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6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石盒子组-山西组致密储层形成主控因素与发育模式:以彬长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李松 马立元 +4 位作者 王濡岳 邓杰 李昱东 全晓园 蒋融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40,共13页
明确致密储层“甜点”的分布是致密储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常规物性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 明确致密储层“甜点”的分布是致密储层油气勘探的重点。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常规物性分析等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沉积特征、储层特征、成岩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明确了储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并建立了优质储层的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沉积相是储层形成的基础,辫状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心滩微相岩石粒度粗,孔隙结构为小孔-中细喉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好;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微相岩石粒度细,孔喉结构为微孔-微喉型,储层物性相对较差。成岩作用对优质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间歇性火山凝灰质在酸性地层蚀变为高岭石,而在碱性地层蚀变为绿泥石套膜,抑制了石英次生加大和方解石胶结,保护了储集空间。石英次生加大主要为泥岩转化形成的SiO_(2)渗滤到砂岩中形成的,中晚期方解石充填长石、岩屑溶孔为方解石顶底板胶结的主要原因。晚期构造改造形成的微裂缝无方解石胶结,改善了储层物性,对气藏起调整作用。彬长地区在3 750 m和3 900 m埋深段附近为2个溶蚀孔发育带。最优储层为溶蚀孔发育带内火山凝灰质转化形成的富含绿泥石套膜的中-粗砂岩;次优储层主要分布在溶蚀孔发育带内单砂体厚度较大、有旋回且无泥岩隔档的砂体的中下部,主要为缺少绿泥石套膜的中-粗砂岩,方解石胶结与石英次生加大作用最低。研究成果进一步深化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上古生界致密砂岩优质储层发育的成因,对该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成岩作用 致密储层 主控因素 储层发育模式 上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陆相湖盆水下喷发火山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松辽盆地长岭断陷查干花次凹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宪军 石云倩 靖伟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6-189,共14页
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陆相湖盆水下喷发的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有广阔的勘探前景。研究针对火石岭组水下喷发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差异开展,分析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差异原因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在松辽盆地长岭断陷陆相湖盆水下喷发的火石岭组火山碎屑岩中发现了工业油气,有广阔的勘探前景。研究针对火石岭组水下喷发火山碎屑岩储层的储集空间特征、物性特征及孔隙结构差异开展,分析不同类型储层物性差异原因及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凝灰岩中火山玻璃含量较高,储集空间以脱玻化孔和溶蚀孔为主,并且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孔隙规模、孔径大小、孔隙丰度等方面逐渐变大;沉凝灰岩黏土矿物含量高,以黏土矿物晶间孔为主,物性差;凝灰质砂岩中长石、岩屑和浊沸石等易溶组分含量高,以溶蚀孔为主。②研究区火山碎屑岩储层原生孔隙不发育,储层较为致密,平均孔隙度为2.43%,渗透率平均值为0.076×10^(-3)μm^(2),粗粒凝灰岩孔隙度最高,其次是凝灰质砂岩和细粒凝灰岩,沉凝灰岩物性最差。③脱玻化作用是凝灰岩储层中高孔隙度和超低渗透率的重要原因,中成岩阶段的2次油气充注导致岩石发生有机酸溶蚀,此外,裂缝可以为有机酸和深部热液提供运移通道,导致后期溶蚀,并连接各种分散的溶蚀孔隙,提高储集空间的有效性。④近源相带气携水下火山碎屑流亚相粗粒凝灰岩储层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长岭断陷 陆相湖盆 水下喷发 火山碎屑岩储层 储层发育模式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
3
作者 唐勇 袁云峰 +8 位作者 李辉 王亚飞 吕正祥 卿元华 李树博 陈洪 秦志军 王秋玉 谢知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5-978,共14页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存在的砂砾岩储层特征以及成储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该类储层的勘探。利用显微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 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二叠系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目前存在的砂砾岩储层特征以及成储机制不清晰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对该类储层的勘探。