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受动的实践”质疑 |
朱宝信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0 |
|
2
|
藏缅语表施动和受动的结构助词 |
张军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3
|
|
3
|
能动与受动:科幻电影评价的媒体性标准 |
黄鸣奋
|
《艺术学研究》
|
2024 |
0 |
|
4
|
现代汉语中的施动受动问题 |
王勇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受动者与能动者:教师职业生活的田野考察 |
张小刚
罗发虎
|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
2023 |
0 |
|
6
|
论主体在认识中的受动性 |
张渝政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7
|
受动性:一个有待开启的实践向度——马克思实践观的受动性之维的再揭示 |
张再林
曹瑜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4
|
|
8
|
翻译的双重性——主动性和受动性 |
杨俊峰
|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1
|
|
9
|
能动性与受动性:生命实践的双重之维 |
张再林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0
|
“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 |
屈哨兵
|
《汉语学报》
|
2006 |
10
|
|
11
|
论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研究 |
陈仕伟
|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
4
|
|
12
|
论实践的主动性与受动性 |
高岸起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2
|
|
13
|
隐喻认知的受动性与自为性研究 |
郭善芳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4
|
论人的受动性 |
李琼
|
《广西社会科学》
|
2002 |
2
|
|
15
|
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初探 |
廖信伟
陈仕伟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1
|
|
16
|
中共党史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表征、内涵与规限——以“抗日”相关语汇英译文的历时演变为例 |
王晶
|
《长治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7
|
《马氏文通·受动字》研究 |
张俊阁
|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1
|
|
18
|
论阐释的主体之维——中国文学阐释学基本问题之一 |
李春青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24 |
0 |
|
19
|
受动抑或主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促进性因素机理研究 |
王海鸿
朱前涛
付士波
|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
2010 |
0 |
|
20
|
对自由的理解要充分认识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
王北生
张琼
刘隽华
|
《河南社会科学》
|
199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