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
作者 邢鹏飞 李子付 +7 位作者 李强 赵瑞 方亦斌 赵开军 戴冬伟 杨鹏飞 张永巍 刘建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97-1002,共6页
目的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 目的评价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疗效。方法连续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5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患者。根据是否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将患者分为桥接组与直接取栓组。主要评价指标为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m RS评分≤2分为预后良好),次要评价指标为血管成功再通率[改良脑梗死溶栓(m TICI)再通等级达2b、3级]、术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发症及死亡率等。结果共纳入36例(男22例)患者,年龄为26~88(68.3±13.6)岁。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27例、大脑前动脉A1/A2段闭塞5例、大脑中动脉M2段+大脑前动脉A2段闭塞4例。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机械取栓术后血管成功再通率达91.7%(33/36),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为52.8%(19/36)。血管痉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33.3%,12/36),其次为出血转化(16.7%,6/36)。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6%(2/36),死亡率为8.3%(3/36)。桥接组患者14例,直接取栓组22例。桥接组术前NIHSS评分高于直接取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25,P=0.002);而两组术后24 h NIHSS评分、取栓次数、血管成功再通率、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出血转化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前循环远端血管闭塞行支架取栓器机械取栓治疗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血管再通及90 d良好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远端血管闭塞 大脑中动脉 大脑前动脉 机械 支架取栓器 改良Rankin量表
下载PDF
深静脉取栓器流体动力碎栓数值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蔡永俊 闫士举 宋成利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8年第1期27-33,50,共8页
目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叶轮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对流场的影响,并藉此优化取栓器的设计及使用。方法首先利用血液静置冷藏获取血栓;然后通过水击实验获取不同冲击角度下血栓破碎的临界速度及速度梯度;最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旋切... 目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叶轮结构参数和使用参数对流场的影响,并藉此优化取栓器的设计及使用。方法首先利用血液静置冷藏获取血栓;然后通过水击实验获取不同冲击角度下血栓破碎的临界速度及速度梯度;最后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旋切式取栓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叶轮转速及叶片升角对流场的影响。结果不同水击角度下血栓破碎的临界速度均在5 m/s左右,临界速度梯度均为1 m/s;流场中有效速度(大于临界速度)所占比重与叶轮转速成正相关,与叶片升角成负相关,且速度梯度与叶轮转速成正相关。结论为了优化取栓器的设计,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采用较大的叶轮转速及较小的叶片升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栓器 水击实验 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机械取栓器取栓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3
作者 陆立程 谷雪莲 王陶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取栓口形状、抽吸流量以及血流速度对旋切抽吸式取栓器血栓抽吸效果的影响,为旋切抽吸式取栓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3种取栓口("L"、"8"和"0"型)模型,研究取栓口形状对取栓的影响;... 目的研究取栓口形状、抽吸流量以及血流速度对旋切抽吸式取栓器血栓抽吸效果的影响,为旋切抽吸式取栓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3种取栓口("L"、"8"和"0"型)模型,研究取栓口形状对取栓的影响;以"8"型取栓口为基础,设置不同抽吸流量(75、100、125、150 mL/min)以及不同血液入口流速(0~10 cm/s,间距为1 cm/s),分析抽吸流量和血液流速对取栓效果的影响。结果"L"型取栓口无法均匀地抽吸血栓,"8"型与"0"型取栓口的取栓效果差别不大,但"8"型取栓口附壁血栓清除率优于"0"型取栓口。当抽吸流量大于100mL/min时,继续增大抽吸流量对取栓效果的提升有限。当血液流速小于1cm/s时,抽吸效果最佳;随着血流速度增加,取栓效果逐渐下降。结论取栓口的形状、抽吸流量以及血液流速对取栓效果影响明显。选择宽而短的取栓口形状设计、适当提高抽吸流量以及降低血液流速,对取栓效果的提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旋切抽吸式取栓器的优化设计作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取栓器 计算流体力学 抽吸流量 效果
下载PDF
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双支架并联取栓术的有限元模拟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可佳 蔡云寒 +1 位作者 颜文涛 王盛章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5-471,共7页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单、双支架在理想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血管取栓过程,依据仿真结果分析取栓过程中支架-血栓-血管相互作用,为改善分叉处支架取栓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双支架取栓过程...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模拟单、双支架在理想颈内动脉Y形分叉处血管取栓过程,依据仿真结果分析取栓过程中支架-血栓-血管相互作用,为改善分叉处支架取栓效果提供指导。方法利用CAD软件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单、双支架取栓过程。结果单支架模型取栓失败,双支架模型取栓成功,并且取栓过程中血栓的最大应力是单支架的2倍,最大应变是单支架的1.12倍,血管壁表面的最大接触压强大约是单支架的2倍。结论Solitaire双支架能够有效防止分叉处血栓移位并且成功取出血栓,但血栓中段应力水平较高存在断裂风险;取栓过程中前动脉侧血管接触压强更大,血管壁损伤风险更大。因此,有必要优化取栓支架的设计以提高其柔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分叉 支架取栓器 双支架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Merci取栓器可靠吗? 被引量:2
5
