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历史、政治与社会:历史社会学解释政治变迁的三重向度
1
作者 张贤明 王绪鹏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0-39,共10页
政治变迁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领域之一,但研究政治变迁却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与研究视角。历史社会学作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能够给政治变迁研究提供三种解释向度,即政治变迁的历史性解释、政治性解释与社会性解释。历史性解释强调... 政治变迁研究是政治学研究的基础领域之一,但研究政治变迁却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与研究视角。历史社会学作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能够给政治变迁研究提供三种解释向度,即政治变迁的历史性解释、政治性解释与社会性解释。历史性解释强调政治变迁的“整体—历时”性特征并为其建构因果联系,政治性解释围绕政治权力的变迁展开论述,社会性解释倾向于从结构性与文化性两种角度考察政治变迁,这三种解释向度虽非彼此隔离的角度,但在不同的案例研究中展现了不同的解释效力与风格。厘清三种向度间的关系,可以借由历史社会学的理论资源加深对政治变迁问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迁 历史社会学 解释 三重向度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2
作者 李红梅 《河南农业》 2023年第21期34-36,共3页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整合;在价值标准上,实现了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整合;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面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迁:在价值取向上,实现了一元与多元的整合;在价值标准上,实现了集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整合;在价值目标上,实现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整合。面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变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也必须随之进行教学改革。这些改革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加深“四个正确认识”;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大学生 政治价值观变迁 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下载PDF
域外政治变迁中的青年危机及其治理
3
作者 刘庆帅 虞希铅 《广东青年研究》 2023年第2期11-22,共12页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正在深度融合。青年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浮现,青年能否顺利从教育阶段过渡到工作阶段,成为一个鲜明的政治问题。考察政治动因,“青年危机”的出现是全球政治变迁时产生的历史现象,与...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变迁与青年发展正在深度融合。青年危机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程度浮现,青年能否顺利从教育阶段过渡到工作阶段,成为一个鲜明的政治问题。考察政治动因,“青年危机”的出现是全球政治变迁时产生的历史现象,与国际政治系统所处的国际秩序大变局相互印证契合。国际政治系统与国家政治系统的相互影响、国家政治系统对青年发展的定型和体制成效均会对青年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对“青年危机”的治理,关键在政治体系对生命历程体制的补全。基于此,国际政治系统与国家政治系统均以国家生命历程体制、国家青年政策等形式做出一系列支持青年全面发展的政治承诺,但由于多重客观条件约束,青年问题的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差异。域外青年危机治理对我国青年工作的启示是: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准确把握青年工作的战略定位;在国家能力上,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青年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政策协同上,要建立国家生命历程体制与中国特色青年工作模式的衔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域外政治变迁 青年危机 青年发展 青年政策 青年参与
下载PDF
市民社会兴起下的韩国政治变迁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来法 黄俊尧 金基福 《国际论坛》 CSSCI 2004年第1期69-73,共5页
韩国的政治变迁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引人注目。本文将观察视角放在市民社会兴起的背景下 ,考察了韩国政治变迁的历史进程 ,探讨了影响政治转型的诸多因素 ,并进而分析了在后威权时期韩国政治的发展。
关键词 市民社会 韩国 政治变迁
下载PDF
当前中国乡村变迁中的政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喜光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1期69-71,共3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乡村开始了又一阶段的历史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成就是主要的,但也有矛盾和问题,可以做综合各种变量的政治分析。在这一分析中,从宏观上,现代化背景、依附性体制是分析的视角,而微观上,从政治文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乡村开始了又一阶段的历史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成就是主要的,但也有矛盾和问题,可以做综合各种变量的政治分析。在这一分析中,从宏观上,现代化背景、依附性体制是分析的视角,而微观上,从政治文化、政治参与、政治分层、政治腐败、政治沟通等面下选取了分析的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乡村 变迁政治 权力农民
