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木兰山低温高压微变质体中SiO_2非晶相的特征和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文俞 刘嵘 +3 位作者 王勤燕 宋京红 赵文俞 张清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48-652,共5页
木兰山低温高压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及其围岩的矿物组成、变质结构和界面特征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研究表明,该石英脉为同构造重结晶脉,经历过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与围岩矿物的形成条件相同。透射电镜亚微米纳米尺度分... 木兰山低温高压变质岩中的石英脉及其围岩的矿物组成、变质结构和界面特征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探针研究表明,该石英脉为同构造重结晶脉,经历过低温高压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压力条件与围岩矿物的形成条件相同。透射电镜亚微米纳米尺度分析表明,该石英脉中存在一种已部分转变成α-石英纳米晶的SiO2非晶相,且观察到类似于柯石英假象的胀裂现象。并认为SiO2非晶相的形成及其变化特征可能是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南缘蓝片岩的一次俯冲和快速折返过程的超显微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高压微变质体 SiO2非晶相 α-石英微晶化 减压膨胀 二氧化硅非晶相 石英脉 变质
下载PDF
四川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建强 喻安光 +1 位作者 游再平 杨军 《四川地质学报》 1998年第4期2-8,共7页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进行了划分,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石棉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经历了三次变形变质时期:早期为收缩滑脱变形的区域动力变质、中期热隆伸展动热变质和后期岩浆热接触变质。对主期变质进行了划分,利用变质反应、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草科穹状变形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状变形变质体 P-T-t-D轨迹 岩浆热动力 变质 岩浆核杂岩
下载PDF
川西丹巴穹状变质体的P-T-t-d演化 被引量:2
3
作者 黄明华 侯立玮 付小方 《四川地质学报》 1996年第1期12-17,共6页
在扬子地台西缘松潘-甘孜复合造山带东部的丹巴地区,发育一系列穹状变质体。据近年的研究,这些变质体至少经历了四期变形及相伴随的三期变质作用。利用变质反应、角闪石和二云母的矿物化学,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 在扬子地台西缘松潘-甘孜复合造山带东部的丹巴地区,发育一系列穹状变质体。据近年的研究,这些变质体至少经历了四期变形及相伴随的三期变质作用。利用变质反应、角闪石和二云母的矿物化学,矿物地质温压计及相关的同位素年龄资料,建立了丹巴变质体演化的P-T-t-d轨迹。此轨迹呈顺时针形式,反映了变质分带属于叠加复合型,黑云母带-蓝晶石带属于中压型。矽线石带则属低压高温型,即变质作用曾经历了增温增压,增温降压和恒压降温三个演化阶段,表明变质体具陆-陆碰撞的地壳加厚和随后花岗岩浆活化上侵的回返上隆的演化特点,这和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体 P-T-t-d轨迹 陆-陆碰撞 深层次滑脱
下载PDF
穹状变质体成因研究概述
4
作者 黄明华 《四川地质科技情报》 1995年第1期25-29,33,共6页
关键词 变质核杂岩 穹状变质体 成因 杂岩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丹巴、康定、雅江变质体研究新进展
5
作者 付小方 《四川地质科技情报》 1994年第1期31-32,共2页
在四川的扬子地台西缘南段,自丹巴、康定、经雅江、冕宁至木里地区,一系列穹隆状变质地体呈南北向串珠状展布,并赋存有丰富的贵金属、多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引起人们十分重视。自1991年8月.已被列入“八·五”地矿部攻关项目-... 在四川的扬子地台西缘南段,自丹巴、康定、经雅江、冕宁至木里地区,一系列穹隆状变质地体呈南北向串珠状展布,并赋存有丰富的贵金属、多金属和稀有金属矿产,引起人们十分重视。自1991年8月.已被列入“八·五”地矿部攻关项目-《扬子地台西南缘有色贵金属成矿条件及远景预测》的二级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 变质 成矿条件 远景预测 赋存 展布 矿产 稀有金属 西南 四川
全文增补中
都龙-Song Chay变质穹隆体变形与构造年代——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作用始于华南地块张裂的证据 被引量:55
6
作者 颜丹平 周美夫 +2 位作者 王焰 汪昌亮 赵太平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南海盆地的扩张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和晚期(32~17Ma)2个快速阶段,但2阶段在时间上相继,在形成机制上也可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南海盆地与周围板块侧向作用的关系复杂,对扩张机制的认识一直极具争议,新的构造分析和测年... 南海盆地的扩张经历了早期(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和晚期(32~17Ma)2个快速阶段,但2阶段在时间上相继,在形成机制上也可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南海盆地与周围板块侧向作用的关系复杂,对扩张机制的认识一直极具争议,新的构造分析和测年资料表明“弧后扩张”及“走滑扩张”模式均与事实有出入.