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化风场下近空间飞行器机体/发动机一体化飞行力学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程路 姜长生 +1 位作者 都延丽 吴庆宪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47-555,共9页
近空间飞行器飞行包络大、环境变化复杂、参数变化激烈,对其开展飞行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对此复杂系统基本物理规律准确把握和描述,并依此建立其机理运动模型。针对机体/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地进行了飞行力学... 近空间飞行器飞行包络大、环境变化复杂、参数变化激烈,对其开展飞行控制技术研究工作的首要问题是对此复杂系统基本物理规律准确把握和描述,并依此建立其机理运动模型。针对机体/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的近空间飞行器,系统地进行了飞行力学分析,并推导了变化风场下近空间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条件下的完整的6-自由度12-状态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体现出变化风场的影响和推力矢量的作用。随后,对其在不同条件下的开环控制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直观表现了系统的快时变、强耦合、强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所得结果可用于未来高超声速飞行器轨迹管理、飞行控制等问题的概念设计和仿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空间飞行器 变化风场 运动建模 控制特性 飞行控制
下载PDF
综合自然环境中变化风场的工程仿真方法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刚 王行仁 贾荣珍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7-300,共4页
综合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大气/气象、海洋、空间四大领域,变化风场作为大气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飞行器使用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针对变化风场对飞行影响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以风切变和大气紊流建立工程化的风场模型,并以某型... 综合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大气/气象、海洋、空间四大领域,变化风场作为大气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飞行器使用性能的影响不容忽视。针对变化风场对飞行影响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分别以风切变和大气紊流建立工程化的风场模型,并以某型导弹为仿真算例,分析了所建立的变化风场模型对导弹弹道、姿态特性的影响,验证了所建立变化风场模型的有效性和工程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自然环境 变化风场 建模仿真 切变 大气紊流
下载PDF
适用于变化风场条件的危险气体扩散模型改进方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悦 陈东升 +3 位作者 程水源 岳德钰 黄青 唐晓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36-443,共8页
以应用广泛的危险气体扩散模式SLAB为例,对此类模型在扩散过程中风向和风速保持不变的不合理假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时间单元划分和坐标系旋转平移的方法使SLAB模式能在变化的风向风速条件下进行危险气体的扩散计算... 以应用广泛的危险气体扩散模式SLAB为例,对此类模型在扩散过程中风向和风速保持不变的不合理假设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和思路.通过时间单元划分和坐标系旋转平移的方法使SLAB模式能在变化的风向风速条件下进行危险气体的扩散计算,该计算理念更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为应急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支持,最大程度地降低危险事故造成的各项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SLAB 危险气体 变化风场
下载PDF
无人机穿越变化风场起飞特性仿真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怦 赵涛 王建培 《飞行力学》 CSCD 2002年第2期22-26,共5页
引入和定义了必要的风场特征参数和工程化模型 ,建立了计及任意变化风场的无人机运动方程。以某型无人机为例 ,进行了数值仿真计算 ,并给出了切变风场和微下冲气流同无风情况起飞特性仿真时间历程比较曲线 。
关键词 变化风场 起飞 仿真 无人驾驶飞机
下载PDF
变化风场中无人机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仿真
5
作者 马文来 《滨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5-21,共7页
针对变化风场尤其是大气紊流严重影响无人机飞行安全的问题,通过构建大气紊流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对飞行的影响,为非线性无人机建立了六自由度模型,设计了一种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提高无人机... 针对变化风场尤其是大气紊流严重影响无人机飞行安全的问题,通过构建大气紊流数学模型并分析其对飞行的影响,为非线性无人机建立了六自由度模型,设计了一种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并进行了Matlab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提高无人机在变化风场中的稳定性和稳态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风场 无人机 稳定控制 模糊PID 大气紊流 六自由度
下载PDF
GPS自动归航系统在变化风场中的轨迹
6
作者 殷俊 谷雷 《飞行力学》 CSCD 2001年第1期26-29,共4页
研究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PS)自动归航系统在恒定风场中归航轨迹的计算 ,探讨了系统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点的条件 ,给出系统在几种变化风场中的轨迹图。为了进一步验证归航轨迹能否回到预定点 ,给出了系统在变化风场中的仿真算法。并通... 研究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 GPS)自动归航系统在恒定风场中归航轨迹的计算 ,探讨了系统能够达到预定目标点的条件 ,给出系统在几种变化风场中的轨迹图。为了进一步验证归航轨迹能否回到预定点 ,给出了系统在变化风场中的仿真算法。并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 ,提出在系统着陆期间利用 GPS定位和测速数据实行逆风控制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控翼伞 GPS 变化风场 归航 自动归航系统 可控翼伞 归航轨迹
下载PDF
金沙江下游局地大气边界层风场变化特征 被引量:5
7
作者 秦剑 赵刚 +3 位作者 陈艳 綦正信 朱保林 刘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49-758,共10页