下载PDF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被引量:24
6
作者 纪程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5-80,共6页
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可以透视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相。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传统时期是从乡绅主导的自治体制、晚清民国时期的混合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则实现了从带有理想色... 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可以透视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相。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传统时期是从乡绅主导的自治体制、晚清民国时期的混合体制;新中国成立后则实现了从带有理想色彩的人民公社体制向现代性的乡政村治体制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权建设 乡村社会 政治变迁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的外交选择 被引量:8
7
作者 冯绍雷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42,共5页
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地缘政治状况 ,既表现出与冷战结束以后的形势有若干联系 ,但又明显地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变化。本文主要考察了既直接与欧亚大陆有关 ,同时又具有全局影响的 4个向度的地缘政治变化 。
关键词 地缘政治变迁 中国 外交选择
下载PDF
改革、市场经济与村庄政治——基于一个浙江村庄政治的三十年变迁 被引量:6
8
作者 郎友兴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10,共9页
这是一篇基于一个个案研究而企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的变迁的论文。通过个案,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村庄政治尤其是村庄权力结构及运作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由... 这是一篇基于一个个案研究而企图探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的变迁的论文。通过个案,要讨论的是这样一些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末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村庄政治尤其是村庄权力结构及运作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由此,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中国农村的政治运行逻辑。基本的发现是:七一村(个案村)的权力结构存在一个核心权力层,但已经出现多样性的格局,是一个多样性的一元结构,有变的一面,也有不变的一面;通过研究发现七一村的村庄政治属于发展型的权威主义,并且有着"父爱主义"的色彩;无论从规章制度文本、会议制度还是决策机制,七一村权力运作的规范性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能人政治"、精英治理。这将是中国经济相对发达村庄的一个长期的模式。七一村虽然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但20世纪中国的大变迁却使小小的村庄伴随着我们这个国家经历了此前未曾经历的变化。通过七一村的个案研究可为中国农村内部秩序重建提供学理的根据与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 市场 村庄政治 政治变迁 七一村
下载PDF
“国家政权建设”与中国乡村政治变迁 被引量:15
9
作者 纪程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10,共4页
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四个阶段。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分别对这四个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的轨迹,从而为了解... 中国的乡村社会可以划分为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乡政村治时期四个阶段。运用“国家政权建设”这一理论框架分别对这四个阶段的中国乡村社会进行分析,可以透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特点和发展的轨迹,从而为了解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实面貌提供一个学理层面的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政权建设 乡村社会 政治变迁
下载PDF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 被引量:13
10
作者 熊光清 《太平洋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36,共9页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 政治文化塑造着政治人和政治体系的政治行为模式,从而会对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国政治文化变迁的局面已经显现,这主要表现为:政治认知倾向于全面与深刻,政治态度倾向于理性与客观,政治情感倾向于独立与温和,政治信仰呈现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局面。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会推动政治体系逐步迈向民主、开放和透明,促进公民权利保护的机制建设,推进中国法治国家建设,从而对中国政治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变迁 政治发展
下载PDF
二战后德国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东方 傅安洲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7-31,共5页
