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市后郊区化空间发育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绍博 罗小龙 +2 位作者 陆建城 徐坤瑶 毛锦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 伴随着城市经济向都市区经济的转变,城市空间加速向郊区扩张,远郊区域由此得到快速发展,郊区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后郊区化。研究将上海郊区置于后郊区化图景,用后郊区化的理论审视上海郊区空间增长。研究发现:(1)后郊区化是郊区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多元要素离心分散发展后呈现的新的空间聚落形态。与传统郊区化相比,后郊区化在空间分布、空间利用、空间关系、空间治理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表现。(2)上海郊区已经进入后郊区化时代,远郊功能空间更加复杂多元,郊区空间更加独立,类城市体形态凸显。(3)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49年后服务工业生产的工业卫星城镇;改革开放后先行先试的开发区;2000年后综合功能空间营造的新城。不同空间载体重塑着郊区景观格局,推动着新空间聚落形态的形成。(4)开发导向下的后郊区化空间建设,是地方政府新一轮郊区大规模开发建设保持自身增长的资本积累策略,其形成是地方政府主导下增长联盟共同推动的结果。政府企业化行为;资本的空间修补;居民的空间生产参与,均对中国后郊区化空间的形成产生明显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郊区化 空间发育 空间重塑 空间增长 郊区
下载PDF
基于GIS的Logistic模型在深圳大运中心岩溶空间发育规律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李雪平 徐光黎 +1 位作者 吴强 李元琴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276-280,共5页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岩溶空间发育规律评价,为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提供依据。结合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和场地现有资料,选取地层岩性、地下水埋深、地质构造3个因素作为影响场地岩溶发育的地质因素。根据钻孔揭示的土溶...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岩溶空间发育规律评价,为深圳大运中心场地岩溶地面塌陷预测提供依据。结合岩溶发育影响因素和场地现有资料,选取地层岩性、地下水埋深、地质构造3个因素作为影响场地岩溶发育的地质因素。根据钻孔揭示的土溶洞埋藏深度频率层次聚类分析结果,将场地岩溶发育划分为<10、10~22、22~30、30~36、≥36m共5个埋深组。将场地在平面上按10m×10m大小划分为6843个评价单元。在GIS技术的支持下,以钻孔揭示的岩溶发育情况为样本空间,分别建立场地5个埋深组的3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5个埋深组的钻孔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各个埋深组情况下场地各评价单元的Logistic回归值PL。以不同埋深组土溶洞发生频率为权重,将同一位置、5个埋深组的单元PL值进行加权累加,得到场地各单元岩溶发育综合评价P值。将P值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把场地划分为岩溶发育区、岩溶发育-不发育过渡区、岩溶不发育区。结果表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可为岩溶地面塌陷评价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逻辑斯蒂克 岩溶空间发育 深圳大运中心 层次聚类
下载PDF
空间发育分析框架下的城市边缘型高铁站区修整策略 被引量:6
3
作者 曹阳 李松涛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45-53,共9页
城市边缘型高铁站区在空间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交通接驳不畅、功能开发不全和站点形象不显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空间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省境内 6 座边缘型高铁站区为研究案例,搭建边缘型高铁站区圈层空间发育分析的总体框架,依据... 城市边缘型高铁站区在空间演化过程中呈现出交通接驳不畅、功能开发不全和站点形象不显等问题,因此对其进行空间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省境内 6 座边缘型高铁站区为研究案例,搭建边缘型高铁站区圈层空间发育分析的总体框架,依据站区空间发育规律和现实问题,以存量修整为空间优化的总体思路,提出整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圈层空间系统分区和功能修补指引、在现有基础上修复特色空间风貌等修整策略,以期为现阶段高铁站区空间的合理利用提供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站区 空间发育 修整
下载PDF
“塞尔达规划”的街区模式及其空间发育进程初探 被引量:10
4
作者 戴林琳 盖世杰 《华中建筑》 2008年第8期208-212,234,共6页
塞尔达街区模式是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仍在当代巴塞罗那城市建设中不断扬弃和更新。该文回顾了塞尔达规划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其以方格网为特征的街区模式经过1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街道、多层高密度街区与内院公共空间... 塞尔达街区模式是现代巴塞罗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仍在当代巴塞罗那城市建设中不断扬弃和更新。该文回顾了塞尔达规划的产生和发展,阐释其以方格网为特征的街区模式经过15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街道、多层高密度街区与内院公共空间共同构成的扩展区城市形态的历史进程,指出方格网街区模式在现代、当代城市建设中所具有的生命力与适应性并简述其空间发育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塞罗那塞尔达规划 街区模式 空间发育
下载PDF
应激对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姜京城 隋建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31期4220-4221,共2页
