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磁馈能型半主动悬架变压充电控制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士安 王健 +1 位作者 赵廉健 蔡宇萌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19-222,226,共5页
为解决电磁半主动执行器使用滞环电流控制方法产生的非线性强及控制复杂等缺点,提出一种变压充电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电磁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首先,基于LQG控制方法设计理想控制力求取控制器。其次,基于变压充电控制方法和变转速/... 为解决电磁半主动执行器使用滞环电流控制方法产生的非线性强及控制复杂等缺点,提出一种变压充电控制方法,并设计了电磁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首先,基于LQG控制方法设计理想控制力求取控制器。其次,基于变压充电控制方法和变转速/充电电压的永磁同步电机数值仿真获取了不同转速/充电电压对应的馈能阻尼力数据,并通过数值拟合构建了由理想半主动力和悬架相对运动速度求取充电电压的函数关系从而获取馈能半主动执行器的实际控制力。最后,以被动悬架和理想半主动悬架为比较对象,进行电磁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性能对比与分析。结果显示:与被动悬架相比,电磁馈能型半主动悬架与理想半主动悬架的悬架综合性能指标值分别减小27.4%和34.7%,前、后悬架实际控制力相对于理想半主动控制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2和0.9664,电磁馈能型半主动悬架的前、后馈能半主动执行器流向蓄电池组的能量占悬架振动能量的86.4%和8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半主动悬架 变压充电 悬架综合性能 电磁馈能 控制系统
下载PDF
自耦变压充电机
2
作者 李春林 《汽车驾驶员》 1995年第8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汽车 电源 自耦变压充电
下载PDF
基于变压充电方法的直线电机式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士安 孙文强 +2 位作者 王健 蔡宇萌 王骏骋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0-100,共11页
针对以直线电机作为执行器的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复杂与效果差等问题,结合变压充电控制原理与方法,提出一种利用单相等效模型求解充电电压的方法,设计了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直线电机式馈能执行器;建立了1/2车4自由... 针对以直线电机作为执行器的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方法复杂与效果差等问题,结合变压充电控制原理与方法,提出一种利用单相等效模型求解充电电压的方法,设计了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控制系统,用于控制直线电机式馈能执行器;建立了1/2车4自由度动力学模型和变压充电控制直线电机模型,采用LQG控制策略求解理想馈能阻尼力;将联接有整流桥的直线电机理论模型等效为单相电机模型,计算了电机单相等效模型反电动势、电磁推力系数、电阻与电感参数;采用充电电压求解控制器,以悬架相对速度和理想馈能阻尼力作为输入求解实际充电电压,进而实现执行器馈能控制;以被动悬架和理想半主动悬架作为比较对象,分析了馈能型半主动悬架性能与馈能效果。分析结果表明:与被动悬架相比,馈能型半主动悬架与理想半主动悬架的综合性能指标分别减小38.97%和45.42%,前后悬架实际馈能阻尼力与理想馈能阻尼力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67 4和0.976 8,并且前后悬架振动能量的56.7%和62.1%被回收进蓄电池中,因此,采用基于单相等效模型与变压充电方法控制的馈能型半主动悬架能够回收大部分悬架振动能量和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半主动悬架 馈能执行器 单相等效模型 变压充电方法 LQG控制 直线电机
原文传递
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的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制 被引量:5
4
作者 王骏骋 何仁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1-190,共10页
为提升再生制动系统能量回收效率以及平衡动力电池包中单体动力电池的性能差异,提出一种基于BMS的轮毂电机变压充电结构,并对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介绍基于BMS的轮毂电机变压充电结构组成方式以及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 为提升再生制动系统能量回收效率以及平衡动力电池包中单体动力电池的性能差异,提出一种基于BMS的轮毂电机变压充电结构,并对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介绍基于BMS的轮毂电机变压充电结构组成方式以及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制方法的工作原理;在建立轮毂电机变压充电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探索轮毂电机电动汽车的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制规律;采用最小二乘法设计充电电压求取控制算法,并通过台架试验验证充电电压求取公式的拟合精度;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拟在不同制动工况下采用再生-液压复合制动系统进行防抱死控制的仿真过程。结果表明,变压充电再生制动控制方法能够精确实施轮毂电机的再生制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工程 轮毂电机 再生制动 变压充电 制动力矩
原文传递
DC boost converter with buck buffer
5
作者 REN Xiang WANG Yaoqi WANG Xiaopeng 《Journal of Measurement Science and Instrumentation》 CAS CSCD 2021年第3期340-346,共7页
For a conventional high-power activ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APFC)boost converter,its output capacitor needs to be precharged,which means that two power switches of the main circuit and the control circuit are needed ... For a conventional high-power activ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APFC)boost converter,its output capacitor needs to be precharged,which means that two power switches of the main circuit and the control circuit are needed to be respectively turned on and turned off in a fixed order.After the main circuit switch is turned on,it is necessary to wait for precharging before turning on the control circuit power switch.Once an inadvertent operation is performed,an overcurrent phenomenon from the output capacitor will occur.In this study,the buck circuit is used as the pre-stage snubber circuit,which can directly supply power to the circuit without precharging the output capacitor.As a result,potential safety hazard caused by the overcurrent due to the capacitor and the charging maloperation during the start-up stage can be avoided.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experiment show that the DC boost converter with buck buffer can maintain the peak value of the main circuit within the safe range when the device boot does not precharge the output capacitor,and thus the safety and stable operation of the DC boost converter are ensu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tive power factor correction(APFC) boost converter precharging power switch OVERCURRENT buck buffe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