤维纱+5根黏胶纱、纬纱密度为6.5根/cm、组织结构为经二重1/3时,电加热机织物具有较为优异的发热均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加热机织物 发热性 发热均匀 不锈钢纤维 正交试验 九宫格取点法 纬纱排列规律 纬纱密度 组织结构
下载PDF
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热性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及血清β防御素2高迁移率族蛋白B1 Toll样受体4早期预测价值
10
作者 周恩谱 钱余 +2 位作者 黄进宝 曾俊斌 陆航晨 《山西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 探讨泌尿结石疾病采取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术后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血清β防御素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以及Toll样受体4(TLR4)对早期预测尿路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行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者的临... 目的 探讨泌尿结石疾病采取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术后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血清β防御素2、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以及Toll样受体4(TLR4)对早期预测尿路感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2例行输尿管镜碎石术治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分成感染组与未感染组,记录患者资料,分析危险因素,此外采集2组血液分离血清,测定血清β防御素2、HMGB1、TLR4水平。结果 术后35例(28.7%)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60 min、泌尿道手术史、合并糖尿病、导尿管留置时间≥72 h、住院时间≥7 d均是输尿管镜碎石术患者术后发热性尿路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23、0.014、0.016、0.019、0.008、0.011,OR值=2.154、3.021、2.451、2.331、2.025、2.415);感染组血清β防御素2、HMGB1、TLR4检测水平高于未感染组(t=10.48、28.47、22.86,P<0.05)。结论 输尿管镜碎石术,年龄、手术时间、泌尿手术室、合并糖尿管、导尿管留置与住院时间为术后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需加强防范,术后通过检测血清β防御素2、HMGB1、TLR4水平对早期预测感染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镜碎石术 发热性尿路感染 危险因素 β防御素2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TOLL样受体4
下载PDF
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结合细致化护理在急性发热性惊厥患儿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立平 林碧英 《医疗装备》 2024年第9期133-135,共3页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结合细致化护理在急性发热性惊厥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发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目的探讨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结合细致化护理在急性发热性惊厥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医院收治的88例急性发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结合细致化护理,两组均持续观察至患儿出院。比较两组疾病转归情况(退热、惊厥消失及住院时间)、并发症(脑水肿、舌咬伤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及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退热、惊厥消失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的预防知识、应急知识、药物知识、临床特点认知评分及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结合细致化护理可促进急性发热性惊厥疾病转归,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家长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通道护理路径 细致化护理 发热性惊厥 疾病转归 并发症
下载PDF
药物综合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的效果
12
作者 邴林 吴伟光 《每周文摘·养老周刊》 2024年第7期31-33,共3页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采用药物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01月~2023年12月60例乙肝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发热性感染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发热性感染,30例)和观察组(合并发热性感染,30例),均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分... 分析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采用药物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1年01月~2023年12月60例乙肝患者,根据是否存在发热性感染分为对照组(未合并发热性感染,30例)和观察组(合并发热性感染,30例),均采用药物综合治疗,分析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肝功能受损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层连蛋白(laminin,LN)、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前Ⅲ型胶原肽(Pre-typeIIIcollagenpeptide,PCⅢ)、Ⅳ型胶原(TypeIVcollagen,Ⅳ-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合并发热性感染后,可影响肝功能,经过综合药物治疗后,可改善肝功能指标,抑制炎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 发热性感染 药物综合治疗 肝纤维化 反应
下载PDF
基于发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点分析研究
13
作者 李永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6期104-106,共3页
