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谷种神话为叙事媒介的变形主题研究
1
作者 李鹏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1期65-70,共6页
变形是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类主题。理解变形在特定作品中的内涵,对于把握作品的真实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神话和变形之间有着较大的共性,以谷种神话为媒介,对神话所呈现的变形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能够看到变形在谷种神话中所起到的独... 变形是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类主题。理解变形在特定作品中的内涵,对于把握作品的真实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神话和变形之间有着较大的共性,以谷种神话为媒介,对神话所呈现的变形主题进行深入的探析,能够看到变形在谷种神话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谷种神话中的变形主题包罗了谷种神话中所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变化,如米面变雨雪、人化为谷种、神变为动物、动物变为人等情况。变形主题让谷种神话的叙事更为丰富和完整,也映射出了特定时期人们的文化思考和认知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主题 谷种神话 叙事媒介
下载PDF
调式还原与主题变形的结构功能——巴托克《弦乐四重奏》的套曲结构管窥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桂升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9-20,共12页
调式还原是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曲式结构逻辑,虽然它主要存在于奏鸣曲式中,但在再现、回旋、并列甚至多乐章的套曲结构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调式还原的结构力对于整部作品的统一、整合功能。而调式还原的基... 调式还原是巴托克《弦乐四重奏》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有的曲式结构逻辑,虽然它主要存在于奏鸣曲式中,但在再现、回旋、并列甚至多乐章的套曲结构中,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调式还原的结构力对于整部作品的统一、整合功能。而调式还原的基础则是主题变形。在巴托克的这六部作品中,调式还原+主题变形在套曲中大致有三种形态:渐进性的线性发展、对称性的轴性中心以及与其它因素的复杂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曲 调式还原 主题变形 线性发展
下载PDF
李斯特管弦乐“主题变形”技法的表现性意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娜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58-64,共7页
"主题变形"技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管弦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主题变形"通过对主题的综合性变化,构成主题间以核心要素为关联的类似性及并置性的结构特征,进而引发了主题表现力的根本性转变,使之具有了... "主题变形"技法是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管弦乐创作的重要技术手段,"主题变形"通过对主题的综合性变化,构成主题间以核心要素为关联的类似性及并置性的结构特征,进而引发了主题表现力的根本性转变,使之具有了独立的音乐陈述意义和表现性意义,创建了具有李斯特个性化特征和浪漫主义精神特质、情感表达的音乐话语系统。"主题变形"技法建立在构思精巧、技法纯熟的技术运用上,对音乐的线条、色彩、结构乃至音乐话语方式等各个要素都给了充分关照,构成了叙事结构统一、音乐形象多元、情感炽烈、寓意深刻的作品。我们能从李斯特管弦乐作品中,既观察到其技术运用理性的一面,同时又能从技术所传达的表现意义中,体悟其感性自我的一面。李斯特管弦乐"主题变形"技法表现性意义的研究,对进一步探询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旋律思维"的创作倾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管弦乐/主题变形/表现性意义/旋律思维
下载PDF
“主题变形”技术研究——以李斯特两首交响诗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朱显平 《当代音乐》 2018年第1期92-95,共4页
"主题变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指以一个核心主题为基础,通过改变节奏、节拍、速度、织体、体裁、结构等方法,在音高上结合变奏、派生等手法,形成带有不同结构功能的新主题的技法,这一手法的本质是单主题的贯穿运用。... "主题变形"(Thematic Transformation),指以一个核心主题为基础,通过改变节奏、节拍、速度、织体、体裁、结构等方法,在音高上结合变奏、派生等手法,形成带有不同结构功能的新主题的技法,这一手法的本质是单主题的贯穿运用。这一技法成为19世纪增强音乐乐章内部或多乐章作品中的乐章间的凝聚力的常用的手法,经常用于标题音乐中,特别是李斯特的大型作品之中。本文通过对李斯特几部大型作品的实例分析,对"主题变形"技术做深入的理论梳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变形 李斯特 奏鸣曲式 交响诗
