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5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述人称与阅读理解
1
作者 谭红 陈剑泉 《语文教学通讯》 2024年第41期40-42,共3页
叙述者、人物、受述者之间关系复杂,叙述者和受述者有时与故事中的人物分离,有时又重合。不同的关系,叙述时人称指代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叙述人称。叙述人称又与叙述视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的关系需要具体问... 叙述者、人物、受述者之间关系复杂,叙述者和受述者有时与故事中的人物分离,有时又重合。不同的关系,叙述时人称指代有所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叙述人称。叙述人称又与叙述视角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的关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对应。读者可借助第一人称叙述者,感受作者内心世界;借助第二人称受述者,领悟叙述者与受述者的亲密关系;借助第三人称人物,把握叙述者的情感、观点、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阅读理解
下载PDF
关于“真实”的历史建构与知识者的身份认同——现代小说叙述人称策略的变迁及其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谢慧英 周伟薇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3-209,共7页
作为叙述修辞的基本要素,叙述人称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小说对"真实"的建构和表现。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称策略一方面呈现出历史语境对于"真实"内涵的潜在规定;另一方面,在更深隐的层面往往又与承担叙述使命的知... 作为叙述修辞的基本要素,叙述人称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小说对"真实"的建构和表现。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称策略一方面呈现出历史语境对于"真实"内涵的潜在规定;另一方面,在更深隐的层面往往又与承担叙述使命的知识阶层的身份认同密切相连。对中国现代小说来说,从"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思潮向三、四十年代以后的大众化、民族化转型的这三个十年,人称策略的选用及变迁无疑在这两个方面都具有典型性,这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场域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意味深长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小说 叙述人称策略 “真实” 知识者 身份认同
下载PDF
管理者自利视角下年报叙述人称披露策略——基于A股上市公司文本证据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亚西 张茜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65-74,共10页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以我国2009~201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研究对象,借助Python提取年报中的叙述人称,研究上市公司年报叙述人称披露策略。结果表明,公司业绩与年报叙述人称使用具有相...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以我国2009~2018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年报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为研究对象,借助Python提取年报中的叙述人称,研究上市公司年报叙述人称披露策略。结果表明,公司业绩与年报叙述人称使用具有相关性,具体表现为:当公司业绩较好时,管理层在整体人称使用上会更多地偏向第一人称;当公司业绩较差时,管理层会使用更多的第三人称。进一步研究发现,两职合一在年报叙述人称披露中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研究结论表明:管理层出于自利动机,通过有偏地使用叙述人称进行印象管理,而两职合一会对年报叙述人称的操纵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报叙述人称 信息披露 文本挖掘 印象管理 管理者自利
下载PDF
论叙述人称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文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4-97,共4页
叙述人称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关涉到叙事学的诸多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人称常常与视角、主体混淆在一起,影响既久,谬误流布。近来,这一范畴的意义随着叙事学的发展逐渐得到廓清,但过度地讨伐又导致了它的式微。既要卸下强加在... 叙述人称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关涉到叙事学的诸多问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人称常常与视角、主体混淆在一起,影响既久,谬误流布。近来,这一范畴的意义随着叙事学的发展逐渐得到廓清,但过度地讨伐又导致了它的式微。既要卸下强加在叙述人称之上的重负,又要肯定叙述人称自身的合理性,尤其要看到它与视角、主体相结合而形成的张力效果。对这一范畴在学理上重新阐释会使之得到客观而公允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叙事学 重新阐释
下载PDF
“叙述人称”的理论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徐丹玲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2期93-95,共3页
“叙述人称”是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志的 ,“我”出现在文中是第一人称 ;“他”出现则是第三人称。然而“我”是叙述者 ,“他”却不是叙述者 ,因而 ,“叙述人称”的概念是不周延、不确切的。弄清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别很有必要。目... “叙述人称”是以人称代词作为区分标志的 ,“我”出现在文中是第一人称 ;“他”出现则是第三人称。然而“我”是叙述者 ,“他”却不是叙述者 ,因而 ,“叙述人称”的概念是不周延、不确切的。弄清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区别很有必要。目前一些研究者对“叙述人称”正在寻找新的科学的名词代替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叙述角度