分析发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1月在我院诊断发热性惊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84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本研究中发热性惊厥患儿发生抽... 分析发热性惊厥患儿临床特点,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2年8月-2023年1月在我院诊断发热性惊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84例,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临床表现方面,本研究中发热性惊厥患儿发生抽搐时有46例(54.76%)患儿为高热,有38例(45.24%)为中热,自患儿出现发热到抽搐的平均时间为14.78(±1.35)小时,抽搐的持续时间平均为3.19(±0.30)分钟,其中,有11例(13.09%)患儿在一次发热病程中有两次及两次以上的惊厥发作。实验室检查方面,有52例患儿(61.9%)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内,27例(32.1%)白细胞升高,5例(5.9%)白细胞降低,血常规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患儿的感染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轻度升高,本研究中有62例(73.80%)患儿的血氨水平升高。本研究中引起发热性惊厥的病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52例)、急性支气管炎(8例)、疱疹性咽峡炎(8例)、急性支气管炎(7例)、肺炎(4例)、急性胃肠炎(3例)、手足口病(2例)。结论 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发热性惊厥的主要病因,对于有发热性惊厥高危因素的患儿,在患儿发热初期,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物,及时退热及对症处理,减轻患儿症状,减少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性惊厥 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血氨
下载PDF
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性疾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付競颖 张云 胡东鹏 《中医临床研究》 2023年第28期41-47,共7页
目的:评价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调节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20日收录的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照组多为... 目的:评价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调节机制。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和Cochrane数据库自建库至2022年5月20日收录的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照组多为解热抗炎等常规西药,治疗组采用柴胡类方加西药治疗。观察指标主要是临床总有效率、体温调节指标[降温时间,降温幅度)和免疫学相关指标[治疗前后CD4+细胞百分比、CD8+细胞百分比、干扰素(Interferon,IFN)-γ水平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水平的变化]。由2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2115例患者。柴胡类方和西药比较,显著提高了临床总有效率(OR=4.40),显著缩短了体温下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MD=-22.19),增加了48h体温下降幅度(MD=0.58),提高了CD4+细胞百分比(MD=5.21),增加了抗炎因子IFN-γ水平(MD=5.94),减少了炎症因子IL-4水平(MD=-3.99),以上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证据表明,柴胡类方治疗发热性疾病较西药能显著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退热效果优于西药,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胡类方 发热性疾病 免疫 META分析
下载PDF
非川崎病发热性疾病致冠状动脉瘤2例并文献分析
15
作者 王莹雪 陈敬师 +2 位作者 贾雨涵 郑雨濛 张英谦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8期164-168,173,共6页
川崎病并非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唯一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T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OJIA)等疾病亦可累及冠状动脉,临床相对少见而易漏/误诊。本文报道1例发热伴冠状动脉瘤(CAA)患者,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效果不佳,诊治... 川崎病并非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唯一疾病,多发性大动脉炎(T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SOJIA)等疾病亦可累及冠状动脉,临床相对少见而易漏/误诊。本文报道1例发热伴冠状动脉瘤(CAA)患者,人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效果不佳,诊治过程中发现血压高、锁骨下动脉狭窄及腋动脉瘤,最终诊断为TA,给予激素、甲氨蝶呤、托珠单抗治疗后缓解。本文还报道1例SOJIA患者,主因发热、CAA入院,IVIG疗效欠佳,后出现皮疹、多关节积液(髋、膝、肩关节),诊断为SOJIA。给予萘普生片、激素、托珠单抗治疗后好转。本文回顾性分析2例非川崎病发热性疾病致CAA的临床特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致儿童CAL相关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瘤 非川崎病发热性疾病 川崎病 儿童
下载PDF
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效果分析
16
作者 曹雪 厚玉瑾 刘新兰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83例乳腺癌患者接受非密集型AC-T方案(吡柔比星70 mg+环磷酰胺0.8 g+多西他赛100 mg,21 d/周期)、剂量密集型ddAC-T方案(吡柔比星85 mg+环磷酰胺1.0 g+紫杉醇290 mg,14 d/周期)及其他化疗方案(铂类、吉西他滨等)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第一周期与后续治疗周期FN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183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7.21%(123/183),Ⅲ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在ddAC-T方案中的发生率较高。第一周期FN发生率为4.37%(8/183),后续治疗周期FN发生率为1.64%(3/183)。化疗方案(OR=0.139,95%CI:0.026~0.732,P=0.020)、既往化疗(OR=34.500,95%CI:6.360~187.145,P<0.001)和既往放疗(OR=11.067,95%CI:2.278~53.768,P=0.003)是FN发生的影响因素。不良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主要为肌肉关节酸疼。结论根据不同的化疗方案以及既往放化疗史,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可有效减少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FN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粒细胞减少症 发热性粒细胞减少症 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
下载PDF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伴凝血因子Ⅹ缺乏症1例并文献复习
17
作者 白劲松 姜威 唐宁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20期3102-3104,共3页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又称Swe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皮肤红斑性病变(丘疹、结节和斑块)和弥漫性浸润,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液系统等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呼...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又称Sweet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皮肤红斑性病变(丘疹、结节和斑块)和弥漫性浸润,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血液系统等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以及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妊娠等及药物相关[1-4]。同时,凝血因子Ⅹ缺乏症较少见,且因子活性与出血风险相关。在临床上以Sweet综合征为首发疾病伴凝血因子Ⅹ缺乏症罕见,其诊断有一定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性嗜中皮病 凝血因子Ⅹ缺乏症 自身免疫疾病
