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东部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样式、变形序列及棋盘格构造的形成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任新成 修金磊 +3 位作者 刘林 刘德志 谭星宇 张北航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5-173,共19页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陆内变形事件的改造,形成了独特的棋盘状构造,其形成演化是中亚造山带陆内变形的一个缩影,但其形成过程仍处于争议之中。此次研究围绕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地区的二叠纪至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开展研究... 自晚古生代以来,准噶尔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陆内变形事件的改造,形成了独特的棋盘状构造,其形成演化是中亚造山带陆内变形的一个缩影,但其形成过程仍处于争议之中。此次研究围绕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地区的二叠纪至新生代的构造变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东部变形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不同板块边缘的相互作用,尤其是来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影响。晚二叠世,准噶尔盆地遭受了近东西向的挤压应力改造,盆地整体发生变形,形成了一系列近南北向逆冲断层和褶皱,为准东地区乃至整个盆地的棋盘格构造奠定了基础。早—中侏罗世期间,准噶尔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经历区域性伸展,在盆地东北、西北缘均发育重要的左行张剪性走滑变形,形成了大型的走滑双冲构造。晚侏罗世,准东地区经历近东西向缩短作用,导致了侏罗纪之前的地层再次发生近南北向褶皱,变形的动力则可能来自特提斯构造域的向北作用,使准噶尔盆地经历不同程度顺时针旋转。晚白垩世,准东地区经历近南北向缩短作用,导致了之前的近南北向褶皱和断层褶皱变形,准东的棋盘格构造样式最终定型。新生代晚期,准东地区受到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和强度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东部 中亚造山带 中—新生代 变形序列 棋盘格构造
下载PDF
湘中龙山地区变形序列及金锑矿控矿构造 被引量:5
2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金华 曾广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8-112,共25页
龙山金锑矿区位于湘中盆地龙山穹窿内。关于湘中地区上古生界中不同方向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均存在多种观点,对龙山金锑矿区内含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时代背景等缺乏观测和认识。鉴此,笔者等根据大量地表和井下露头构造观测和解析... 龙山金锑矿区位于湘中盆地龙山穹窿内。关于湘中地区上古生界中不同方向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均存在多种观点,对龙山金锑矿区内含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时代背景等缺乏观测和认识。鉴此,笔者等根据大量地表和井下露头构造观测和解析,结合区域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和已有区域构造事件研究成果,厘定了龙山金锑矿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以及上古生界中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探讨了构造控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奥陶纪末—志留纪NW向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向挤压、晚三叠世SN向—NNE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向挤压、白垩纪区域NW—SE向伸展和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6期主要变形事件;(2)上古生界中NE向褶皱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EW向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NNE向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龙山穹窿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NE向复背斜与晚三叠世EW向复背斜的叠加;(3)两期复背斜核部因应力集中而更易形成导矿、容矿断裂,加之穹窿构造常伴随隐伏花岗岩体,导致龙山金锑矿定位于龙山穹窿的中部。龙山金锑矿的导矿构造为两期复背斜相关的NE向和EW向隐伏逆冲断裂;容矿构造为中三叠晚期形成的NWW向右行走滑断裂,晚三叠世形成的NNE向和NE左行走滑断裂、NW向右行走滑断裂;(4)区内矿体的高角度侧伏与含矿断裂运动方向低角度倾斜有关,而后者与盖层单向滑移导致区域最大主压应力倾斜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山金锑矿床 变形序列 褶皱时代 控矿构造 动力机制 湘中
