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8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个茶花变异种与原种间的ISSR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潘仙鹏 洪莉 +1 位作者 干才连 华国伟 《浙江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295-297,共3页
对茶花变异种及原种进行ISSR分析,所选用的100个引物中有12个产生了较为清晰有效、重复性好的条带。12个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其中8个引物可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1.8%。聚类分析表明,粉丹变异而来的金银丹与原种粉丹的遗... 对茶花变异种及原种进行ISSR分析,所选用的100个引物中有12个产生了较为清晰有效、重复性好的条带。12个引物共扩增出110条带,其中8个引物可扩增出多态性条带,多态位点百分率为11.8%。聚类分析表明,粉丹变异而来的金银丹与原种粉丹的遗传距离较小,由早春大红球变异而来的花早春与原种早春大红球的遗传距离较小,而粉丹和早春大红球2个种之间则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花 变异种 ISSR分析
下载PDF
中籼稻自然变异种紫中籼稻Y及其栽培技术
2
作者 严再蓉 黄慰 +2 位作者 韦红边 杜家会 黄有林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22-23,51,共3页
2009年8月中旬,在贵州省兴义市中籼稻生产区偶然获得3粒紫色中籼稻种子,命名为紫中籼稻Y。经鉴定圃观察,可知该资源具有紫红色特征并具稳定遗传性,分蘖8~65个,抗性强,生育期173~180 d,千粒重18~20 g,稻米细长紫色且无心腹白。由栽培... 2009年8月中旬,在贵州省兴义市中籼稻生产区偶然获得3粒紫色中籼稻种子,命名为紫中籼稻Y。经鉴定圃观察,可知该资源具有紫红色特征并具稳定遗传性,分蘖8~65个,抗性强,生育期173~180 d,千粒重18~20 g,稻米细长紫色且无心腹白。由栽培试验得出,该资源产量12.0~13.5 t/hm2,大于常规中籼稻或杂交中籼稻,出米率75%~78%,能旱植;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哈尔滨)检测,该资源属于优质稻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籼稻 有色米 自然变异种 紫中籼稻Y 质资源
下载PDF
果用乌饭树浆果性状及内含物的种源变异研究
3
作者 李肇锋 黄淑燕 +4 位作者 黄华明 雷泽兴 俞群 余荣卓 陈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为探明果用乌饭树的浆果性状及内含物种源变异,为优良果用乌饭树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乌饭树浆果自然成熟季节,采集了福建、江西、浙江等地20个种源野生浆果进行表型性状与内含物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乌饭树浆... 为探明果用乌饭树的浆果性状及内含物种源变异,为优良果用乌饭树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在乌饭树浆果自然成熟季节,采集了福建、江西、浙江等地20个种源野生浆果进行表型性状与内含物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种源乌饭树浆果表型直径存在显著差异,20个种源乌饭树浆果平均直径为5.67 mm,最大为8.07 mm,最小为3.27 mm。2)乌饭树浆果内含物主要为可溶性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其含量平均分别为156.12 mg/g、21.99 mg/g、8.45 mg/g、0.92 mg/g、0.78 mg/g,不同种源间差异显著,内含物中酸度平均为7.21 mg/g,呈现出随纬度的升高和内陆性的增强而增加的趋势。3)不同种源乌饭树浆果表型直径与可溶性糖类、蛋白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但与氨基酸、维生素含量及酸度呈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为果用乌饭树的品种选育与遗传改良及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饭树 浆果性状 内含物 变异
下载PDF
桂西南岩溶区八种适生植物光合性状的变异与关联
4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4 位作者 叶斯进 吴梓源 申文辉 何峰 陆国导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36-546,共11页
为探究岩溶植物的光合生理适应机制,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广西平果市岩溶区8种适生植物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特征参数... 为探究岩溶植物的光合生理适应机制,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广西平果市岩溶区8种适生植物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气孔限制值(Ls)等光合特征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6个光合特征参数在种内和种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并且种内变异均大于种间变异。(2)Gs和Tr的变化主要来源于种间变异(46.72%~49.76%),而Pn、Ci、WUE和Ls变化主要来源于种内变异(48.66%~64.50%)。在生活型水平上,Pn、Gs和Tr的种内变异表现为常绿植物小于落叶植物,而Ci、WUE和Ls则相反。(3)各参数的种间变异均表现为落叶植物大于常绿植物。(4)无论在种内还是种间,Gs的总体变异程度最大,其次是Tr和Pn,再次是Ls和WUE,Ci最小。Pn、Gs和Tr三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0.01);Ls与WUE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Gs和Ci呈显著负相关(P<0.05)。这种关系与全球尺度基本一致,反映了植物对资源的权衡策略,验证了岩溶植物叶经济谱(LES)的存在。(5)常绿植物具有较高的Ls、WUE和较低的Gs、Tr、Ci及Pn,在LES中的位置更靠近具有高WUE、低蒸腾、低光合等特点的“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落叶植物与之相反,位于低WUE、高蒸腾、高光合等特点的“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该研究结果表明,植物通过性状间的协同与权衡,采取了不同的生存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为后续筛选适生物种,加速植被恢复演替进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合性状 变异 变异 叶经济谱 岩溶