利用显微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对准噶尔盆地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以及成储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上乌尔禾组砂砾岩具有“双填隙物”特征,砾石间主要被较粗的砂质组分填隙,胶结作用主要发生于砂质组分之间;砂砾岩孔隙度低,砾石中基本不发育孔隙,砂质填隙物中孔隙较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和次生溶孔;与储层形成有关的成岩演化现象主要发生在砾石之间的粗填隙物砂质组分中,主要为铝硅酸盐矿物的溶蚀作用,形成较多的溶蚀孔隙;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等高能沉积微相中储层更发育,储集空间主要与长石溶蚀有关,裂缝、不整合面是酸性流体运移的主要通道;早成岩期酸性流体主要为沿不整合面下渗的大气水,尤其是靠近北三台凸起的区域大气淡水溶蚀更为显著,中成岩期主要为有机酸溶蚀;砂砾岩中发育大气酸溶蚀型、有机酸溶蚀型和双源酸叠加溶蚀型等3类储层,不同类型储层分布决定了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砂砾岩油气藏的勘探方向,斜坡区、凹陷区的砂砾岩+断裂发育叠合区是阜康凹陷上乌尔禾组砂砾岩油气勘探的重点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砾岩储层 储层发育模式 上乌尔禾组 二叠系 阜康凹陷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大北地区巴什基奇克组隐性断层特征与发育模式
4
作者 金江宁 易泽军 +5 位作者 李青 王海学 屈元基 姜涵博 李志豪 何韫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0-767,共8页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 库车坳陷作为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再生前陆盆地,盐下叠瓦状构造楔发育,多个断片在巴什基奇克组发现了天然气藏。随着气藏的不断开发,多个气藏发生不同程度水侵,前人研究表明,隐性断层作为沟通底水或边水的高渗透通道,是导致水侵的主要原因,能否有效识别隐性断层直接影响气藏开发效果。然而,由于膏盐岩层的影响,盐下构造的地震分辨率较低,使用地震属性方法识别隐性断层难度较大。本次以大北地区为例,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思路,在钻井与地震属性方法识别的3条隐性断层基础上,通过断距—距离曲线分析主干逆冲断裂的分段性,并结合应力分析,建立了两种隐性断层发育模式。结果表明隐性断层的形成受局部应力场和区域应力场的共同控制。主干逆冲断层构造转换带是隐性断层优势发育位置,随着断层发生分段生长连接,构造转换带将由挤压应力状态逐渐变为走滑应力状态,形成的隐性断层走向也将发生变化。区域应力的走滑分量则是控制北东向隐性断层远离主干边界断层后走向,维持稳定的另一重要因素。本次研究成果将为库车坳陷隐性断层的识别和预测提供重要的地质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逆冲断裂 隐性断层 断距—距离曲线 发育模式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形成机制与发育模式
5
作者 王永诗 田雯 +3 位作者 王学军 景安语 马立驰 马帅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13,共12页
下古生界潜山是目前济阳坳陷深层油气勘探聚焦的重点领域,但其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难以有效预测的特点。本次研究基于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测井资料,结合部分水-岩实验,分析储层的发育特征,明确增储机制,建立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济阳... 下古生界潜山是目前济阳坳陷深层油气勘探聚焦的重点领域,但其储层具有强非均质性、难以有效预测的特点。本次研究基于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测井资料,结合部分水-岩实验,分析储层的发育特征,明确增储机制,建立发育模式。研究表明,济阳坳陷下古生界潜山储层以次生孔隙为主,发育溶蚀孔、洞和裂缝,受岩性、裂缝、大气淡水、热液及有机酸流体共同控制,纵向上形成风化壳及内幕两套储集系统,两者之间以致密不渗透层相隔。风化壳储集系统灰岩较发育,在构造裂缝连通的情况下,受多期大气淡水淋滤改造,形成岩溶-缝洞型储层;内幕储集系统白云岩发育,受构造运动影响更易于破裂产生裂缝,在构造裂缝连通的情况下,受有机酸流体溶蚀,形成裂缝-孔隙型储层;燕山期热液流体沿构造裂缝也可对两套储集系统进行溶蚀改造。由此可见,岩石类型是溶蚀的基础,构造裂缝是桥梁,流体溶蚀与构造裂缝的有效匹配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研究成果对研究区及华北地台其他具有相似构造背景的碳酸盐岩潜山的储层预测及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构造裂缝 成岩流体 形成机制 发育模式 下古生界 济阳坳陷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盆地东北部上白垩统Donga组烃源岩发育影响因素与发育模式
6
作者 宋换新 李巨露 +2 位作者 文志刚 程顶胜 袁圣强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6期23-33,共11页
上白垩统Donga组是Termit盆地Trakes斜坡新确认的重要烃源岩层位,对其发育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区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和勘探突破有重要意义。在该区三口探井Donga组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对Trakes斜坡及周缘地区Donga... 上白垩统Donga组是Termit盆地Trakes斜坡新确认的重要烃源岩层位,对其发育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对该区油气成藏规律认识和勘探突破有重要意义。在该区三口探井Donga组钻、测井资料综合分析及采样分析的基础上,对Trakes斜坡及周缘地区Donga组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其发育模式。结果表明:Termit盆地Trakes斜坡及周缘地区Donga组优质烃源岩十分发育,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为混合型(Ⅱ型),生烃潜力大;晚白垩世早期全球为典型温室气候,炎热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陆源高等植物和水生低等生物均很繁盛,为沉积水体提供充足的有机质;区域稳定的热沉降作用及全球高海平面导致持续的海侵作用,底层水体形成的弱还原性环境,为沉积有机质的保存和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场所。综上建立了Donga组“陆源海相”浅海泥质陆棚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Donga组 发育模式 保存条件 地球化学 Termit盆地