下载PDF
湖南渣滓溪锑钨矿区变形序列、成矿时代及含矿构造属性 被引量:3
3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吴梦君 王朝飞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0-283,共24页
渣滓溪锑钨矿床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的中段,经历了早期钨矿、晚期锑矿等两期成矿作用。目前该矿床锑矿的成矿时代不明,控矿构造的形成背景也缺乏研究。鉴此,本文对渣滓溪矿床及外围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表露头和井下巷道的构造观测和解析,... 渣滓溪锑钨矿床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的中段,经历了早期钨矿、晚期锑矿等两期成矿作用。目前该矿床锑矿的成矿时代不明,控矿构造的形成背景也缺乏研究。鉴此,本文对渣滓溪矿床及外围地区开展了大量的地表露头和井下巷道的构造观测和解析,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和区域构造特征,厘定了构造变形序列、钨矿和锑矿形成的时代背景以及含矿断裂的性质和形成时代,形成以下主要认识:(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6期主要变形事件:①志留纪晚期受到NW-NNW向挤压,形成NE-NEE向的褶皱、逆断裂及顺层剪切断裂;②中三叠世晚期受到NW-NNW向挤压,形成NE-NEE向的褶皱、逆断裂、逆冲剪切破裂和破劈理,NWW-N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SN向左行剪切破裂,NNW向张节理等;③晚三叠世受到SN向挤压,形成NNE向左行剪切破裂、NE向左行走滑兼逆冲剪切破裂、NNW向右行剪切破裂和小断裂、SN向张节理等;④中侏罗世受到NWW向–近EW向挤压,形成NNE向褶皱、NEE-E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NWW-NW向左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⑤早白垩世受到区域NW-SE向伸展,形成NE向正断裂;⑥古近纪中晚期受到NE向挤压,形成EW-NEE向左行剪切破裂和小断裂、SN-NNE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2)钨矿和锑矿分别形成于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与区域印支晚期和早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相对应。(3)锑矿的容矿构造为NWW-NNW向的次级右行走滑断裂,断裂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的NW向挤压和晚三叠世的SN向挤压;钨矿的容矿构造包括志留纪晚期形成的NEE向层间断裂,中三叠世晚期和晚三叠世形成的层内的NWW向和NNW向右行剪切破裂、NNE向左行剪切破裂、NW向张节理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序列 锑矿床 钨矿床 成矿时代 含矿构造 渣滓溪 湖南
下载PDF
湘中古台山金锑矿床变形序列、成矿事件及控矿构造 被引量:2
4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1 位作者 江灿 段爱军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9-252,共24页
湘中古台山金锑矿位于雪峰构造带西南段东北部,发育SN向金矿脉和NW向金锑矿脉2类矿脉。前人提出SN向和NW向断裂为容矿构造,并获得了印支期成矿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但对容矿断裂的性质、形成时代以及2类矿脉的时代关系缺乏研究和认识... 湘中古台山金锑矿位于雪峰构造带西南段东北部,发育SN向金矿脉和NW向金锑矿脉2类矿脉。前人提出SN向和NW向断裂为容矿构造,并获得了印支期成矿的40Ar-39Ar同位素年龄,但对容矿断裂的性质、形成时代以及2类矿脉的时代关系缺乏研究和认识。鉴于此,文章通过地表和井下露头构造以及矿化蚀变的观测、解析,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区域构造演化和测年资料等,厘定了古台山金锑矿区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不同类型矿脉的成矿时代和构造背景,探讨了构造控矿规律及动力机制。主要认识如下:(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5期主要变形事件:志留纪晚期受到NWW向挤压,形成NNE向板劈理、NNE向褶皱(水车背斜)、SN向顺层断裂、逆冲剪切破裂和断裂;中三叠世晚期受到NNW向挤压,局部形成NEE向轴面劈理;晚三叠世受到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NW向—NNW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NNE向左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EW向逆冲剪切破裂等;中侏罗世晚期受到NWW向挤压,形成EW向右行剪切破裂和断裂;古近纪中晚期受到NE向—NNE向挤压,形成SN向—NNE向右行剪切破裂和断裂、EW向—NEE向左行剪切破裂和断裂、NE向左行剪切破裂等;(2)SN向金矿脉形成于印支晚期(晚三叠世),NW向金锑矿脉形成于燕山期(晚侏罗世);2类不同矿脉在空间上共生可能与不同成矿阶段的埋深差异有关;(3)NNE向水车复背斜和白马山-龙山EW向隆起相关的NNE向、EW向隐伏大断裂和花岗岩体,以及郴州-邵阳NW向基底隐伏大断裂,为矿床定位提供了良好的构造条件;(4)导矿构造为晚三叠世NNE向左行走滑断裂;金矿脉的容矿构造为志留纪晚期的SN向逆断裂,金锑矿脉的容矿构造为晚三叠世NW向右行走滑断裂;NNE向断裂的左行走滑,导致SN向和NW向含矿断裂局部偏转为NNW向和NW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变形序列 成矿时代 控矿构造 动力机制 古台山金锑矿床 湖南