下载PDF
不同种源蒙古栎种子及其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李祉漪 战昊 +5 位作者 张家榕 雷鸣雷 杨立东 李亚亚 陆秀君 张晓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3-79,共7页
为筛选蒙古栎的优良种源,在辽宁省7个蒙古栎种源地(丹东市,西丰县,弯甸子镇,碱厂镇,草河口镇,朝阳县,普乐堡镇)采优树种子,测量种子长径、短径、千粒重(质量,下同)以及幼苗的苗高、地径、侧枝数、叶脉数、顶芽体积、生物量进行方差显著... 为筛选蒙古栎的优良种源,在辽宁省7个蒙古栎种源地(丹东市,西丰县,弯甸子镇,碱厂镇,草河口镇,朝阳县,普乐堡镇)采优树种子,测量种子长径、短径、千粒重(质量,下同)以及幼苗的苗高、地径、侧枝数、叶脉数、顶芽体积、生物量进行方差显著性分析及变异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间蒙古栎的种子和苗期的所有表型性状均有显著差异(P<0.05),种子长径、千粒重、茎生物量和根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碱厂镇,种子短径、苗高、侧枝数、叶生物量的最大值为西丰县。种子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小于苗期,种内变异最大的性状为顶芽体积,变异系数74.70%,种内变异最小的性状为千粒重,变异系数0.18%。对蒙古栎生长表现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排序:碱厂镇>西丰县>弯甸子镇>朝阳县>丹东市>普乐堡镇>草河口镇。初步评价结果:7个种源之中,碱厂镇为辽宁地区蒙古栎最优种源,西丰县种源表现次之,可作为备选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栎 变异 苗期 表型性状
下载PDF
北京百花山落叶阔叶林群落内木本植物的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特征
6
作者 高永龙 孙艳丽 +1 位作者 徐铭泽 刘杉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51,共12页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 【目的】通过揭示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形态结构性状与生化性状的变异特征、变异来源,以及各功能性状间的相互关系,为阐明典型温带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的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7—8月,以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内23种落叶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木(12种)、乔木(11种)2种生活型植物8个关键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与相互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叶片性状的变异来源和基于叶片性状的植物生态适应策略。【结果】(1)乔木、灌木2种生活型植物在叶片碳、氮、磷含量,叶片相对含水量和叶组织密度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乔木的比叶面积显著低于灌木,其叶厚度和叶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灌木。(2)对于大多数叶性状而言,物种变异是解释叶片功能性状变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叶厚度与比叶面积变异的主要因素均是物种和生活型,叶干物质含量的变异由物种、个体和生活型三者共同解释。(3)大部分灌木植物位于叶经济谱中快速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而乔木物种位于缓慢投资–收益型物种的一端,表明群落内植物在适应环境差异时存在不同的性状权衡策略,比叶面积是划分2种生活型植物生态策略的关键叶性状。【结论】不同生活型植物通过优化结构性状组合,适应冠层垂直梯度的资源再分配,生境的细微环境差异将会促进群落共存和植物的生态位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功能性状 变异 乔木 灌木 落叶阔叶林 共存
下载PDF
樟子松种内的地理变异以及最佳种源的初步选择 被引量:8
7
作者 秦泗华 扬传平 +2 位作者 张鹏 刘传照 张培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2期40-48,共9页
