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叔夷身世考
1
作者 張振謙 《出土文献综合研究集刊》 2018年第2期49-56,共8页
叔夷鐘、鎛銘文是宋代流傳下來的重要齊系金文,銘文通過齊靈公與叔夷的對話及叔夷的自述,記述了叔夷的身世及其獲得的功績、受到的封賞,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語言文字學價值。通過銘文研究得出,叔夷是宋國公族穆氏後裔,因武... 叔夷鐘、鎛銘文是宋代流傳下來的重要齊系金文,銘文通過齊靈公與叔夷的對話及叔夷的自述,記述了叔夷的身世及其獲得的功績、受到的封賞,具有較高的史學價值、文學價值和語言文字學價值。通過銘文研究得出,叔夷是宋國公族穆氏後裔,因武穆之亂而逃到齊國;叔夷的母親為宋襄公的外甥女、齊傾公的女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世
下载PDF
由历史记忆的传承再说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的可靠性 被引量:5
2
作者 宁镇疆 《中原文化研究》 2014年第3期45-50,共6页
学者受"冰山"一角思维的影响,习惯以传世文献、古器物中出现之史事年代为所述史事年代上限,完全忽略了古人历史记忆之传承性,由此导致将大禹之类久有流传之史事年代后置很晚。本文由对叔夷钟、秦公簋、豳公所涉大禹史事的辨... 学者受"冰山"一角思维的影响,习惯以传世文献、古器物中出现之史事年代为所述史事年代上限,完全忽略了古人历史记忆之传承性,由此导致将大禹之类久有流传之史事年代后置很晚。本文由对叔夷钟、秦公簋、豳公所涉大禹史事的辨析入手,试图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先秦古人依托追念先祖及氏姓所出的历史记忆是非常强固的,此与后世动辄以出身相炫的攀附名人完全不同。此种历史记忆的强固性直观表现为史料记载的传承和延续性,这足以打通史料年代与史事本身年代之间的时序鸿沟。因此,我们认为涉禹三器所述大禹史事都是非常可靠的。先秦古人基于追念先祖及氏姓从出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记忆的传承性,也给古史研究领域如何突破以晚期文献证早期史事的方法论瓶颈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大禹 叔夷钟 秦公簋 豳公盨
下载PDF
金文“考”的字词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琴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74-175,共2页
"考",甲骨文写作、,本义是老人持杖之形。金文"考"与"孝、老、丂"等字常混用,字词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依据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共收集到547条辞例,梳理如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 "考",甲骨文写作、,本义是老人持杖之形。金文"考"与"孝、老、丂"等字常混用,字词关系错综复杂。我们依据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共收集到547条辞例,梳理如下。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字形与词的关系错综复杂。金文"考"所记词义,张世超总结了7类:"长寿、父亲、用为孝、考校、人名、用为寿、寿考"。黄德宽认为有"用作父字、用作孝、考度、表族氏名"等4类。我们分析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集 青铜器铭文 辞例 德宽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周 吴镇 召伯虎 叔夷钟 借用法
下载PDF
《毛公鼎》铭文“康能四或俗我弗乍先王■”考释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运兴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2期61-65,共5页
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毛公鼎》(现藏台湾省故宫博物馆),铭文长达497字(拓本见吴大澂 《(客心)集古录》,记述了周宣王训命褒赏其重臣其重臣毛公(厂音)之事,是研究西周后期历史的珍贵资料.铭文中记载周宣王盛称周初文武时期“... 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的《毛公鼎》(现藏台湾省故宫博物馆),铭文长达497字(拓本见吴大澂 《(客心)集古录》,记述了周宣王训命褒赏其重臣其重臣毛公(厂音)之事,是研究西周后期历史的珍贵资料.铭文中记载周宣王盛称周初文武时期“皇天弘厌厥德,配我有周,雁(膺)受大命,率襄(怀)不廷方,亡(罔)不开于文武耿光”,感叹及其继位之时则“暋(旻)天疾畏(威)”,“四方大从(纵)不静”,为了“肇经先王命”,宣兰特命毛公后“康能四或(国),俗我弗乍(作)先王(?)”.研究者于“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不乏说解,然参照《毛公鼎》铭文上下文义皆嫌隔膜.笔者不揣浅陋,试考释其朔义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公鼎 先王 集古录 叔夷钟 宣王 不揣浅陋 陕西岐山 厥德 周昭王南征 吴大澂