下载PDF
湘东北万古金矿区变形序列及其对控矿构造属性的约束 被引量:2
5
作者 吴能杰 柏道远 +1 位作者 李彬 魏方辉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湘东北万古-黄金洞地区是湖南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前人关于区内控矿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区内不同时代构造类型的总结也不全面。鉴于此,通过地表露头构造观测、解析,结合已有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厘定了万古金矿区的构造变形序... 湘东北万古-黄金洞地区是湖南重要的金矿产区之一。前人关于区内控矿断裂形成时代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区内不同时代构造类型的总结也不全面。鉴于此,通过地表露头构造观测、解析,结合已有区域构造研究成果,厘定了万古金矿区的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探讨了成矿时代,确定了矿区控矿构造的类型和形成时代。主要认识:(1)研究区从早至晚经历了7期主要变形事件:①新元古代中期受NNE向挤压,形成NWW向板劈理、顺层剪切逆断裂和褶皱;②志留纪晚期受SN向挤压,形成EW向板劈理和逆断裂;③中三叠世晚期受NW向挤压,形成NWW向右行走滑断裂、NE向逆冲剪切破裂和断裂;④晚三叠世受SN向挤压,形成NW-NNW向右行剪切破裂、NE向左行走滑断裂、NEE向左行逆冲剪切破裂等;⑤中侏罗世晚期受NWW向挤压,形成NNE向逆断裂、EW向右行走滑断裂;⑥白垩纪区域NW-SE向伸展,形成NE向正断裂和断陷盆地;⑦古近纪中晚期受NE向挤压,形成EW向左行走滑断裂。(2)志留纪晚期构造活化导致矿质初步富集,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导致金矿床形成。(3)区内容矿构造主要为新元古代中期形成的NWW向北倾顺层剪切逆断裂;导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形成的NE向逆断裂;古近纪EW向左行走滑断裂为破矿构造,志留纪、中三叠世晚期和晚三叠世形成的逆断裂和走滑断裂也可能切错或限制NWW向矿脉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序列 成矿时代 控矿构造 万古金矿 湘东北
下载PDF
湖南铲子坪-大坪金矿区变形序列及控矿构造
6
作者 柏道远 李彬 +2 位作者 曾广乾 董裕军 曹进良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01-823,共23页
湖南铲子坪-大坪金矿区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金矿脉主要呈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尽管现有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为导矿和容矿构造、北西向断裂为容矿构造,但对控矿断裂的性质和形成时代缺乏明确可靠的认识。文章根据对... 湖南铲子坪-大坪金矿区位于雪峰弧形构造带西南段,金矿脉主要呈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其次为北北东向。尽管现有研究表明北东向断裂为导矿和容矿构造、北西向断裂为容矿构造,但对控矿断裂的性质和形成时代缺乏明确可靠的认识。文章根据对地表露头构造和矿化蚀变的观测、解析,结合区域构造特征、构造演化和测年资料等,厘定了铲子坪-大坪金矿区构造变形序列及其时代背景,确定了控矿构造类型及其属性。研究认为,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6期主要变形事件:志留纪晚期受到北西西向挤压,形成北北东走向的褶皱、板劈理和脆韧性剪切带;中三叠世晚期受到北北西向挤压,形成北西西向—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南北向左行剪切破裂、北西向和北北东向共轭剪切破裂、北东东向的逆断裂和叠加褶皱;晚三叠世早期受到南北向挤压,形成北西向—北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和剪切破裂、北北东向—北东向左行剪切破裂和断裂、北东东向左行膝折构造;中侏罗世晚期受到北西西—近东西向挤压,形成南北向—北北东向逆断裂、北西向—北西西向左行剪切破裂、北东向右行逆冲剪切破裂、北北东向—近南北向的破劈理、面理褶皱和石香肠;古近纪中晚期受到北东向挤压,形成北北东向—南北向右行剪切破裂和断裂、北东东向左行剪切破裂、北西向的逆断裂和破劈理;古近纪晚期—新近纪初期受到北西向挤压,形成北东向逆冲剪切破裂、北西西向右行剪切破裂。研究区北北东向矿脉形成于志留纪晚期和晚三叠世,北西西向—北北西向矿脉形成于晚三叠世晚期。志留纪晚期成矿与断裂运动导致的构造活化作用有关,晚三叠世晚期成矿与同期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导矿构造主要为志留纪晚期北西西向挤压形成的北北东向大断裂即脆韧性剪切带。主要容矿构造为中三叠世晚期北北西向挤压形成的北西西向—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晚三叠世早期南北向挤压形成的北西向—北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其次为志留纪晚期北西西向挤压形成的北北东向脆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序列 成矿时代 控矿构造 铲子坪-大坪金矿区 湖南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及变形序列 被引量:38
