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典文本中的叙事风景与维吉尔的冥界地形
1
作者 皮特·海居 蔡芳(译) 唐伟胜(校)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3-79,共7页
叙事基本的维度显然是时间,尽管除了时间,每个行为都需要在空间中演化。要估量时间,需要某种运动,而这种运动理论上讲只能发生在空间里。然而,叙事学总是忽视空间。心理映射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基本的认知策略,它与空间相联系,对以时间为... 叙事基本的维度显然是时间,尽管除了时间,每个行为都需要在空间中演化。要估量时间,需要某种运动,而这种运动理论上讲只能发生在空间里。然而,叙事学总是忽视空间。心理映射被认为是人类思维基本的认知策略,它与空间相联系,对以时间为本质的叙事来说是另外一种选择。文章首先重新阐释了弗里德里希·默莫尔对维吉尔和克劳狄安·克劳第乌斯再现“西西里”的空间比较,把重心从近古的孤立图像技巧转向具有地理实体概念的大视野,从而与以人物视角描述空间的经典表达相对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文章以克劳第乌斯的另一首史诗《哥特战争》为例进行阐释。文章第二部分讨论维吉尔《埃涅伊德》第六卷中的冥界——它是文学映射研究中的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论文的观点是,实际上诗歌文本对于重构虚构地理点之间的地形关系所能提供的信息是很少的,这是因为,要么是隐喻性话语使得空间参照关系不确定,要么是由于象征性的解释使得所表现的空间无关紧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风景 维吉尔 冥界地形
下载PDF
我国新西部电影中的风景叙事及其文化生产
2
作者 李晴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3期176-182,共7页
本文尝试在风景叙事的视域之下,讨论新西部电影中风景所体现的“现代性批判”“跨民族性认同”“情动隐喻”等多重文化表征。拟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借助格雷马斯语义矩阵建立风景叙事的行动元模型来耙梳西部电影风景叙事的变迁,从... 本文尝试在风景叙事的视域之下,讨论新西部电影中风景所体现的“现代性批判”“跨民族性认同”“情动隐喻”等多重文化表征。拟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借助格雷马斯语义矩阵建立风景叙事的行动元模型来耙梳西部电影风景叙事的变迁,从而透视背后文化逻辑的演进;其次,具体从风景的现代批判层面与跨民族层面,通过细读新西部电影文本中呈现的风景影像,层层剥析风景所喻示的多重文化指涉;最后,在风景的情动层面,论述作为非行动元的风景,通过解构叙事时间来参与叙事情感、叙事语调的营造,从而促成新西部电影的叙事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西部电影 风景叙事 现代批判 叙事时间
下载PDF
风景叙事与澳大利亚早期民族认同的建构
3
作者 苏锑平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6-61,共6页
澳大利亚早期文学被谐称为“文学旅游家”创作的“变相的游记”,其风景叙事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它恰恰体现了澳大利亚作家对风景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叙事者与其背后的文化、社会思潮的双向互动。作为民族身份、文化记忆建构... 澳大利亚早期文学被谐称为“文学旅游家”创作的“变相的游记”,其风景叙事有喧宾夺主之嫌,但它恰恰体现了澳大利亚作家对风景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的变化,也反映了叙事者与其背后的文化、社会思潮的双向互动。作为民族身份、文化记忆建构的手段,澳大利亚风景被数代作家“理智化”,进入人们的心灵,成为代表澳大利亚的大众符号。从作为领土的帝国风景到作为景点的观光风景,再到具有民族意识的家园风景,既是澳大利亚作家和其他澳大利亚人生活方式转变的结果,也是他们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果,也恰恰是殖民主义的历史印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大利亚 殖民时期 风景叙事 民族认同
下载PDF
许钦松《南粤春晓》风景叙事及文化表达
4
作者 张南岭 《粤海风》 2023年第4期74-82,共9页
许钦松中国画《南粤春晓》以粤北一带山水为主体,体现出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南岭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气息。许钦松在《南粤春晓》中用“纯山水”营造“无人之境”,是对传统山水作品里人在自然中凌驾意识的去除;强化“焦点透视”理念,为画面... 许钦松中国画《南粤春晓》以粤北一带山水为主体,体现出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南岭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气息。许钦松在《南粤春晓》中用“纯山水”营造“无人之境”,是对传统山水作品里人在自然中凌驾意识的去除;强化“焦点透视”理念,为画面营造了由近及远的空间深度与视觉张力;巨幅尺寸在公共空间悬挂,实现不同于传统手卷式呈现或者小幅张挂的展示突破。该画具备的多重参考价值为画界提供了新启示:为后续相同题材主题性创作在叙事方式上提供了图式,为岭南地域风貌创造性地表达红色精神内涵提供了参照,岭南文化精神在兼容并蓄中的创新意识又一次得到彰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性美术 风景叙事 地域文化 红色精神 岭南文化
下载PDF
近年来中国青年导演电影中的风景叙事
5
作者 王懿涵 《文化产业》 2023年第31期158-160,共3页
过去,中国对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轴线上与美学体系内。例如,研究代际导演的艺术个性和影片的美学风格。近年来,随着典型性地域风景在新时代导演的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展现,“地缘文化”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电影中的空间所指作... 过去,中国对电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轴线上与美学体系内。例如,研究代际导演的艺术个性和影片的美学风格。近年来,随着典型性地域风景在新时代导演的影片中越来越多的展现,“地缘文化”这一概念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电影中的空间所指作为地域文化符号与社会镜像的能指作用也成为新的电影研究方向。现从地缘电影研究的发展、地缘景观与地缘文化三个层面对新生代导演作品中的风景叙事进行分析,探讨地理空间与人文社会之间的地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叙事 地缘文化 社会镜像 地域文化符号 地缘关系 人文社会 时间轴线 地理空间