对位于华南地块西南缘的都龙SongChay变质穹隆体的研究表明,在中生代至新生代时期,至少经历了2期重要的伸展构造:D1期(237~228Ma)穹隆的隆升与表露阶段,代表了印支期造山作用前的伸展构造;D2期(86~78Ma)叠加和改造阶段,并有可能始于176~146Ma,致使穹隆进一步隆升和表露.D2期构造在发育时间、伸展方向及变形方式等上既与华南地块同时期区域伸展构造特征相一致,也与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特征相一致.因此,作为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南海盆地北缘的早期扩张也是华南中生代晚期至新生代早期伸展构造的构成部分.由此推测,南海盆地扩张的动力学机制可能主要来自于华南地块的板内变形作用,而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的左行走滑作用对南海盆地新生代的扩张起到推动和加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盆地北缘 都龙-Song Chay变质穹隆 华南地块 伸展构造 构造年代
下载PDF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被引量:50
7
作者 许志琴 刘福来 +4 位作者 戚学祥 张泽明 杨经绥 曾令森 梁凤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1745-1760,共16页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为780-680Ma;榴辉岩、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为765—730Ma,副片麻岩中包含了730Ma、680Ma、621Ma和较年轻的继承性碎屑锆石和结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正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活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产物,而副片麻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扬子被动陆缘的沉积-火山表壳盖层,它们与结晶基底一起在240- 220Ma期间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南苏鲁 SHRIMP U-PB测年 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模式 被引量:29
8
作者 许志琴 戚学祥 +5 位作者 杨经绥 曾令森 刘福来 梁凤华 唐哲民 蔡志慧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7-436,共10页
中国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的变质基底组成.南苏鲁(临沭-连云港地区)中不同类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南苏鲁高压-超高压... 中国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的变质基底组成.南苏鲁(临沭-连云港地区)中不同类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大陆边缘拉伸构造环境.研究表明南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作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780-700Ma)裂解事件的响应.北苏鲁(青岛-威海)超高压变质地区的花岗质片麻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表明,变质基底的年龄是2400Ma(或>2400Ma),并经历了1800-1700Ma和-200Ma的变质事件,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由2个不同时代变质基底组成,北苏鲁的变质基底属于北中国板块胶辽朝地块的一部分,形成时代比南苏鲁基底老得多,其与南苏鲁地块之间的界限位于五莲以北到海阳所以南一线.由于在北苏鲁含柯石英的透辉石石英岩锆石SHRIMPU-Pb定年获得精确超高压峰期变质年龄为(234.1±4.2)Ma,退变质年龄为(218.2±1.5)Ma,表明南、北苏鲁2个不同时代基底地块同时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根据上述事实,提出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陆-陆碰撞俯冲剥蚀新模式,即扬子板片在240-220Ma的深俯冲作用中拽动上部胶辽朝板片的-部分老变质基底岩石向下俯冲至大于100km的深度,并形成楔形俯冲剥蚀体,之后又与南苏鲁俯冲板片一起快速折返上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超高压变质 变质基底 陆—陆碰撞深俯冲剥蚀作用
下载PDF
四川丹巴穹状变质地体 被引量:17
9
作者 游振东 程素华 赖兴运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8-159,共12页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 四川西部丹巴地区最为引人注目的地质构造是穹状变质地体的发育。华北、扬子和羌塘三个板块之间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双向收缩,引起区内发育了大小不等的十几个穹状变质地体,自北而南有马奈、春牛场、丹巴、公差、格宗等变质穹隆。多数穹隆的核部出露的是前寒武纪的片麻岩和混合岩,例如春牛场侵入体。其中的片麻岩原岩、黑云母和角闪石质片麻岩均属本区最老的岩石。它不整合于志留纪地层之下,年代学研究证明其年代属新元古代(大约865-785Ma)。混合岩从形态上说,多为条带状,偶见角砾状的角闪石质混合岩。但是也有不少穹隆,核部是花岗岩类。岩石化学研究证明,它们大多属于S型花岗岩,仅个别为Ⅰ型。穹状变质地体的外围变质带可分三类:(1)巴罗带型区域递增变质带,有的显示变质带的倒转;(2)巴肯型变质带;(3)低级区域变质带,多数是中压绿片岩相。巴罗带变质的泥质岩,多数变晶矿物如黑云母、十字石、石榴石均具早期低级变质矿物的定向包襄物,显示明显叠加变质的信息。变质泥质岩的∑REE=(195-274)×10^-6,(La/Yb)n=0.811~1.917。稀土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蛛网图具Nb、P、Ti负异常,显示大陆地壳的特征,是陆缘碎屑物质区域变质产物。