7
作者 柳行军 刘志宏 +2 位作者 冯永玖 任延广 李春柏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15-220,共6页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大型的西断东超并具有走滑性质的中新生代箕状凹陷,凹陷内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犁式控陷正断层组合(北东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向)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在凹陷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前人公认的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挤... 乌尔逊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一个大型的西断东超并具有走滑性质的中新生代箕状凹陷,凹陷内主要发育3个方向的犁式控陷正断层组合(北东向、南北向和北东东向)以及断层相关褶皱。在凹陷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前人公认的伊敏组沉积末期的强烈挤压作用,研究还发现,大磨拐河组沉积之前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强烈挤压作用,并持续到伊敏组下段沉积时期。乌尔逊凹陷的变形序列为:(1)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作用阶段;(2)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阶段;(3)近东西向的张扭作用阶段;(4)近东西向的强烈压扭作用阶段;(5)近东西向微弱拉张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序列 控陷断层 断层相关褶皱 乌尔逊凹陷
下载PDF
新疆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以来构造样式与变形序列研究 被引量:27
8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7 位作者 龚俊峰 赵磊 涂继耀 孙东霞 陶涛 朱自虎 何国琦 侯建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6-644,共9页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 断裂构造的发育是不同地质历史、不同应力场条件下地壳应变的叠加。针对某一地域断裂构造的研究,理清其发育序次和不同阶段断裂系统对应的构造应力场,是了解区域大地构造性质演变的重要环节。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非常强烈,是认识中亚构造域性质的重要研究基地,同时也为断裂构造和变形序次研究提供了很好的野外实验室。通过对研究区1500个构造面理产状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认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主要发育以下几组构造面理:(1)290°走向;(2)10°~20°和80~90°走向;(3)40°~45°和320°~325°走向;(4)60°~70°和340°~350°走向。通过对野外构造现象、断裂之间的交切关系、断裂与相关地层及岩体的切割关系等的综合分析,结合遥感图像解译,确立了走滑断裂是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以来主要的构造样式,并建立了相应的变形序列:(1)大约在二叠纪晚期一三叠纪,由于准噶尔与中天山汇聚末期的区域性水平运动,受到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发育最早一期北西西向(290°左右)右旋走滑断裂;(2)侏罗纪—白垩纪,地层产状平缓,没有发现区域性构造变形证据;(3)古近纪,主要受制于太平洋构造域,受到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作用,发育北北东向(10°~20°)左旋与近东西向(80°~90°)右旋共轭走滑构造;(4)新近纪早期,受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应力场为近南北向,发育北东向(40°~45°)、北西向(320°~325°)走滑构造,新近纪晚期应力场发生了小角度顺时针旋转,构造形迹又转变为北东东向(60°~70°)和北北西向(340°~3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古生代 走滑断裂 变形序列 西准噶尔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及盆缘露头区典型构造样式及变形序列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晓猛 鲁宝亮 +3 位作者 张梅生 杜继宇 许强伟 田景雄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8,23,共9页