下载PDF
“风景”背后的景观——风景叙事及其文化生产 被引量:37
6
作者 黄继刚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 风景叙事实际上研究的是人文意识、生活实践、共同情愫、历史记忆、民族认同以及文化政治等在"风景"中的物象呈现。换言之,就是将风景研究"问题化"。有基于此,我们透过风景的生成和演化过程,透过风景的创造、再造和视觉机制来剖析阐释社会文化的演进以及审美观念的形成就具备了学术研究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叙事 文化理论 民族认同 文化生产
下载PDF
风景叙事与民族性的塑造 被引量:11
7
作者 苏锑平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816-820,共5页
分析了风景叙事与民族性的关系,认为风景对于民族性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我们今天的民族认同中,语言、领土或历史都不是最重要的,风景作为话语形式、现实的再现以及实存的现实,深度渗透于权力与知识的关... 分析了风景叙事与民族性的关系,认为风景对于民族性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在我们今天的民族认同中,语言、领土或历史都不是最重要的,风景作为话语形式、现实的再现以及实存的现实,深度渗透于权力与知识的关系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叙事 民族性 文学 想象
下载PDF
定名与相知:风景叙事和美学建制的理论维度 被引量:5
8
作者 黄继刚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4-150,共7页
风景既不是自然存在本身之样态,亦非单纯的人工合成物,它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干涉图式",风景的"观看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公众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而走进"艺术史"正是"如画"概念... 风景既不是自然存在本身之样态,亦非单纯的人工合成物,它是二者相互作用的"干涉图式",风景的"观看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形塑着公众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判断能力。而走进"艺术史"正是"如画"概念被置入美学建制的有效途径。风景叙事作为一种地缘记忆和表征符号,其内嵌时代价值并提供文化表达。除此之外,风景叙事作为建构民族身份的重要力量,体现出浪漫诗化或国族神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叙事 如画 文化意识形态
下载PDF
道德之镜——《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风景叙事 被引量:1
9
作者 苏文霞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43-46,共4页
简·奥斯丁(Jane Austen)在《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中巧妙地把风景叙事与道德观的渗透结合起来。她笔下的庄园、牧师府及城市成为叙事性的流动风景,呈现了人物情感和道德观之间的复杂关系。道德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 简·奥斯丁(Jane Austen)在《曼斯菲尔德庄园》(Mansfield Park)中巧妙地把风景叙事与道德观的渗透结合起来。她笔下的庄园、牧师府及城市成为叙事性的流动风景,呈现了人物情感和道德观之间的复杂关系。道德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也预示了人物的命运。研究小说中风景背后的社会和道德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奥斯丁的道德教育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奥斯丁 风景叙事 道德 道德教育
下载PDF
建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评郭晓平《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研究》
10
作者 杨剑龙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115-116,共2页
阅读郭晓平这部风景叙事研究的著作,想起曾读过的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品描写贵族少女露西到弗洛伦萨旅行,入住的公寓看不见风景,旅客乔治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换给了露西,最终她与贵族塞尔斯解除了婚约,接受了平... 阅读郭晓平这部风景叙事研究的著作,想起曾读过的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作品描写贵族少女露西到弗洛伦萨旅行,入住的公寓看不见风景,旅客乔治把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换给了露西,最终她与贵族塞尔斯解除了婚约,接受了平民家庭出生的乔治的爱,小说是对20世纪初虚伪的英国社会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晓平 风景叙事 中国现代小说风景叙事研究
下载PDF
周承强军旅诗风景叙事研究--兼评诗集《远山如梦》
11
作者 周爱勇 《当代教育》 2016年第3期14-17,共4页
周承强军旅诗风景叙事将军人的爱国情怀、思乡怀人、孤独寂寞等共同情愫通过对军旅风景物象的感受与体认鲜明地呈现出来,在表现军人“大写”(伟大)一面的同时,又描绘其“小写”(平凡)的一面,勾勒出了立体饱满、真切感人的军人形象.
