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江万里 林炜栋 +5 位作者 钱雄 刘伟伟 吴昊 王西樵 陆树良 陈向芳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年第6期518-521,共4页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另外,分离和培养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RT-PCR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在... 目的 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人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另外,分离和培养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中成纤维细胞,RT-PCR分别检测成纤维细胞在转移生长因子(TGF-β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Ⅰ、Ⅲ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HE染色可见正常皮肤细胞和微血管数目较少,早期瘢痕增多,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增生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和微血管增多.随病情进展,微血管呈缩窄倾向.消退期瘢痕成纤维细胞减少,微血管狭窄或闭塞.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成纤维细胞数目进一步减少,微血管管腔小,大部分开放.RT-PCR检测结果发现,正常皮肤来源的成纤维细胞TGF-β1、VEGF和Ⅰ、Ⅲ胶原mRNA有较低表达,早期瘢痕成纤维细胞TGF-β1、VEGF和Ⅰ、Ⅲ胶原mRNA表达水平开始升高,在增生期表达到达高峰,消退期瘢痕的表达开始下降,到成熟期表达最低.结论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成纤维细胞功能存在动态改变,这种动态改变与瘢痕的发生和消退成熟的病理变化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发生和演变 成纤维细胞 生物学功能
下载PDF
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西樵 宋菲 +2 位作者 陈雪莲 青春 陆树良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3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 目的探索增生性瘢痕在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患者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进行微血管基底膜电镜观察。另外,建立裸鼠瘢痕埋植模型,将不同时期瘢痕和正常皮肤种植裸鼠皮下,4周后从裸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取出瘢痕组织剪碎,检测伊文思蓝光密度值。结果电镜观察可见:与正常皮肤微血管比较,瘢痕演变过程中微血管管腔逐渐狭小,基底膜逐渐增厚。成熟期瘢痕见微血管、内皮细胞和基底膜结构大致接近正常。伊文思蓝检测结果发现:与正常皮肤通透性相比(0.85±0.21),早期和增生期瘢痕通透性逐步降低(0.63±0.16、0.38±0.08),消退期达到最低(0.13±0.04),成熟期有所升高(0.68±0.12)。结论增生性瘢痕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微血管通透性逐渐降低,可能引起瘢痕组织逐步加重的缺血缺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瘢痕 发生和演变 微血管基底膜 通透性
原文传递
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玄武岩发育土壤的表面电化学性质及其演变 被引量:2
3
作者 姜军 徐仁扣 赵安珍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75-279,共5页
利用采自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6种土壤,研究了土壤的游离氧化铁、铁的游离度、CEC和土壤胶体动电电位与成土母岩年龄的关系,探讨土壤表面化学性质与成土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游离铁和铁的... 利用采自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北部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6种土壤,研究了土壤的游离氧化铁、铁的游离度、CEC和土壤胶体动电电位与成土母岩年龄的关系,探讨土壤表面化学性质与成土的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游离铁和铁的游离度与母岩年龄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性,铁的游离度与母岩年龄间的相关性更高,土壤全铁与母岩年龄间没有相关性。土壤CEC随母岩年龄增加而降低,土壤IEP呈相反变化趋势。进一步对2个地区土壤CEC和IEP与岩石年龄进行分析表明,空间因素对这2个地区土壤性质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对IE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土壤 土壤发生和演变 土壤电化学性质
下载PDF
雷州半岛玄武岩发育土壤的表面电荷性质与土壤发育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军 赵安珍 +1 位作者 徐仁扣 程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76-780,共5页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可变电荷土壤由于遭受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并富含铁铝氧化物,其表面化学性质与温带地区的恒电荷土壤显著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这类土壤的表面电荷随着pH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过去对我国南方可变电荷土壤... 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可变电荷土壤由于遭受强烈的风化和淋溶作用并富含铁铝氧化物,其表面化学性质与温带地区的恒电荷土壤显著不同。其中最重要的差别在于这类土壤的表面电荷随着pH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过去对我国南方可变电荷土壤的表面电化学性质已开展了比较多的研究,但这些研究多采用几种典型的可变电荷土壤进行,对这类土壤发生和演变过程中表面化学性质的演变规律的研究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电荷 Ζ电位 土壤发生和演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