下载PDF
叙述者的魔术--高行健长篇小说的叙述人称之魅
6
作者 王孟图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6-111,共6页
小说文本作为一个表演魔术的舞台,"叙述者"是舞台中心的"魔术师"。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中,作为"魔术师"的叙述者圆熟地挥舞着"叙述人称"这一魔法棒,对小说文本的整体叙述进行全面调度。本文旨... 小说文本作为一个表演魔术的舞台,"叙述者"是舞台中心的"魔术师"。在高行健的长篇小说中,作为"魔术师"的叙述者圆熟地挥舞着"叙述人称"这一魔法棒,对小说文本的整体叙述进行全面调度。本文旨在通过归纳高行健长篇小说《灵山》、《一个人的圣经》中叙述人称的存在样态,进而探究这一叙述人称技巧的深层资源,即一种"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张弛融通的艺术理念,并深度开掘隐藏在多个叙述人称面具背后的叙述主体"否定之否定"的存在状态,折射出高行健"没有主义"式的深度哲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行健 长篇小说 叙述人称 理念资源 “没有主义”
下载PDF
叙述人称不同于语法人称——关于第二人称的重新界定
7
作者 任遂虎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2015年第5期73-74,共2页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就叙述人称中"第二人称"是否存在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由于争持不定,多数相关教参、教材中只讲第一、第三人称,回避了第二人称。实际上,否定、回避创作叙述中的第二人称,问题出在将语法人称与创作叙述人称混为一... 长期以来,语文教育界就叙述人称中"第二人称"是否存在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由于争持不定,多数相关教参、教材中只讲第一、第三人称,回避了第二人称。实际上,否定、回避创作叙述中的第二人称,问题出在将语法人称与创作叙述人称混为一谈。本文就人称问题加以分析讨论,以便与关心这一问题的同仁交换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语法人称 第二人称 界定
下载PDF
再造乌托邦──谈《无风之树》的叙述人称特色 被引量:2
8
作者 罗慧敏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7-51,共5页
《无风之树》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还是对生命现象的体悟与思考,或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都堪称精品。而其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其引人注目,小说来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从而形成了两种叙事形... 《无风之树》无论是对人性的挖掘与表现,还是对生命现象的体悟与思考,或就艺术表现技巧而言,都堪称精品。而其中叙事人称的设置尤其引人注目,小说来用了两种叙事人称的交替:第一人称(我)与第三人称(他),从而形成了两种叙事形态。“我”承担了十二个人物角色,“他”承担了一个人物角色,而十二个第一人称(我)与一个第三人称(他)又处处显示出“触目惊心”的对立。在中国当代小说中,类似李锐这样设置如此众多叙述者的文本是极为罕见的,李锐以自己这种个性化的书写方式使得《无风之树》在当代文坛上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风之树》 叙述人称 庙堂历史意识 民间历史意识 历史叙述 叙事距离 文学评论 小说 李锐
下载PDF
《孔乙己》的叙述人称、叙事结构和内在情感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生滨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24,共7页
十三四岁从初中课本上读《孔乙己》,因为父亲的遭遇和落魄,充满了悲愤,极度地厌恶孔乙己。中年过来,在悲凉的叙事里读出了含着悲苦的温润的泪水。这种情愫的产生是因为在逐渐理解孔乙己悲苦的同时却也开始体会到鲁迅内心里对孔乙己爱恨... 十三四岁从初中课本上读《孔乙己》,因为父亲的遭遇和落魄,充满了悲愤,极度地厌恶孔乙己。中年过来,在悲凉的叙事里读出了含着悲苦的温润的泪水。这种情愫的产生是因为在逐渐理解孔乙己悲苦的同时却也开始体会到鲁迅内心里对孔乙己爱恨之间的同情和尊敬。在最新的阅读中发现《孔乙己》从容叙事的深层还包含了同样作为"读书人"的生存焦虑,甚至说是生存的内心恐惧。突然明白,一个成熟的叙事文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乙己》 叙事结构 叙述人称 内在情感 生存焦虑 叙事文本 读书人 悲苦
下载PDF
《上帝的玩笑》中的叙述人称
10
作者 周之南 常梅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71-173,共3页
《上帝的玩笑》是以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物叙述的第一个特征是,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是合二为一的。第二个特征是其对叙述者主观性的影响。它可使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这种叙述展示出叙述者的所思、... 《上帝的玩笑》是以第一人称、一般现在时进行叙述的。第一人物叙述的第一个特征是,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是合二为一的。第二个特征是其对叙述者主观性的影响。它可使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现。这种叙述展示出叙述者的所思、所想、所为,使读者可以接触到主人公、叙述者,同时又是小说家的思想和情感。这部小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叙事角度的独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叙述 女性主义
下载PDF
小说视点与叙述人称——以伊索寓言《蚂蚁和蚱蜢》为例
11
作者 李桂馥 卢卉艳 《艺术广角》 2011年第1期79-80,71,共3页