本文对凉水自然保护区8a生樟子松种源试验结果进行了全面总结。主要内容有:(1)研究了樟子松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即呈现以纬向负向渐变之趋势,且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经向变异是随机的;(2)形态、适应性、抗性等特征无明显差异;(3)在... 本文对凉水自然保护区8a生樟子松种源试验结果进行了全面总结。主要内容有:(1)研究了樟子松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规律,即呈现以纬向负向渐变之趋势,且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经向变异是随机的;(2)形态、适应性、抗性等特征无明显差异;(3)在生长特性地理变异的基础上将樟子松10个采种点归并成2个地理种群和2个亚群,即大兴安岭北部种群(编号Ⅰ)和大兴安岭东南部与小兴安岭种群(编号Ⅱ),后者又分为红花尔基(Ⅱ—1)和卡伦山(Ⅱ—2)两个亚群;(4)以所划种群和亚群为单位进行年高生长节律分析;(5)以8D_(1·3)和8H的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为凉水自然保护区及毗邻地区初步选择了最佳种源(卡伦山),并以3、5、7、8a生树高生长的秩次相关分析进行了种源早期选择可能性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地理变异种 源选择 遗传增益
全文增补中
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被引量:38
8
作者 刘军 张海燕 +4 位作者 姜景民 陈益泰 曹永康 姜荣波 孔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5-59,共5页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 为系统揭示毛红椿种实和苗期生长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其天然分布区内的13个种源果质量、果长等11个表型性状和苗高、地径等2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毛红椿种实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13个种源中,来自分布区南部和西部种源的果实和种子性状大小明显高于分布区北部和东部种源。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毛红椿种实大小的主要因素。毛红椿的苗高和地径在不同种源间有显著差异,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控制。毛红椿种源的地径生长与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种源地径的变异模式为纬度渐变型。以苗高为标准对毛红椿优良种源进行初选,可初选出浙江遂昌、湖南新宁、江西赣州、安徽黄山、福建南靖等5个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实性状 苗期性状 地理变异
下载PDF
7年生木荷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地理遗传变异及种源选择 被引量:37
9
作者 王秀花 陈柳英 +3 位作者 马丽珍 范辉华 叶穗文 周志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7-313,共7页
针对福建建瓯的7年生33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研究揭示其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并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表明,木荷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源... 针对福建建瓯的7年生33个产地的木荷种源试验林,研究揭示其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并依据聚类分析结果进行速生优质种源选择。结果表明,木荷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种源变异,其中以材积指数的种源变异最大。木荷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种源变异主要受产地温度影响,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来自纬度较低、温度较高产地的木荷种源,其树高、胸径和材积指数等生长量较大,木材基本密度较小。木荷各性状间也存在相关性,其木材基本密度与生长性状呈显著负相关。除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外,不同重复间的微立地效应也非常显著,在较差立地条件下,木荷种源的生长量较小,但木材基本密度呈现增大趋势。基于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进行种源聚类,可大致将木荷划分为中心种源区、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3个种源区。同时,以高于材积指数和木材基本密度种源总体均值为选择标准,分别初选出17个速生型和11个速生优质型木荷优良种源,其中多数优良种源来源于南岭山脉—武夷山脉的中心种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荷 生长 木材基本密度 变异 源选择
下载PDF
木荷苗木性状的种源变异和地理模式 被引量:48
10
作者 张萍 金国庆 +2 位作者 周志春 余琳 范辉华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利用来自7省区36个木荷种源在浙江淳安和福建建瓯两试验点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其苗木生长、根系特征和叶片形态等12个性状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主根长、侧根长和叶片颜色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性状的种... 利用来自7省区36个木荷种源在浙江淳安和福建建瓯两试验点的苗期测定材料,研究其苗木生长、根系特征和叶片形态等12个性状的种源差异及其地理变异模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除主根长、侧根长和叶片颜色在种源间无显著差异外,其它性状的种源效应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种源苗木性状与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发现,苗高、叶片特征(叶片数、叶片宽、叶片厚)及秋末嫩叶颜色等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产地温度则是造成这种纬向变异模式的主要环境作用因子。与北部种源比较,南部种源生长快,叶片数量多,但叶片较薄较窄,其秋末嫩叶颜色变化对寒冷信号反应敏感。影响木荷种子性状表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产地的年降水量。以苗高为标准,分别在两地点初选出优良种源10个,它们多来自25°N左右的木荷自然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荷 苗木性状 变异 地理变异 源选择