通过野外系统地质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在海拉尔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出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盆地伸展构造和盆地挤压构造3类构造样式。其中: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包括额尔古纳韧性剪切带和嵯岗构造片麻岩带;盆地伸展构造... 通过野外系统地质调查和实测地质剖面研究,在海拉尔盆地内部及其周边地区识别出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盆地伸展构造和盆地挤压构造3类构造样式。其中:盆地基底大型伸展变形带包括额尔古纳韧性剪切带和嵯岗构造片麻岩带;盆地伸展构造样式以海拉尔市北部日军要塞堑垒、断阶构造、追踪张性断层和灵泉露天煤矿大型正断层为代表;盆地挤压构造样式以头站旅店逆冲断层、灵泉露天煤矿断褶带、伊敏露天煤矿顶厚褶皱和大型同沉积褶皱为代表。在构造样式形成时代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地震剖面解释成果,认为海拉尔盆地由老至新至少经历了6期重要的构造变形事件,即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盆地基底大规模伸展、下白垩统铜钵庙组沉积期强烈断陷、下白垩统南屯组沉积后挤压反转、大磨拐河组二段—伊敏组沉积期伸展拗陷、伊敏组沉积之后至上白垩统青元岗组沉积之前强烈挤压、青元岗组沉积期同沉积挤压。6期变形事件由老至新组成了海拉尔盆地较为完整的变形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拉尔盆地 构造样式 变形序列 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东北地区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早白垩世变形序列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志宏 朱德丰 +3 位作者 吴相梅 杨建国 林东成 李晓海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7-433,共7页
拉布达林盆地为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和第四系。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其中NE向构造主要为一系列NE向犁式正断层及其与之相伴的同向正断层组合,NE... 拉布达林盆地为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和第四系。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其中NE向构造主要为一系列NE向犁式正断层及其与之相伴的同向正断层组合,NEE向构造具有剪切正断层的性质,NE向和NEE向断层都是形成于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控陷断层,它们是形成于同一应力场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NW向断层形成较晚,切割了NE向和NEE向断层,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挤压作用,不仅使部分早期NE向控陷正断层发生正反转作用,而且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依据反射地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确定拉布达林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变形作用,即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的伸展作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挤压作用和伊敏组沉积时期的近EW向伸展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特征 变形序列 伸展构造 反转构造 拉布达林盆地
下载PDF
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赵靖 钟大赉 王毅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66-372,T001,共8页
研究表明澜沧变质带由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和澜沧变质混杂带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前者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与2期变质作用,形成了呈南北向展布的区域性流劈理S1以及冲断-褶皱构造,主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以蓝闪石、3T多硅白云... 研究表明澜沧变质带由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和澜沧变质混杂带2个构造地层单元组成。前者经历了3期构造变形与2期变质作用,形成了呈南北向展布的区域性流劈理S1以及冲断-褶皱构造,主期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形成以蓝闪石、3T多硅白云母及黑硬绿泥石等高压相矿物为特征。后者在小黑江-西定混杂带变质变形之前业已普遍发育近东西向的褶皱构造及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尔后又经历了与前者相同的变形与变质历史。二者主期变质与变形作用发生在279—214Ma,与古特提斯构造发育密切相关,并形成了本带如今呈南北向展布的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序列 蓝片岩相 变质作用 澜沧变质带
下载PDF
库车坳陷克依构造带坎亚肯背斜变形序列及其ESR年代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仲培 王清晨 王毅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31,共9页
