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记者与非虚构:从时效性报道到沉浸式写作——兼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 被引量:5
1
作者 陈敏 杜娜 《全球传媒学刊》 2017年第3期164-170,共7页
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编著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一书,集纳了13位有着丰富媒体从业经历的新闻人谈非虚构写作的经验,该书在探讨非虚构写作技巧与规范的同时,更回应了一些重要的时代命题:其一,记者作为非虚构写作主体之... 由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周逵编著的《非虚构:时代记录者与叙事精神》一书,集纳了13位有着丰富媒体从业经历的新闻人谈非虚构写作的经验,该书在探讨非虚构写作技巧与规范的同时,更回应了一些重要的时代命题:其一,记者作为非虚构写作主体之一,他们有抵达新闻现场、获得戏剧性故事素材、具备专业采访写作技能等优势,但也面临时效性的新闻报道与沉浸式非虚构写作要求之间的矛盾;其二,非虚构写作在浅层次描述社会现象、报道新闻事件之外,亟须融入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层次反映社会现实;其三,商业转化对于非虚构写作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但尚未形成稳定的赞助和转化机制,如何有效鼓励普通人特别是记者从事非虚构写作,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 记者 叙事技巧 叙事精神
下载PDF
艾青“诗歌散文美”与叙事精神的弘扬 被引量:1
2
作者 高永年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76-180,共5页
艾青提出的"诗歌散文美"主张,是相当周密的、合理的诗论。在这一理论的引领下,中国新诗的叙事精神得到有力弘扬,其抒情更具内在张力。艾青在追求"诗歌散文美"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可资借鉴。
关键词 艾青 诗歌散文美 叙事精神
下载PDF
论《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的新精神
3
作者 李肖 仝晓秋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17-18,共2页
吴家荣教授的新作《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是对中西叙事文学的叙事精神进行研究比较的论著,主要论述了中西神话、戏剧、小说和叙事形式的异同。全书逻辑清晰,言语精练,观点新颖,令人深思,是一部极具重要学术价值的中西叙事精神比较的研... 吴家荣教授的新作《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是对中西叙事文学的叙事精神进行研究比较的论著,主要论述了中西神话、戏剧、小说和叙事形式的异同。全书逻辑清晰,言语精练,观点新颖,令人深思,是一部极具重要学术价值的中西叙事精神比较的研究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文学 叙事精神 变异学
下载PDF
“复元古”意识下的写作精神重构——论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精神的理论阐扬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长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4-181,共8页
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民族神话、传说蕴含着民族文学的叙事密码和叙事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大力阐扬民族神话、传说的叙事精神,其意在恢复叙事效果上的“新鲜感”,实现叙事文风上的“古风”意韵,在叙事经验中... 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是一种表与里的关系,民族神话、传说蕴含着民族文学的叙事密码和叙事精神。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大力阐扬民族神话、传说的叙事精神,其意在恢复叙事效果上的“新鲜感”,实现叙事文风上的“古风”意韵,在叙事经验中抵达对“神思”的妙用。中国现代文学对民族神话、传说叙事精神的理论阐扬,实质上是“复元古”意识下的写作精神重构,沉潜地表达了对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归心;在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时代潮流的当下,中国现代文学在理论上对民族神话、传说中深层次意蕴的发掘,于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民族性建构,以及相关的文学批评等都有着重要的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元古” 民族神话、传说 叙事精神 写作精神
原文传递
《扬眉剑出鞘》的体育叙事精神探讨
5
作者 底爱芳 《芒种(下半月)》 2015年第7期91-92,共2页
《扬眉剑出鞘》是理由的成名作,本文记录了中国花剑女子运动员栾菊杰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事迹。这篇作品运用了小说式报告文学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栾菊杰成长中的故事,全文以马德里的赛场为主要的叙事主线,中间夹带了栾菊杰的比赛历... 《扬眉剑出鞘》是理由的成名作,本文记录了中国花剑女子运动员栾菊杰在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的事迹。这篇作品运用了小说式报告文学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栾菊杰成长中的故事,全文以马德里的赛场为主要的叙事主线,中间夹带了栾菊杰的比赛历程以及中国击剑项目的发展历程,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地避免了常规报告文学的平铺直叙。非常好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风貌,今天我们重新解读这篇经典的报告文学作品,以体育叙事精神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眉剑出鞘》 体育叙事精神 击剑运动 栾菊杰
