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
安启念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能动与受动:科幻电影评价的媒体性标准 |
黄鸣奋
|
《艺术学研究》
|
2024 |
0 |
|
3
|
论人的受动性 |
李琼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2 |
2
|
|
4
|
马克思文本中受动性概念的聚焦与隐退 |
李艳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现代汉语中的施动受动问题 |
王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6
|
翻译的双重性——主动性和受动性 |
杨俊峰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7
|
论主体在认识中的受动性 |
张渝政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8
|
受动性:一个有待开启的实践向度——马克思实践观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 |
张再林
曹瑜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5
|
|
9
|
能动性与受动性:生命实践的双重之维 |
张再林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0
|
由受动性看《湘君》内外之美 |
闻婧
|
《长治学院学报》
|
2014 |
1
|
|
11
|
“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 |
屈哨兵
|
《汉语学报》
|
2006 |
10
|
|
12
|
论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
高岸起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13
|
论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 |
陈仕伟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14
|
隐喻认知的受动性与自为性研究 |
郭善芳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5
|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初探 |
廖信伟
陈仕伟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6
|
《马氏文通·受动字》研究 |
张俊阁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7
|
受动抑或主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促进性因素机理研究 |
王海鸿
朱前涛
付士波
|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
2010 |
0 |
|
18
|
对自由的理解要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
王北生
张琼
刘隽华
|
《河南社会科学》
|
1998 |
0 |
|
19
|
逻辑解构:从能动与受动关系看规律的主体性之维 |
卞桂平
焦晶
杨艳春
|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20
|
异化、受动、交互受动 |
弗兰克.费舍巴哈
唐杰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
200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