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3篇文章
< 1 2 6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2—2023年四川泸定M_(S)6.8、M_(S)5.0和M_(S)5.6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成因
1
作者 张建勇 王新 +1 位作者 陈凌 刘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71-1486,共16页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_(S)6.8强震,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_(S)5.0和M_(S)5.6强余震,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因此,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国... 四川泸定2022年9月5日发生M_(S)6.8强震,随后10月22日和2023年1月26日又分别发生M_(S)5.0和M_(S)5.6强余震,主震和两次强余震的震中相距仅几公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震源机制解,因此,探究三者的发震构造、联系及成因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这三次地震序列的连续波形数据及震相资料进行双差重定位,并进一步采取CAP波形反演方法和P波初动极性反演方法获得研究区M_(L)2.5+的79个余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主破裂沿鲜水河断裂磨西段,破裂彻底,余震活动性不高.沿主断裂分布的余震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断层近直立且西北浅东南深.主震及磨西段大部分余震均为走滑机制,是典型的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造成鲜水河走滑断裂带应力失稳触发的强震活动.发生在贡嘎山地区的余震是M_(S)6.8主震触发的震群活动,震级水平不高,分布弥散,并没有触发与主断裂共轭的燕子沟、海螺沟和磨子沟次级断裂,而是触发了与主断裂近平行的次级隐伏断裂——贡嘎山断裂.M_(S)5.0和M_(S)5.6两次强余震均发生在该次级隐伏断裂上,断层倾角40°~50°且震源深度较浅.贡嘎山地区拉张型地震活动明显不同于走滑型为主的鲜水河断裂带,可能是印度—欧亚板块挤压旋转作用下贡嘎山快速隆升而地表快速剥离导致局部因重力卸载而垮塌造成的,M_(S)6.8主震有明显的触发作用.三次泸定强震的发生,释放了磨西段及西侧贡嘎山地区部分应力,但并未改变"Y"字形交汇区强震发生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泸定地 鲜水河断裂带 贡嘎山地区 发震构造 活动性
下载PDF
云南盐津2个地震序列震源参数测定及发震构造探讨
2
作者 顾慧冬 姜金钟 +5 位作者 李姣 张演 杨跃文 王光明 张帅 姚远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1-404,共14页
2021年1月23日云南盐津发生M L5.2地震,在此次地震前后该区域已经发生了多次中小地震。为了更好地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及识别发震构造,利用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2种速度模型反演了盐津M L≥3.5地震的震源... 2021年1月23日云南盐津发生M L5.2地震,在此次地震前后该区域已经发生了多次中小地震。为了更好地评估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及识别发震构造,利用云南和四川地震台网的近震波形资料,采用CAP方法和2种速度模型反演了盐津M 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深度,结合sPn深度震相测定了盐津M L5.2地震的震源深度,最后采用双差定位法对盐津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结果表明:①最大震级为M L5.2的“孤立型”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逆断层,走向近SN向、倾向东、倾角约50°,是一次沿断层面自下而上破裂较为充分的浅源地震;②最大震级为M L3.9的“震群型”地震序列发震断层为走滑型断层,走向为NNW向、倾向北东、倾角约为80°,该序列内3次M L≥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略有差异,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复杂的断层结构和应力环境影响所致;③最大震级为M L3.9的“震群型”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可能为盐津—筠连断裂,而最大震级为M L5.2的“孤立型”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可能为华蓥山断裂与盐津—筠连断裂共同作用产生的一条未知隐伏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津地序列 源机制解 重定位 SPN 发震构造
下载PDF
泸定M_(S)6.8地震发震机制研究——来自震前噪声成像和b值分布的共同约束
3