巴肯带出露于丹巴以北,主要变质泥质岩是夕线石片麻岩类,常见铁铝榴石而少见堇青石,说明原岩富铁贫镁,局部出现锌铁尖晶石。由北侧的巴肯带到巴罗型变质的公差穹隆到南部的格宗穹隆变质带是从高温到低温连续变化的。因之,我们倾向于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的东南缘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呈NE向分布的低一中压区域变质带,总体是一条热轴,垂直走向,向东南温度逐步降低。据前人同位素年龄资料:M1巴罗型区域变质发生于约210~205Ma,马奈花岗岩U-Pb锆石年龄为(197±6)Ma。M2巴肯型变质与岩体侵入有关,年龄约为164Ma。M3喜马拉雅期重结晶的黑云母年龄约为30Ma。总之,丹巴变质穹隆的形成是青藏高原东北部地质构造演化中重要的一幕,其主要活动期起于印支晚期最后结束于喜马拉雅期的隆升和挤出。依据低压高温变质带的空间分布,推测本区印支末期存在一NE向的热轴,同时也是S型花岗岩体的出露区。至于木里一带穹隆与丹巴穹隆在变质程度上的差异,应当归因于印支晚期的陆壳增厚过程中,北倾南倒逆冲剪切造成区域热流的不均一性。也说明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在喜山期隆升之前具有复杂的构造变质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状变质 丹巴 青藏高原 热轴 巴罗型变质 巴肯型变质作用
下载PDF
甘蒙北山地区小红山一带变质侵入岩体的时代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孙新春 张红军 +2 位作者 魏志军 黄增保 高柏年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61-67,共7页
在塔里木板块北缘甘蒙北山地区小红山一带赋存一套变质侵入岩体,测定锆石U-Pb年龄值2 656±146 M a,时代厘定为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早期,岩浆成因类型属Ⅰ型,物质来源于下地幔和地壳经局部熔融而成,是吕梁期前造山基底发育阶段的... 在塔里木板块北缘甘蒙北山地区小红山一带赋存一套变质侵入岩体,测定锆石U-Pb年龄值2 656±146 M a,时代厘定为新太古代晚期-早元古代早期,岩浆成因类型属Ⅰ型,物质来源于下地幔和地壳经局部熔融而成,是吕梁期前造山基底发育阶段的产物。该套变质侵入岩体的时代厘定,对于塔里木板块结晶基底的深入研究及甘蒙北山早期构造岩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蒙北山地区 变质侵入岩 吕梁期 Ⅰ型花岗岩
下载PDF
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基本组成 被引量:5
11
作者 桑隆康 游振东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65-273,共9页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扬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 本文以新城-圻春断裂为界将大别山前寒武纪变质地体划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和扬子陆块北缘两个次级变质地体。两个次级地体不仅在地球物理、构造变形方面明显不同,而且在物质成分上有显著差异:它们有各自独立的变质地层系统,遭受了不同类型的变质作用,有完全不同的岩浆活动图象。上述差异均可指示华北、扬子两古陆碰撞对接时扬子陆块北缘向北俯冲至华北陆块南缘之下,这可能包括两次敛合作用、从元古代开始至中生代最终结束的长期复杂的造山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 地层 前寒武纪 大陆边缘
下载PDF
辽东-吉南地区早元古代变质地体的组成及主要特征 被引量:52
12
作者 贺高品 叶慧文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121-126,共6页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 在辽东-吉南地区存在两个性质不同的变质地体:辽北地体和辽南地体,二者之间以断裂带或韧性剪切带相接。辽北地体包括北辽河群和老岭群,辽南地体包括南辽河群和集安群。不同变质地体内的早元古代变质岩系在地层系统及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及沉积环境、变质作用类型及pTt轨迹、区域构造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别。它们在早元古代时期形成于不同的大陆边缘,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条件和演化历史。两个变质地体最晚在早元古代晚期经构造作用拼贴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东-吉南地区 变质 变质 岩石组合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四道河地区岩石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鄢全树 钟增球 周汉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86-196,共11页
对四道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剖面的研究分析显示,该剖面有3种岩石类型:榴辉岩类、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榴辉岩具不同程度的退变质现象,呈透镜体状产出于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中,原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柯... 对四道河地区超高压变质岩剖面的研究分析显示,该剖面有3种岩石类型:榴辉岩类、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榴辉岩具不同程度的退变质现象,呈透镜体状产出于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中,原生矿物组合为石榴石、绿辉石、柯石英和金红石。榴辉岩退变为斜长角闪岩近于等化学系列;片麻岩在主量成分上与榴辉岩及其退变产物(斜长角闪岩)存在突变关系,但微量元素与榴辉岩有一定的相似性;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点为:富SiO2 、K2 O +Na2 O和高价阳离子Ga、Y以及REE ,K2 O/Na2 O值低,贫Al、Ca、Mg、Ti、P ,结合构造环境、同位素及年代学资料分析,其应属于后碰撞造山A型花岗岩。基于以上认识推断:大陆板片俯冲至上地幔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表壳岩变质形成榴辉岩;当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至中下地壳时发生了强烈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形成斜长角闪岩,随后,与片麻岩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一道从中下地壳向地表进一步折返,并一同经历了后期的变质变形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岩石学 四道河 大别