原文传递
鲁迅小说“精神叙事”中的空间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余新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38-141,共4页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 服从于精神启蒙、思想革命的创作目的,以《呐喊》《彷徨》为代表的鲁迅小说主要是一种"精神叙事"。与这种精神叙事相适应,鲁迅小说在大的空间选择上主要以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最为厚重的乡土中国———他的故乡绍兴为蓝本,在小的空间上则主要选择了最能展现人物灵魂、最能使人物"说"的封闭的室内空间。在空间的表现上,鲁迅小说采取了"遗貌取神"的策略,突出了它们的"铁屋子"精神气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精神叙事 空间选择 空间表现 遗貌取神
下载PDF
好莱坞传记电影中的精神叙事与“孤独性”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马娜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64-67,共4页
电影与精神分析理论自20世纪初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精神分析为理论核心是电影符号学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转折成为第二符号学诞生的标志,对电影符号的研究也从精细分析向机制研究进行拓展。1977年克里斯蒂安·... 电影与精神分析理论自20世纪初就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以精神分析为理论核心是电影符号学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转折成为第二符号学诞生的标志,对电影符号的研究也从精细分析向机制研究进行拓展。1977年克里斯蒂安·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精神分析与电影》一书中就指出电影承载着人类全部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意涵,体现着人类深层的意识和无意识,“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精神替代物”[1],体现着人类复杂的心理欲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 电影符号学 精神叙事 孤独性 替代物 精细分析
下载PDF
20世纪末中国小说精神病叙事的伦理诉求 被引量:1
8
作者 邓寒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6-189,共4页
20世纪末以来,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建设人类灵魂为己任的作家十分关注这些"站在生命极地之外的人",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公众和精神病医生等人群生活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表达了对职业道德、家庭... 20世纪末以来,精神疾病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以建设人类灵魂为己任的作家十分关注这些"站在生命极地之外的人",描述了精神病患者、社会公众和精神病医生等人群生活中伦理关怀的缺失,表达了对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与人道主义的呼唤。这些精神病叙事小说表达了作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伦理关怀,折射出浓郁的忧患意识和社会担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末 中国小说 精神叙事 忧患意识 伦理关怀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精神暴力叙事与昆德拉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龚敏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1-115,共5页
精神暴力叙事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突出而又醒目的现象。论者试图通过探究昆德拉笔下的精神暴力叙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来思考中国当代作家面对这一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现代性质素和本土化经验,并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对极左... 精神暴力叙事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突出而又醒目的现象。论者试图通过探究昆德拉笔下的精神暴力叙事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来思考中国当代作家面对这一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现代性质素和本土化经验,并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是对极左历史和专制社会中的精神暴力的书写;二是对家庭生活和男女情爱关系中的精神暴力的书写;三是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精神暴力的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精神暴力叙事 昆德拉影响
下载PDF
红色精神叙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亚凡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4-26,共3页