作者 花茜 裴顺平 +5 位作者 杨宜海 薛晓添 李磊 李佳蔚 刘翰林 刘巍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67-1780,共14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M_(S)6.8地震,打破了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大震"平静期",造成了重大自然灾害.清楚认识泸定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对研究强震发震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震前在泸... 2022年9月5日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发生了M_(S)6.8地震,打破了鲜水河断裂带东南段的大震"平静期",造成了重大自然灾害.清楚认识泸定地震震源区发震构造、地震活动性和应力状态对研究强震发震机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震前在泸定地震震源区布设的50台短周期流动地震台阵观测资料及区域地震台网震相走时数据,分别采用背景噪声成像、双差定位和改进的b值成像技术,获得了震前震源区浅层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地震空间分布及b值横向变化图像.结果揭示,泸定地震主震初始破裂起始于鲜水河断裂磨西段、具有高速异常和高应力特征的凹凸体内;主震西侧存在一条隐伏的正断型伴生分支断裂,5.0级的最大余震即发生在该断裂上;主震凹凸体的破裂同时造成了东南方向另一个较小高速凹凸体的破裂并形成密集余震群.由此可见,震源区跨断层高速异常"铆钉"结构和震前的高应力积累在整体上控制了泸定地震的发生和强余震活动.通过浅层高分辨率结构成像识别这种特殊的"铆钉"结构,同时通过b值成像识别高应力区,可有效评估断层的发震能力,对重点区域地震危险性研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 S波速度结构 b值成像 高速凹凸体 发震机制
下载PDF
邢台震区应力场特征及M_(L)3.5以上地震的发震背景分析
4
作者 章阳 董博 王时 《山西地震》 2024年第1期5-9,56,共6页
邢台老震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多组断裂,属构造较不稳定地带,且区域中小地震频发。2017年至2021年发生6次M_(L)3.5以上地震,其中有两次M L4以上地震。本文基于搜集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区域现今地壳应力场,模拟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的关... 邢台老震区构造背景复杂,发育多组断裂,属构造较不稳定地带,且区域中小地震频发。2017年至2021年发生6次M_(L)3.5以上地震,其中有两次M L4以上地震。本文基于搜集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区域现今地壳应力场,模拟震源机制与地壳应力场的关系,计算地壳应力场在地震发震断层面上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析地震的发震背景。结果表明,6次M_(L)3.5以上地震中,有2次震源机制节面接近应力场的最大剪应力节面,有4次震源机制节面远离应力场的最大剪应力节面。说明地震不是完全按照震源机制节面上具有最大剪应力的破裂方向发生,有时可能发生在某些薄弱带上。因此,在进行地震预测时,不能只关注最大剪应力破裂方向,还应多关注其边缘的地质薄弱带,这一结果可能会为后续分析该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研究地震孕育机制及动力学过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场 邢台 破裂方向 发震背景 地质薄弱带
下载PDF
近发震断裂带古城隧道设计研究
5
作者 刘志 《北方交通》 2024年第3期83-85,88,共4页
以拟建公路项目古城隧道的土建工程设计为背景,对该隧道近发震断裂带段的地质情况进行剖析,分别从建筑限界、衬砌、防排水、边仰坡稳定设计等方面对该隧道进行研究,并针对该隧道进行了抗震措施设计,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古城隧道 发震断裂 小净距 内轮廓 措施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M_(S)6.8地震序列发震构造 被引量:7
6
作者 易桂喜 龙锋 +10 位作者 梁明剑 赵敏 张会平 周荣军 李勇 刘欢 吴朋 王思维 李俊 吴微微 苏金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63-1384,共22页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 2022年9月5日在四川省泸定县磨西镇发生M_(S)6.8强烈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Ⅸ度,共造成97人遇难,20人失联.本文利用截至2022年10月22日的震相数据和波形资料,对本次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并利用CAP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主震与M_(S)>3.0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初步分析了该序列的发震构造及其几何结构特征和震源区构造变形特征.序列重新定位结果表明,泸定M_(S)6.8地震余震区长轴沿鲜水河断裂带南段磨西段呈NNW向展布,余震密集区长约55 km,北端和南端大致止于泸定新店子北侧和石棉草科乡南侧.