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伯夷、叔齐究竟为何饿死于首阳山
1
作者 翟国选 《快乐阅读》 2023年第8期20-21,共2页
伯夷、叔齐是商周之交的历史人物,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这样的小国在当时何止千百,这样的人物在当时更是难以计数,二人本当和同时期的其他人一样寂寂无闻,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然而他们做的三件事,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星光灿烂的... 伯夷、叔齐是商周之交的历史人物,是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这样的小国在当时何止千百,这样的人物在当时更是难以计数,二人本当和同时期的其他人一样寂寂无闻,被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然而他们做的三件事,使其成为中华民族星光灿烂的历史天空中永远闪烁的兄弟星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齐 星光灿烂 伯夷 寂寂无闻 首阳山 三件事
下载PDF
伯夷叔齐之“薇”意象考辨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芳 秦学武 赵志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4期25-28,共4页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 伯夷叔齐的故事情节包含了丰富的意象,不同的意象承载共同的文化内容,但是也承载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从西山采薇入手,从小的细节考辨,以考证"薇"意象在伯夷叔齐故事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对其中的"薇"意象进行了全面的考辨,从"薇"的注疏、"薇"意象的源流、"薇"意象的延续性、"薇"意象的拓展性进行了考辨,从而廓清伯夷叔齐故事中真正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意象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伯夷、叔齐评说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士立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48-52,共5页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避纣北海之滨;对周武王叩马谏伐殷商和耻食周粟而死,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道德精神,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在历史上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的志士仁人。批判继... 商朝末年孤竹国君之子伯夷、叔齐,兄弟让国,避纣北海之滨;对周武王叩马谏伐殷商和耻食周粟而死,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的道德精神,是儒学的先驱,是孔子思想的来源之一;在历史上影响和培育了一大批爱国的志士仁人。批判继承夷齐精神,对于培养全社会的谦恭揖让、知廉明耻、追求正义、崇尚气节和安分守己的民风,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竹国 伯夷 叔齐 兄弟让国
下载PDF
论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的评价 被引量:1
4
作者 董铁柱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45-49,共5页
传统的中国学者都将伯夷和叔齐视为道德楷模,将司马迁的《伯夷列传》视为对伯夷、叔齐的赞扬。司马迁在《伯夷列传》和《史记》相关章节中的描述却显示伯夷和叔齐并不符合司马迁自身的道德标准。此外,司马迁通过在《伯夷列传》中所展示... 传统的中国学者都将伯夷和叔齐视为道德楷模,将司马迁的《伯夷列传》视为对伯夷、叔齐的赞扬。司马迁在《伯夷列传》和《史记》相关章节中的描述却显示伯夷和叔齐并不符合司马迁自身的道德标准。此外,司马迁通过在《伯夷列传》中所展示的种种矛盾,告诉读者历史叙述和历史判断的多重可能性,并由此捍卫了其写史和历史评判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伯夷 叔齐 《史记》
下载PDF
《首阳山叔齐变节》探析
5
作者 胡艳玲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2,共2页
伯夷、叔齐历来被视为守节的楷模。可到了清代艾衲居士的《首阳山叔齐变节》那里,却将这一儒家经典颠覆,重新结构历史故事。在其笔下,叔齐到底挨不过饥饿的威胁而变节投降了。艾衲居士改写历史的莽劲与才学着实令人佩服。然细加考察,我... 伯夷、叔齐历来被视为守节的楷模。可到了清代艾衲居士的《首阳山叔齐变节》那里,却将这一儒家经典颠覆,重新结构历史故事。在其笔下,叔齐到底挨不过饥饿的威胁而变节投降了。艾衲居士改写历史的莽劲与才学着实令人佩服。然细加考察,我们不难发现,问题又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艾衲居士的思想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一味标榜守节的假“尚义”之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另一方面,又对“守节”还是“易节”,这么一个道德理想与欲望渴求两者之间背反性矛盾的难题有着更为圆通的观点。这不仅还原历史经典人物以普通人本来面目,而且还颇有些破执除障、打开人生新窗户的精神气质,故可称得上是比其他同时代人在认识上更为高明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齐 艾衲居士 嘲讽 圆通
下载PDF
论孟子对早期儒学的发展——以孔子、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为视角
6
作者 傅云鹤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11期74-76,共3页