目的:研究应激刺激对发育期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发育期Wistar大鼠2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应激1组(30V)、应激2组(45V)、对照组。电刺激大鼠10次/d,连续1周;采用血清放免法检测生长激素含量变化;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应激... 目的:研究应激刺激对发育期大鼠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发育期Wistar大鼠2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应激1组(30V)、应激2组(45V)、对照组。电刺激大鼠10次/d,连续1周;采用血清放免法检测生长激素含量变化;通过Morris水迷宫检测应激对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应激2组水迷宫空间学习记忆逃逸时间较应激1组犤训练第1~5天应激1,2组分别为(23.61±16.06),(14.19±5.01)s犦,较对照组犤训练第1~5天为(26.86±9.89)s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35~3.02,P<0.05);应激2组的生长激素犤(2.24±0.49)μg/L犦含量偏低,应激1组的生长激素含量犤(3.26±0.82)μg/L犦有明显增高趋势(t=2.83,P<0.05)。结论:应激刺激可提高幼年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发育;达到45V应激刺激可以影响幼年大鼠的体格发育,而30V应激刺激则不会妨碍甚至可以促进幼年大鼠的体格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激刺激 大鼠 空间记忆发育 生长激素
下载PDF
溴甲烷对大鼠体格发育和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
6
作者 唐可欣 王金光 王凤斌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8-99,共2页
目的 观察溴甲烷对大鼠体格发育和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 ,探讨其中枢机制。方法  3 0只幼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溴甲烷染毒组 ,每组 15只。染毒组经呼吸道吸入 ( 164 2± 2 5 6)mg/m3 1h ,7d后重复吸入一次溴甲烷染毒 ,... 目的 观察溴甲烷对大鼠体格发育和空间记忆发育的影响 ,探讨其中枢机制。方法  3 0只幼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溴甲烷染毒组 ,每组 15只。染毒组经呼吸道吸入 ( 164 2± 2 5 6)mg/m3 1h ,7d后重复吸入一次溴甲烷染毒 ,4周后分别测定两组大鼠体重、血清生长激素水平 ;用水迷宫方法观察溴甲烷对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影响。结果 染毒 4周后 ,对照组大鼠体重增长量为 ( 80 99± 2 6 11)g ,染毒组大鼠体重增长明显放缓为 ( 3 9 0 9±9 2 2 )g (P <0 0 1) ;血清生长激素水平对照组为 ( 2 45± 0 2 2 )ng/ml ,染毒组降低为 ( 1 43± 0 49)ng/ml (P <0 0 1) ;水迷宫测试显示其平均逃逸潜伏期在第 5天对照组为 ( 2 2 1± 12 0 )s ,而染毒组延长为 ( 4 4 6± 15 8)s (P <0 0 5 ) ;搜索实验显示染毒组大鼠穿过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 (PC)为 ( 3 9± 1 3 ) ,明显少于对照组 ( 6 1± 3 2 ) (P <0 0 5 )。结论 溴甲烷对大鼠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 ,对学习记忆等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具有明显的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甲烷 大鼠 体格发育 空间记忆发育 毒性 生长激素
下载PDF
八角楼乡火后泥石流空间发育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杨瀛 胡卸文 +3 位作者 王严 金涛 曹希超 韩玫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8-827,共10页
作为一种与林火密切相关的特殊泥石流,火后泥石流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对其空间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此类泥石流的防灾减灾.运用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和遥感解译等手段,对雅江县八角楼乡火烧迹地15条沟道的火后泥石流... 作为一种与林火密切相关的特殊泥石流,火后泥石流的形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对其空间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利于此类泥石流的防灾减灾.运用现场调查、室内外试验和遥感解译等手段,对雅江县八角楼乡火烧迹地15条沟道的火后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地形、林火、植被特征、降雨条件进行了多元分析.结果表明:火烈度越强,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劣化越严重,斥水性越强,渗透性越低,泥石流越易形成;流域过火面积越大,植被覆盖率越低,泥石流暴发频率越高;相对于大流域,小而陡的流域反而更易暴发火后泥石流.此外,研究区内暴发的5次火后泥石流中有4次泥石流其激发雨强重复周期均小于5 a,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激发雨强也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火后泥石流 空间发育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城市新区空间组织发育与高质量发展——以哈尔滨新区为例
8
作者 马灵玉 《房地产世界》 2022年第2期36-39,共4页
建设城市新区,对于打造具有新型竞争力的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本文以哈尔滨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平面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其空间组织格局与空间集聚的高质量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哈尔滨新区处于初级发育阶段,... 建设城市新区,对于打造具有新型竞争力的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力。本文以哈尔滨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平面核密度估计法研究其空间组织格局与空间集聚的高质量发展现状。结果表明:哈尔滨新区处于初级发育阶段,城市建设整体呈现"面状—极核多中心组团"的空间组织格局,城市设施数量由中心向外围逐渐递减;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发展规模,空间极化现象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组织发育 空间集聚 POI数据 高质量发展 哈尔滨新区