下载PDF
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小儿发热性惊厥症状控制时长的影响
18
作者 金丹 陈启胜 《哈尔滨医药》 2023年第4期35-37,共3页
目的 研究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对小儿发热性惊厥的症状控制时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小儿发热性惊厥104例,按照随机法分为联合用药组(n=52)和单一用药组(n=52),单一用药组使用地西泮,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对比2组疗效、... 目的 研究地西泮联合苯巴比妥治疗对小儿发热性惊厥的症状控制时长的影响。方法 选取小儿发热性惊厥104例,按照随机法分为联合用药组(n=52)和单一用药组(n=52),单一用药组使用地西泮,联合用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苯巴比妥。对比2组疗效、药物起效时长、惊厥改善时长、体温恢复时长、住院时长、心肌酶水平[磷酸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I)]、脑神经相关因子[神经肽Y(NPY)、神经营养因子(BDNF)]、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 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94.23%(49/52)较单一用药组73.08%(38/5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用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药物起效时长、惊厥改善时长、体温恢复时长、住院时长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用药组比较,治疗后联合用药组CK、CKI、LDH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一用药组比较,治疗后联合用药组NPY、BDNF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85%(2/52)与单一用药组11.54%(6/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泮配合苯巴比妥在发热性惊厥患儿中疗效明显,可改善临床症状,调节心肌酶水平和脑神经因子表达,且用药具有安全性,临床可进一步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性惊厥 小儿 地西泮 苯巴比妥 心肌酶水平 症状控制时长 脑神经因子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下载PDF
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前CT影像特征判断输尿管镜碎石术后发热性尿路感染风险的临床价值
19
作者 马天虹 魏景洋 高冠枭 《大医生》 2023年第23期89-92,共4页
目的 研究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前CT影像特征判断输尿管镜碎石术(URS)后发热性尿路感染风险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19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URS治... 目的 研究输尿管结石患者术前CT影像特征判断输尿管镜碎石术(URS)后发热性尿路感染风险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收治的195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URS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4例,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和对照组(171例,未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指标、结石情况及CT影像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URS后患者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分析该模型预测URS后患者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及术前尿潴留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直径大于对照组,结石CT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结石位置和结石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输尿管积水、肾周脂肪链、输尿管周围脂肪链及组织边缘征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肾周脂肪链及组织边缘征是URS后患者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预测模型:Y=1.167×(X_1)+0.917×(X_(2))+0.459×(X_8)+1.070×(X_(10)),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URS后患者发生发热性尿路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95(SE=0.173,95%CI=0.548~1.000,P=0.02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33和0.718。结论 输尿管结石患者URS后发热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受较多因素影响,术前行CT检查并获得影像特征,基于此建立的模型对预测URS后患者发热性尿路感染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结石 CT影像特征 输尿管镜碎石术 发热性尿路感染
下载PDF
去白细胞输血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20
作者 赵树铭 成晓玲 +3 位作者 胡建 向国春 张佳思 黎儒清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838-839,共2页
目的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FNHTR)的效果。方法 选择 10 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对照组相类似 5 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 2 4 0例急慢性白... 目的 评价临床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和浓缩血小板预防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FNHTR)的效果。方法 选择 10 0例肝硬化、胃溃疡和胃癌等病人输注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 ,对照组相类似 5 0例病人输注普通红细胞悬液。 2 4 0例急慢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糖尿病、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重症肝炎、烧伤、癌症放、化疗等患者分为两组 ,各组 12 0例随机接受去白细胞血小板或未去白细胞血小板悬液。观察这些患者FNHTR的发生率。结果 在 10 0例接受去白细胞红细胞悬液的患者中未发生FNHTR ,对照组 5 0例患者中有 8例发生FNHTR ,发生率为 16 % ;血小板输注的患者中 ,去白细胞和未去白细胞的FNHTR发生 7例和 2 5例 ,发生率分别为 5 .83%和 2 0 .83%。结论 去白细胞输血可防止或减低FNHTR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白细胞输血 预防 临床应用 非溶血发热性输血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