从孔子到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孟子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是建立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深层次的乃是孟子担负起为儒家立宗明派,使之完善、稳定发展,从而屹立于百家争鸣的论战当中。也正是在孟子这里,儒家"外王"的理想开始... 从孔子到孟子对伯夷、叔齐评价的不同,孟子对早期儒学的发展是建立了一种完美的理想人格。深层次的乃是孟子担负起为儒家立宗明派,使之完善、稳定发展,从而屹立于百家争鸣的论战当中。也正是在孟子这里,儒家"外王"的理想开始萎缩,"内圣"的修养开始扩张。"内圣"的扩张,伯夷、叔齐精神给予中国士人的却是相反的两面影响,因此也才会有后世文人与政治家对伯夷、叔齐不同的评价,而孟子实属这种历史阐释的先驱,并以此种阐释为契机来发展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孔子 伯夷 叔齐 儒学
下载PDF
伯夷叔齐被推上圣贤祭坛原因探析
7
作者 刘玉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51-55,共5页
伯夷、叔齐因谦让天下、饿死首阳而获孔子赞誉。司马迁曾作《伯夷列传》且居《史记》列传第一篇,文中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从《伯夷列传》的创作主旨可看出司马迁作此人物传记的真正用意。孔子、孟子对伯夷叔齐行为的解读,... 伯夷、叔齐因谦让天下、饿死首阳而获孔子赞誉。司马迁曾作《伯夷列传》且居《史记》列传第一篇,文中说: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从《伯夷列传》的创作主旨可看出司马迁作此人物传记的真正用意。孔子、孟子对伯夷叔齐行为的解读,汉朝以来统治阶层相关诏令的颁布,都提高了伯夷叔齐的地位,揭示了伯夷叔齐最终被推上圣贤祭坛的真正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孔子 孟子 圣贤 祭坛
下载PDF
《豆棚闲话》对伯夷叔齐形象的颠覆
8
作者 王建华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1期23-26,共4页
《豆棚闲话》对伯夷叔齐的形象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编和重塑,可以说是具有颠覆意义的。艾纳居士对伯夷和叔齐进行了全面的嘲讽和解构,主要是为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达到借创作批判现实的目的。
关键词 《豆棚闲话》 伯夷 叔齐 颠覆
下载PDF
《豆棚闲话》对伯夷叔齐形象的颠覆
9
作者 王建华 《淄博师专学报》 2012年第2期52-54,共3页
《豆棚闲话》对伯夷叔齐的形象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编和重塑,具有颠覆意义。艾纳居士对伯夷和叔齐进行了全面的嘲讽和解构,主要是为了表现自我的意识,以达到借创作批判现实的目的。
关键词 《豆棚闲话》 伯夷 叔齐 颠覆
下载PDF
论伯夷叔齐《采薇歌》在陇中文学的地位及影响
10
作者 李政荣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89-94,共6页
伯夷叔齐归隐的首阳山,无论从其名称变化,还是从二人隐居的目的、方向,实位于今甘肃省渭源县境内。他们借以充饥的"薇",实为陇中地区食用的白蕨菜。而"采薇"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母题。在不断吟咏的过程中... 伯夷叔齐归隐的首阳山,无论从其名称变化,还是从二人隐居的目的、方向,实位于今甘肃省渭源县境内。他们借以充饥的"薇",实为陇中地区食用的白蕨菜。而"采薇"也为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母题。在不断吟咏的过程中,这一主题被加上了现实中失意与潦倒的重量,也被赋予对自由、高洁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它为高蹈世外者提供乐园的同时,也承担了志士不遇者的归旌、召唤与安慰。"薇"的文化意蕴不断丰富的过程,为陇中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的个人书写提供了丰富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采薇歌》 陇中文学 地位及影响
下载PDF
伯夷、叔齐——首阳山上的风骨
11
作者 史幼波 《西部广播电视》 2008年第4期231-233,共3页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诸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首阳山 周朝
下载PDF
伯夷、叔齐画像溯源
12
作者 朱万章 《荣宝斋》 2023年第3期182-187,共6页
笔者在《李唐<采薇图>及相关摹本》中谈到《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的祖本、摹本及异本问题①,因受篇幅所限,未涉及伯夷和叔齐画像的源流。现有资料表明,李唐的《采薇图》无疑是现存所见最早的伯夷和叔齐画像。画中,两人均为坐姿... 笔者在《李唐<采薇图>及相关摹本》中谈到《采薇图》(故宫博物院藏)的祖本、摹本及异本问题①,因受篇幅所限,未涉及伯夷和叔齐画像的源流。现有资料表明,李唐的《采薇图》无疑是现存所见最早的伯夷和叔齐画像。画中,两人均为坐姿,伯夷在右,为正面形象;叔齐在左,为侧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形象 伯夷 叔齐 《采薇图》 李唐 采薇图 摹本
原文传递
狭隘的气节观与大义的荣辱观之阐释——评伯夷、叔齐的气节观和韩信、司马迁的荣辱观
13
作者 肖九根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6-57,共2页
  一   在历史人物中,伯夷、叔齐常被视为"遵守臣道"、忠贞不二的典范而备受人们尤其是儒家所推崇.孔子赞伯夷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叔齐 韩信 荣辱观 人生观 伯夷 大义 气节
原文传递
伯夷叔齐姓字名谁
14
作者 忆江南 《知识窗(教师版)》 2012年第4期57-57,共1页