基于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该构造形成于新生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断层滑动数据反演和古应... 基于对库车褶皱逆冲带坎亚肯褶皱发育的小尺度构造的特征和相互叠加、切割关系的分析,认为该构造形成于新生代,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平行层面的挤压缩短作用阶段、弯滑与弯流褶皱作用阶段和逆冲断层改造作用阶段。断层滑动数据反演和古应力恢复的结果表明,控制整个变形过程的构造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σ1(即构造缩短方向)集中分布在NNW-SSE向。断层面上薄层方解石晶体的ESR测年结果显示,断层活动时间不晚于2.1Ma。该区这一构造变形发生在上新世末以前,是在同一稳定应力场下同一次构造挤压产生的渐进式序列变形结果,对于克依构造带的构造圈闭最终定型起着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克依构造带 小尺度构造 变形序列 古应力恢复 ESR测年
下载PDF
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构造变形序列 被引量:8
13
作者 苏生瑞 杨兴科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7年第4期102-107,共6页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和应变测量与显微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了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建立了其变形序列。该带依次经历了:(1)中深部构造层次的紧闭同斜褶皱作用;(2)中深部构造层次的顺层(片)韧性剪切变形;(3)...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和应变测量与显微构造分析方法,研究了秋格明塔什-黄山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样式,建立了其变形序列。该带依次经历了:(1)中深部构造层次的紧闭同斜褶皱作用;(2)中深部构造层次的顺层(片)韧性剪切变形;(3)中部构造层次的右行走滑脆-韧性剪切变形;(4)中浅构造层次的膝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序列 韧性剪切带 构造层次 黄山 剪切带
下载PDF
昭通-鲁甸断褶带南段构造变形序列与应力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杰 陈革 +1 位作者 任清军 史俊波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7-56,共10页
昭通-鲁甸断裂作为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之一,自鲁甸Ms6.5地震以来,备受关注。研究区内昭通-鲁甸断褶带是由NE、NW向断裂和破褶皱共同组成的似花状构造带,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昭通-鲁甸断褶带,在布设的4个观测区内... 昭通-鲁甸断裂作为大凉山次级活动块体与华南地块的边界断裂之一,自鲁甸Ms6.5地震以来,备受关注。研究区内昭通-鲁甸断褶带是由NE、NW向断裂和破褶皱共同组成的似花状构造带,为了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昭通-鲁甸断褶带,在布设的4个观测区内,基于野外特征与应力分析,初步建立了6个构造变形序列,将其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1)燕山中期NE、近SN向褶皱形成阶段;(2)燕山中期昭通-鲁甸NE向断褶带形成阶段;(3)燕山晚期NE向断裂反转阶段;(4)燕山晚期EW向叠加褶皱阶段;(5)燕山晚期昭通-鲁甸断褶带伸展阶段;(6)第四纪昭通-鲁甸断褶带活动阶段。为燕山期以后川滇地块与华南地块的运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并认为昭通-鲁甸断裂晚更新世-全新世构造变形使NE向和NW向断裂均有活动,组成了共轭断裂样式。鲁甸地震的发生与NE、NW向断裂活动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通-鲁甸 断褶带 构造变形序列 应力分析 构造演化
下载PDF
赣西北前震旦纪构造变形序列 被引量:1
15
作者 章泽军 楼法生 易顺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46-246,共1页
关键词 震旦纪 构造变形序列 赣西北 挤压应力场
下载PDF
商丹断裂南侧糜棱岩的演化及递减变形序列 被引量:7
16
作者 胡能高 安三元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389-397,共9页
本文研究的糜棱岩中,矿物的变形行为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糜棱岩形成期间,主要矿物依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次序先后从热加工变形状态向冷加工变形状态转化,据此可将糜棱岩的形成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研究表明,矿物变形行为的转化主要是温... 本文研究的糜棱岩中,矿物的变形行为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糜棱岩形成期间,主要矿物依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的次序先后从热加工变形状态向冷加工变形状态转化,据此可将糜棱岩的形成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研究表明,矿物变形行为的转化主要是温度下降引起的。作者将斜长石、钾长石、石英变形行为的依次转化称为递减变形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糜棱岩 韧性剪切变质 递减变形序列
