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原位免疫学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妍 郭在培 《华西医学》 CAS 2006年第1期217-218,共2页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原位杂交 免疫研究 免疫组织化 迟发型超敏反应 T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浸润 发病机制 细胞介导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免疫学基础
2
作者 刘玲玲 朱学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93-97,共5页
关键词 变应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免疫
下载PDF
447例变应性鼻炎病因学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郭丽君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19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常见病因。方法通过门诊询问和问卷调查收集家族史和相关病史,皮肤点刺试验确定致敏原,判断统计学意义。结果有AR家族史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者分别占21.7%、27.1%;致敏原检查以螨虫、室内尘土及花粉最多(占8... 目的探讨变应性鼻炎的常见病因。方法通过门诊询问和问卷调查收集家族史和相关病史,皮肤点刺试验确定致敏原,判断统计学意义。结果有AR家族史和其他变态反应性疾病家族史者分别占21.7%、27.1%;致敏原检查以螨虫、室内尘土及花粉最多(占81.9%);2种、3种致敏原阳性数分别与1种及4种以上阳性数之和差别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22.7、55.1,P均<0.01)。结论遗传因素是AR的发病的重要基础,螨虫、室内尘土及花粉是AR的主要激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 病因 调查 分析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春联 陈德利 王学民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年第4期232-234,共3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1β主要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导致敏阶段促使朗格汉斯细胞向局部淋巴结的聚集和抗原的提呈,干扰素-γ和...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常见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胞因子的表达在该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与白介素-1β主要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诱导致敏阶段促使朗格汉斯细胞向局部淋巴结的聚集和抗原的提呈,干扰素-γ和白介素-4是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效应阶段主要的一对具有相互拮抗作用的细胞因子,还有其他一些细胞因子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中起作用。多种细胞因子共同影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细胞因子 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免疫 IL-6 IFN-Γ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5
作者 李雪松 陈越 《中国社区医师》 2003年第20期22-22,共1页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种外在刺激或致敏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指接触致敏物质后,由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物质较多。致敏原是其中的...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或黏膜接触某种外在刺激或致敏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而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是指接触致敏物质后,由变态反应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皮肤病。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物质较多。致敏原是其中的某一或某些成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①动物性:如动物的毒素、皮屑、羽毛、毛虫、昆虫的毒毛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病因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诊断
下载PDF
接触性皮炎的流行病学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邦涛 郝飞 《皮肤科学通报》 2020年第2期150-157,共8页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CD)是一种由外界物质接触皮肤或黏膜而引起的刺激性或变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职业性皮肤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内外因素的复杂变化共同决定了CD各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基于文献复习而... 接触性皮炎(contact dermatitis,CD)是一种由外界物质接触皮肤或黏膜而引起的刺激性或变应性炎症性皮肤病,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职业性皮肤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内外因素的复杂变化共同决定了CD各类型的流行病学特征,本文基于文献复习而就此做一简要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 流行病
下载PDF
接触性唇炎与牙膏 被引量:3
7
作者 熊峰 杨健 杨文林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2-144,共3页
接触性唇炎的具体病因不易确定,牙膏含有表面活性剂、防腐剂、香料、氟化物及天然动植物萃取物等多种成分,可能是潜在的变应原和刺激物,牙膏在引发接触性唇炎中所充当的角色日渐受到重视,一些牙膏与唇炎的相关性研究也证实了牙膏成分的... 接触性唇炎的具体病因不易确定,牙膏含有表面活性剂、防腐剂、香料、氟化物及天然动植物萃取物等多种成分,可能是潜在的变应原和刺激物,牙膏在引发接触性唇炎中所充当的角色日渐受到重视,一些牙膏与唇炎的相关性研究也证实了牙膏成分的致敏性。本文就接触性唇炎与牙膏的关系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唇炎 病因 牙膏
下载PDF
臭氧水疗治疗染发所致急性接触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廖阳英 旷翎 +1 位作者 冯浩 徐晓芃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7期1372-1373,共2页
【目的】探讨臭氧水疗治疗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染发所致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静滴抗炎抗过敏及枸地氯雷他定口服抗组胺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 【目的】探讨臭氧水疗治疗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52例染发所致急性接触性皮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6例。对照组给予复方甘草酸苷静滴抗炎抗过敏及枸地氯雷他定口服抗组胺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臭氧水疗,比较两组治疗1周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5%(23/26),显著高于对照组65.4%(17/2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00,P=0.048)。【结论】臭氧水疗是一种安全、环保、有效方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水疗法 染发剂/副作用 皮炎 接触性/病因
下载PDF
儿童SOM病因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9
作者 高帆 蒋子栋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13-616,共4页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患病高峰为2~5岁。文献报告:10岁以下的儿童约80%左右至少患过一次SOM,然而非常遗憾的事实却是:如此高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中耳积液、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患病高峰为2~5岁。文献报告:10岁以下的儿童约80%左右至少患过一次SOM,然而非常遗憾的事实却是:如此高发的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目前观点认为:SOM的发生与呼吸道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变应性反应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M 儿童 中耳非化脓性疾病 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 分泌性中耳炎 呼吸道感染 变应性反应
下载PDF
接触性皮炎256例临床分析
10
作者 李萍 李朝红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376-1377,共2页
关键词 皮炎 接触性/病因 斑片试验
下载PDF
荧光检验对宫颈癌病因的流行病学探讨
11
作者 段斐 马幼敏 +1 位作者 庞志刚 陈首英 《医学研究与教育》 CAS 1994年第4期1-2,38,共3页
宫颈癌在临床上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宫颈癌的发病机理及病因学的研究被众多学者关注.有学者认为它与宫颈糜烂有关;有学者认为它与人类乳头状癌病毒(HPV)有关;也有学者认为它与人体的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干扰素缺乏有关.