下载PDF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梅林 杨青山 李强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6-190,共5页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的核心地带,其空间结构正处于单核发展的极化向多核发展的扩散阶段转变.在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和东北地区及吉林省内部空间结构发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吉林省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非均衡... 吉林省中部城镇群是吉林省的核心地带,其空间结构正处于单核发展的极化向多核发展的扩散阶段转变.在分析了我国的国情和东北地区及吉林省内部空间结构发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吉林省中部城镇群空间发展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调控作用引导人口与社会经济的集中与分散;通过"南拓北联西进东出",加强与周边地区及东北亚地区的竞争与合作;通过长春-吉林的实质性整合,壮大中心区竞争力,带动中部城镇群的发展;通过"扩容强市,扩权强县"政策,培育中部城镇群的次一级中心城市,提高中部城镇群的经济总量,带动区域的整体发展;通过轴带的集聚,将城镇群内的重要城镇及产业连接在一起,促进各城镇之间生产与生活服务功能的互补与成长,从而全面提高中部城镇群的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林省中部 城镇群 空间发育 非均衡战略
下载PDF
梨园坝井田f_3断层探采对比
10
作者 巫显钧 唐聪 刘毅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16年第7期175-179,共5页
梨园坝煤矿建井时新发现一条水平地层断距119.4m的隐伏大断层,为弄清该断层的产状、规模、切割煤层的位置,通过井下钻探、石门编录、全面收集分析断层信息、绘制M12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绘制断层面等高线图,确定了f3断层走向53°~60&... 梨园坝煤矿建井时新发现一条水平地层断距119.4m的隐伏大断层,为弄清该断层的产状、规模、切割煤层的位置,通过井下钻探、石门编录、全面收集分析断层信息、绘制M12煤层底板等高线图、绘制断层面等高线图,确定了f3断层走向53°~60°、倾向323°~330°、倾角62°~77°,证实f3断层切割煤层标高305~581m、断煤交线的方位角为51°~62°,370m大巷控制段f3断层水平地层断距78.1~119.4m;依据水平地层断距沿断层走向和倾向的衰减率,预测f3断层走向延伸长度达4km、发育标高200~600m。f3断层切割煤层位置的确定,对开采水平的合理划分及采面的合理布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3断层 产状 发育空间 断煤交线 探采对比
下载PDF
足月新生儿大脑皮质时间-空间异质性发育的磁共振弥散张量及弥散峰度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丽凤 李峥 于乔文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7-103,108,共8页
目的通过绘制足月新生儿大脑皮质磁共振弥散张量(DTI)与弥散峰度(DKI)参数随孕龄的变化,探讨大脑皮质的时间-空间异质性发育。方法获取胎龄为36.6至44.4孕周正常新生儿颅脑的T1加权图像(T1WI)及多球壳弥散数据。并采用皮质骨架(GBSS)算... 目的通过绘制足月新生儿大脑皮质磁共振弥散张量(DTI)与弥散峰度(DKI)参数随孕龄的变化,探讨大脑皮质的时间-空间异质性发育。方法获取胎龄为36.6至44.4孕周正常新生儿颅脑的T1加权图像(T1WI)及多球壳弥散数据。并采用皮质骨架(GBSS)算法分别测量并计算额叶、顶叶、枕叶、颞叶皮质的弥散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率(MD)、轴向弥散值(AD)、径向弥散值(RD)及平均弥散峰度(MK)等弥散参数值。结果40孕周前,大脑皮质的FA及AD值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额叶AD:β=-0.49,P=0.01;顶叶FA:β=-0.48,P=0.02;顶叶AD:β=-0.62,P=0.003;颞叶FA:β=-0.44,P=0.04;颞叶AD:β=-0.5,P=0.01;枕叶FA:β=-0.53,P=0.01;枕叶AD:β=-0.55,P=0.009)。40孕周后大脑皮质的弥散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额叶的发育速率快于枕叶(F=9.36,P=0.004);MK值变化观察补充了大脑皮质微结构变化的信息。结论新生儿大脑皮质各个脑叶DTI及DKI参数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变化速率的差异性反映了大脑皮质时间-空间异质性发育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大脑皮质 时间-空间异质性发育 多球壳弥散图像
原文传递
深井巷道涌水探查方法及工程治理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人太 李术才 +4 位作者 潘光明 张庆松 武文东 李海燕 林明远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5-129,共5页
在岩溶水治理中,岩溶裂隙的空间发育和水力连通规律是决定工程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在工程治理中做到有的放矢,将物探方法应用到岩溶水治理工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通过物探方法获取工程目标岩体的裂隙发育位置、规模和空间展布规律;... 在岩溶水治理中,岩溶裂隙的空间发育和水力连通规律是决定工程治理成败的关键因素.为了在工程治理中做到有的放矢,将物探方法应用到岩溶水治理工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通过物探方法获取工程目标岩体的裂隙发育位置、规模和空间展布规律;并通过对钻探划定重点含水构造区域,掌握含水构造的地层信息和含导水特点;在综合物探和钻探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得出岩体内部裂隙空间发育规律,从而为注浆钻孔合理位置的选定和注浆浆液扩散路径提供参考.通过水力连通实验和等水位线的绘制,可以分析得到浆液扩散规律,从而为注浆治理中选用注浆材料和注浆工艺提供依据,达到减少工程投入,增加工程效益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探方法 裂隙空间发育规律 等水位线 浆液扩散分析 注浆治理
原文传递
Scale dependence in the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of alien and native taxa 被引量:2
13