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新挑战、新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叙事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具有必要性。通过红色精神叙事融入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推动新时代... 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面临新挑战、新问题,将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精神叙事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具有必要性。通过红色精神叙事融入课程、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融入社会实践、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对推动新时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精神叙事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融合
下载PDF
重拾破碎时代的生命记忆--弋舟小说的精神叙事 被引量:2
11
作者 荀羽琨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8-162,共5页
对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精神困境的深刻体验和文学表达,是弋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在当代作家群中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弋舟总是能够透过斑驳陆离的生活表象,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时代剧变中小人物破碎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隐痛,在对日... 对人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精神困境的深刻体验和文学表达,是弋舟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他在当代作家群中一个鲜明的身份标识。弋舟总是能够透过斑驳陆离的生活表象,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时代剧变中小人物破碎的生命体验和精神隐痛,在对日常生活表象的呈现和对人的精神困境的探寻中建立起一条隐秘的通道。同时,弋舟对精神的观照和叩问并不是悬空的,他是从时代剧变的社会框架中为个体生命进行取景,所有的想象和虚构都是回指现实的,最终所要抵达的是“对普遍生活的忧虑”。弋舟以自己的方式沟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关怀和超越性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当代文学的精神视域和智性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弋舟 生命记忆 精神叙事 智性
下载PDF
人与动物和谐共生的精神叙事
12
作者 葛旭东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70,共1页
《爱的川流不息》(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是知名作家张炜的作品。该书以“我”的视角,向读者讲述了自己几十年间与动物相处的几段难忘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在作品中,张炜并不满足于狭义的动物叙事,而是将整个故事放置在深而远的精... 《爱的川流不息》(山东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是知名作家张炜的作品。该书以“我”的视角,向读者讲述了自己几十年间与动物相处的几段难忘的故事和心路历程。在作品中,张炜并不满足于狭义的动物叙事,而是将整个故事放置在深而远的精神叙事当中。他不仅抒写了人和动物的精神之光,还竭力复燃了数字时代文学的精神之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叙事 动物叙事 张炜 和谐共生 人与动物 教育出版社 心路历程 故事
下载PDF
造型意趣的可读性精神叙事——以博·阿斯巴根绘画艺术为例
13
作者 何佳 靳双双 《金钥匙(汉文、蒙古文)》 2022年第6期61-65,共5页
当代绘画在视觉精神上异化多元,为新的秩序建立了顺应自然、合乎理性的视觉表达形式,博·阿斯巴根的绘画作品是个人造型表达在架上绘画文化中的传承。艺术自律,少众而主动边缘,具备地域人文历史造型思维,有意识地发掘出埋藏于表层... 当代绘画在视觉精神上异化多元,为新的秩序建立了顺应自然、合乎理性的视觉表达形式,博·阿斯巴根的绘画作品是个人造型表达在架上绘画文化中的传承。艺术自律,少众而主动边缘,具备地域人文历史造型思维,有意识地发掘出埋藏于表层之下的历史逻辑,成为造型意趣的可读性精神叙事,显现出个人的视觉思维和创作逻辑。生而鲜的气场与状态使他的绘画触发画面的现场感和时间性表达,有意识地描画板凳状长腿马,是古代岩画传统造型与现实的链接,绘画中马的形象及草原牧人的风马吉祥,在复杂的精神性叙事中走向差异和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阿斯巴根 造型 精神叙事
下载PDF
试论受众的心理需求与家庭伦理剧的叙事样态之关系——以上世纪90年代的家庭伦理剧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贺艳 祝光明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69-73,共5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在叙事样态上呈现的特点是受众心理与时代文化的"共谋"。为满足观众补偿现实生活之不足的心理需求,在叙事主旨、叙事精神上表现出回归传统伦理道德、彰显底层与民粹的倾向;受观众认知现实的观看...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家庭伦理剧在叙事样态上呈现的特点是受众心理与时代文化的"共谋"。为满足观众补偿现实生活之不足的心理需求,在叙事主旨、叙事精神上表现出回归传统伦理道德、彰显底层与民粹的倾向;受观众认知现实的观看心理的影响,在视觉图谱和风格上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平民世界图景;为满足观众的娱乐心理,家族伦理剧在伦理形态上呈现出快乐伦理的指向。研究表明,90年代以来的家族伦理电视剧所呈现出的上述叙事样态与受众的补偿心理、认知心理以及娱乐心理互为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剧 叙事样态 叙事精神 快乐伦理
下载PDF
仪式、空间与精神内涵——基于近年来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的观察