下载PDF
红楠主要表型和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被引量:15
11
作者 姜荣波 刘军 +2 位作者 姜景民 孔超 李彦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11,23,共4页
为系统揭示红楠主要表型与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红楠天然分布区9个种源的果实、叶片和种子的8个主要表型性状,以及苗高、地径2个苗期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楠叶片、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纬... 为系统揭示红楠主要表型与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红楠天然分布区9个种源的果实、叶片和种子的8个主要表型性状,以及苗高、地径2个苗期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楠叶片、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纬度、年均温、年均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红楠表型性状的主要因子,其中果实大小、种子质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年均温、年均无霜期呈显著负相关。红楠不同种源苗高和地径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并且苗高和地径受较高遗传力控制。以苗高为标准选出崂山、舟山、九连山和九龙山4个优良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楠 表型性状 苗期性状 地理变异
下载PDF
高山栲叶性状种内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杨建军 苏文华 +3 位作者 王玲玲 杨锐 杨波 张博睿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2期152-158,共7页
以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区域内的11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低温敏感性6个功能性状,分析了高山栲叶功能性状种群内的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山... 以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区域内的11个种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叶片厚度、叶片硬度、叶面积、比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低温敏感性6个功能性状,分析了高山栲叶功能性状种群内的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山栲种内叶性状的总变异系数为7.3%~41.6%,种内变异主要来源于种群间、种群内和个体内3个层次,种群间的变异是所有叶功能性状种内总变异的主要来源;比叶面积与厚度、于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与叶面积显正相关关系,硬度与叶面积、干物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叶面积主要受年降水量和经度的影响,比叶面积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年均温、海拔和最冷月气温.表明高山栲种内存在较大的变异,一个种群性状的平均值难以代表整个物种的性状;环境条件是影响种内变异的主要因子,不同的环境因子对种内变异的影响不同,分布区中部的生境不一定是最佳的,而分布区边缘的环境也不一定是贫瘠的;高山栲分布区内的不同种群通过形成不同的功能性状组合来适应各自的生境,对于植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 功能性状 叶片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雷公藤优良单株选择技术(Ⅰ)——雷公藤种内变异、生物量模型和选择性状的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细明 洪伟 +3 位作者 吴承祯 江锦红 程煜 王萍兰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56-260,共5页
野生雷公藤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程度:枝数量〉冠幅〉主藤长〉地径,各表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人工栽培的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构成:根52.75%、茎37.67%、叶9.58%,根是主要收获部位;雷公藤根系的平均含水率为43.88%... 野生雷公藤种内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程度:枝数量〉冠幅〉主藤长〉地径,各表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人工栽培的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构成:根52.75%、茎37.67%、叶9.58%,根是主要收获部位;雷公藤根系的平均含水率为43.88%,下坡〉中坡〉上坡;根系生物量组成以粗根为主,在不同坡位上均呈现粗根〉中根〉细根的规律;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雷公藤植株总生物量与枝数量、地径、平均藤径、平均藤长的回归模型,相关系数r=0.9807,说明以雷公藤枝数量、地径、平均藤径、平均藤长为选择因子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实现以总生物量为最终目标的选择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 优树选择 变异 生物量