作者 Chris M.McGrannachan Gillis J.Horner Melodie A.McGeoch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601-610,共10页
Aims Darwin’s naturalization hypothesis proposes that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lien species are less closely related to native speci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ecological niches.Studies have provided support both... Aims Darwin’s naturalization hypothesis proposes that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lien species are less closely related to native species due to differences in their ecological niches.Studies have provided support both for and against this hypothesis.One reason for this is the tendency for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between aliens and natives at broad spatial scales with overdispersion at fine scales.However,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e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of alien species alters the phylo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communities they invade,and at which spatial scales effects may manifest.Here,we examine if invaded understorey plant communities,i.e.containing both native and alien taxa,are phylogenetically clustered or overdispersed,how relatedness changes with spatial scale and how aliens affect phylogenetic patterns in understorey communities.Methods Field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dry forest understorey communities in south-east Australia at five spatial scales(1,20,500,1500 and 4500 m2).Standardized effect sizes of two metrics were used to quantify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between communities and their alien and native subcommunities,and to examine how phylogenetic patterns change with spatial scale:(i)mean pairwise distance and(ii)mean nearest taxon distance(MNTD).Important Findings Alien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and this relatedness tended to increase with scale.Native species and the full community exhibited either no clear pattern of relatedness with increasing spatial scale or were no different from random.At intermediate spatial scales(20-500 m2),the whole community tended towards random whereas the natives were strongly overdispersed and the alien subcommunity strongly clustered.This suggests that invasion by closely related aliens shifts community phylogenetic structure from overdispersed towards random.Aliens and natives were distantly related across spatial scales,supporting Darwin’s naturalization hypothesis,but only when phylogenetic distance was quantified as MNTD.Phylogenetic dissimilarity between aliens and natives increased with spatial scale,counter to expected patterns.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strong phylogenetic clustering of aliens is driven by human-mediated introductions involving closely related taxa that can establish and spread successfully.Unexpected scale-dependent patterns of phylogenetic relatedness may result from stochastic processes such as fire and dispersal events and suggest that competition and habitat filtering do not exclusively dominat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t fine and coarse spatial scales,respectively.Distinguishing between metrics that focus on different evolutionary depths is important,as different metrics can exhibit different scale-dependent patt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ien species community phylogenetics Darwin’s naturalization hypothesis spatial scale phylogenetic beta diversity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