余震存在明显的分区丛集特征,且在南门关南侧和湾东附近各存在一个余震稀疏区,将余震区自然划分为北、中、南三段,北段和南段相对较窄、中段较宽.M_(S)6.8主震与10月22日泸定M_(S)5.0余震位于中段,9月7日石棉M_(S)4.5余震位于南段,北段无M_(S)4.0以上余震活动.CAP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矩震级MW6.44,震源机制解节面参数(走向/倾角/滑动角)为:节面Ⅰ75°/90°/155°,节面Ⅱ165°/65°/0°,矩心深度3.0 km;7次M_(S)>3.0余震的矩心深度在2.5~7.5 km之间,反映本次泸定主震及其3.0级以上余震能量释放主要发生在上地壳浅部.面应变As值揭示主震为纯走滑型,而余震震源机制解分段特征显著,南段和北段均为纯走滑型,中段为拉张(正断)型.基于余震空间分布、序列震源机制解与余震区构造展布,推测本次泸定M_(S)6.8地震的主发震断层为鲜水河断裂带南段NNW走向的磨西段(磨西断裂),左旋走滑,其断层面走向、倾角和倾向均呈现明显的分段差异,揭示主发震构造几何结构具有复杂性,但应变花形态揭示石棉草科乡以北的主发震断层构造变形模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呈NE向拉张、NW向挤压等量的纯走滑变形模式.余震区中段主震西侧3次M_(S)>3.0正断型余震与2016年泸定震群4次M_(S)≥3.4纯正断和斜滑正断型地震应变花揭示该区域发震断层呈NE向拉张分量为主或NE向纯拉张的变形模式,主震西侧可能存在一系列走向SSE(NNW)的正断型微破裂(~2 km),震源机制解给出的两个节面倾向表明高海拔的贡嘎山山体在震间及同震过程中或存在垮塌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M_(S)6.8地 重新定位 源机制 发震构造 构造变形模式
下载PDF
2022年6月1日四川芦山M_(S)6.1地震的发震构造与力学机制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致伟 龙锋 +6 位作者 石富强 路茜 杨宜海 杨星 王迪 祁玉萍 杨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95-4110,共16页
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08秒(北京时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_(S)6.1地震,此次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显著地震,与后者在空间上仅相距9 km.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及其与2... 2022年6月1日17时00分08秒(北京时间)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_(S)6.1地震,此次地震是继2008年汶川M_(S)8.0、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后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的又一显著地震,与后者在空间上仅相距9 km.为揭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特征及其与2013年芦山M_(S)7.0地震的关系,进而理解龙门山断裂带强震孕育动力学过程与地震危险性,本文采用CAP全波形反演方法计算了芦山M_(S)6.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多阶段定位法对2013年芦山M_(S)7.0地震以来余震区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并基于库仑应力讨论两次地震的应力触发关系.结果显示,芦山M_(S)6.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节面Ⅰ的走向、倾角和滑动角分别为221°、40°和105°;节面Ⅱ的参数为22°、52°和78°,矩心深度14 km,震源机制断层面解呈现一组与龙门山断裂带性质接近的节面.反演给出的P轴方位角为120°,倾角为6°,反映了此次地震主要受NWW-SEE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背景构造应力场一致.地震精定位结果显示芦山M_(S)6.1地震序列发生在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发震断层北西侧的一条倾向南东的反冲断层上,据此可判断震源机制解的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在此基础上,通过指定发震与接收断层,计算获得2013年芦山M_(S)7.0地震对此次M_(S)6.1地震所在断层的最大库仑应力加载值可达1.5 MPa,说明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M_(S)6.1地 定位 源机制 库仑应力 发震构造
下载PDF