下载PDF
川北山前带寒武系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
7
作者 张明何 魏祥峰 +8 位作者 高波 戎佳 刘珠江 燕继红 杨琪航 王佳乐 刘慧萍 游浪 刘自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2-1006,共15页
研究川北山前寒武系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分布、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对该地区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和岩心资料,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川北山前带... 研究川北山前寒武系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分布、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对该地区页岩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野外地质调查、钻井和岩心资料,结合岩石薄片鉴定、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总有机碳含量(TOC)测定等分析测试资料,研究川北山前带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的沉积模式、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①筇竹寺组页岩主要为强脆性硅质页岩和中等脆性硅/黏土混合质页岩,根据总有机碳含量(TOC)—沉积构造—矿物组分将其划分为16种岩相类型川北山前带寒武系筇竹寺组页岩主要为富有机质纹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相、富有机质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相和含有机质层状强脆性硅质页岩相。其中前两类岩相为页岩气主要勘探开发岩相;②富有机质页岩TOC普遍高于2%,富有机质页岩具南厚北薄、西厚东薄分布的特征,有机质丰度具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③拉张槽及区域内隆-凹相间的古地理格局是筇竹寺组富有机质页岩差异分布的主要原因,区内不均衡构造演化加剧了页岩的非均质性展布;繁盛发育的低等浮游生物及细菌等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来源,早期快速海侵下缺氧的深水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晚期摩天岭古陆和汉南古陆的持续隆升对有机质富集起抑制作用;④海平面升降和古气候演变控制了富有机质页岩在纵向上呈旋回性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育模式 控制因素 富有机质页岩 筇竹寺组 寒武系 川北山前带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储层岩溶识别及发育模式
8
作者 谢兵 徐昉昊 +5 位作者 范彩伟 满勇 江凡 徐国盛 张喜淳 李安然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9-2046,共18页
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勘探潜力大,二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综合运用钻井、录井、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岩溶结构进行了系统研... 涠西南凹陷灰岩潜山勘探程度低,剩余资源勘探潜力大,二号断裂带周缘已发现多个潜山油田或含油构造,显示良好的勘探前景。本文综合运用钻井、录井、岩心、薄片、成像测井等资料,对二号断裂带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特征、岩溶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构造演化与沉积背景综合分析了X构造岩溶储层的演化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二号断裂带X构造古潜山岩性主要为灰岩类、灰质白云岩类,储集空间以溶蚀孔、洞、缝为主,孔隙度在0.01%~35.88%之间变化,但平均值偏低,仅为4.30%;以X-1井为例,X构造表生岩溶储层自上而下划分为表层风化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水平潜流带岩溶缝/洞发育最优,为优质储层发育带;X构造裂缝-溶洞型灰岩潜山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岩相、古地貌及后期构造运动三者控制。岩相决定了溶蚀作用的发育程度,构造运动使地层抬升产生差异化剥蚀以及形成大量的裂缝,为后期岩溶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渗流空间。古地貌控制了潜水面的相对位置从而控制岩溶的发育位置,岩溶斜坡高部位受到的岩溶作用最强。综合3个控制因素建立了“岩性筑基-裂缝拓容-岩溶改造”的三元耦合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盆地 涠西南凹陷 碳酸盐岩潜山 储层特征 岩溶作用 储层发育模式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模式——以塔东1井为例
9
