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南加州地区1981—2011年M_W≥6.0地震前发震应力场与构造应力场趋于一致现象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韩晓明 荣代潞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48-958,1,共11页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1981—2011年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该地区8次MW≥6.0地震前由小震震源机制求得的发震应力场P轴的集中情况.结果表明,其中7次地震前...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美国南加州地区1981—2011年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该地区8次MW≥6.0地震前由小震震源机制求得的发震应力场P轴的集中情况.结果表明,其中7次地震前均观察到了"P轴分布集中度"值具有极小值,即小震发震应力场P轴向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的集中现象,为中强震预测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轴分布集中度 源机制解 美国南加州地区 发震应力场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对流与发震层应力场耦合关系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侯强 姚亚峰 +2 位作者 丁小军 欧明霖 张博康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90-895,共6页
利用EGM2008重力模型的11~36阶球谐系数计算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底面地幔对流应力场,收集整理青藏高原东南缘2000年至今的1 131个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法得到该区芦山地震前和现今的发震层应力场,进一步分析2种应... 利用EGM2008重力模型的11~36阶球谐系数计算青藏高原东南缘岩石圈底面地幔对流应力场,收集整理青藏高原东南缘2000年至今的1 131个震源机制解数据,采用区域应力张量阻尼反演法得到该区芦山地震前和现今的发震层应力场,进一步分析2种应力场的相关性,探讨不同区域的力学耦合情况与强震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东南缘大部分位于耦合与解耦的中间地带,耦合区域基本按块体分布,东侧华南块体强耦合,西北部藏北块体、巴颜喀拉块体和西南部滇西南块体部分耦合,解耦主要发生在松潘-甘孜块体附近,以龙门山断裂带连接强耦合的华南块体;2)分析孕震原因,提出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对流应力场与发震层应力场耦合程度强弱交界处为地震危险性较高的区域,从现今耦合关系来看,龙门山断裂带仍处于耦合强度变化梯度非常大的区域,具备孕震储能条件,地震危险性较高。其他危险区域大致有:岷江断裂带附近、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附近、红河断裂带及南汀河断裂带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缘 应力场 地幔对流 耦合关系 壳内软弱带
下载PDF
日、月对孕震区的水平引潮力与震源机制的关系 被引量:31
3
作者 李延兴 许力生 +3 位作者 胡新康 帅平 耿洪 张中伏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根据计算日、月对孕震区水平引潮力方位角的表达式及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的全球 Mw≥7.0的矩张量地震目录 ,选取了 1 980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全球发生的 (Mw≥ 7.0 ) 2 4 2次地震。利用地震目录中提供的地震矩张量参数 ,计算了每次地震... 根据计算日、月对孕震区水平引潮力方位角的表达式及美国哈佛大学提供的全球 Mw≥7.0的矩张量地震目录 ,选取了 1 980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全球发生的 (Mw≥ 7.0 ) 2 4 2次地震。利用地震目录中提供的地震矩张量参数 ,计算了每次地震发震应力场 P轴、T轴的方位角。同时计算了每次地震时日、月对震中区水平引潮力的方位角。将此方位角与 P轴、T轴以及二组断层面的走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日、月对震中区的水平引潮力方向与 P轴、T轴的方位角及二组断层面的走向互相平行或互相垂直 ,其平行或垂直的一致性非常好。平行或垂直相差在1 0°、2 0°、30°之内的发震概率分别达到了 0 .41 4、0 .736、0 .945。这个结果表明 ,日、月对孕震区的水平引潮力与大地震的发生密切相关。并进一步讨论了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引潮力 源机制 调制作用 天体 地壳 发震应力场
下载PDF
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的一种方法 被引量:8
4
作者 荣代潞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6-291,共6页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 定义了“P轴分布集中度”用以研究中强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变化。利用祁连山中东段地区布设的中法微震数字监测台网多年的监测资料和甘肃数字监测台网的资料,使用P波和S波初动和振幅比联合反演方法反演了两次中等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发震应力场;利用“P轴分布集中度”这一参数分析研究了这两次中等地震前中小地震震源机制和发震应力场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震前1~2年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开始集中,在震前集中到大约与主震震源机制的发震应力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轴分布集中度 源机制解 祁连山中东段地区 发震应力场变化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Focal Mechanism and Seismogenic Structures of the Yao’an earthquake with M_S6. 0,20091
5
作者 Qin Shuanglong Zhang Jianguo Liao Lixi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2期219-232,共14页
Using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 with the amplitude ratio of P-wave,SV-wave and SHwaves,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Yaoan earthquake with MS6. 0. According to the spati... Using the joint inversion method with the amplitude ratio of P-wave,SV-wave and SHwaves,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focal mechanisms of the aftershock sequence of the Yaoan earthquake with MS6. 0.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sequence,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ss field and seismogenic fault. The result shows that:( 1)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Yaoan earthquake is a vertical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triking NWW-SEE. The result is reliable and consistent with the nodal planes of the Harvard CMT solution and also in accord with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aftershocks.( 2) The predominant direction of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NWW-SE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and some aftershock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main shock.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main shock is controlled by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indicating the diversity and complexity in the seismic area.( 3) By comprehensivel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quake sequence,focal mechanism and fault structure in the seismic area,it is found that the Maweiji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fault of the Yaoan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The Yao’an earthquake with MS6.0 Focal mechanism Tectonic stress field Strike-slip fault Seismogenic structur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