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9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1
作者 安启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8,206,207,共10页
人所共知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其实马克思也高度重视人的受动性。他认为一切物质存在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一物既作用于他物,是能动的,也接受他物的作用,是受动的。人作为物质存在,能动性与受动性是其本质特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人所共知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能动性,其实马克思也高度重视人的受动性。他认为一切物质存在都处在相互作用之中,一物既作用于他物,是能动的,也接受他物的作用,是受动的。人作为物质存在,能动性与受动性是其本质特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焦点是人的发展与解放,基本观点是:人的劳动实践活动改变人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被改变的环境反过来改变人,造成人的变化与发展。实践活动改变环境,体现了人的能动性,被改变的环境改变人,体现了人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关注的重要问题。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源自他对人的受动性的深入思考。他的哲学理论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又吸收了唯心主义的积极因素;既重视人的能动性,更关注人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迄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性 受动 存在物 历史观 理论价值
下载PDF
能动与受动:科幻电影评价的媒体性标准
2
作者 黄鸣奋 《艺术学研究》 2024年第4期105-116,共12页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科幻电影既是具有能动性的媒体,又是具备受动性的信息。在能动性的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承载着传播科技理念、塑造国家形象和进行心灵沟通的功能;在受动性的意义上,它的表现形式和观众定位受到传播平台... 在传播学的视野下,科幻电影既是具有能动性的媒体,又是具备受动性的信息。在能动性的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还承载着传播科技理念、塑造国家形象和进行心灵沟通的功能;在受动性的意义上,它的表现形式和观众定位受到传播平台的影响。院线科幻片、电视科幻片、网络科幻片等类型的产生与传播平台的特性密切相关。在能动性与受动性相统一的意义上,科幻电影不仅是自身的传播媒介,同时也对其他媒体的发展和影响加以表现和描绘,亦即作为元媒体发挥作用。综合上述三种意义,在对科幻电影的媒体性进行评价时,可以运用多元评价体系,将标准细化为科学性、实力性、共同体、技术性、言论性、效果性、前瞻性、批判性、反身性等要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媒体性 评价标准 能动性 受动
下载PDF
论人的受动性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琼 《广西社会科学》 2002年第2期87-89,共3页
人的主体性既包括能动性又包括受动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受制约性和受束缚性 ,它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可划分为外在受动性和内在受动性 ,外在受动性体现为人对客观规律、条件、手段和社会... 人的主体性既包括能动性又包括受动性。受动性揭示的是人对客体对象的依赖性、受制约性和受束缚性 ,它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过程中的受动性。人的受动性可划分为外在受动性和内在受动性 ,外在受动性体现为人对客观规律、条件、手段和社会关系的受动关系 ,内在受动性体现为人对自身肉体、思想和知识的受动关系。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能动性和受动性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 ,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动 内在受动 外在受动
下载PDF
马克思文本中受动性概念的聚焦与隐退
4
作者 李艳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9-45,207,共8页
揭示“受动性”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规定构成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维度和潜在线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人的感性活动的“受动性”特征,从“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内在统一中确证了人的本质属性;... 揭示“受动性”的科学内涵与本质规定构成马克思解读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维度和潜在线索。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集中论述人的感性活动的“受动性”特征,从“自然存在物”与“社会存在物”的内在统一中确证了人的本质属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文本中的“受动性”概念较少被提及,但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认定马克思“弃用”了这一“不成熟”概念,而应看到马克思摆脱了以往哲学从抽象意识领域或自然领域谈论人的受动性的狭隘思维,实现了从理论上揭示人的受动属性到实践中探寻人的受动方式的研究视域转换;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致力于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关系的严重失衡现象,探寻“现实的人”从异化劳动到实现自由本质的实践道路。深刻把握马克思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统一于现实物质生产的思想真谛,可以为准确解读人的实践本质,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理论指导及实践遵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动 能动性 感性 实践
下载PDF
现代汉语中的施动受动问题
5
作者 王勇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60,共12页
传统语言学中的语态主要指通过形态变化表示的动词语法范畴,并将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相联系讨论主动被动问题,这样的描述主要适合于有形态变化且属主宾语格局的语言。功能语言学不拘泥于动词的形态,将主动被动... 传统语言学中的语态主要指通过形态变化表示的动词语法范畴,并将施事、受事等语义角色和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相联系讨论主动被动问题,这样的描述主要适合于有形态变化且属主宾语格局的语言。功能语言学不拘泥于动词的形态,将主动被动看作小句层面的特征,并用施动句(operative clause)、受动句(receptive clause)取代主动句、被动句的概念。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成选择不同参与者角色实现话题突出的资源。在此视角之下,结合类型学的研究成果,汉语中的施动句受动句可以看作一个连续统,二者之间在施事话题—受事话题、动态—静态、施动—受动、参与者数目等方面表现出连续渐变的特征。连续统依次是:及物小句(茶馆掌柜拦住了大家)、不及物句(I)(客人哭了)、不及物句(II)(奇迹出现了)、“受事主语句”(书还了)、“长被动句”(门被小偷撬开了)、“短被动句”(门被撬开了)。这样的框架提供了描述受动句范围的新视角,汉语受动句中的一些特殊现象都可以在此框架下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动 受动 施事 受事 话题
下载PDF