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震断裂继承性及新生性探讨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运生 许强 +6 位作者 赵伟华 吉锋 杨莹辉 黄健 崔圣华 董秀军 李为乐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2,71,共7页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 2021年5月22日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发生7.4级强烈地震,地表破裂发育,裂缝具断续分布特征,破裂带走向自中西段的NWW到东段转为EW,最终转为NEE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发震断裂有不同认识,区域地质资料显示,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走向NW,倾向NE,但玛多7.4级地震地表破裂在空间位置上与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均不甚吻合,且地震震源机制解揭示发震断裂南倾,也与昆仑山口—江措的倾向相反,地表破裂表明发震断裂应属一条走向近EW、倾向南的未出露隐伏断裂。为进一步揭示玛多大地发震断裂特征及活动机制,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采用LiDAR扫描、InSAR解译、地质力学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NW向断裂(玛多—甘德断裂、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在NEE—SWW向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在左旋错动过程中于瓶颈处受阻,在江措断裂北部产生应力集中带,东段因瓶颈部位受阻,产生近EW向的新生性地表破裂,出现鱼尾式地表破裂现象,发震断裂不是玛多—甘德断裂或昆仑山口—江措断裂,而是一条走向NNW,斜切昆仑山口—江措断裂小角度相交的隐伏断层。发震断裂走向上继承了既有断裂展布,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活动断裂防震设计提出了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多7.4级地 发震断裂 继承性 新生性
下载PDF
2022年青海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发震背景分析
9
作者 黄浩 袁伏全 +6 位作者 李丽 赵燕杰 万玉杰 马建新 李启雷 胡维云 郭瑛霞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3-482,共10页
2022年1月23日、3月26日和4月15日青海省德令哈市分别发生M_(S)5.8、M_(S)6.0和M_(S)5.4地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M_(S)6.0地震及6次M_(S)≥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了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 2022年1月23日、3月26日和4月15日青海省德令哈市分别发生M_(S)5.8、M_(S)6.0和M_(S)5.4地震。采用CAP方法反演了M_(S)6.0地震及6次M_(S)≥3.7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矩心深度,利用双差定位方法重新定位了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震源位置,初步分析了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背景。震源机制结果显示,M_(S)6.0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174°/倾角80°/滑动角-156°,节面Ⅱ:走向79°/倾角66°/滑动角-11°,矩心深度6 km。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震中呈NS向展布、震源区北部为主体破裂区域。基于震源机制解、地震重定位结果和震源区附近局部发育NS向构造的特征,分析认为德令哈M_(S)6.0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一条NS向、高倾角的右旋走滑隐伏断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令哈地 重定位 源机制 发震背景 青海
下载PDF
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序列的精确定位及发震构造
10
作者 傅莺 胡斌 +1 位作者 赵敏 龙锋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87-1005,共19页
2022年6月1日在四川芦山发生了M_(S)6.1地震。为厘清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是否相同,文中基于2013年4月20日-2022年7月1日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芦山地区的震相数据,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确定位,最... 2022年6月1日在四川芦山发生了M_(S)6.1地震。为厘清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与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是否相同,文中基于2013年4月20日-2022年7月1日四川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芦山地区的震相数据,采用多阶段地震定位方法进行了精确定位,最终获得了6992次M_(L)≥1.0地震事件的精确定位结果,定位误差为:水平向0.5km,垂直向0.7km,走时残差0.18s。