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从传统的纳粹权威政治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巨大变迁,其中德国政治教育的重构与发展在改变、创造、维系政治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政治教育目标的更新、政治教育内容和主题的... 二战后,德国政治文化实现了从传统的纳粹权威政治到现代民主政治的巨大变迁,其中德国政治教育的重构与发展在改变、创造、维系政治文化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本文主要从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政治教育目标的更新、政治教育内容和主题的转换、政治教育体系的重建与发展等方面来分析研究政治教育在政治文化变迁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战后 德国政治教育 政治文化:变迁
下载PDF
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政治变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睿丽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5-68,共4页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 议会政治是近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民主政治形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议会政治思想的传播,议会政治作为仿行西方政治的一种重要形态被嫁接、移植到近代中国。议会政治在近代中国的移植、运作和变异,是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但影响了近代中国政治的走向,而且改变了近代中国政治的形态与内容。政治合法性、政治参与、政党政治、政治理念、政治体系等结构性的因素或被刷新,或被重塑,由此,中国政治开始了从传统政治向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会政治 近代中国 政治变迁 制度移植
下载PDF
晚清则例纂修特点与政治变迁 被引量:3
13
作者 舒习龙 《兰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0-56,共7页
晚清则例纂修的风气,既注重各部院则例的修纂和重纂,又注意中外通商和经济的发展,着力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则例的纂修。晚清则例的纂修和实践与政治气候之变动、社会思潮之转换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洋务运动以前的则例... 晚清则例纂修的风气,既注重各部院则例的修纂和重纂,又注意中外通商和经济的发展,着力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则例的纂修。晚清则例的纂修和实践与政治气候之变动、社会思潮之转换有着密切的关联。总体而言,洋务运动以前的则例纂修和应用还沿袭着乾嘉之世的思路;洋务运动后,契合时务的则例开始凸显编纂的必要性,一批旧有的则例虽时有续补,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但新则例的纂修迫在眉睫;戊戌时期,删削、修改则例的呼声甚高,反映了当时帝党集团进行政治改革的愿景;清末新政时期,则例的变革与社会思潮交相互动,重在经世实用、有裨治道的则例的编纂和实践成为则例编纂新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则例 编纂情况 编纂特点 政治变迁
下载PDF
疾病防控与地域社会政治变迁——以余江血吸虫病防治为中心 被引量:1
14
作者 万心 万振凡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68-75,80,共9页
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消灭血吸虫病,树立了全国“第一面血防红旗”,创造了世界血防奇迹。作为地域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县域政治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表明:高层领导对血防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督促,为余江血防注入了源... 1958年余江县在全国率先消灭血吸虫病,树立了全国“第一面血防红旗”,创造了世界血防奇迹。作为地域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血防对余江县域政治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研究表明:高层领导对血防持续不断的关注和督促,为余江血防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政治压力和政治变迁动力;历届县委、县政府都把血防作为“一把手工程”,视为“最大的政治”,使余江县域政治带有浓厚的“血防”色彩;县党政机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完成了血防领导机构的常规化和党政机构的血防化;余江是我国出台血防政令最多的县份之一,血防在余江县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血防塑造了余江地域政治特色,它使得余江县域政治带有明显的血防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防 政治变迁 余江
下载PDF
社会政治变迁与中国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模式的演变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旺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6-29,共4页
青年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具有很深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可大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四个阶段。由于存在着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转型期将充满着不稳定的风险。政府通过拓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加... 青年学生对近现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具有很深的影响。19世纪末以来,中国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可大体划分为四种模式、四个阶段。由于存在着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社会转型期将充满着不稳定的风险。政府通过拓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渠道,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公民教育,有助于降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参与模式 政治变迁 市场经济 政治稳定 青年学生