利用2008年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及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获得GPS低空探空资料以及同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坝区从地面开始到大气边界层2000 m高度四季不同高度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春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以偏西风为... 利用2008年在金沙江下游溪洛渡水电站坝区及向家坝水电站库区获得GPS低空探空资料以及同步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坝区从地面开始到大气边界层2000 m高度四季不同高度的风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春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以偏西风为主导风向,1 500 m高度层以下静风和小风出现频率大,是四个季节中地面静风、小风出现频率的最大值;(2)夏季地面静风、小风出现频率为四个季节中最小,夏季大气边界层中低层主要盛行西风和西北偏西风;(3)秋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中低层主要盛行偏西风,到高层则逐渐转变为偏北风;(4)冬季溪洛渡坝区大气边界层低空盛行以西风和西北偏西风为主导的偏西风;中高层主要风向是西风、西南偏西风、东风和东北偏东风:(5)溪洛渡坝区秋、冬季大气边界层西风、东北偏北风、东北偏东风风速最大值均出现在2000 m高度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溪洛渡坝区 向家坝库区 大气边界层 水电站 GPS探空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式的风场时空变化特征的统计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蒋立辉 王斌 +1 位作者 庄子波 熊兴隆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6-472,共7页
统计分析风场时空变化的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以提高风场预报的准确性。利用WRF模式对大气状态进行模拟,优化配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采用多层嵌套、双向反馈。以2h为时间间隔的风场状态变化作为统计的风差样本,重点关注超过规定阈值... 统计分析风场时空变化的特征,掌握其变化规律,可以提高风场预报的准确性。利用WRF模式对大气状态进行模拟,优化配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采用多层嵌套、双向反馈。以2h为时间间隔的风场状态变化作为统计的风差样本,重点关注超过规定阈值大小的显著风差样本的分布,将风差样本标注在地图上,制作显著风差样本图。统计了显著风差样本数量在一天中的累积分布、风差样本的大小在垂直方向的分布,以及风场状态在各个高度层之间的差别。选择银川河东机场区域作为WRF模拟区域,对该区域一年的风差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复杂地形条件下,不同区域风场变化的剧烈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但由同一因素引起的显著风差样本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风场时空变化的剧烈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化 WRF数值模式 差样本 差样本图
下载PDF
强热带风暴“北冕”登陆前后的风场变化 被引量:13
9
作者 刘尉 吴艳标 王志春 《广东气象》 2009年第3期10-12,共3页
利用Q3000型车载相控阵风廓线雷达,对强热带风暴"北冕"登陆前后的风场情况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资料反映了"北冕"登陆前后观测点上空风场的变化:"北冕"中心临近时风速逐渐增大,而后逐渐减弱,风向在垂直空... 利用Q3000型车载相控阵风廓线雷达,对强热带风暴"北冕"登陆前后的风场情况进行了连续观测,观测资料反映了"北冕"登陆前后观测点上空风场的变化:"北冕"中心临近时风速逐渐增大,而后逐渐减弱,风向在垂直空间及时间上存在有规律的切变。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对于研究热带气旋内部的平均风特性、垂直结构、湍流输送性质及风压分布等有重要意义,可以弥补地面探空站在台风期间无法获取有效探空资料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强热带 变化 廓线雷达 “北冕”
下载PDF
典型沿海丘陵地区风场变化特性实测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吴强 傅军 +2 位作者 徐煜佳 李洁 潘云锋 《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21年第4期25-29,72,共6页
针对沿海丘陵地区的风场变化特性,采用新型激光测风雷达配合手持自动气象站,对奉化黄贤村进行了设点气象数据的采集,并结合当地气象站的测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当地风速,风向随时间及地势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 针对沿海丘陵地区的风场变化特性,采用新型激光测风雷达配合手持自动气象站,对奉化黄贤村进行了设点气象数据的采集,并结合当地气象站的测风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当地风速,风向随时间及地势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沿海地带风速变化具有日周期性,风速风向变化规律受海陆风影响较大,丘陵地带风速风向受风速等级,地形及建筑布局影响较大。同时,基于测点处50~1000 m高度范围的雷达数据,对近地层风切变指数α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丘陵地带入口处α值受主导风向影响,与我国其它丘陵地区观测值有所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海丘陵地区 实测 变化特性
下载PDF
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钦燕 王东晓 +1 位作者 谢强 黄企洲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6,共6页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贡献大约为61%。1976年后15°N左右的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但总NEC体积输送异常减弱。KC(Kuroshio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而MC(Mindanao Current)、NECC(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SEC(South Equatorial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由风场变化通过Sverdrup动力过程产生的异常气旋性环流阻碍了太平洋水体向印度洋的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尼贯穿流 吕宋海峡水交换 体积输送 局地驱动 赤道太平洋 变化
下载PDF
3月北半球海冰趋势变化的区域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樟 吴仁广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01-107,共7页
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 利用海冰密集度资料和海冰范围指数,分析了3月北半球海冰在1979-1995年和1996-2014年2个时间段内的变化趋势以及趋势差异的区域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3月总海冰范围以稳定速率减少,速率无明显加速.而各个分海域的海冰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巴伦支海海冰在2个时期内以稳定的速率减少;白令海海冰不减反增;鄂霍次克海海冰缩减速度在后期减小;圣劳伦斯湾的海冰范围在90年代中期以前显著增大,后期缓慢缩减.3月海冰趋势变化的空间特征与同期表面气温和表面风场的趋势变化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冰变化趋势 区域差异 表面气温变化 表面变化
下载PDF
晋江市主导风和海陆风的分析
13
作者 刘思洋 徐良军 +2 位作者 陈玲丽 曾妮 蒙军 《海洋科学前沿》 2023年第1期22-31,共10页