作者 张春宇 管树巍 +3 位作者 谢晓军 吴林 任荣 熊连桥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7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黑色泥岩,是盆内重要烃源岩之一。目前对这套烃源岩在塔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多,然而塔东北区研究程度相对薄弱。通过对塔东1井下寒武统泥岩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寒武... 塔里木盆地早寒武世发育了一套富有机质黑色泥岩,是盆内重要烃源岩之一。目前对这套烃源岩在塔西北地区的研究较多,然而塔东北区研究程度相对薄弱。通过对塔东1井下寒武统泥岩进行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分析了寒武系烃源岩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这套烃源岩发育模式,并对比了其与塔里木盆地其他区烃源岩的差异。塔东1井下寒武统发育硅质泥岩和钙质泥岩;Al2O3、TiO2、Zr及总稀土元素含量较低,Lan/Ybn显示重稀土富集特征,表明受陆源碎屑影响较小;Cd/Mo与Co×Mn及TOC与地化图解显示塔东北地区广泛受上升洋流作用影响;样品整体TOC较高,均值达到3.52%,结合P2O5及生物成因硅含量特征,表明下寒武统泥岩具有较高有机质生产力,其中下部生产力极高;U、V及Mo远高于后太古界澳大利亚页岩(PAAS),有机碳与磷的比值(Corg:P)均值为242,表明该区早寒武世水体处于还原环境。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认为塔东北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受古地貌、海平面、上升洋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塔里木盆地不同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主要在沉积相带及受热液影响这两方面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下寒武统 烃源岩 地化特征 发育模式 塔东1井
下载PDF
火山岩风化壳储层发育模式及测井划分方法
10
作者 肖华 张啸 +4 位作者 高衍武 毛晨飞 陈国军 李国利 李煜杰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4期32-39,共8页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火山岩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勘探获得重要发现,但是对风化壳储层结构特征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测井划分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石炭系为例,通过地质和测井资料对火山岩风化壳结构、响应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 近年来在准噶尔盆地火山岩顶部风化壳油气藏勘探获得重要发现,但是对风化壳储层结构特征认识不清,缺乏有效的测井划分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中拐凸起石炭系为例,通过地质和测井资料对火山岩风化壳结构、响应机理及发育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基于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建立风化壳指数模型,形成了一种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结构的测井评价方法。为寻找风化壳优势储层及后期的试油射孔提供了参考,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后期火山岩风化壳油气藏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岩风化壳 风化壳结构 储层发育模式 测井划分 试油选层
下载PDF
准南西段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体成因机制及发育模式
11
作者 王柯 周勇 +3 位作者 王剑 高崇龙 刘明 任影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0-619,共20页
准南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段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和发育控制因素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下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理论,结合测井、录井、岩心、野外露头及实验... 准南清水河组底部砂砾岩段油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砂砾岩的沉积特征、成因机制和发育控制因素仍不明确,成为制约下一步油气勘探的关键。以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下段砂砾岩体为研究对象,运用沉积学理论,结合测井、录井、岩心、野外露头及实验分析数据,对砂砾岩体的岩相、岩相组合及沉积展布进行分析,并探讨砂砾岩体沉积发育的主控因素及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低位及湖侵域识别出6种岩相及6种岩相组合类型。不同部位砂砾岩成因类型不同,西段南部高泉地区清水河组低位及湖侵域以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北部卡因迪克地区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主。清水河组沉积期准南西段砂砾岩沉积受源区母岩性质、供源强度及古气候影响,其中,物源区母岩性质及供源强度控制砂砾岩体的沉积类型及规模,古气候影响母岩区风化剥蚀程度及沉积搬运环境。结合控制因素和沉积特征建立准南西段清水河组低位及湖侵域的南部冲积扇—扇三角洲及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的沉积发育模式,可为砂砾岩体的成因判别以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南西段 清水河组 砂砾岩体 成因机制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优质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会林 罗文军 +5 位作者 杨东凡 兰雪梅 杨亚男 闫梦楠 付蕾 唐思哲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4年第1期12-23,共12页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简称“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尚不完全明确,亟须准确掌握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期实现川中地区栖霞组强非均质性薄储层效益开发。