下载PDF
古代文字研究(续篇)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桓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4期61-73,共13页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 《前》4、17、3: 贞:勿桒年于(?)土。王国维认为(?)土即邦社,“《说文解字》邦之古文作(?),其字从(?),不合六书之旨,乃(?)之讹。(?)从田(?)声,与邦之从邑丰声,籀文(?)之从土丰声同。邦社即《祭法》之国社,汉人讳邦,改为国社,古当称邦社也。”(《殷札征文》,遗书二集) 按(?)乃地名,卜辞说:“甲申卜,亘,贞:(?)(祟)(?),不于(?)八人,(?)五人。”这是因有祸祟之事而行祭的卜辞,(?)与(?)是两个并列的地名,(?)乃祭名(为了避免重复,在(?)后面省略了(?)字。)。故此辞贞间,是否于(?)(?)祭八个人,于(?)(?)祭五个人。既然(?)系地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邦社 祭法 文字研究 文王 殷虚卜辞综述 甲骨文编 殷代 巩朔 召伯虎 叔夷钟
下载PDF
考古为夏代信史提供关键证据
6
作者 孙庆伟 《历史评论》 CSSCI 2024年第1期98-99,共2页
20世纪20年代疑古风潮兴起,尧舜禹首当其冲。疑古过勇的现象引起了王国维的警觉,他特举春秋时期秦公簋“鼏宅禹迹”和叔夷钟“处禹之堵”的铭文加以驳正,断言“春秋之世东西二大国无不信禹为古之帝王,且先汤而有天下也”。
关键词 春秋时期 叔夷钟 疑古 秦公 尧舜禹 禹迹 夏代 考古
原文传递
伐簋读释
7
作者 黄锦前 《海岱考古》 2018年第1期440-448,共9页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著录有一件伐簋[1],其铭文颇为重要,本文对其进行考释,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该簋直口,鼓腹,腹部有一对兽首耳,下有垂珥。盖面隆起,沿下折,盖上有圈状捉手,矮圈足连铸三个兽面小足。盖面及口下均饰窃曲纹,... 《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著录有一件伐簋[1],其铭文颇为重要,本文对其进行考释,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该簋直口,鼓腹,腹部有一对兽首耳,下有垂珥。盖面隆起,沿下折,盖上有圈状捉手,矮圈足连铸三个兽面小足。盖面及口下均饰窃曲纹,腹部饰瓦沟纹,圈足饰变形对角夔龙纹,属王世民等《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簋的Ⅳ型二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期 分期断代 叔夷钟 西周青铜器 王世民 西周晚期
原文传递
寻找禹迹:文化谱系与夏文化研究
8
作者 魏继印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2022年第1期9-12,共4页
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尚书》《诗经》《国语》《左传》《楚辞》等传世文献均有相关记载,《竹书纪年》和《史记》更是记述了其完整的世系。东周时期的《叔夷钟》《叔夷镈》《■和(秦公)钟》《秦公簋》《嬭(芈)加钟》以及西... 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尚书》《诗经》《国语》《左传》《楚辞》等传世文献均有相关记载,《竹书纪年》和《史记》更是记述了其完整的世系。东周时期的《叔夷钟》《叔夷镈》《■和(秦公)钟》《秦公簋》《嬭(芈)加钟》以及西周时期《■》等青铜器铭文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这些器物的主人不仅有祝融之后的楚人,也有佐禹治水的后稷和伯益之后,更有灭夏的商人之后,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禹或夏进行了追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书纪年》 叔夷钟 夏文化 秦公簋 文化谱系 禹迹 楚人 青铜器铭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