伯夷叔齐姓字名谁?这是一个看似特简单,其实又挺麻烦的问题。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伯夷 叔齐 历史文化
原文传递
伯夷、叔齐和《采薇歌》
15
作者 一苇 《机构与行政》 2022年第2期64-64,共1页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就是著名的《采薇歌》,伯夷、叔齐临终前写下的绝笔诗。伯夷、叔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暴力主义者,也是被孔子推许的上古礼让王位... 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就是著名的《采薇歌》,伯夷、叔齐临终前写下的绝笔诗。伯夷、叔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暴力主义者,也是被孔子推许的上古礼让王位的圣贤仁人。伯夷、叔齐为孤竹君之二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孤竹君 叔齐 绝笔诗 采薇歌 仁人 非暴力
原文传递
伯夷与叔齐 兄贤弟仁互谦让
16
作者 张国钧 《乡音》 2021年第7期56-56,共1页
标签仁义君子题记孤竹留佳话,弟兄互让君。守节冻饿死,孔圣赞贤人。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及秦皇岛市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子姓,名允,字公信;叔齐(生卒年不详),孤竹国君第三子,名致,字公... 标签仁义君子题记孤竹留佳话,弟兄互让君。守节冻饿死,孔圣赞贤人。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及秦皇岛市一带)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子姓,名允,字公信;叔齐(生卒年不详),孤竹国君第三子,名致,字公达,伯夷三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卢龙县 商纣王 叔齐 伯夷 生卒年
原文传递
伯夷叔齐
17
《小学生时代》 2017年第5期15-15,共1页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武王
原文传递
夷齐之“廉”探源
18
作者 蔚华萍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34-37,共4页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 夷齐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廉"是夷齐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典籍中关于夷齐"廉"的有关论述主要在《孟子》、《战国策》和《吕氏春秋》中,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伯夷之廉既指其特立独行的个性气质,也指其谦让不取的高风亮节和笃道守节的自律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探源
下载PDF
从夷齐形象塑造看势道之争
19
作者 肖语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4-39,共6页
伯夷、叔齐的形象是随着历史被人为塑造出的。从夷、齐生活的殷末周初到故事成型的司马迁时代,《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都对其形象有极深的影响。《史记·伯夷列传》总结前人并有所创新,确立了此后两千年的正... 伯夷、叔齐的形象是随着历史被人为塑造出的。从夷、齐生活的殷末周初到故事成型的司马迁时代,《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都对其形象有极深的影响。《史记·伯夷列传》总结前人并有所创新,确立了此后两千年的正统夷、齐形象。随着三代理想世界的远去,现实政治对道冲击的变强,夷、齐形象逐渐丰满并远离圣人,接近普通人。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着的,是士的政治需求。最终,随着秦汉大一统帝国的诞生,权势凌驾于道,内圣外王信仰变得难以实现。在此背景下,司马迁版本的夷齐故事为士人的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解释:无论是屈从于世俗政治的权变还是降低自我定位的隐逸,本质上仍是把"道"放在第一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夷 叔齐 道与势 内圣外王 儒学
下载PDF
鲁迅手稿《采薇》中的解构策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蕴艳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2-26,共5页
本文通过对鲁迅手稿《故事新编·采薇》与其初版本和2005版《鲁迅全集》三个版本的校辑,发现《采薇》手稿中在伯夷、叔齐的名字与人称、视角及名称上存在多处改动,透露出鲁迅赋予伯夷、叔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性格、人格与功能的... 本文通过对鲁迅手稿《故事新编·采薇》与其初版本和2005版《鲁迅全集》三个版本的校辑,发现《采薇》手稿中在伯夷、叔齐的名字与人称、视角及名称上存在多处改动,透露出鲁迅赋予伯夷、叔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性格、人格与功能的意图。鲁迅对他们的彻底的质疑和批判,若结合手稿的改动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可以更加细致而微地解析其解构策略的内里,解构之刀的入口及解构路径与层次。通过对《采薇》中"延异"、"增补"、"痕迹"等解构策略的分析可见,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忍饥挨饿、抗争乃至"殉道"的历程,实是他们一步一步从现实生活中退缩、失守儒家义士理想并最终走向灵与肉的双重幻灭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薇》手稿 伯夷 叔齐 “不食周粟” 解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