基于川中地区栖霞组实钻井的... 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简称“川中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储层薄、非均质性强,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尚不完全明确,亟须准确掌握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以期实现川中地区栖霞组强非均质性薄储层效益开发。基于川中地区栖霞组实钻井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和地球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白云岩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中地区霞组为滩相白云岩储层,储层岩性以细—中晶残余砂屑云岩为主;②白云岩储层单层厚度薄,平均单井厚度仅5.8 m,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可划分为裂缝-孔洞型、孔洞型和孔隙型3种类型,其中裂缝-孔洞型、孔洞型为优质白云岩储层;③颗粒滩是白云岩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滩体受到准同生期岩溶作用和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白云岩储层,在埋藏期断裂系统进一步叠加改造白云岩储层从而形成更加优质的缝洞发育的白云岩储层,即“滩体控有无、白云石化控规模、断裂控品质”的“三控”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机理。结论认为:川中地区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存在“高能滩相+准同生期岩溶作用和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高能滩相+准同生期岩溶作用和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断裂叠加改造作用”两种优质白云岩储层发育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同生白云石化 准同生期岩溶作用 优质白云岩储层 发育模式 栖霞组 川中地区
下载PDF
渤海海域秦南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沉积环境及发育模式
13
作者 耿名扬 刘志峰 吴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8,共9页
秦南凹陷沙河街组发育优质烃源岩,恢复烃源岩沉积环境对确定烃源岩发育模式、刻画烃源岩非均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生物、常量和微量元素等资料,恢复了秦南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组时期的沉积环境,明确了其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沙河... 秦南凹陷沙河街组发育优质烃源岩,恢复烃源岩沉积环境对确定烃源岩发育模式、刻画烃源岩非均质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古生物、常量和微量元素等资料,恢复了秦南凹陷沙河街组沉积组时期的沉积环境,明确了其烃源岩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沉积时期,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水体为淡水-微咸水,平均水深为28.46 m;沙河街组一、二段(沙一、二段)沉积时期,古气候干旱炎热,水体为微咸水-半咸水,平均水深为13.03 m;沙三段和沙一、二段湖盆水体均发育还原-强还原环境,但沙三段湖盆古生产力高,为富养湖,沙一、二段湖盆古生产力较高,为中养湖;沙三段烃源岩受温暖湿润气候、高古生产力、深水强还原环境控制,沙一、二段烃源岩受干旱炎热气候、较高古生产力、咸水强还原环境控制。研究结果可以为秦南凹陷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南凹陷 沙河街组 烃源岩 沉积环境 发育模式
下载PDF
西湖凹陷深层致密砂岩裂缝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以中部洼陷带中南部W构造为例
14
作者 李宁 徐振中 +4 位作者 钟荣全 姜勇 赵军 张武 俞伟哲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28,共10页
西湖凹陷大部分油气资源量集中在3500 m之下的深层低孔渗储层中,前人对该区深层裂缝型“甜点”储层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中部洼陷带W构造为重点研究靶区,总结裂缝预测方法,研究深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按裂缝成... 西湖凹陷大部分油气资源量集中在3500 m之下的深层低孔渗储层中,前人对该区深层裂缝型“甜点”储层的研究相对较少。以中部洼陷带W构造为重点研究靶区,总结裂缝预测方法,研究深层裂缝形成的控制因素及发育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按裂缝成因类型划分,W构造深层低孔渗砂岩储层裂缝包括成岩缝、剪切缝和张裂缝。其中,成岩缝的发育受沉积层理与压力释放的共同控制;剪切缝受地层变形强弱的控制,主要发育于花港组地层变形较强的部位;张裂缝与地层上隆后产生的水平伸展应力有关。结合储层物性条件分析认为,深层裂缝发育是控制致密砂岩气藏“甜点”储层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构造应力场模拟研究并结合单井岩芯及薄片综合分析,可有效预测裂缝的集中发育区,为深层裂缝型“甜点”储层的预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低渗储层 裂缝发育模式 裂缝类型 西湖凹陷 低幅背斜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渤中C构造区沙一段混合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15