下载PDF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主题变形手法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23-127,138,共6页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主题变形手法是加强该作品结构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变形方式和结构功能两方面对作品中的六个主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究作品中主题变形手法的运用及其对结构的作用,并追溯李斯特使用这一手法的原因和影响...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中的主题变形手法是加强该作品结构力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变形方式和结构功能两方面对作品中的六个主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究作品中主题变形手法的运用及其对结构的作用,并追溯李斯特使用这一手法的原因和影响。研究发现,作曲家通过改变节奏、奏法、织体、音区、力度、速度、调性、和声与性格等作曲因素,并通过不同的用法,增加了作品的结构力。通过对作品中主题变形手法的探讨,促进理论研究者对李斯特作品结构的理解,为演奏者们处理该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 《B小调钢琴奏鸣曲》 主题变形 变形方式 结构功能
下载PDF
简述“主题音乐变形”手法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以电影《斯琴杭茹》为例
6
作者 韩占坤 《北方音乐》 2014年第11期231-232,共2页
音乐"主题变形"是作曲技术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作曲技法,可以使一个主题通过调式调性、配器、和声等发展变化,分裂成不同的旋律曲调来呈现音乐形象。文章从作曲理论出发,分析电影《斯琴杭茹》的音乐采用双主题音乐交替变形的手法及其变... 音乐"主题变形"是作曲技术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作曲技法,可以使一个主题通过调式调性、配器、和声等发展变化,分裂成不同的旋律曲调来呈现音乐形象。文章从作曲理论出发,分析电影《斯琴杭茹》的音乐采用双主题音乐交替变形的手法及其变化发展规律,探究音乐"主题变形"手法在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变形 电影音乐 《斯琴杭茹》
下载PDF
利盖蒂《第一弦乐四重奏》“主题变形”技法研究
7
作者 赵晓辰 《北方音乐》 2016年第1期58-61,共4页
德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Gy?rgy Ligeti,1923-2006),是20世纪西方先锋音乐阵营的领军人物之一,是继李斯特、巴托克之后匈牙利最重要的作曲家。利盖蒂一生共创作了两部弦乐四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53-1954年间,... 德籍匈牙利作曲家乔治·利盖蒂(Gy?rgy Ligeti,1923-2006),是20世纪西方先锋音乐阵营的领军人物之一,是继李斯特、巴托克之后匈牙利最重要的作曲家。利盖蒂一生共创作了两部弦乐四重奏,《第一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953-1954年间,是他匈牙利时期1的代表作品。此曲以主题动机的变形发展作为核心结构原则,主题形态繁复多变,技法凝练统一,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同时,在《第一弦乐四重奏》的某些段落中,作为利盖蒂中后期音乐创作之标志的"微复调"式处理手法与织体形态初见端倪,因此就利盖蒂的音乐创作而言,这也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室内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盖蒂 《第一弦乐四重奏》 主题动机 主题变形
下载PDF
兴德米特《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中文标题刍议——兼谈“变形”一词在作品中的含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霍凡超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第2期55-65,共11页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公开出版或者发表的专著、乐谱以及期刊文献等资料,对于德国作曲家保罗·兴德米特于1943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n Themes by Carl Maria von Weber"的中译文标题均通称为《韦伯...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公开出版或者发表的专著、乐谱以及期刊文献等资料,对于德国作曲家保罗·兴德米特于1943年创作的管弦乐作品"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n Themes by Carl Maria von Weber"的中译文标题均通称为《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然笔者认为该译题并不能完全准确地展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思维与技法。Metamorphosis一词意为变形,"变形"思维在该曲中的意义与常用的音乐创作手法——变奏亦或是变奏曲这一音乐体裁均无法划之为等号。基于此,笔者将从三个方面解读"变形"一词在该曲中的含义,并以此论证中文标题刍议的结论——《韦伯主题交响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主题交响变奏曲》 标题刍议 变形”思维 《韦伯主题交响变形
下载PDF
浅析《牧神午后前奏曲》第一主题及主题变形的特点
9
作者 杨佳祺 《戏剧之家》 2020年第26期43-44,共2页
阿施尔·克罗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缔造了印象主义音乐,是20世纪调性模糊、无调性音乐的先驱者,甚至对十二音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中的音色丰富多彩且音响效果独特,不论是整体音乐... 阿施尔·克罗德·德彪西是19世纪末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缔造了印象主义音乐,是20世纪调性模糊、无调性音乐的先驱者,甚至对十二音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德彪西管弦乐作品中的音色丰富多彩且音响效果独特,不论是整体音乐的布局还是乐队的配器法等都具有鲜明的特点。《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成功标志着印象派的音乐风格逐步走向成熟。笔者通过对《牧神午后前奏曲》第一主题及主题变形的分析,在乐队、织体形态,以及音色布局上的变化等方面,浅析主题变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彪西 印象主义 牧神午后 配器 色彩性 主题变形