小说所选择的视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其材料的内涵。作者运用视点应注重小说的连贯性与整一性,充分阐释人物的内心,向读者报告他们的思想和感受。通过对《蚂蚁和蚱蜢》所采用的四个视点以及叙述人称的变化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赏析小... 小说所选择的视点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展示其材料的内涵。作者运用视点应注重小说的连贯性与整一性,充分阐释人物的内心,向读者报告他们的思想和感受。通过对《蚂蚁和蚱蜢》所采用的四个视点以及叙述人称的变化的论述,为人们提供了赏析小说的统摄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知视点 有限的视点 第一人称视点 客观视点 叙述人称
下载PDF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 被引量:1
12
作者 欧阳明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4期124-129,共6页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欧阳明在我国写作理论相对停滞难前的状态下,叙述人称研究同样处在难以突破的稳定状态。然而,伴随近年叙述学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展开,其稳定的伪装已被撕破。经由叙述视角的横冲直撞,叙述人称的涵义开始模糊,叙... 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欧阳明在我国写作理论相对停滞难前的状态下,叙述人称研究同样处在难以突破的稳定状态。然而,伴随近年叙述学研究在我国的兴起与展开,其稳定的伪装已被撕破。经由叙述视角的横冲直撞,叙述人称的涵义开始模糊,叙述人称的理论研究出现新的动向,但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第二人称叙述 人称叙述 叙述 “看”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 叙述对象
下载PDF
叙述人称问题新解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萍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5期58-61,共4页
叙述人称问题新解余萍华叙述的人称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持。争论的焦点有二:一是什么是叙述人称即叙述人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问题,另一个是有没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在众多的争论的意见中,较有代表性的是“... 叙述人称问题新解余萍华叙述的人称问题,是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所持。争论的焦点有二:一是什么是叙述人称即叙述人称的概念内涵和外延问题,另一个是有没有第二人称的问题。在众多的争论的意见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地位派”和“称谓派”的意见。孙移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第二人称 交际对象 当事人 交际关系 文本 第三人 人称变换 交际活动 叙述
下载PDF
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功能分析
14
作者 苏杭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83-86,共4页
对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功能分析有助于揭示和解读小说文本的深层意义。汲取叙事学和文体学对叙述人称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考察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功能,认为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不仅具有系统功能语法提出的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 对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功能分析有助于揭示和解读小说文本的深层意义。汲取叙事学和文体学对叙述人称的研究成果,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内考察小说中叙述人称的功能,认为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不仅具有系统功能语法提出的三大语言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还具有区分叙述视角、体现小说文体特征的文体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 语篇功能 文体功能
下载PDF
当下小说叙述人称研究之弊
15
作者 尹航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 2007年第4期98-101,共4页
"叙述人称"是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前理论界普遍坚持"立足点说",从叙述者与故事世界诸元素的空间关系出发,将"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立存... "叙述人称"是小说叙事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当前理论界普遍坚持"立足点说",从叙述者与故事世界诸元素的空间关系出发,将"叙述人称"划分为第一人称叙述与第三人称叙述两大类型,否定第二人称叙述的独立存在性和独特的审美价值。该文对"立足点说"进行反思,指出该理论本身存在的矛盾与偏误,并揭示了造成弊病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出了叙述人称研究范式转换的呼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立足点说 结构主义研究范式 范式转换
下载PDF
试论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在写作中的妙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郭桂红 《中学语文》 2022年第13期44-47,共4页
叙述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叙述的能力?“叙述角度”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充分运用叙述角度中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紧密融合、泾渭分明等关系,... 叙述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述方法,也是文学创作最基本的方式。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叙述的能力?“叙述角度”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充分运用叙述角度中的“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各自的作用以及两者紧密融合、泾渭分明等关系,可以改变学生作品叙述缺乏生命力的现象,改变叙述能力停滞不前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 紧密融合 泾渭分明 反作用