下载PDF
大岗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6种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异特征 被引量:8
14
作者 郭志文 赵文霞 +1 位作者 罗久富 郑景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2-87,共6页
以大岗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6种木本植物(11种常绿,5种落叶)为研究对象,探讨叶面积、比根长、木质部密度、叶氮含量等15个功能性状在种间和种内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比叶面积、比根长及各构件... 以大岗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16种木本植物(11种常绿,5种落叶)为研究对象,探讨叶面积、比根长、木质部密度、叶氮含量等15个功能性状在种间和种内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功能性状的变异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比叶面积、比根长及各构件的N、P含量的变异较大(24. 38%~55. 60%),其次是各构件的组织密度(23. 00%~28. 80%),各构件的C含量变异程度最低(9. 29%~11. 00%);不同功能性状的变异来源存在很大差异,结构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个体水平(高于50%),而化学性状的变异主要来源于物种水平(高于50%),植物各构件的C含量种间变异高于70%,只有比叶面积、叶N和P含量在生活型水平上有较大变异(29. 94%、14. 74%、63. 09%).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功能性状的种内变异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植物 功能性状 生活型 变异 变异
下载PDF
半日花花粉形态种内变异及其花粉地理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莫日根 白学良 +1 位作者 马毓泉 曹瑞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4期528-532,共5页
用扫描电镜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产自两个地区的半日花花粉,并首次发现花粉形态种内变异与其地理分布之间的显著相关。半日花花粉形态在种内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外壁纹饰明显分为穿孔型和条纹型花粉;接形状和大小又可分为近球形较小... 用扫描电镜在个体水平上研究了产自两个地区的半日花花粉,并首次发现花粉形态种内变异与其地理分布之间的显著相关。半日花花粉形态在种内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外壁纹饰明显分为穿孔型和条纹型花粉;接形状和大小又可分为近球形较小和长球形较大花粉。外壁纹饰与形状、大小所得类型基本吻合。本种花粉,因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外壁纹饰也有明显差异,条纹型花税分布于新疆天山地区,而穿孔型花粉出现在内蒙古伊盟桌子山。并认为花粉外壁纹饰由于气候因素的长期作用,条纹状逐渐演化为小穿孔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日花科 半日花 花粉形态 变异 花粉地理
下载PDF
长白山区核桃楸结实性状种源变异分析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思羽 杨辉 +5 位作者 韩姣 张大伟 赵珊珊 张忠辉 郭忠玲 杨雨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2-40,共9页
以长白山14个核桃楸种源的结实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核桃楸种源结实性状的种源变异规律,分析了空间地理变异和地形因子对不同种源核桃楸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楸不同种源的单株产量、... 以长白山14个核桃楸种源的结实性状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法和方差分解分析研究了核桃楸种源结实性状的种源变异规律,分析了空间地理变异和地形因子对不同种源核桃楸结实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楸不同种源的单株产量、干果质量、干果宽等差异显著,其中单株产量差异最为明显,其变异系数高达36.12%,而干果质量、干果长和干果宽变异较小,变异系数的范围为2.25%~6.67%。PCA分析表明,PC1综合反映了核桃楸的果实产量、干果质量和树木高生长信息;而PC2则综合反映了果实表型性状和径生长信息,如干果长、干果宽和胸径。方差分解分析结果显示,空间变量对核桃楸单株产量、干果质量、干果长、干果宽、树高和胸径空间变异的解释量为13%~69%;地形变量对单株产量、干果宽、树高和胸径解释量范围为19%~24%;空间变量对PC1和PC2的解释量分别为33%和24%,地形变量对PC1和PC2的解释量分别为52%和66%。结实性状与地形变量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坡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干果宽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显示,种源组Ⅱ中核桃楸单株产量最高,是最优的果实种源组;种源组ⅡI中核桃楸单株产量最低、平均胸径值最高,是最优的木材种源组。因此,在林业实践中应根据最终的培育目标来选取合适的种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楸 结实性状 变异 主成分分析 方差分解
下载PDF