主震的精确位置为(30.382°N,102.943°E),震源深度为15.6km。定位结果显示,2022年芦山M_(S)6.1地震序列整体位于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北东端的西南侧,余震密集区NE-SW向长约10km,NW-SE向长约8km。整个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的长轴呈NE向,沿其走向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2022年6月1日芦山M_(S)6.1主震和MS4.5最大余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5km,与2013年芦山MS7.0主震的震源深度相当。M_(S)6.1地震序列位于长轴的北东端,并未突破MS7.0地震的破裂终止点而进入大邑地震空段。沿芦山地震序列震中分布区域短轴的震源深度剖面显示,M_(S)6.1地震序列发生在一条新的反冲断层上,该破裂面略呈弧形向NW突出,位于既有的芦山MS7.0发震构造的北西侧,倾向SE,与2013年芦山MS7.0北段的反冲断层近平行,水平间距约5km,在底部连接至2013年芦山MS7.0地震的主断面。同时,文中采用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得到此次芦山M_(S)6.1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最佳双力偶解分别为:节面I,走向221°、倾角40°、滑动角105°;节面Ⅱ,走向22°、倾角52°、滑动角78°;矩震级MW5.7,矩心深度为14km,与初始破裂深度一致,结合精确定位余震分布及断裂走向结果判定节面Ⅱ为其发震断层面。根据精确定位结果、震源机制解及震源区构造特征推测,此次芦山M_(S)6.1地震为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一条走向NE-SW、倾向SE的反冲断裂发生逆冲错动所致。文中也讨论了2次芦山MS7.0和M_(S)6.1地震的关系,认为从空间关系和构造相关来看,可以将二者看作同一序列,但这2次事件的发震时间间隔显然突破了统计意义上的主震-最大余震关系。此外,此次地震的发生进一步增强了位于其北段的大邑地震空段的应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 精确定位 源机制解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1年6月10日云南双柏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分析
11
作者 樊文杰 左可桢 +1 位作者 赵翠萍 王光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91-2006,共16页
本文基于云南地震台网数据,对2021年6月10日云南双柏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并对序列中4次M_(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研究了双柏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构造.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双柏地震序列空间上呈... 本文基于云南地震台网数据,对2021年6月10日云南双柏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并对序列中4次M_(S)≥3.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震源区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研究了双柏地震序列时空分布特征和发震构造.地震重定位结果显示,双柏地震序列空间上呈NNE-SSW向优势分布,发震断层较为陡立,震源深度集中分布于5~15 km范围内,震源深度表现为南浅北深的特征.M_(S)5.1地震后余震序列在时空上呈现出不对称的双侧发展模式,M_(S)4.6地震前后余震沿SSW向存在往返迁移现象.反演得到的序列震源机制解类型均为走滑型,都具有与序列优势分布一致的NNE走向、高倾角SEE倾向节面.构造应力场反演表明震源区受到NNW向水平挤压和NEE向水平拉张的构造应力作用.结合重定位结果和序列震源机制分析认为,双柏地震序列与附近的楚雄—建水断裂等无关,其发震构造为一条NNE走向、SEE倾向的高倾角左旋走滑断裂,构造形成受控于川滇菱形块体SSE向整体运动产生的NNW向挤压构造应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柏地序列 重定位 源机制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2年四川马尔康M_(S)6.0强震群重定位及发震断层探讨
12
作者 许英才 郭祥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06-1024,共19页