下载PDF
论政治变迁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元书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98-104,共7页
政治变迁是由社会矛盾和冲突引起的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生成、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因变迁的方向和性质、内容、有无目的、形式、规模等方面的不同而分为多种类型:正向、反向、平向的变迁,国体、政体、政治统治者的变迁,... 政治变迁是由社会矛盾和冲突引起的政治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文化的生成、变化的过程及其结果。它因变迁的方向和性质、内容、有无目的、形式、规模等方面的不同而分为多种类型:正向、反向、平向的变迁,国体、政体、政治统治者的变迁,无目标、有目标的变迁,渐进、突发的变迁,局部、整体的变迁。政治变迁的一般过程可具体划分为稳定和适应、新生和导入、发展和分化、矛盾和冲突、调节和整合五个阶段。引起政治变迁的原因很多,而其中较主要的是社会需要,科技变革与传播、社会冲突、文化涵化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变迁 政治系统 政治结构 政治发展 政治制度 政治统治 社会变迁 社会冲突 社会需要 科学技术
下载PDF
新政治文化变迁的内容与特点探析——评特里·N·克拉克主编的《新政治文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焦若水 夏建中 《黑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4期158-161,共4页
在西方学术界,政治文化正在经历从"阶级政治"的文化向"新政治"文化的转变。新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和财政问题、市场和社会个人主义、福利国家政策、市民参与、等级制政治组织的式微、阶级和传统政党政治的... 在西方学术界,政治文化正在经历从"阶级政治"的文化向"新政治"文化的转变。新政治文化的主要特点包括社会和财政问题、市场和社会个人主义、福利国家政策、市民参与、等级制政治组织的式微、阶级和传统政党政治的瓦解、公民力量、平民主义领袖、市民参与和社会资本的兴起、城市娱乐、全球化背景下的消费和旅游等。克拉克主编的《新政治文化》一书对这种变迁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值得我们研究政治文化时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变迁 特里·N.克拉克
下载PDF
清末报刊立宪动员与政治变迁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卫华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01-107,共7页
清末报刊立宪动员对政治与社会的冲击,其力量来源于立宪民主理论与报刊媒介本身。立宪思想通过报刊宣传改变了传统的话语体系,从理论层面瓦解了专制制度赖以依存的伦理基础;报刊传媒以立宪理论为武器,从实践层面发起了社会动员,培植了... 清末报刊立宪动员对政治与社会的冲击,其力量来源于立宪民主理论与报刊媒介本身。立宪思想通过报刊宣传改变了传统的话语体系,从理论层面瓦解了专制制度赖以依存的伦理基础;报刊传媒以立宪理论为武器,从实践层面发起了社会动员,培植了挑战现政权的社会力量,有效地推动了清末政治变革。不过,由于立宪宣传和动员阶层的局限,清末政治变革并未完全达到报刊立宪动员的政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立宪思想 报刊动员 政治变迁
下载PDF
农民政治价值观变迁与权威分化:政治控制取向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孔繁斌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8年第7期53-57,共5页
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取得多项成就。但从社会问题理论视角观之,随着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变更,农民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复杂的变迁,导致农村政治社会公共权威的分化。此一倾向虽然有其历史合理性一面,但并不代表政治... 体制转型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取得多项成就。但从社会问题理论视角观之,随着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变更,农民的政治价值观发生了复杂的变迁,导致农村政治社会公共权威的分化。此一倾向虽然有其历史合理性一面,但并不代表政治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政治体系仍需对其进行积极干预,促使与现代经济秩序及法理化政治思维不一致的种种社会权威的消解。反之,政治共同体结构的整体优化将受阻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政治价值观变迁 权威冲突分析 政治控制 取向转换
下载PDF
津巴布韦“后穆加贝时代”以来的政治变迁 被引量:3
20
作者 沈晓雷 《当代世界》 CSSCI 2019年第3期68-74,共7页
自2017年11月津巴布韦进入"后穆加贝时代"以来,姆南加古瓦政府不断转变执政理念,实施政治改革,谋求政局稳定。除举行相对自由与公正的选举外,姆南加古瓦政府还将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缓和民族关系,加强执政党团结与能力建设... 自2017年11月津巴布韦进入"后穆加贝时代"以来,姆南加古瓦政府不断转变执政理念,实施政治改革,谋求政局稳定。除举行相对自由与公正的选举外,姆南加古瓦政府还将经济发展置于优先地位,缓和民族关系,加强执政党团结与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反腐工作,在政治、经济等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姆南加古瓦政府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不稳定因素,其中包括选举进程中的民族与地域倾向,民众思变求变心态强烈,以及经济恢复和发展尚需时日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爱国阵线的执政地位才能进一步巩固,津巴布韦才能重新成为"南部非洲的一颗明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津巴布韦 “后穆加贝时代” 姆南加古瓦 政治变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