关键词 周承强 军旅诗 风景叙事 《远山如梦》
下载PDF
《静态自杀》中的结构与风景叙事
12
作者 高昶 《视听》 2017年第10期48-49,共2页
詹姆斯·班宁在《静态自杀》(Landscape Suicide,1986)中以真实的法庭证供与警察审讯资料为文本背景,选取其中片段由演员重新演绎审讯过程。影片中穿插大量的案发现场周围环境与风景的镜头,用缜密的碎片式非传统叙事结构呈现出两个... 詹姆斯·班宁在《静态自杀》(Landscape Suicide,1986)中以真实的法庭证供与警察审讯资料为文本背景,选取其中片段由演员重新演绎审讯过程。影片中穿插大量的案发现场周围环境与风景的镜头,用缜密的碎片式非传统叙事结构呈现出两个谋杀犯的犯罪背景与心理状态。对于两个似乎有精神和社交问题的罪犯——艾德·盖恩(Ed Gein)和伯纳黛特·普罗蒂(Bernadet t e Prot t i)(1),影片试图让观众去思考他们生活的环境和他们的暴力罪行之间是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班宁 实验电影 结构 风景叙事
下载PDF
奥斯丁小说中的风景叙事与女性的心智培育
13
作者 苏文霞 《科教导刊》 2021年第32期35-37,共3页
简·奥斯丁(Jane Austen)把欣赏自然风景作为培育女性心智的基本前提,城市风景则考验女性心智。奥斯丁运用风景叙事的技巧,揭示隐藏在风景背后的社会性问题,将笔端的女主人公置于英国风景的体验中,促使她们学会认清自我,找到身份认... 简·奥斯丁(Jane Austen)把欣赏自然风景作为培育女性心智的基本前提,城市风景则考验女性心智。奥斯丁运用风景叙事的技巧,揭示隐藏在风景背后的社会性问题,将笔端的女主人公置于英国风景的体验中,促使她们学会认清自我,找到身份认同,形成了对风景的正确价值观,从而完成心智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奥斯丁 心智培育 风景叙事
下载PDF
鲁迅小说《狂人日记》风景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周爱勇 郭梨 《当代教育》 2022年第2期47-49,共3页
本文将“风景叙事”作为一种新的“观察形式”,透视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实践,揭示小说的心灵与艺术双重内涵。《狂人日记》风景叙事发挥着暗示主题、结构文本功能,参与着文本反讽结构的建构,开创了具有阴冷灰暗基调和浓郁反讽色彩的... 本文将“风景叙事”作为一种新的“观察形式”,透视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实践,揭示小说的心灵与艺术双重内涵。《狂人日记》风景叙事发挥着暗示主题、结构文本功能,参与着文本反讽结构的建构,开创了具有阴冷灰暗基调和浓郁反讽色彩的冷调风景叙事,是鲁迅小说的重要风格特征,对此后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狂人日记》 暗示象征 结构文本 反讽建构 冷调风景叙事
下载PDF
澳洲鄂籍作家的风景叙事和意义生产——以张劲帆、欧阳昱和韦敏的作品为例
15
作者 裴蓓 《华文文学》 2021年第6期37-46,共10页
澳华文学的崛起是上世纪海外华人文学的一大景观。国内澳华文学研究历经30余年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近年来受到文学地理学的启发,一些学者突破研究范型的自我设限,为澳华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方法。鄂籍澳华作家张劲帆、欧阳昱和韦敏... 澳华文学的崛起是上世纪海外华人文学的一大景观。国内澳华文学研究历经30余年发展,仍然相对滞后。近年来受到文学地理学的启发,一些学者突破研究范型的自我设限,为澳华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野和方法。鄂籍澳华作家张劲帆、欧阳昱和韦敏的作品,虽代表当代澳华文学的三种创作策略,即"经典写作"、"创生写作"和"当地写作",但其中均能觅得一条风景叙事的伏脉。作家的风景叙事赋予地方以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人—地—情"的紧密编织让不同的文化立场经由风景发声。这种风景意义的生产既源自作家天生"存在中的身份"和故乡的情感记忆,又围绕持续更新的"生成的身份"和异乡的情感体验纵深推进,铺设出一条澳华文学风景阐释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华文学 湖北 张劲帆 欧阳昱 韦敏 风景叙事
下载PDF
作为风景的纪念碑峡谷:神话的生产、祛魅与重构——从《搜索者》到《逍遥骑士》
16
作者 张福星 《东南传播》 2023年第9期59-64,共6页
在美国西部电影构建的英雄世界中,作为自然地景的纪念碑峡谷被有意识地纳入大美国的神话体系,肩负起政治文化意义,成为一个主权争夺与建构,生产大国叙事的权力媒介和视觉场所。而这一典型风景所代表的神话体系却在新好莱坞时期被解构,... 在美国西部电影构建的英雄世界中,作为自然地景的纪念碑峡谷被有意识地纳入大美国的神话体系,肩负起政治文化意义,成为一个主权争夺与建构,生产大国叙事的权力媒介和视觉场所。而这一典型风景所代表的神话体系却在新好莱坞时期被解构,峡谷曾代表的旧神话叙述和国族观念在质疑和解构中逐渐隐匿,并被赋予了新的思考和意识形态效果。同样的风景何以在不同的作品中产生了近乎相反的意识形态效果,梳理这一变化,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电影建构风景的具体策略和风景在电影意识形态建构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又能为从电影史角度理解公路电影和西部电影的意识传承和转向,提供一个侧面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研究 风景叙事 西部片 公路电影