关键词 荧光检验 自身免疫功能 阴道细胞 细胞诊断 癌前期病变 病因 脱落细胞 接触性出血 中阴道 乳头状癌
下载PDF
IL-33生物学特征及其在变应性鼻炎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覃泰杰 瞿申红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9年第2期224-228,共5页
白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是近年发现的第11号IL-1家族成员的双效型细胞因子。IL-33结合具有TIR(Toll/IL-1R)样结构的ST2L受体后激活NF-κB、MAP激酶等信号因子,强有力地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白介素33(interleukin 33,IL-33)是近年发现的第11号IL-1家族成员的双效型细胞因子。IL-33结合具有TIR(Toll/IL-1R)样结构的ST2L受体后激活NF-κB、MAP激酶等信号因子,强有力地促进Th2型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释放,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文对IL-33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在AR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33 变应性鼻炎 病因
下载PDF
杭白菊致接触性皮炎临床分析(附108例报告)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惠平 钱利兴 +1 位作者 刘学勤 金刚石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6-17,共2页
接触性皮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而杭白菊引起接触性皮炎尚未见报道。作者通过斑贴试验,发现抗白菊致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主要是杭白菊的花和叶,而根、茎则无致敏作用。本文就完整的108例杭白菊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临床表现、... 接触性皮炎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而杭白菊引起接触性皮炎尚未见报道。作者通过斑贴试验,发现抗白菊致接触性皮炎的致敏原主要是杭白菊的花和叶,而根、茎则无致敏作用。本文就完整的108例杭白菊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其发病机理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杭白菊 斑贴试验 临床分析 病因
下载PDF
精液引起的外阴接触性皮炎:3例(法语)
14
作者 Guillet G. Dagregorio G. +1 位作者 Guillet M.-H. 刘燕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皮肤病学分册)》 2005年第7期28-28,共1页
Background. Contact sensitivity deserves to be assessed in acute vulvitis as well as chronic vulvar dermatitis with a specific orientation toward semen allergy whenever the pathology is post-coital. Observations. Thre... Background. Contact sensitivity deserves to be assessed in acute vulvitis as well as chronic vulvar dermatitis with a specific orientation toward semen allergy whenever the pathology is post-coital. Observations. Three observations of semen allergy are reported. Two women presented with post-co tal vulvitis due to delayed hypersensitivity to semen proteins without associated specific IgE.The type 2 allergy was confirmed by positive patch-tests and disappearance of symptoms when using condoms. Another woman presented with oedematous vulvitis associated with asthma and malaise per and post-sexual intercourse. Positive prick-tests with husband’ s semen and blood tests for specific IgE led to the diagnosis of type 1 hypersensitivity to semen, with disappearance of both vulvar and systemic symptoms with the use of condoms. Discussion. Immediate or delayed type hypersensitivity may be discovered using prick and patch tests respectively. The observation of vulvitis or vulvar discomfort should promt such investigations, whenever a postcoital chronology is suggested. The good clinical pertinence of positive skin tests must be emphasized. Although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to semen is documented in the literature, with easy detection of specific IgE, delayed type 2 allergy presents as an as yet under-diagnosed etiology of post-co¨ .tal vulvitis. Patch tests may help to confirm that contact dermatitis may be due to seminal prote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接触性皮炎 斑贴实验 外阴炎 过敏性皮炎 实验阳性 病因诊断 特异性 迟发型
下载PDF
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变应性反应患者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布及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方登富 张波 +3 位作者 陈小容 蒋世杰 顾平 万焰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6年第10期1982-1985,共4页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变应性反应患者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布及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抗癫痫药物所致皮肤变应性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微皮肤变应性反应35例(计为轻度组),重症皮... [目的]分析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变应性反应患者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分布及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60例抗癫痫药物所致皮肤变应性反应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微皮肤变应性反应35例(计为轻度组),重症皮肤变应性反应25例(计为重症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群40例为对照组,通过PCR-SSP法测定三组人员HLA-B^*1502等基因分布情况,比较三组HLA—B^*1502、HLA-A^*1101、HLA-A^*3101等基因频率,并分析抗癫痫药物所致皮肤变应性反应与HLA基因型的关系。[结果]重症组HLA-B^*1502基因频率为56.00%,显著高于轻度组、对照组的11.4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皮肤变应性反应与HLA-B^*1502、HLA-A^*1101、HLA—A^*3101、HLA—B^*1511相关(P〈0.05),而轻度皮肤变应性反应与上述基因无显著相关(P〉0.05)(HLmA^*3101除外)。25例重症皮肤变应性反应均由芳香族抗癫痫药物引起。[结论]抗癫痫药物所致重症皮肤变应性反应HLA基因以HLA-B^*1502、HLA—B^*1511等为主,且与HLA-B^*1502等基因阳性明显相关,建议抗癫痫药物治疗前行HLA-B^*1502等基因型检测,若为阳性则避免采取芳香族抗癫痫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惊厥药/副作用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病因学 HLA抗原/遗传 基因型