作者 陈善斌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1期62-69,共8页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二段陆源碎屑岩与湖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是古近系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为阐明该类储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更好服务于勘探开发,以渤中C构造区为例,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沙... 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沙一段、沙二段陆源碎屑岩与湖相碳酸盐岩的混合沉积是古近系重要的含油层系之一。为阐明该类储层沉积特征及发育模式,更好服务于勘探开发,以渤中C构造区为例,依据钻井、测井、地震及岩心分析化验等资料,对研究区沙一段混合沉积的岩石学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发育模式开展详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沙一段混合沉积主要发育生屑云岩和粒屑砂砾岩两种岩石类型,分属于扇三角洲型和生屑滩型混合沉积;其中生屑云岩属于中高孔、中渗储层,是油田产能主要贡献层,该类储层主要受古地貌和古环境等因素影响,基于回剥法精细恢复古地貌,结合实钻结果,提出了“生屑云岩环岛状分布、向阳缓坡好、背阴陡坡差的发育模式”,进而预测研究区南部缓坡区为生屑云岩发育“甜点区”。研究成果成功指导了油田调整及挖潜,对类似油田储层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沉积 古地貌 发育模式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黄、渤海海岸风沙地貌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 被引量:44
16
作者 傅命佐 徐孝诗 徐小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6-65,共10页
于1990-1994年,对黄、渤海海岸风沙地貌、风沙沉积、风沙灾害和土地沙漠化现象进行详细的外业调查、测量和填图。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原理,对海岸风沙地貌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对海岸风沙地貌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于1990-1994年,对黄、渤海海岸风沙地貌、风沙沉积、风沙灾害和土地沙漠化现象进行详细的外业调查、测量和填图。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原理,对海岸风沙地貌进行系统的分类研究,对海岸风沙地貌分布规律和发育模式进行较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风沙地貌、风沙灾害和土地沙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冬、春季气候干旱、风力强而持久、砂源丰富的渤海海岸和山东半岛北岸的砂质海岸地区,海岸沙丘和风成砂地总面积达700多km2,海岸风沙地貌的发育模式受地貌背景、海岸带风场和砂源条件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风沙地貌 分布规律 发育模式 黄海 渤海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9
17
作者 韩国猛 吴雪松 +7 位作者 崔宇 付立新 李宏军 王辉 段润梅 郭淑文 楼达 刁丽颖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09-519,共11页
为了研究黄骅坳陷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实物钻井取心、井壁取心为基础,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对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印支期古构造控制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认... 为了研究黄骅坳陷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实物钻井取心、井壁取心为基础,综合分析钻井、录井、测井、地震等地质资料,对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特征、主控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印支期古构造控制二叠系优势储层的形成与分布。研究认为黄骅坳陷二叠系岩石以长石砂岩和石英砂岩为主,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裂缝为主,属于低孔—特低渗透储层。二叠系致密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孔隙型储层及裂缝型储层,其中印支期古构造对两类储层的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歧口凹陷潜山地处印支期古隆起区,古隆起区及其斜坡区溶蚀作用强烈,易于形成孔隙型优势储层;沧东凹陷潜山印支期逆冲推覆构造活动强烈,造成储层裂缝发育,易于形成裂缝型优势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二叠系 致密砂岩 储层类型 主控因素 发育模式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两类优质烃源岩发育模式 被引量:20
18
