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群的识别与发育格局判定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曾伟平 朱佩娟 +1 位作者 罗鹏 李昕昕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区的方法进行城市群识别,并结合指标法对所识别的城市群进行发育格局判定,以期为城市群识别方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为国家准确进行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表明:中国现有城市... 文章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空间分区的方法进行城市群识别,并结合指标法对所识别的城市群进行发育格局判定,以期为城市群识别方法和理论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为国家准确进行城市群发展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表明:中国现有城市群数量有18个,形成"5+6+7"的分布格局,包括5个国家级城市群、6个区域级城市群和7个地区级城市群,发育格局呈现出发育程度的等级性、地域分异性和沿主要交通经济轴带分布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空间分区 指标法 发育格局
下载PDF
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昌龙 姜生秀 +2 位作者 吴昊 李得禄 王多泽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9-523,共5页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调查,研究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的无结皮沙地(前期NSC1、后期NSC2)、物理结皮沙地(前期PSC1、后期PSC2)和生物结皮沙地(前期BSC1、后期BSC2)的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格局特征,以揭示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 通过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种群调查,研究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的无结皮沙地(前期NSC1、后期NSC2)、物理结皮沙地(前期PSC1、后期PSC2)和生物结皮沙地(前期BSC1、后期BSC2)的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格局特征,以揭示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发育的影响以及植被恢复技术。结果表明:(1)梭梭林下土壤结皮的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的种群密度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BSC1样地达到最大,而对个体冠幅具有前期促进后期抑制的作用,在NSC2样地达到最大,故导致种群总盖度变化不稳定。(2)种群个体发育值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NSC2样地达到最大;在NSC1-NSC2过程中,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个体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其值逐渐增大,而在NSC2-BSC2发育过程中,土壤结皮发育对种群个体发育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其值逐渐减小。(3)黄花补血草种群优势级层位于较低级层,随着土壤结皮的发育,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峰值在BSC1样地,而种群级层越高,该级层的峰值则逐渐向土壤结皮发育前期移动,其峰值在NSC2或PSC1样地。研究认为,梭梭林下土壤结皮发育对黄花补血草种群密度具有促进作用,但对种群内植株个体发育具有前期促进后期抑制的作用,该结论对梭梭林下黄花补血草植被恢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群发育格局 黄花补血草 土壤结皮 梭梭林
下载PDF
基于辐射扩散测度的中国城市群发育格局识别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金川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9-206,共8页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用合适的场强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强度的高值区域识别,是界定城市群空间范围和全国城市群发育格局的重要方法。首先,以区县单元2010年的GDP和人口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核心城市的结节性指数,采用辐射场能模型计算...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采用合适的场强模型对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强度的高值区域识别,是界定城市群空间范围和全国城市群发育格局的重要方法。首先,以区县单元2010年的GDP和人口的几何平均值作为核心城市的结节性指数,采用辐射场能模型计算657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场强,得到全国公里栅格单元的辐射场强累加值;然后,用剖面曲率公式计算地理表面场强曲率,识别曲率高值区域即是辐射场强变化的"拐点"区域,研究确定识别城市群的空间曲率的两个关键阈值分别为60和80;最后将这些"拐点"区域所围成的场强高值区域提取出来即是城市群的空间范围。最终识别出:全国2010年共发育有18个城市群,其中都市连绵区、准都市连绵区和联合都市区的个数分别是3个、6个和9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范围识别 辐射场强 结节性指数 发育格局 中国
原文传递
元坝地区长一段滩体发育分布特征
4
作者 唐锰 周亚丽 +1 位作者 王淞 周彬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3年第6期11-14,77,共4页
在元坝地区长兴期沉积格局认识及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长兴组钻井剖面、地震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区内长一段(对应于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滩体的发育分布特征。为方便讨论,将长一段海侵体系域定义为C11,该时期元坝地区以发... 在元坝地区长兴期沉积格局认识及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地区长兴组钻井剖面、地震资料等的综合分析,揭示了区内长一段(对应于长兴组下部三级层序)滩体的发育分布特征。为方便讨论,将长一段海侵体系域定义为C11,该时期元坝地区以发育碳酸盐缓坡沉积为主,浅缓坡区发育一定规模的滩体;长一段C12时期(对应于长兴组高水位体系域早期),区内以发育具有碳酸盐台地雏形的沉积为主,台地边缘相带内生屑滩非常发育,开阔台地相带内生屑滩发育状况显著减弱;长一段C13时期(对应于长兴组高水位体系域中晚期),区内以发育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发育的亚相与礁滩体均与C12时期类似,但滩体发育规模明显增大,台缘相带内部分滩体连成一片,多沿台缘走向发育,此外,区内还发育小规模的生物礁。研究区内礁滩体发育展布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古地貌和相对海平面升降两个方面,其中古地貌控制礁滩体的发育位置,而相对海平面升降则控制礁滩体的发育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兴组沉积格局滩体发育分布控制因素元坝地区
下载PDF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 peltatifolia 被引量:7
5
作者 唐敏 胡玉熹 +1 位作者 林金星 靳晓白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4期384-390,共7页
The function of stomata in plants is controlling gas exchange and modulating water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 in most vascular plants follows a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at least one normal epidermal c... The function of stomata in plants is controlling gas exchange and modulating water balance.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 in most vascular plants follows a certain regulation with at least one normal epidermal cell between two stomata. However, some plants restricted in several genera of vascular plants have stomatal clusters in which more than one stoma is adjacently arranged with no epidermal cells among them.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plants, especially in non-mutant (wild type) vascular plants, has rarely been documented, and very few studies concern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on leaf epidermi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e reported the developmental mechanism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in Begonia peltatifolia Li native to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lustered arrangement of meristemoids at the juvenile stage of the leaf development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e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Additionally, satellite meristemoids derived from subsidiary cells around the mature stomata also had an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pattern of stomatal clusters. Regarding stomatal cluster and singly occurring stoma both as a stomatal unit, we found that the stomatal unit density (i.e., number of stomatal unit per area)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middle part to the edge and the apex of the leaf, while stomatal unit size (i.e., number of stomata per stomatal unit) decreased. The possible reason of this pattern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onia peltatifolia DEVELOPMENT distribution pattern stomatal clust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