翻译的双重性——主动性和受动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俊峰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56-59,共4页
传统译论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目的在于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以忠实和对等为基础,忽视译者的主动性。实际上,翻译,无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总是在主动性和受动性之间不停地寻找平衡点,主动性是翻译的精华所在,是译者主... 传统译论主要从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目的在于产生与原文对等的译语文本,以忠实和对等为基础,忽视译者的主动性。实际上,翻译,无论是小说还是非小说,总是在主动性和受动性之间不停地寻找平衡点,主动性是翻译的精华所在,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本文旨在通过对译者主动性和受动性之间关系的研究,进一步肯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体现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主动性 受动 主动性与受动性之间的关系
下载PDF
论主体在认识中的受动性
7
作者 张渝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1期107-110,共4页
关键词 人类 受动 受动
下载PDF
受动性:一个有待开启的实践向度——马克思实践观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再林 曹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7,共6页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受动性所谓的"附属化"和"消极性"的解读,而将实践直接等同于主观能动性活动,结果导致了实践活动的"人类中心化"和实践主体的"祛感性化"这一现代主义误区。殊不知,受动性与能... 长期以来,学界囿于受动性所谓的"附属化"和"消极性"的解读,而将实践直接等同于主观能动性活动,结果导致了实践活动的"人类中心化"和实践主体的"祛感性化"这一现代主义误区。殊不知,受动性与能动性作为实践活动须臾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不但被赋予同等的重要性,而且二者相互之间的互动、协同,在促进自身不断提升的同时,亦成为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理性和感性、人与自然等矛盾的真正解决的谜底,并昭示我们向中国古老的阴阳生命哲学的回归。因此,对受动性概念的彰显无疑具有了重大的时代意义:它不仅开启了之于实践概念的现代性批判之维和感性生命之维,也开启了实践概念研究中的中西马对话之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受动 能动性 生命向度
下载PDF
能动性与受动性:生命实践的双重之维 被引量:5
9
作者 张再林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4,共9页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行为之间,亦以所谓的"儒道之辨"、所谓的"理学、心学之辨"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的践行理论讨论之中。其实,正如古人的"阴阳合德"思想表明的那样,能动性和受动性双方在人类生命实践中始终是须臾不可分的,任何完善而完美的人类生命实践活动都是能受一体活动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现代实践观中日益膨胀的"唯心主义",也为我们走出现代主义文明与后现代主义文明的两难选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实践 能动性 受动 阴阳合德
下载PDF
由受动性看《湘君》内外之美 被引量:1
10
作者 闻婧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67-70,共4页
《湘君》是《九歌》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描写湘夫人与湘君约会不得的场景,作者将自然的景象、社会文化的人文背景、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作者自我心里的展现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在强大的外在受动性与内在受动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美... 《湘君》是《九歌》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描写湘夫人与湘君约会不得的场景,作者将自然的景象、社会文化的人文背景、主人公的心里状态、作者自我心里的展现巧妙地融入到文章中,在强大的外在受动性与内在受动性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强烈的美学效果,使文学与美学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了一篇堪称完美的佳作,在文章中就针对文学中受动性的美学做了粗浅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受动 外在受动 美学 文学
下载PDF
“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 被引量:10
11
作者 屈哨兵 《汉语学报》 2006年第1期10-17,共8页
本文认为“在NV下”式隐含着被动观念,将与动词短语发生关系的“在……下”看成是一种可能被标。第一部分分析“在NV下”句的受动格局和受事分布;第二部分立出始发和现存两个指标分析“在NV下”式在隐含着被动观念的同时对所涉事件的划... 本文认为“在NV下”式隐含着被动观念,将与动词短语发生关系的“在……下”看成是一种可能被标。第一部分分析“在NV下”句的受动格局和受事分布;第二部分立出始发和现存两个指标分析“在NV下”式在隐含着被动观念的同时对所涉事件的划分方式上的内部差异;第三部分对“在 NV下”式的成立动因,分别从历时条件、框架蕴含、动性显化和语际诱发进行了辨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在NV下”式 被动观念 可能被标 动因 受动 动词短语 内部差异 划分方式 指标分析 第一部
下载PDF
论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岸起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0-52,共3页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 人的实践活动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既受一定条件的限制,又是对这种限制的超越。人的实践活动是主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理解实践的主体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活力,防止和避免消极的实践的主体性的发生,把实践的主体性建构在科学的基础上,以保证积极的实践的主体性获得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不仅在理论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现实中也是有价值的。对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的分析与研究,需要大量的新成果、新事实来丰富和发展。随着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及其关系的深入研究,整个人类的实践的主体性水平将大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 主动性 受动
下载PDF
论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仕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45-49,共5页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人是自然存在物的角度论述了人不但具有能动性,同时还具有受动性。在此基础上他在其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对一切旧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和唯心主义的批判,间接地阐明了受动性是能动性的基础,能动性是对受动性的反求,人是通过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的。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未能认识到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未能真正理解"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能动性 受动 统一 实践 《提纲》