作者 程顶胜 窦立荣 +6 位作者 张光亚 刘邦 宋换新 刘计国 毛凤军 袁圣强 胡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449-3460,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位于非洲中部,主要为沿中非剪切断裂带分布的被动裂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针对国内外对勘探程度极低的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优质烃源岩展布、发育机理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薄弱的现状,笔者在开展大量... 中西非裂谷系位于非洲中部,主要为沿中非剪切断裂带分布的被动裂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中非裂谷系和西非裂谷系。针对国内外对勘探程度极低的中西非裂谷盆地白垩系优质烃源岩展布、发育机理及油气成藏模式认识薄弱的现状,笔者在开展大量中西非裂谷盆地上、下白垩统两类烃源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等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从含油气盆地构造、烃源岩发育古环境、古气候、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等分析出发,剖析了不同类型含油气盆地优质烃源岩发育主控因素,分别建立了中、西非裂谷系低勘探程度含油气盆地下白垩统、上白垩统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模式:中非裂谷盆地(Bongor、Muglad、Melut盆地)下白垩统裂陷期快速沉降、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下,勃发的水生有机质(藻类)控制的深水湖相优质烃源岩"生产力"单因素发育模式;西非裂谷盆地(Termit盆地)上白垩统拗陷期海侵、炎热潮湿气候条件下,陆源有机质输入为主,优越的保存条件(偏咸水体)优质海相烃源岩"生产力+保存条件"双因素控制的发育模式。从而进一步锁定富油气凹陷和主力成藏组合,有效指导含油气盆地内选区选带,助推油气规模储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裂谷盆地 西非裂谷盆地 白垩系 优质烃源岩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塔北哈拉哈塘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被引量:20
19
作者 廖涛 侯加根 +3 位作者 陈利新 马克 杨文明 董越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80-1391,共12页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随机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哈拉哈塘油田哈601井区进行详细解剖,在充分认识不同时期古地貌及构造运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动、静态多类型储层预测,以塔北奥陶系古岩溶露头认知为指导,将储集体细分为暗河管道厅堂洞... 针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发育随机性强的特点,通过对哈拉哈塘油田哈601井区进行详细解剖,在充分认识不同时期古地貌及构造运动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动、静态多类型储层预测,以塔北奥陶系古岩溶露头认知为指导,将储集体细分为暗河管道厅堂洞、断裂明河双控洞穴、断控洞穴、早期裂缝-孔洞和微裂缝-孔洞共5种成因类型;并依据储集体形态规模及发育规律,明确了研究区最重要的岩溶发育地质控制因素为良里塔格组古地貌古水系、地层岩性、加里东中期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断裂。各缝洞系统先后经历了加里东中期断裂发育、良里塔格组水系下切、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断裂发育3个主要过程,经过后期一定程度改造形成了现今缝洞体形态。同时明确了岩溶内幕区不同缝洞系统对于油井产能的控制,为类似区块的井位部署及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哈拉哈塘油田 岩溶储层 控制因素 发育模式
下载PDF
四川盆地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优质储层发育模式及识别评价技术 被引量:23
20
作者 董大忠 梁峰 +7 位作者 管全中 蒋裕强 周尚文 于荣泽 谷一凡 张素荣 漆麟 刘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6-111,共16页
2012年,中国在四川盆地设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历经10年建设、实践,在四川盆地落实了10×10m^(3)级海相页岩气大气区,页岩气跨入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新阶段。为系统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为深层页岩气以及其他地区页岩油... 2012年,中国在四川盆地设立了第一批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历经10年建设、实践,在四川盆地落实了10×10m^(3)级海相页岩气大气区,页岩气跨入了规模效益勘探开发新阶段。为系统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果,为深层页岩气以及其他地区页岩油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以盆地重点井的电性、岩相、储层参数、微观孔隙等分析为基础,系统总结了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优质储层主要特征、发育模式和识别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富生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及其混合质页岩相是优质页岩气储层的主要岩相类型,形成于半深水—深水陆棚相;横向展布受古地貌控制,纵向发育受物源、氧化还原条件及古生产力等影响,厚度为25~90 m。(2)页岩气优质储层发育有机质孔隙、无机质孔隙及微裂缝(包括纹/层理缝);有机质孔隙是重要储集空间之一,微裂缝既是不可或缺的储集空间也是重要的产出通道;页岩气储集空间总体是微—纳米级孔隙,宏孔对富集起重要作用。(3)提出了3种优质储层发育模式;沉积型是基础,龙马溪组底部笔石带高U/Th层段多发育优质储层,其厚度主要受古地貌控制,坳陷区域的厚度更大;成岩型包括同生—早成岩期刚性支撑、中—晚成岩期矿物—有机质转化和超压缓解压实3种形式;构造改造型以微裂缝优质储层为主;(4)页岩气优质储层识别评价的核心技术有大尺度岩心与岩石薄片观察、高精度岩石矿物识别、含气量实验测试与模拟、扫描电镜微观表征、三维微观孔隙重构、地球物理综合解释与预测、大数据分析等。结论认为,近10年的示范区建设研究和实践成果可深化我国页岩气优质储层认识、推动页岩气储层相关理论技术有效发展、提高页岩气“甜点区/段”预测精度、扩大示范区页岩气勘探开发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五峰组—龙马溪组 页岩气 优质储层 发育模式 大数据 评价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