下载PDF
系统探讨叙述人称问题
17
作者 倪敏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98-102,共5页
叙述人称问题长期争而未决,笔者拟通过系统探讨,对此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和划分。纵观以往人们对叙述人称的研究,多属单侧面的。这样即使研究得再深再透,也只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叙述人称的部分内涵,而绝非全部。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主张将叙... 叙述人称问题长期争而未决,笔者拟通过系统探讨,对此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和划分。纵观以往人们对叙述人称的研究,多属单侧面的。这样即使研究得再深再透,也只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叙述人称的部分内涵,而绝非全部。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主张将叙述人称作为一个系统来加以探讨。所谓叙述人称,从形式上看,它是作者对被叙述者的称谓问题;实际上,它是以作者对被叙述者的称谓为标志的叙述方法问题。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它标志着主要被叙述经历之所属(即主要被叙述经历属于“作者”,还是“特定读者”,或“作者”、“特定读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 第二人称 叙述人称 三分法 写作教程 确指性 第一人称代词 叙述 客观存在 文章学
下载PDF
叙述人称之质疑与探源
18
作者 张海滨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1期118-120,共3页
叙述人称问题,看来似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近来却成了说不清的问题,各家各派,说法不一。目前出版的几种写作教本中,解释就有好几种,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不是坏事,它正有利于解决“叙述人称”这个人人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本文将... 叙述人称问题,看来似不成问题的问题,但近来却成了说不清的问题,各家各派,说法不一。目前出版的几种写作教本中,解释就有好几种,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不是坏事,它正有利于解决“叙述人称”这个人人知其然而又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以下两点展开:“叙述人称”的提法并不科学;“叙述人称”究竟指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不知其所以然 文章作法 太史公 史传 现代汉语语法 稗记 第一人称叙述 中心人物 名词概念
下载PDF
用逻辑知识解叙述人称的难题
19
作者 朱庆华 《丽水学院学报》 1988年第Z1期81-83,47,共4页
叙述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说起来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令人苦恼的是,长期以来,关于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法的问题,人们总还是有些纠缠不清,一直存在着争论,以致于虽然绝大多数书上讲到叙述人称时,只肯定了第一人称叙述法及第三人称... 叙述是写文章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说起来人们并不陌生,然而,令人苦恼的是,长期以来,关于有没有第二人称叙述法的问题,人们总还是有些纠缠不清,一直存在着争论,以致于虽然绝大多数书上讲到叙述人称时,只肯定了第一人称叙述法及第三人称叙述法的存在,否定了第二人称叙述法的存在性,但在讲完了第一人叙称述法及第三人称叙述法后,不得不化或详或略的笔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第三人称叙述 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 逻辑知识 第二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 令人 文中 第三人称代词
下载PDF
关于叙述人称问题的思考
20
作者 赵国权 郑文富 《佳木斯师专学报》 1995年第3期61-63,共3页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 关于叙述人称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议.在写作教学中,讲到叙述就要涉及这个问题,我也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一个叙述结构由作家、叙述对象和读者三个因素构成.作家在叙述事件时,可以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也可以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不会有第三种身份.如果作家是以故事中人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一人称叙述的;如果作家只是以客观叙述者的身份面对读者的,这样的作品是第三人称叙述的.而一个事件中的人物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参与者,一类是旁观者.而无论作家以哪一种身份在叙述对象中出现,这部作品都是第一人称叙述的.有的论者认为,“‘人称’问题,原本就是一个叙述‘称谓’问题”,并以此确定了“第二人称叙述”的存在,其实是混淆了叙述人称与人称代词这两个概念.在语言学中,“我”是说话人,“你”是听话人,“他”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一方.从这个角度来讲,事件是作家讲给读者听的,读者是听话人,第二人称指代的应该是读者,而一般说来,作品中的“你”不会是读者,而是叙述对象,“你”的故事是给读者看的,那么辨析叙述人称时,考虑的仍然是作家的身份.有的论者还混淆了作家的立足点和人称代词的区别,以为第一人称叙述是作家站在“我”的立足点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人称 叙述对象 人称代词 作家创作 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结构 人称叙述 写作教学 作品 客观叙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