下载PDF
霞若地区构造变形序列 被引量:4
17
作者 严城民 邓仁宏 《云南地质》 2003年第2期152-160,共9页
霞若地区的构造形迹可划分为6个构造群落。吕梁期构造群落(D1)属中深构造相,变形机制不明。华力西期构造群落(D2)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伸展机制。印支期构造群落(D3)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群落(D4)具浅表构造相... 霞若地区的构造形迹可划分为6个构造群落。吕梁期构造群落(D1)属中深构造相,变形机制不明。华力西期构造群落(D2)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伸展机制。印支期构造群落(D3)属中浅构造相,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早期构造群落(D4)具浅表构造相特征,仍形成于挤压机制。喜马拉雅中期构造群落(D5)亦为浅表构造相,系水平剪切的产物。喜马拉雅晚期构造群落(D6)属表部构造相,由差异升降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霞若地区 构造变形序列 吕梁期构造群落 变形机制 华力西期构造群落 伸展机制 印支期构造群落 挤压机制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的变形序列解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可锐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1-49,共9页
在西天山的构造演化中,至少发生了三个变形旋回和六个变形世代的构造事件,并伴随着密切相关的沉积事件、变质事件和岩浆事件。这些变形序列的详细研究,为认识西天山地区地质发展历史和找矿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变形序列 变形旋回 应变测量 西天山 新疆
下载PDF
沉积盆地构造变形序列Ⅰ: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组合与金-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构造 被引量:7
19
作者 方维萱 黄转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83,共31页
研究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构造变形序列、构造样式、构造组合与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富集成矿之间关系,对提升秦岭金属矿集区构造与金属大规模富集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柞山和凤太晚... 研究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构造变形序列、构造样式、构造组合与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富集成矿之间关系,对提升秦岭金属矿集区构造与金属大规模富集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柞山和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是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和SEDEX型银铜铅锌矿集区,采用构造岩相学研究新方法,对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变形序列、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构造变形型相及与金-铜铅锌矿床改造-叠加成矿作用进行研究。认为秦岭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的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组合为:(1)在石炭纪-中三叠世陆-陆斜向俯冲消减体制下盆地反转期,构造-热事件和构造岩相学组合类型包括石炭纪-二叠纪构造-热事件、顺层走滑伸展变形与深源碱性热流体叠加事件,形成了泥盆系中顺层剪切变形[DS1(D-S0//S1)]、Na-K-Cl-F型热流体渗滤交代岩相[DS1a-h-S1//S0+S1#S0]、碱性热流体叠加构造岩相[DS1(FB-D3j+D3x)]和热液叠加角砾岩构造系统[DS1c(Ab-D3)],为中深构造层次(20.4~25.97km)韧性变形域下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形成了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床和桐木沟铅锌矿床,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以柞山万丈沟-二台子金铜矿床和凤太双王-青岩沟金矿床为代表。(2)在印支期陆-陆全面碰撞挤压体制下,在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内部,盆内变形构造组合和构造-岩浆热事件为冲断褶皱带+W-M型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带+切层脆韧性剪切变形(DS2)+隐伏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它们为中构造层次(11~17km)脆韧性变形域下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在柞山晚古生代陆缘拉分断陷盆地南北两侧边界同生断裂带,转变为南向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夏家店造山型金矿床受山阳-凤镇断裂带的镇安-板岩镇次级断裂和厚皮型冲断褶皱带控制,金矿体定位于切层和顺层脆韧性剪切带中。