下载PDF
论《舍赫拉查德》中主题变形手法的使用
10
作者 卫璐瑶 《北方音乐》 2020年第21期77-79,共3页
《舍赫拉查德》这部交响组曲,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对应于创作来源《一千零一夜》中的四个故事情节,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去构建不同主题形象,虽然在听觉上有着较大的音响差异,但... 《舍赫拉查德》这部交响组曲,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共有四个乐章,分别对应于创作来源《一千零一夜》中的四个故事情节,以不同的创作手法去构建不同主题形象,虽然在听觉上有着较大的音响差异,但内在的创作理念仍然和谐统一,本文将围绕主题音响来进行分析,剖析作曲家的作曲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赫拉查德》 主题音响 主题变形
下载PDF
莱蒂“主题的过程”分析法评介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立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42-50,共9页
作为音乐学理论的一门基本学科,音乐分析学在音乐研究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乐分析的方法论更是分析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1951年,鲁道夫·莱蒂借其专著《音乐中主题的过程》的出版,正式提出了"主题的过程"分析法... 作为音乐学理论的一门基本学科,音乐分析学在音乐研究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乐分析的方法论更是分析学者们一直关注的话题。1951年,鲁道夫·莱蒂借其专著《音乐中主题的过程》的出版,正式提出了"主题的过程"分析法,虽然学者们对此书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确实在学术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莱蒂的分析法以主题在音乐创作中所扮演的角色为切入口,用大量的实例验证了作曲家是如何运用主题来统一规模庞大的作品的,从而提出主题的建构是支撑一部作品真正框架的观点。本文根据莱蒂的原著,整理归纳了他的一些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道夫·莱蒂 主题的过程 分析法 主题变形 价值与局限
下载PDF
论主导动机及其变形与电影画面之关系——以影片《蝴蝶梦》《公民凯恩》为例
12
作者 缪薇薇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130-135,共6页
从瓦格纳乐剧中主导动机的戏剧性功能引出,通过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两部著名影片《蝴蝶梦》《公民凯恩》中配乐特征的分析,探讨在电影语境中主导动机通过特定的音乐形态作为人物本体的替代,结合特征化的音程、节奏以及乐器色彩的运用对... 从瓦格纳乐剧中主导动机的戏剧性功能引出,通过对好莱坞黄金时期的两部著名影片《蝴蝶梦》《公民凯恩》中配乐特征的分析,探讨在电影语境中主导动机通过特定的音乐形态作为人物本体的替代,结合特征化的音程、节奏以及乐器色彩的运用对角色的外表、性格作具有暗示性的描述。体现出角色极端的两面性,优雅热情的外表以及极具支配欲恶魔般的内在;呈现人物性格中充满权力欲和对缺失的“爱”无限渴望的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并且通过主题变形等手法暗示人物心理状态和情感的转变;在剧情展开中将主导动机联系不同叙事元素,使看似不连贯的镜头由于主导动机的再现建构起电影空间的结构关联从而加强叙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配乐 主导动机 主题变形 隐喻性 叙事结构
下载PDF
李斯特“主题变形”技法探究——以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为例
13
作者 义璐甜 《黄河之声》 2024年第17期84-87,共4页
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绝笔。从音乐创作角度而言,一部音乐作品不会凭空浮于案上,正如在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引经据典”不在少数,即便作曲家原创,也多涵盖着前期理论铺垫的成果,由此诸多作品的产生都或... 交响诗《从摇篮到坟墓》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李斯特所创作绝笔。从音乐创作角度而言,一部音乐作品不会凭空浮于案上,正如在西方音乐发展过程中,“引经据典”不在少数,即便作曲家原创,也多涵盖着前期理论铺垫的成果,由此诸多作品的产生都或多或少地浸染着时代烙印。带着这一观点,从作曲家创作文本挖掘出值得深思的特质形态,以技法层面的“动机”分析为线索,以点带面阐述浪漫主义晚期李斯特本人笔下的“主题变形”手法是何以生成与显现的。进而可以发现,李斯特不仅凝结了标题音乐的结晶,还推动了交响乐在后世音乐体裁上的新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摇篮到坟墓》 李斯特 交响诗 主题变形
下载PDF
论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理念与手法的历史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希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9-67,共9页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创新的曲式结构与写作手法使其在音乐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些作于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前期与同期的作品对这部作品在创作构思与手法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将运用谱例分析及比较的方法重点研究贝多芬晚期奏鸣...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创新的曲式结构与写作手法使其在音乐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一些作于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前期与同期的作品对这部作品在创作构思与手法上有相当大的影响。本文将运用谱例分析及比较的方法重点研究贝多芬晚期奏鸣曲、舒伯特与舒曼的钢琴作品、瓦格纳的歌剧以及李斯特本人的交响诗及协奏曲等作品对B小调奏鸣曲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 主题变形 主题循环