利用晋江2010~2014年自动气象站小时风速和风向观测资料,对风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定义有效天并且在风速矢量分解的基础上确定了海陆风日海陆风的局地上限风速。筛选出海陆风日分析了晋江市主导风和海陆风。结果显示,主导风月变... 利用晋江2010~2014年自动气象站小时风速和风向观测资料,对风要素的观测数据进行质量控制,定义有效天并且在风速矢量分解的基础上确定了海陆风日海陆风的局地上限风速。筛选出海陆风日分析了晋江市主导风和海陆风。结果显示,主导风月变化表现为全年大多数月份受到东北风的影响,最大平均风速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在四季中,夏季平均风速相对于其他季节小。晋江市城区的静风频率低。海陆风的日变化特征表现为:晋江市的海陆风出现最多的月份为秋季,夏季海陆风频率全年最低。夏季陆风变海风的时间在9 (10)~22 (23)点,冬季在10 (13)~20 (23)点;而海风变陆风的时间夏季在0~8点,冬季在22 (23)~10 (12)点从主要月份海陆风日的风场变化看,海陆风日风向变化特征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海陆风向的变化基本一致。夏季和冬季海陆风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有所差异。夏季海风持续时间较长,而陆风持续时间较短;冬季海陆风持续短,海风持续时间短,而陆风持续时间较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 平均 变化 自动气象站 变化 持续时间 矢量分解 观测资料
下载PDF
城市风环境之探讨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晓芳 《山西建筑》 2008年第32期58-59,共2页
针对建筑风环境涉及行人的安全和舒适,小区气候和居民健康,绿色建筑与节能,污染物的扩散与空气自净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改善城市风环境的措施和办法,从而改善城市大环境下的微气候。
关键词 环境 高层建筑 微气候 变化
下载PDF
龙口港的假潮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培顺 曹丛华 +1 位作者 江崇波 商杰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8,共8页
利用 23 a (1964—1986 年)的假潮资料,讨论了龙口港假潮的振幅、频率、周期和持续时间等;给出了导致假潮的各种天气形势和风场;分析了不同气象要素对假潮的贡献;探讨了大和特大振幅假潮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风场变化是导致龙... 利用 23 a (1964—1986 年)的假潮资料,讨论了龙口港假潮的振幅、频率、周期和持续时间等;给出了导致假潮的各种天气形势和风场;分析了不同气象要素对假潮的贡献;探讨了大和特大振幅假潮的成因。分析结果表明:风场变化是导致龙口港假潮的直接原因;100 cm 左右和 >150 cm 的大和特大振幅假潮,是龙口港特殊地理环境、港湾及附近大范围海域骤猛的向港爆发性大风尤其强雷暴大风涌水在港内骤然积聚和海水惯性振荡的综合结果,该假潮具有较大危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潮 危害性 成因 变化 雷暴大
下载PDF
黄、渤海沿岸港湾的假潮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培顺 曹丛华 +1 位作者 王爱莲 商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13,共9页
本文通过对日照港以北黄、渤海沿岸18个港湾8~27年假潮资料的分析,给出了不同区域港湾的假潮状况和成因。在该区域只有龙口港可时常发生100cm左右的大振幅假潮和>150cm甚至>300cm的特大振幅假潮,属假潮特别严重和唯一发生较大危... 本文通过对日照港以北黄、渤海沿岸18个港湾8~27年假潮资料的分析,给出了不同区域港湾的假潮状况和成因。在该区域只有龙口港可时常发生100cm左右的大振幅假潮和>150cm甚至>300cm的特大振幅假潮,属假潮特别严重和唯一发生较大危害性假潮港湾:其余分属假潮相对较重、较轻和无假潮港湾,其假潮基本不具危害性或无危害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突然而剧烈的风场变化是导致各港湾假潮的直接原因,地理环境差异是造成港湾假潮强弱的关键因素;龙口港100cm左右和>150cm的大和特大振幅假潮,是其特殊地理环境、港湾及附近大范围海域骤猛的向港爆发性大风,尤其强雷暴大风涌水在港内骤然积聚和海水惯性振荡的综合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潮 假潮 危害性 成因 变化 雷暴大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wind speed anomalies over the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被引量:2
17
作者 ZHOU Bai-Yu ZHENG Fei ZHU Ji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7年第4期312-318,共7页
The wind fiel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haz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over the Beijing- Tianjin-Hebei (BTH) region. Although geographically the BTH region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 The wind field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haze generation and dissipation processes over the Beijing- Tianjin-Hebei (BTH) region. Although geographically the BTH region 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EAWM), this study finds that common indices of the EAWM cannot adequately describe the actual wind speed changes in the BTH region.Thus, observational data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winter wind field over the BTH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winter wind speed is 2.0 m s-1, with a slight rate of decline of 0.01 m s-1 yr-1. In most cases, strong-wind years correspond to negativ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over the tropical Pacific, whereas weak-wind years correspond to positive SST anomalies. Moreover, correlation and composite analyse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s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 the pressure gradient in the high and middle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s in strong-wind years the pressure gradient helps cold air move from high latitudes to middle latitudes; (2) the skin temperature in Eurasia, as low skin temperature in Eurasia in strong-wind years is conduciv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ld air; and (3) the SST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east of the Philippines, as in strong-wind years the high temperature of this area affects the BTH region through anticyclonic activity and associated tropical circulation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annual variation winterwind field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下载PDF
THE ANALYSIS ON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 OF QUIKSCAT SCATTEROMETER WINDS AND STRONG WIND FREQUENCY USING REMOTE SENSOR DATA FROM QUIKSCAT
18