下载PDF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原岩的接触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戚学祥 许志琴 +1 位作者 齐金忠 陈方远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76-286,共11页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与超高压变质带接触关系的确定对该地区构造格局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南缘高压变质带内的锦屏群底部含砾岩层不整合覆盖于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朐山花岗片麻岩之上,含砾岩层中的砾石虽然经历了后期的塑性变形改造,但其地质特征仍展示出地层下部层位沉积砾石特有的性质。此外,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出朐山花岗片麻岩与锦屏群变质岩的原岩分别形成于859Ma和814Ma。这些都说明锦屏群变质岩与下伏朐山花岗片麻岩原岩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角度不整合。在后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它们一起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变形作用,折返过程中锦屏群变质岩向北西西方向逆冲,形成叠加于不整合接触面的韧性剪切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 朐山花岗片麻岩 锦屏群变质 角度不整合 韧性剪切带
下载PDF
大别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岩石组合及其演化——以皖西南碧溪岭和双河地区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鄢全树 钟增球 周汉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1246-1253,共8页
碧溪岭和双河地区是大别超高压地体内2个典型的露头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发现,岩石组合主要为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榴辉岩具有壳源的特点,是地壳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 碧溪岭和双河地区是大别超高压地体内2个典型的露头区,通过野外露头观察、岩相学和岩石化学研究发现,岩石组合主要为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榴辉岩具有壳源的特点,是地壳岩石在地幔深处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为板块折返期间榴辉岩的退变质产物;片麻岩为斜长角闪岩在折返过程中在合适的环境下深熔递进演变的产物;而面理化花岗岩是片麻岩部分熔融的结果。榴辉岩与片麻岩和面理化花岗岩之间为经过改造的原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 岩石组合 演化 大别山
下载PDF
大别山南部高压-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峰期变质条件 被引量:4
16
作者 石永红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5-387,338,共14页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 ,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 ,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 T条件的研... 长期以来 ,人们普遍认同南大别高压 超高压变质地体是由“冷”、“热”榴辉岩带组成的观点 ,但关于两者的接触关系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本次研究重点解剖大别山太湖地区花凉亭水库附近地区 ,力图通过对各类榴辉岩峰期变质P T条件的研究 ,揭示南大别变质地体的地质结构。全区由南向北出露 4种岩石 :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花岗片麻岩和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榴辉岩多呈大小不等的透镜体、岩块或层状分布于后 3类岩石中。根据内洽地质温压计的计算结果 ,并结合各类榴辉岩的地理位置 ,可以看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 T条件自朱家冲经水口、大坝至金河桥是渐次增高的 ,并没有明显的压力差存在 ,其中水口、大坝附近的榴辉岩相当于高压 /超高压过渡环境中形成的榴辉岩。因此 ,我们认为南大别变质地体是一个连续的整体 ,“冷”、“热”榴辉岩带并不是以断层形式相接触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 峰期变质P-T条件 大别山
下载PDF