下载PDF
隐喻认知的受动性与自为性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善芳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18-121,共4页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认知者的解读。由于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和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受动性,特别是认知主体自为性的影响;隐喻效果的实现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四个认知机制的运作过程,是认知者对... 隐喻效果的实现依赖于认知者的解读。由于隐喻及其意义具有多种假设和开放性特征,本文提出,隐喻及意义的解读不可忽视认知主体的受动性,特别是认知主体自为性的影响;隐喻效果的实现在心理学上体现为四个认知机制的运作过程,是认知者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确认、允准和自我满足等一系列心理商榷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认知 受动 自为性 心理商榷
下载PDF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廖信伟 陈仕伟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0-31,共2页
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能动性之中有受动性,受动性之中有能动性。两者的辩证统一是通过人的实践来实现。任何夸大人的能动性而否定人的受动性,或者夸大人的受动性而否定人的能动性都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 能动性 受动 辩证统一 目标计划
下载PDF
《马氏文通·受动字》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俊阁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受动字是《马氏文通》中动字的一个次类。实际上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具体地说是被动句问题,所以不应把受动字单独列为一类。《马氏文通》"受动字"节所概括的被动句"六式",与后来语法学家对被动句的认识相比... 受动字是《马氏文通》中动字的一个次类。实际上受动字只是外动字的用法问题,具体地说是被动句问题,所以不应把受动字单独列为一类。《马氏文通》"受动字"节所概括的被动句"六式",与后来语法学家对被动句的认识相比,更加符合古汉语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文通》 受动 被动句
下载PDF
受动抑或主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促进性因素机理研究
17
作者 王海鸿 朱前涛 付士波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0年第3期49-52,共4页
文章突破了原有的城市土地限制性因素分析,从城市土地经营的行为主体的角度,开创性的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性因素,对城市土地的集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划分为了主动性土地集约和受动性土地集约,进而细分为内生性主动集约和外生性主... 文章突破了原有的城市土地限制性因素分析,从城市土地经营的行为主体的角度,开创性的提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促进性因素,对城市土地的集约类型进行了划分,划分为了主动性土地集约和受动性土地集约,进而细分为内生性主动集约和外生性主动集约、相权性受动集约和调控性受动集约。并将这些因素置于私人收益、私人成本、社会收益、社会成本的复合坐标体系之下作了进一步的区分与研究,分别对其形成的原因和表现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描述,同时对控制土地集约度的重要性予以强调,最后对土地集约促进性因素的分类及其运作做了相关的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 集约利用 主动集约 受动集约
下载PDF
对自由的理解要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18
作者 王北生 张琼 刘隽华 《河南社会科学》 1998年第2期88-92,共5页
对自由的理解,必须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但在谈能动性时不能忽视人的受动性。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自由与限制的统一。人的自由受自身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制约。... 对自由的理解,必须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马克思主义认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独有的特性,但在谈能动性时不能忽视人的受动性。人是能动与受动的统一,人是自由与限制的统一。人的自由受自身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和利用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自由 能动性 受动
下载PDF
逻辑解构:从能动与受动关系看规律的主体性之维
19
作者 卞桂平 焦晶 杨艳春 《攀登(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4-27,共4页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藐视客观规律,恣意夸大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反主体性效应",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及与自身关系的二重化。强调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协调统一,揭示客... 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为了满足日益膨胀的欲望,藐视客观规律,恣意夸大主体性,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反主体性效应",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及与自身关系的二重化。强调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协调统一,揭示客观规律所蕴含的主体性维度成为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动性 受动 主体性
下载PDF
异化、受动、交互受动
20
作者 弗兰克.费舍巴哈 唐杰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2007年第1期223-230,425,共9页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本质上是对象化的活动,异化并不在于必然外化为对象或事物,而是在于对象的丧失。劳动者本身就是对象性的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在异化中被剥夺了。这特别地表现在,他的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被否定了,亦即他的存在的"... 在马克思那里,劳动本质上是对象化的活动,异化并不在于必然外化为对象或事物,而是在于对象的丧失。劳动者本身就是对象性的存在,正是这种对象性在异化中被剥夺了。这特别地表现在,他的那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被否定了,亦即他的存在的"受动性"被否定了。通过援引"交互受动"这一概念,笔者指出,异化并非源于我之外的某物在我的位置上发挥着能动性(主动性),而是源于它在我的位置上发挥着受动性(被动性)。并且正是由于这种异化,人们才把自身理解为纯粹能动的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 受动 交互受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