2022年四川马尔康强震群是中国有地震台网记录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部马尔康地区首次出现的地震频度高、时空分布集中、爆发性较强且震级强度大的罕见强震群活动。文中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方法测定了M_(S)... 2022年四川马尔康强震群是中国有地震台网记录以来,巴颜喀拉块体东部马尔康地区首次出现的地震频度高、时空分布集中、爆发性较强且震级强度大的罕见强震群活动。文中通过双差定位方法对该震群序列进行了重定位,利用gCAP方法测定了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及矩心深度,然后根据震源机制结果分析了马尔康地区应力体系与这些地震震源机制的关系,最后根据重定位结果进行了断层面拟合。结果显示,马尔康震群序列震中区域主要沿NW向优势分布,整个震群序列的平均初始破裂深度为9.8km,深度剖面反映地震相对密集的区域主要介于0~15km深度之间,震群中震级最大的M_(S)6.0地震的初始破裂深度为12.5km,几乎位于震群序列密集区的底端。其震源机制节面I的走向为150°,倾角为79°,滑动角为7°;节面Ⅱ的走向为59°,倾角为83°,滑动角为169°;矩心深度为9km。其余M_(S)≥3.6地震的震源机制均为走滑型,震源机制节面的倾角为71°~86°,且相同走向的各个节面的倾向也有所不同,其矩心深度为5~9km,P轴方位为NWW向,且倾伏角近水平。M_(S)≥3.6地震震源机制NW向节面的相对剪应力均显著大于NE向节面,且NW向节面的正应力均小于NE向节面,表明这些地震更容易在NW向的节面上产生走滑错动。拟合后的断层面参数揭示震群中大部分地震活动可能受到马尔康断裂附近至少2条近NW走向的平行伴生断层控制,倾角约为88°,且具有左旋运动性质。结合已有的区域地质构造推测,马尔康震群可能为NW向和NE向共轭断层发震,其中NW向断层控制了大多数地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 重定位 源机制 滑动特性 发震断层
下载PDF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4.7级地震发震构造研究
13
作者 李娟 张帆 +1 位作者 魏建民 裴东洋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8-188,共11页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生4.7级地震,该地震是继2003年8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后,该区发生的第二次中等以上地震.使用CAP方法获取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其与2003年5.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比较发现,两次地震... 2021年10月15日,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发生4.7级地震,该地震是继2003年8月16日阿鲁科尔沁旗5.9级地震后,该区发生的第二次中等以上地震.使用CAP方法获取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将其与2003年5.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比较发现,两次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基本一致,节面Ⅱ走向均为NW,且两次地震余震序列走向均为NW向展布,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判定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均为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通过对2012年以来震源区及其附近区域的22个M_(L)≥3.5地震的可靠震源机制解的研究分析,发现通辽至阿鲁科尔沁旗一带震源机制解类型均为走滑型,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该区应力场受NNW向拉张和NEE向挤压联合作用,应力形因子R为0.7,表明近EW向的中间应力轴也具有拉张性质,构造环境以拉张作用为主.本次4.7级地震可能是在NNW向和近EW向拉张以及NEE向挤压的作用力下,水泉子沟—天山口断裂发生正走滑错动形成的一次中等强度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鲁科尔沁4.7级地 源机制解 应力场反演 发震构造
下载PDF
山东长清4.1级地震序列的遗漏地震检测与发震断层
14
作者 李霞 王鹏 +1 位作者 张志慧 董腾超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11-1217,共7页
使用波形互相关的模板匹配方法拾取2020-02-18山东长清4.1级地震序列的遗漏地震,构建高分辨率地震序列目录,并利用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定量拟合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结合4.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判定长清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可能的发生... 使用波形互相关的模板匹配方法拾取2020-02-18山东长清4.1级地震序列的遗漏地震,构建高分辨率地震序列目录,并利用地震序列空间分布定量拟合发震断层面几何形态,结合4.1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综合判定长清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和可能的发生原因。共识别和定位79个高精度地震事件,是原台网目录的1.7倍。依据断层面拟合及震源机制解结果,推测长清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为具有与区域先存断裂相同性质的左旋走滑型小尺度隐伏断裂,断层面走向302°、倾角88°。结合区域地震地质特征,认为此次地震序列的发生是由构造复合部位应力场的非均匀性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板匹配 长清地序列 遗漏地检测 断层面拟合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3年2月5日三水ML4.0级矿山地震震相特征与发震构造