下载PDF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6
作者 孙文艳 周亚军 +1 位作者 陶格陶呼 张伟 《医学综述》 2004年第7期439-441,共3页
关键词 真菌 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鼻窦炎 流行病 病因
下载PDF
经鼻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变应性鼻炎并发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49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晓君 纪英 +2 位作者 张莉 邢琳琳 宋然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1期88-90,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并发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联合经口吸入布地奈德,观察组采用经... 目的:探讨经鼻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98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并发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联合经口吸入布地奈德,观察组采用经鼻吸入布地奈德,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第2天鼻炎症状评分为4.16±1.16分,哮喘控制评分为8.13±3.01分,治疗第3天鼻炎症状评分为3.01±0.64分,哮喘控制评分为6.44±2.13分,出院时鼻炎症状评分为1.05±0.21分,哮喘控制评分为2.84±1.03分;均与对照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FEV1为(89.64±7.22)%,血清ECP为14.86±3.54μg/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31±3.23)%,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7.91±9.92)%;对照组治疗后FEV1为(88.32±7.13)%,血清ECP为14.52±3.68μg/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8.44±3.50)%,痰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18.47±9.94)%,均与对照组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10例,(+)17例,(卄)13例,(卅)6例,(卌)3例;对照组治疗后(-)1例,(+)4例,(卄)14例,(卅)18例,(卌)12例;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5.01±1.23d,激素用量为231.48±19.47mg;组住院时间为7.98±2.41d,激素用量为349.23±41.48mg,组间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鼻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能够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更好地控制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控制哮喘发作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并发症 哮喘/病因 哮喘/药物疗法 布地奈德/治疗应用 呼吸疗法
下载PDF
变应性鼻炎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8
作者 韩菲 赵长青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期61-64,55,共5页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rhinits ,AR)与支气管哮喘二者常同时存在 ,前者先于后者发生 ,是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 ,故提出“一个呼吸道 ,一种疾病”的新概念。鼻病毒的感染、鼻 支气管反射、上呼吸道机能的改变均是AR对哮喘影响的因素 ;治疗A... 变应性鼻炎 (allergicrhinits ,AR)与支气管哮喘二者常同时存在 ,前者先于后者发生 ,是哮喘的一个危险因素 ,故提出“一个呼吸道 ,一种疾病”的新概念。鼻病毒的感染、鼻 支气管反射、上呼吸道机能的改变均是AR对哮喘影响的因素 ;治疗AR会改善肺功能 ,降低气道高反应性 ,减轻哮喘。本文简述AR与哮喘间的密切联系 ,以期拓宽临床医生对二者间相互联系的认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并发症 哮喘/病因
下载PDF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学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9
作者 苏向阳 季双双 赖维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1年第3期158-160,共3页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 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近来研究有新的发现,其中表皮角质形成细胞除促进T细胞的浸润外,还有限制该病发展的作用;皮肤树突细胞除执行抗原提呈作用外,可能还有免疫调节作用。还发现有新的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作用,如CD4^+CD25^+Foxp3^+T细胞在其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Th17细胞介导、促进炎症反应;BIO细胞通过IL-10依赖机制有负调节作用。一些黏附分子及其配基(PSGL-1等)和趋化因子(CCL21等)在发病中也起着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应性接触性 皮炎 免疫 细胞 细胞因子类
原文传递
盐酸依匹斯汀联合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皮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宏强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1期2212-2214,共3页
【目的】探讨盐酸依匹斯汀联合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面部化妆品变应性皮炎患者4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依匹斯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 【目的】探讨盐酸依匹斯汀联合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面部化妆品变应性皮炎患者4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依匹斯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持续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在治疗后第4周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依匹斯汀联合薇诺娜舒敏保湿特护霜治疗面部化妆品变应性皮炎,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其疗效优于单独盐酸依匹斯汀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副作用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病因学 皮炎 变应性接触性/药物疗法 外用药 二苯氮革类/治疗应用 咪唑类/治疗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