15
作者 沈小风 《粤海风》 2023年第5期22-29,共8页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出来的最佳电影,是观察中国香港电影发展动态的最佳文本。2019年以来,三部最佳电影体现出中国香港电影在与内地互动中的三种创作路径:《无双》固守经典,从经典中获取资源;《少年的你》跨出中国香... 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评选出来的最佳电影,是观察中国香港电影发展动态的最佳文本。2019年以来,三部最佳电影体现出中国香港电影在与内地互动中的三种创作路径:《无双》固守经典,从经典中获取资源;《少年的你》跨出中国香港,迅速融入了新的环境;《怒火·重案》立足中国香港当下,以微妙的变化适应了新形势。这些作品体现出中国香港电影的传承性、适应性与创新性;作品中的仪式怀旧、身份迷恋等文化姿态也同样引人注目。这表明,在新的发展境遇中,中国香港电影正不断地寻找适合自己的新形态,并最终融入华语电影的发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香港电影金像奖 最佳电影 经典 怀 旧仪式 空间叙事“双雄”精神内涵
下载PDF
意识形态化的市场叙事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肖楠 施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3-15,共3页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 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学叙事有个突出特征,就是文学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所统一而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的叙事意识与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意识保持着一致。任何一种文学叙事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意识形态化,问题在于,怎样追求文学叙事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在市场化年代的文学情境中,认识历史精神和意识形态的基本点,就是找到个体话语与历史话语、个体生命态度与人类总体自由的融合点。意识形态叙事本来不一定与历史叙事、精神叙事、人性叙事分离,文学叙事是历史活动与历史精神的同时叙事,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也应该是历史与精神一体化的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市场叙事 历史叙事 精神叙事 人性叙事
下载PDF
历史·现实与精神探寻──90年代长篇小说论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水涌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64-69,共6页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跨世纪的显眼轨迹。历史叙事的三种姿态和意向结构,是民族从昨天到今天寻找文明秩序的心灵迹象;现实叙事的两种风格,是作家对现实与生存认知和思考的艺术再现;精神性叙事的对立性主题,则表达了... 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构成了中国文学跨世纪的显眼轨迹。历史叙事的三种姿态和意向结构,是民族从昨天到今天寻找文明秩序的心灵迹象;现实叙事的两种风格,是作家对现实与生存认知和思考的艺术再现;精神性叙事的对立性主题,则表达了世纪末期重建家园的不同情怀。它们联系着世纪之交的种种精神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年代长篇小说 历史叙事 现实叙事 精神叙事
下载PDF
多极分化 异趣共生——2003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盘点 被引量:3
18
作者 戴清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9-62,共4页
关键词 2003年 现实题材 电视剧 宏大叙事精神 审美情趣 婚姻题材 《书香门第》 《结婚十年》 《不嫁则已》
下载PDF
“红色经典”视域中的俄苏文学
19
作者 田承良 《泰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4-31,共8页
俄苏文学是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和重要研究视点。在嬗变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与俄苏文学形成了一种弥合与疏离的关系。俄苏"红色经典"对中国当代"红色经典"... 俄苏文学是中国当代"红色经典"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和重要研究视点。在嬗变的历史沿革过程中,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与俄苏文学形成了一种弥合与疏离的关系。俄苏"红色经典"对中国当代"红色经典"叙事精神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经典 俄苏文学 弥合与疏离 叙事精神
下载PDF
知识分子主题的新开掘——评徐兆寿长篇小说《荒原问道》 被引量:3
20
作者 雷达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2期1-3,共3页
小说《荒原问道》意义独特,题材容量大,是对当今知识分子主题的新开掘,也是今年长篇小说中最厚重的一部。作家徐兆寿将视野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带有浓厚的性意识的情爱叙事转向沉重的精神叙事。小说延续和发展了80年代的"反... 小说《荒原问道》意义独特,题材容量大,是对当今知识分子主题的新开掘,也是今年长篇小说中最厚重的一部。作家徐兆寿将视野转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从带有浓厚的性意识的情爱叙事转向沉重的精神叙事。小说延续和发展了80年代的"反思文学",不再局限于政治化叙事,而是将人性全面打开,以"荒原"为意象直面当代的精神问题,站在今天重新思考知识分子的命运,信仰、价值和精神追求,具有全民族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知识分子 精神叙事 荒原意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