15
作者 杨选 马晓静 《华南地震》 2023年第4期107-118,共12页
2023年2月5日广东三水发生了ML4.0级地震,佛山、广州、深圳等地区有感,有感范围广泛,且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因此特别引人关注。通过收集震中800 km范围内质量较高的342个测震记录和410个强震记录,经过人工仔细分析,识别出了967个震相,... 2023年2月5日广东三水发生了ML4.0级地震,佛山、广州、深圳等地区有感,有感范围广泛,且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因此特别引人关注。通过收集震中800 km范围内质量较高的342个测震记录和410个强震记录,经过人工仔细分析,识别出了967个震相,统计分析发现:所有台站记录都在Sg波之前有丰富的高频成份,有75个台站记录中在Sg波之后出现了周期变化(周期在1.1~1.5 s之间)、毛刺少、振动规则的短周期面波,其持续时间大致在5~20 s之间;面波振幅整体随震中距增大而减小,但在部份台站存在突然增大数倍的现象,最大峰值的视速度约为2.85 km/s,在垂直向比较明显,符合Rg面波的特征;用深度震相sPn测定的震源深度约为3.8±0.39 km,重新修订的震中位置为:经度112.958 3°N,纬度23.271 6°E;初动呈四象限分布,确定的发震构造为走向334.90°,倾角54.04°,滑动角-18.84°,错动类型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少量正断。综合分析认为,这是由长期的抽取卤水采盐活动引起的。采空区的应力变化导致矿体的应力分布发生调整,沿F7断层的应力超过了其承载能力,在区域应力主控制下使上盘发生破裂和滑动,从而引发了与采矿活动密切相关的矿山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水地区 矿山地 相特征 源定位 发震断裂
下载PDF
新疆拜城连续两次5级地震发震构造浅析
16
作者 陈建波 黄帅堂 +2 位作者 马建 吴国栋 赵江涛 《内陆地震》 2023年第4期324-333,共10页
2020—2021年在库车坳陷西段的拜城盆地北缘同一构造区内先后两次发生5级破坏性地震,地震造成大量房屋损毁和人员伤亡,尤其是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地震不仅造成大量建筑物损毁和数人死亡,还在拜城盆地北缘的吐孜玛扎背斜西倾伏... 2020—2021年在库车坳陷西段的拜城盆地北缘同一构造区内先后两次发生5级破坏性地震,地震造成大量房屋损毁和人员伤亡,尤其是2021年3月24日拜城MS5.4地震,地震不仅造成大量建筑物损毁和数人死亡,还在拜城盆地北缘的吐孜玛扎背斜西倾伏端发现一条长约4 km的左旋走滑同震地表破裂带。震中地质调查发现,在吐孜玛扎背斜带南翼发育一条N倾的逆冲断层,沿断层断错距今79.9±9.6 ka以来的山前洪积扇和河流低阶地,晚第四纪以来断层垂直活动速率为0.16 mm/a。综合对比两次地震的余震序列、震源机制解和地表破裂特征,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背景相同,断层断错类型一致,产生原因为背斜内部含盐构造在挤压环境下脆性破裂,构造成因上应属于“挤压盐构造地震”。同时,由于挤压盐构造通常埋深较浅,使得它能够产生浅源、超浅源的地震,这也是拜城两次5级地震造成了异常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城地 逆断裂—背斜带 发震构造 地表破裂 挤压盐构造
下载PDF
2015年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序列研究:余震演化与发震构造
17
作者 曾宪伟 李新艳 +1 位作者 李蒙亚 李文君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203-206,共4页
1研究背景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M_(S)5.8地震。震中位于吉兰泰盆地内,且震中所在地区测震台站稀疏,地震监测能力较低,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余震演化分析带来了困难。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距离磴口—本井断裂较近,该断... 1研究背景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M_(S)5.8地震。震中位于吉兰泰盆地内,且震中所在地区测震台站稀疏,地震监测能力较低,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余震演化分析带来了困难。阿拉善左旗M_(S)5.8地震距离磴口—本井断裂较近,该断裂是依据磁航资料推测的一条隐伏断裂,长约120 km,由于地表被覆盖,对于它的产状及第四纪活动特点尚不清楚。同时,对吉兰泰盆地内部结构至今了解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定位 匹配定位 演化 障碍体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发震机制 被引量:6
18