下载PDF
“音乐典故”刍议 被引量:3
15
作者 钱仁康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3,共10页
阐述近现代作曲家在声乐和器乐作品中运用“音乐典故”的几种表现手法 ,并选出常用的“音乐典故”2 0例 ,列举运用各该“典故”的作曲家和作品。
关键词 “音乐典故” 类似主导动机的音乐符号 模拟 演绎 组合 变奏 主题变形
下载PDF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结构与发展手法解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婷婷 牛衍敏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85-88,共4页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以阿拉伯传奇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某几个场景为线索而创作的结构奇特的交响乐作品,在作曲手法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处理。通过对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发展手法分... 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以阿拉伯传奇故事《一千零一夜》中的某几个场景为线索而创作的结构奇特的交响乐作品,在作曲手法方面有许多独特的处理。通过对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四个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发展手法分析梳理,发现此曲既具有单乐章性,又具有套曲性;用两个主题及其变形贯串多个乐章,是组曲性与回旋性的嫁接而形成的边缘性曲式;连续使用大二度的模进展开手法,暗含有全音音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导动机 主题贯穿 主题变形 全音音阶 边缘曲式
下载PDF
阿尔贝尼斯钢琴音乐风格形成的三个阶段(下)──选自波拉·彼德尔曼《阿尔贝尼斯》一书 被引量:8
17
作者 侯康为 邵立霞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55-58,共4页
阿尔贝尼斯钢琴音乐风格形成的三个阶段(下)──选自波拉·彼德尔曼《阿尔贝尼斯》一书侯康为,邵立霞编译三、成熟时期的作品:杰作《伊比利亚》阿尔贝尼斯风格的最终变革或称第三阶段具有非凡的成就。大约1894年左右,他迁... 阿尔贝尼斯钢琴音乐风格形成的三个阶段(下)──选自波拉·彼德尔曼《阿尔贝尼斯》一书侯康为,邵立霞编译三、成熟时期的作品:杰作《伊比利亚》阿尔贝尼斯风格的最终变革或称第三阶段具有非凡的成就。大约1894年左右,他迁往巴黎,而且不久就成为这个城市音乐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贝尼斯 《伊比利亚》 钢琴音乐 风格形成 三个阶段 和声语汇 李斯特 主题变形 节奏模式 音乐生活
下载PDF
浪漫主义管弦乐描摹手法的经典之作——理查·施特劳斯交响诗《唐·吉诃德》的内容与结构关系探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兴明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35-43,共9页
根据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而创作的交响诗《唐·吉诃德》是德国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众多杰出作品之一,文章立足于作品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结构层面的结构和材料分析,来揭示作曲家是如何通过管弦乐队来&... 根据西班牙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而创作的交响诗《唐·吉诃德》是德国后期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众多杰出作品之一,文章立足于作品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结构层面的结构和材料分析,来揭示作曲家是如何通过管弦乐队来"讲故事"的,如何处理其中的结构与故事情节的关系,以达到对作曲家娴熟的管弦乐描摹手法的学习与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查·施特劳斯 交响诗 幻想变奏曲 主题与动机的变形贯穿
下载PDF
交响诗《前奏曲》的标题性体现
19
作者 姚益锋 《北方音乐》 2019年第11期24-26,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拉马丁的诗与交响诗《前奏曲》音乐的对应关系,采用阿伦·福特的音级集合理论分析法对交响诗《前奏曲》的主题变形中音高的变化进行分析,探讨作品中音乐术语与演奏记号的运用,以探究李斯特创作标题性音乐在当时的重要性。
关键词 交响诗《前奏曲》 主题变形 标题音乐
下载PDF
李斯特《b小调钢琴奏鸣曲》主题变形谱系及相关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邵融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140,共10页
李斯特①在《b小调奏鸣曲》中充分使用了主题变形手法在全曲中的贯穿,以错综复杂的主题变形及调性变幻制造了富于戏剧效果的音响效果。本文在认为《b小调奏鸣曲》以浮士德为内容的具有标题音乐性质的前提条件下,以汉斯利克②批评说作为... 李斯特①在《b小调奏鸣曲》中充分使用了主题变形手法在全曲中的贯穿,以错综复杂的主题变形及调性变幻制造了富于戏剧效果的音响效果。本文在认为《b小调奏鸣曲》以浮士德为内容的具有标题音乐性质的前提条件下,以汉斯利克②批评说作为本文写作的契机,将作品中贯穿全曲的主题变形手法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主题变形谱系的探究,从汉斯利克所谓的混乱中探寻逻辑的存在,证明这首乐曲在主题变形手法统领下全曲具有的秩序性与逻辑性,并及探讨这部作品中李斯特所使用的变形类别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斯特 b小调奏鸣曲 主题变形 主题变形谱系 间离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