凤太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南北两侧边界同生断裂带,转变为对冲式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八卦庙-柴玛沟-丝毛岭金矿带受印支期反冲构造、冲起构造与隐伏岩浆侵入构造系在时间-空间-物质上多重耦合控制,金矿体定位于切层脆韧性剪切带中。WM型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带对SEDEX型铜铅锌矿床改造富集成矿控制显著,受W-M型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带和次级横跨叠加褶皱控制,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发生了改造富集成矿。(3)燕山期陆内造山期的构造组合为白垩纪陆内断陷成盆+岩浆侵入构造系统+接触热变质相带+脆性断裂-节理-裂隙变形(DS3),为浅构造层次(0.0~5.0km)变形域中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在柞山地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银钼矿和夕卡岩型铁铜金矿的潜力。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发育印支期和燕山期冲断褶皱带、断裂+褶皱构造、节理-裂隙带和低温热液角砾岩化(碧玉质化角砾岩、铁白云石化热液角砾岩、菱铁矿化热液角砾岩等),为脆性构造变形域中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4)喜山期以陆内走滑断裂和宽缓褶皱等脆性构造变形为主。在金-银铜铅锌矿集区构造和变形构造型相与金-银铜铅锌富集成矿关系上,受山阳-礼县岩石圈断裂带(山阳-凤镇断裂带、观音峡-修石崖断裂带)控制,泥盆纪盆内同生构造组合为同生断裂带+三级构造热水沉积盆地+热水沉积岩相系,它们为控制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的主要同生构造型相。石炭纪-白垩纪深源碱性热流体隐爆作用和异时同位叠加成岩作用,形成了铁白云石钠长角砾岩-钠长铁白云石角砾岩相系,它们组成了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铜金银镍钴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以万丈沟岩浆热液脉带型铜金银镍钴矿和二台子热液角砾岩型铜金矿为代表,向上为双王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床和八卦庙式金矿床,其顶部和外围为类卡林型-卡林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分盆地 构造变形序列 构造变形样式 变形构造型相 矿集区 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 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变形序列
20
作者 石磊 周喜文 +3 位作者 郑常青 董云峰 周枭 郭腾达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58-1671,共14页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在印支期变质事件影响下发生变质变形,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3期变质变形序列:S1变形期,NW向片麻理记录的残留紧闭褶皱,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内部定向分布的包裹体矿物,石... 浙西南遂昌-大柘地区八都岩群在印支期变质事件影响下发生变质变形,通过详细野外调查和岩相学研究,可将其划分为3期变质变形序列:S1变形期,NW向片麻理记录的残留紧闭褶皱,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内部定向分布的包裹体矿物,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泥质)和石榴子石+角闪石+斜长石+石英(长英质);S2变形期,区域性宽缓褶皱及NE向缓倾透入性片麻理,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定向分布的基质矿物,矽线石+石榴子石+黑云母+石英+斜长石±钾长石(泥质)和石榴子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长英质);S3变形期,NE向陡倾透入性片麻理及韧脆性断裂大部分被花岗斑岩脉填充,共生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及其周围退变矿物,石榴子石+矽线石+堇青石+斜长石+黑云母+石英±钾长石(泥质)和角闪石+斜长石+黑云母+钛铁矿(长英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八都岩群印支期变质事件峰期变质程度达到麻粒岩相,显示顺时针近等温降压(ITD)型的p-T演化轨迹,S1-S3变质变形反映出从俯冲碰撞到快速折返冷却的演化过程,伴随S3同期侵位的花岗斑岩锆石U-Pb定年结果,将该演化过程完成时间约束在229.7 Ma,可能是浙西南地区对印支期古特提斯洋域内印支华南华北板块之间俯冲碰撞过程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都岩群 变质变形序列 共生矿物组合 锆石U-PB定年 浙西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