下载PDF
风景依稀似旧年:毕赣电影中的风景呈现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发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67-69,共3页
导演毕赣在两部长片《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通过对故乡凯里自然风景和社会景观的独特的镜头摄取,为记忆打开了重新观照的门窗,建构了对深刻而又无常的命运去探寻和溯源的情感层次.在叙事学意义上,影片中行进的风景、隧道... 导演毕赣在两部长片《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里,通过对故乡凯里自然风景和社会景观的独特的镜头摄取,为记忆打开了重新观照的门窗,建构了对深刻而又无常的命运去探寻和溯源的情感层次.在叙事学意义上,影片中行进的风景、隧道风景和歌曲的嵌入实现了对电影叙事空间的开放性构造,对叙事氛围和情绪的营造,以及对叙事节奏的"柔性"把控.而在精神分析的视野中,如此呈现的风景,是一种关于眼睛和凝视的辩证法,印证了缺憾和匮乏,回应了影片关于孤独和离丧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毕赣电影 "风景呈现" 风景叙事 精神分析 记忆追溯
下载PDF
想象北平的方法:张北海《侠隐》的风景书写
18
作者 苏文健 张凤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67,79,共10页
美籍华人作家张北海始终坚持将都市空间作为创作的核心,自觉将“风景意识”运用到北平叙事之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其小说《侠隐》通过一段现代武侠复仇往事勾勒出旧时代的消亡,呈现出北平社会的消逝。对具有跨文化生活经验的... 美籍华人作家张北海始终坚持将都市空间作为创作的核心,自觉将“风景意识”运用到北平叙事之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城市气质。其小说《侠隐》通过一段现代武侠复仇往事勾勒出旧时代的消亡,呈现出北平社会的消逝。对具有跨文化生活经验的张北海而言,其北平风景叙事具有双重意义:一在消逝的风景里寄予了乡愁别恨,二是以“他者”的身份凝视昔日熟悉的风景,通过内外视角的转换,风景成为作者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北海 《侠隐》 风景叙事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论扎西达娃小说的风景叙事类型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颜水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72,共11页
扎西达娃小说从宗教、美学和政治三个角度表现了风景的意识形态诉求。扎西达娃主要描绘"神圣的风景"、"阿卡狄亚"、"文化权力的工具"等三种风景类型,不仅表现对雪域高原的宗教般信仰和崇拜,体现"原... 扎西达娃小说从宗教、美学和政治三个角度表现了风景的意识形态诉求。扎西达娃主要描绘"神圣的风景"、"阿卡狄亚"、"文化权力的工具"等三种风景类型,不仅表现对雪域高原的宗教般信仰和崇拜,体现"原始思维"在人类艺术中的影响,而且表现对"优美的田园"的向往,以及对"寂寞的荒原"的沉思。风景叙事在扎西达娃小说里不仅是一种美学象征,也是扎西达娃的理想与矛盾的再现;风景叙事体现了他对人类家园的深邃思考,启发新时期文学对人类生存空间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西达娃 风景叙事 类型 意义
原文传递
哥特之外的另一副面相——英国如画美学与爱伦·坡小说的风景审美
20
作者 毛凌滢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21,共12页
本文立足爱伦·坡创作时代的美学与文化语境,以坡的自然风景类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探讨18世纪英国美学特别是如画美学对坡的自然审美与风景再现的影响,揭示坡对如画美学的本土化吸收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坡在哥特... 本文立足爱伦·坡创作时代的美学与文化语境,以坡的自然风景类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从历时性与共时性角度探讨18世纪英国美学特别是如画美学对坡的自然审美与风景再现的影响,揭示坡对如画美学的本土化吸收和个性化发展,以及坡在哥特式恐怖、忧郁以及冷漠笔调背后的另一幅面相,那就是融崇高、优美、如画为一体、融诗歌、绘画、建筑、园林设计为一体、融自然与艺术创造为一体的审美理想以及天人合一的浪漫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伦·坡 风景叙事 如画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