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效果的影响
1
作者 赵莹 徐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7期930-934,共5页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1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并行机械取栓。查阅患者病历资料;...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113例患者,所有患者均确诊为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并行机械取栓。查阅患者病历资料;测定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发病至再通时间、手术时间、闭塞时间、侧肢循环等级和入院时实验室各项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肌酐、清蛋白、空腹血糖水平等),并计算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根据患者是否发生首通效应对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取栓效果患者的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113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血管再通)52例和预后不良组(血管未再通)61例。两组患者在侧支循环等级、发病至再通时间、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NLR、发病至再通时间长、高PLR为影响患者取栓效果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LR、发病至再通时间、PLR这3项指标单独及联合应用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7(95%CI 0.531~0.979)、0.707(95%CI 0.445~0.956)、0.717(95%CI 0.473~0.957)、0.861(95%CI 0.744~0.952),联合应用诊断效能更高。结论 术前高NLR水平会影响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的取栓效果,并可以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取栓效果
下载PDF
机械取栓器取栓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
作者 陆立程 谷雪莲 王陶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9-294,共6页
目的研究取栓口形状、抽吸流量以及血流速度对旋切抽吸式取栓器血栓抽吸效果的影响,为旋切抽吸式取栓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3种取栓口("L"、"8"和"0"型)模型,研究取栓口形状对取栓的影响;... 目的研究取栓口形状、抽吸流量以及血流速度对旋切抽吸式取栓器血栓抽吸效果的影响,为旋切抽吸式取栓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建立3种取栓口("L"、"8"和"0"型)模型,研究取栓口形状对取栓的影响;以"8"型取栓口为基础,设置不同抽吸流量(75、100、125、150 mL/min)以及不同血液入口流速(0~10 cm/s,间距为1 cm/s),分析抽吸流量和血液流速对取栓效果的影响。结果"L"型取栓口无法均匀地抽吸血栓,"8"型与"0"型取栓口的取栓效果差别不大,但"8"型取栓口附壁血栓清除率优于"0"型取栓口。当抽吸流量大于100mL/min时,继续增大抽吸流量对取栓效果的提升有限。当血液流速小于1cm/s时,抽吸效果最佳;随着血流速度增加,取栓效果逐渐下降。结论取栓口的形状、抽吸流量以及血液流速对取栓效果影响明显。选择宽而短的取栓口形状设计、适当提高抽吸流量以及降低血液流速,对取栓效果的提升有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旋切抽吸式取栓器的优化设计作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 计算流体力学 抽吸流量 取栓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