作者 袁道阳 谢虹 +10 位作者 苏瑞欢 李智敏 文亚猛 司国军 薛善余 陈干 刘炳旭 梁淑敏 彭慧 段磊 魏拾其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9-244,共16页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 2022年1月8日01时45分,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N37.77°,E101.26°)发生了M_(S)6.9地震,震源深度约10 km.震后现场考察确认,本次地震震中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中段的冷龙岭断裂与托勒山断裂之间的构造转换部位,上述断裂均为全新世活动的左旋走滑断裂.地震形成了两条地表破裂带,总长度约31 km.其中,北侧主破裂带主要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分布,东起硫磺沟脑,向西穿过道沟,至下大圈沟止,长度约22 km,野外测量并经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校核后,最大水平位错量约2.6±0.3 m,并向两端逐渐衰减,宏观震中位于硫磺沟大拐弯至道沟以东一带.南西侧的次级破裂带分布在托勒山断裂东段上,东自大圈窝,断续向西过羊肠子沟,至大西沟止,长度约9 km,最大水平位错量约1.0±0.1 m,二者之间呈左阶斜列,最小阶距约1.0 km.本次地震地表破裂习性以左旋走滑为主略具逆冲分量,各次级破裂呈左旋左阶拉张或左旋右阶挤压的雁列式组合,形成了典型的走滑断错地貌,如左旋断错纹沟、河床、牧区铁丝网围栏、道路路基、车辙、便道和动物脚印等,同时还形成了典型的挤压脊或鼓包、张性裂隙和断层陡坎等,其走滑破裂样式典型而丰富.综合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展布和余震活动所反映的深部构造特征表明,其发震构造应以冷龙岭断裂西段为主,托勒山断裂东段参与,在其构造转换部位形成不连续的Y字型分叉的地震地表破裂图像.这次地震是继1986年门源M_(S)6.4和2016年门源M_(S)6.4地震沿冷龙岭北侧次级断裂活动之后,发生在冷龙岭主干活动断裂带上的一次强烈地震,未来应重点关注祁连—海原断裂带尤其是西段的大震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M_(S)6.9地 冷龙岭断裂 托勒山断裂 地表破裂带 左旋走滑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9年10月2日贵州沿河M_(S)4.9地震震害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纪星星 黄世源 +3 位作者 罗祎浩 郝婧 刘浩 王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66-177,共12页
贵州沿河M_(S)4.9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上扬子地块凤冈SN向隔槽式褶皱变形区.通过地震地质背景分析、震害调查、震源机制解、断层调查和库区水位变化情况等,得到主要认识如下:由于震源深度浅、灾区老旧自建房抗震性能差,导致本... 贵州沿河M_(S)4.9地震发生在历史地震强度较低的上扬子地块凤冈SN向隔槽式褶皱变形区.通过地震地质背景分析、震害调查、震源机制解、断层调查和库区水位变化情况等,得到主要认识如下:由于震源深度浅、灾区老旧自建房抗震性能差,导致本次地震直接经济损失严重;本次地震主震的机制解为节面Ⅰ:走向61°/倾角35°/滑动角135°,节面Ⅱ:走向190°/倾角66°/滑动角63°,表现为走向NE、逆冲兼平移型运动方式;结合等震线走向及震中主要断层性质,判断NE向沿河断层为本次地震主震的发震构造,并进一步推测此次地震为水库诱发断层活化引起的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河地 害特征 源机制 发震断层
下载PDF
2022年青海门源6.9级地震发震构造及甘肃灾区震害特征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栋 张成军 +1 位作者 严武建 康林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27,共8页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 通过对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6.9级地震的震源机制、发震构造、房屋和重大生命线工程震害、地震地表破裂带等震害调查资料的综合分析,系统介绍了此次地震震源机制、发震构造、地震烈度分布特点、房屋破坏特征及机理、生命线工程破坏特征及地表破裂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门源6.9级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冷龙岭断裂带的西段,性质以左旋走滑为主,其与震源机制解得到的结果相一致,均为走滑型破裂类型;地震最大烈度Ⅸ度,烈度Ⅵ度(含)以上面积约23417 km^(2),等震线长轴呈NWW走向,长轴200 km,短轴153 km;整体上房屋破坏较轻,甘肃境内主要属Ⅶ和Ⅵ度区影响范围,极少部分为Ⅷ度区影响范围;此次地震中滑坡灾害和生命线工程震害较少,主要在Ⅸ和Ⅷ度区造成部分路面裂缝,最为严重的则为兰新高铁浩门至军马场区间祁连山一号隧道群线路桥梁严重受损,隧道震害主要集中在断层影响范围内,其中隧道受破坏严重段约350m,占隧道全长的5.33%,受破坏较严重段分别位于严重段大里程侧402m和小里程侧646m范围内,占隧道全长的15.96%,其余段落震害总体轻微;地震造成地表破裂带约22 km,地震造成的地表与冰面张裂隙和挤压鼓包随处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源6.9级地 源机制 发震构造 房屋破坏 生命线工程破坏 地表破裂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