黄姜种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被引量:11
17
作者 黄涛 张友德 +1 位作者 张君芝 秦天才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58-160,共3页
黄姜(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因其含有较高的薯蓣皂甙元,而成为我国生产薯蓣皂素的主要原料.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枯竭,不少地区已开始人工栽培.以前对黄姜的研究,侧重于工业利用、组织培养和人... 黄姜(Dioscorea zingiberensis C. H. Wright)是薯蓣科薯蓣属植物,因其含有较高的薯蓣皂甙元,而成为我国生产薯蓣皂素的主要原料.近年来随着野生资源的逐渐枯竭,不少地区已开始人工栽培.以前对黄姜的研究,侧重于工业利用、组织培养和人工移植上\,而对该种的基础性研究却被忽视导致育种工作跟不上去;又由于没有良种,种植的黄姜皂素含量不稳定且普遍下降,经济效益偏低,在一些地区,农民种植黄姜的积极性已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黄姜种内存在极其复杂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异,表现出极大的多样性.搞清黄姜种内变异类型及其演化规律,对黄姜种内分类群的划分、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及育种工作都是必需的.鉴于此,笔者对黄姜进行了系统的基础性研究,本文报道这一研究的细胞学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姜 染色体数目变异 变异
下载PDF
钝叶黄檀地理种源变异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孙永玉 李昆 +1 位作者 杨文云 李立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96-299,共4页
对云南双江、龙陵、镇源、云县、石屏和墨江6个地理种源的钝叶黄檀在种荚长、宽、颜色、种子千粒质量、育苗发芽势、发芽率、幼苗苗高等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钝叶黄檀各项指标都有差异,同一地理种源的不同家系各项指标上... 对云南双江、龙陵、镇源、云县、石屏和墨江6个地理种源的钝叶黄檀在种荚长、宽、颜色、种子千粒质量、育苗发芽势、发芽率、幼苗苗高等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理种源的钝叶黄檀各项指标都有差异,同一地理种源的不同家系各项指标上也有明显的变异。不同地理种源的种子千粒质量、种荚内种子数量、种荚的宽度与种源地温度关系密切,与其它地理因素相关性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叶黄檀 幼苗 地理变异
下载PDF
花楸种子发芽特性的种源变异 被引量:9
19
作者 范丽颖 任军 +1 位作者 林玉梅 孙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2-13,19,共3页
为探讨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筛选出适宜于人工播种的种源及最佳的种子处理方法,对不同种源花楸种子的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势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差异较为显著;一定质量浓度... 为探讨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筛选出适宜于人工播种的种源及最佳的种子处理方法,对不同种源花楸种子的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势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差异较为显著;一定质量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但赤霉素质量浓度过高则会抑制种子的发芽。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与纬度显著相关,平均发芽时间与无霜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它自然因子对花楸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不大。不同种源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长白和白河种源种子的发芽效果最好,而牡丹江和带岭种源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 Hedl.) 发芽特性 变异
下载PDF
东北地区花楸种子质量的种源变异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范丽颖 任军 +1 位作者 林玉梅 周义发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31-135,共5页
为了探讨花楸种子质量的变异规律,对我国东北自然分布区7个种源地的花楸种子的种子千粒重、饱满度、含水量和生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楸种子千粒重远远小于乔木树种的平均水平,其中白河种源的种子千粒重最大,带岭种源的最小.新采... 为了探讨花楸种子质量的变异规律,对我国东北自然分布区7个种源地的花楸种子的种子千粒重、饱满度、含水量和生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楸种子千粒重远远小于乔木树种的平均水平,其中白河种源的种子千粒重最大,带岭种源的最小.新采收的未经贮藏直接播种的种子生活力最高,其次是低温干藏,而经室温干藏和低温湿藏的种子生活力只能达到20%左右;长白种源的种子无论哪种贮藏处理方式,其生活力都要明显高于其他种源.花楸种子从西南到东北有变轻、变小的趋势;饱满度与经纬度有关,海拔和年降水量也有一定影响;含水量则主要与年均气温和无霜期有关;生活力的变化主要受年均气温的影响.长白种源的花楸种子质量最佳,而汪清和带岭的种源则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楸 子质量 变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