作者 苏克江 高宗恩 安荣彪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7年第1期75-78,共4页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除药物溶栓外,逐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机械取栓装置,其中以删取栓器最为引人注目。尽管脑缺血机械取栓(MERO)试验证实Merci取栓器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并且... 近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的发展,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除药物溶栓外,逐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机械取栓装置,其中以删取栓器最为引人注目。尽管脑缺血机械取栓(MERO)试验证实Merci取栓器能够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并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不同学者对其结果的看法并不一致。目前对Merci取栓器相对于其他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还需要进行一项以临床转归作为评价指标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回答这一问题。机械取栓与药物溶栓可能各有所长,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进行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卒中 机械 Merci取栓器 疗法
原文传递
机械取栓器用于深静脉血栓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陆立程 谷雪莲 韩建超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46-450,共5页
机械取栓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取栓器在应用中过于靠近血管壁和静脉瓣,将其吸入管腔可造成血管损伤;取栓器易造成溶血现象,通过优化设计可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但不能完全避免;取栓过程脱落的栓子可堵塞肺动脉而造成并发症。综述... 机械取栓术是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取栓器在应用中过于靠近血管壁和静脉瓣,将其吸入管腔可造成血管损伤;取栓器易造成溶血现象,通过优化设计可减少对红细胞的破坏,但不能完全避免;取栓过程脱落的栓子可堵塞肺动脉而造成并发症。综述了国内外使用机械取栓器的临床应用研究(74例动物实验研究与166例临床应用研究),分析机械取栓器引起血管损伤、溶血及肺栓塞的现状及原因。旨在对机械取栓器的优化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 机械取栓器 优化
原文传递
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取栓策略对血管再通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林铎 邢鹏飞 +9 位作者 林煌斌 吴健恒 杨鹏飞 沈红健 李子付 张磊 杨楠 彭慧渊 吴宗艺 张永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3-330,共8页
目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取栓策略对血管再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1例)及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18例)收治的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并行取栓治疗患者39例。... 目的评价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取栓策略对血管再通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21例)及中山市中医院神经内科(18例)收治的急性基底动脉尖闭塞并行取栓治疗患者39例。根据首选取栓策略选择的不同,将其分为抽吸取栓组(17例)及支架取栓组(22例)。对比分析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等]、一次取栓成功再通率、最终血管再通率、穿刺至再通时间、补救措施比例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分级评估血管再通情况,其中mTICI 2b、3级为血管成功再通。结果抽吸取栓组的中位NIHSS评分低于支架取栓组[16(9,22)分比21(17,31)分,Z=-2.33,P=0.020],中位GCS评分高于支架取栓组[10(6,14)分比7(5,8)分,Z=-2.32,P=0.0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抽吸取栓组一次再通及最终血管再通患者比例均高于支架取栓组(一次再通:16/17比12/22,P=0.011;最终血管再通:17/17比14/22,P=0.006),中位穿刺至再通时间及补救措施患者比例均低于支架取栓组[分别为20(14,31)min比41(24,71)min,P=0.002;1/17比9/22,P=0.024]。抽吸取栓组总体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支架取栓组(2/17比10/2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两组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远端栓塞、夹层、再闭塞患者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支架取栓相比,基底动脉尖闭塞首选抽吸取栓可能具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和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尖 抽吸 支架取栓器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8
作者 魏丹 吴辉 《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 2016年第6期-,共2页
急性脑卒中已是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绝大部分是缺血性脑卒中,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再通血管,恢复脑灌注.1995 年NINDS研究首次确认了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于起... 急性脑卒中已是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其中绝大部分是缺血性脑卒中,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关键是及时再通血管,恢复脑灌注.1995 年NINDS研究首次确认了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对于起病3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明确的疗效,并在次年获美国FDA批准[1].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证实在适当选择的患者中,静脉溶栓时间窗可以扩展至发病后4.5 h 以内[2].rt-PA 静脉溶栓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治疗时间窗最宽仅4.5 h,而且静脉rt-PA溶栓中只有30%~50%患者的堵塞血管获得再通,其中颅内大血管堵塞的再通率更低,如大脑中动脉M1 段再通率约30%,颈内动脉末端再通率为6%[3].且高达17%的血管再通患者再次发生栓塞导致治疗失败[4-5].因此探索其他方法,以快速再通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一直是临床医师追求的目标[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时间窗 静脉溶 颅内 微导丝 微导管 机械 取栓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