纳米矿物学在某些低级变质地体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振亚 赵文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70-70,共1页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 1990年第一届国际纳米科学与技术会议在美国召开,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科技领域正式诞生。纳米科学为许多传统学科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如纳米生物学、纳米催化学等的兴起。自80年代多种微束分析技术(如EPMA,SEM,AEM,TEM,STM,PIXE,SXR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矿物学 低级变质 变质 硅酸盐矿物
下载PDF
高级变质地体中多期变质事件的甄别:以东南极埃默里地区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刘晓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5-939,共15页
在多期高级变质地体中确定每期变质事件的性质、时代和P-T轨迹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也是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将精细的地质年代学研究与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岩石学观察相结合,这是建立同位素年龄与变质事件之间有机联系的... 在多期高级变质地体中确定每期变质事件的性质、时代和P-T轨迹是一项非常困难的研究工作,也是变质地质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将精细的地质年代学研究与详细的构造解析和岩石学观察相结合,这是建立同位素年龄与变质事件之间有机联系的最好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来甄别东南极埃默里地区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变质事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基本上查明了两期变质事件的影响范围、变质时代和P-T演化,但也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一般而言,在同一变质地体中发育两期/多期具有不同构造指向的挤压-伸展变形、保存不同类型(如顺时针和逆时针)或者不连续的P-T演化轨迹以及含有两组/多组变质年龄等可视为存在多期变质事件的标志。当前对多期高级变质作用叠加的研究中还存在两个不清楚的岩石学问题,其一是早期变质作用对晚期变质重结晶施加了什么样的影响?其二是晚期变质作用如何叠加在早期变质矿物组合之上?所以,探索多期高级变质事件的叠加机理、变质行为及控制因素仍是未来岩石学家的艰巨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变质 多期变质叠加 埃默里地区 东南极
下载PDF
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程小久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1-77,共7页
最近研究表明,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等地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形成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到低麻粒岩相变质环境。这组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近,虽然它们形成深度和环境不同,但连... 最近研究表明,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津巴布韦、印度等地变质地体中脉金矿床形成于葡萄石-绿纤石相到低麻粒岩相变质环境。这组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理、成矿时代和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相近,虽然它们形成深度和环境不同,但连续有序地产于地壳由浅到深的不同深度上,根据矿床形成的温度、压力和深度条件,可将脉金矿床划分为浅成矿床、中成矿床和深成矿床。我国变质地体中的一些脉金矿床形成环境和成矿特征与国外矿床类似,而另一些矿床则存在重大差异。90年代以来提出的脉金矿床成矿模式包括:地壳连续成矿模式、多阶段多成因模式和改造成矿模式等。巨大的脉金成矿省出现在地史上三个时期,即晚太古代(约2.7~2.6Ga)、晚古生代(450~340Ma)和中-新生代,这与超大陆的增生和拼接作用发生的时期相应。巨大的金矿集中区位于外部造山带;较小矿床的形成在时间和空间上也与超大陆旋回内部造山带的碰撞构造作用有关。脉金矿床与煌斑岩没有成因联系,但橄榄玄粗质岩浆作用反映了外来地体斜向碰撞之后隆升和减压的地球动力学状态,而金矿床即形成于这一特殊背景。应力制图技术(STM^(TM))是预测成矿靶区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 脉金矿床 成矿模式 地球动力学背景 成矿机理 成矿时代
下载PDF
云开变质地体的地质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康云骥 《现代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75-280,共6页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 位于两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地区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变质表壳岩与寒武纪变形变质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地体。该地体形成于晚前寒武纪 ,它在古生代向北运移并同时发生左旋旋转 ,从而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在中二叠世末的东吴运动期间 ,该地体最终与钦州沉积地体拼合。由于应力弛张作用 ,使两地体间的构造分界线 (灵山构造带 )后期表现为左旋断层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 韧性剪切 云开大山 前寒武纪 古生代 应力弛张作用 构造分界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