作者 刘春霞 何溪澄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3年第2期113-123,共11页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 of QuikSCAT scatterometer winds is showed. And Monthly change and spec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strong wind frequency and monthly wind fields in South China Sea is analyzed. It is shown i... The statistical character of QuikSCAT scatterometer winds is showed. And Monthly change and spec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of strong wind frequency and monthly wind fields in South China Sea is analyzed. It is shown in the result that the QuikSCAT scatterometer winds can be relied upon for the South China Sea; two winds, one the wintertime northeasterly and the other summertime southwesterly. The northeasterly centers at the Bashi Strait and Taiwam Strait and its secondary center and the maximum center of the southwesterly are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kSCAT scatterometer winds strong wind frequency wind fields
下载PDF
Propagation and influence on tropical precipitation of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ver mid-latitude East Asia in boreal winter
19
作者 JIAO Yang WU Rengua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9年第3期155-161,共7页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ropical precipitation of 9–29-day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ver midlatitude East Asia during boreal winter, and find that the intraseaso...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n tropical precipitation of 9–29-day intraseasonal variation over midlatitude East Asia during boreal winter, and find that the intraseasonal wind signal can propagate both eastward and southward. In the case of eastward propagation, the intraseasonal wind signal is mainly confined to the midlatitudes, featuring eastward migration of anomalous cyclones and anticyclones. In the case of southward propagation, intraseasonal meridional wind perturbations may extend from the mid to the low latitudes, and even the equatorial region. The accompanying wind convergence/divergence induces anomalous precipitation in the near-equatorial regions, forming a north–south dipole precipitation anomaly pattern betwee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eastern China– Japan region. An anomalous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linking tropical and midlatitude intraseasonal wind and precipitation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seasonal wind variation midlatitude East Asia eastward and southward propagation tropical precipitation
下载PD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BUDGETS OVER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S
20
作者 乔云亭 罗会邦 简茂球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SCIE 2002年第2期113-120,共8页
Apparent moisture sink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flux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NCAR/NCEP reanalyzed daily data for water vapor and wind fields at various levels from 1980 to 1989.With the aid of EOF analysis method,tem... Apparent moisture sink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flux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NCAR/NCEP reanalyzed daily data for water vapor and wind fields at various levels from 1980 to 1989.With the aid of EOF analysis method,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oisture budgets over Asia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s a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pparent seasonal transition of moistrue sink and water vapor transport between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In winter,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is a moisture source,in which three cross-equatorial water vapor transport channels in the 'continent bridge',at 80°E and 40°E~50° transport water vapor to the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nd southern Indian Ocean which are moistrue sinks.In summer,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anmd southern Indian Ocean are moistrue sources and by the three cross-equatorial transport channels water vapor is transport to the Asian monsoon region which is a moisture sink.In spring and autumn,ITCZ is the main moisture sink and there is no apparent water vapor transport between Asian monsoon region and 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ian-Australian monsoon region moisture budgets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