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二人转:奇特的叙述体戏剧
被引量:1
- 1
-
-
作者
杨朴
李艳荣
-
出处
《戏剧文学》
1998年第11期35-40,共6页
-
文摘
叙述体戏剧二人转是一种特别罕见的叙述性戏剧,这种叙述性使它与一切戏剧区别开来,而显示出自己艺术方式的独特形式和意味。几乎所有的戏剧的艺术假定性都是角色化的,叙述人是看不见的,叙述人隐藏在角色的背后,虽然是他在导演着角色的表演,但观众却只看见人物的活动而看不见叙述人。
-
关键词
二人转
叙述体戏
叙述人
戏剧性
叙述性
叙述方式
人物角色
艺术假定性
角色化
艺术方式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叙述体戏剧观的缺陷和意义
- 2
-
-
作者
赵耀民
-
出处
《戏剧艺术》
1983年第1期145-151,共7页
-
文摘
引言——由误解而引起在世界文艺史上,伟大的、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家、艺术家常常不为同时代人所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影响和贡献,往往要通过他们身后的一代人乃至几代人才表现出来。然而布莱希特是一个例外。他的思想和实践,还在他在世时,便开始赢得广泛的赞赏和支持。在他去世后不久,也就是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的声誉达到了高潮,各国戏剧界几乎都程度不同地掀起了“布莱希特热”。历史上很少有人象布莱希特那样幸运的。
-
关键词
布莱希特
戏剧观
亚理士多德
戏剧理论
传统戏剧
观众
叙述体戏
感情共鸣
理论与实践
戏剧性戏剧
-
分类号
J80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布莱希特叙述剧的叙述方法
- 3
-
-
作者
刘敏
-
机构
北京大学
-
出处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32-35,共4页
-
基金
1996年国家哲学
社会科学基金
-
文摘
布莱希特认为,西方传统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戏剧性情节结构与体验派表演方法不能广泛而全面地反映现代生活,并使观众陷入盲目的感情共鸣,丧失理性的思考,因而他提出了自己的“叙述剧”理论并运用于创作实践中。他所强调的是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其理论核心是“间离效果”或“陌生化效果”。不过布莱希特的叙述剧是辩证的,在以叙述性情节结构为主,运用蒙太奇等叙述方法的同时并不排斥戏剧性,在主张感情间离的同时并不完全反对感情共鸣,因此他后来又称自己的戏剧为“辩证剧”
-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
戏剧性戏剧
叙述体戏
剧
间离效果
陌生化效果
蒙太奇
辩证剧
-
分类号
I106.3
[文学—世界文学]
-
-
题名话剧:哲学意识的觉醒和强化
- 4
-
-
作者
聂海风
-
出处
《文艺争鸣》
1987年第4期74-77,共4页
-
文摘
在开放、改革的历史潮流推动下,“文化反思”成为整个文艺创作和评论特别关注的问题。而文化反思的目标所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理论思维最高形式的哲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指引方向、开拓道路的作用,而话剧艺术亦有其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近几年来话剧文化水平的提高,其营养不独来自话剧界之内,也来自话剧界和文艺界之外,诸如心理学界、历史学界。
-
关键词
话剧舞台
话剧艺术
荒诞派戏剧
布莱希特
戏剧家
观众
叙述体戏
戏剧观念
间离
文艺界
-
分类号
I0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独树一帜的布莱希特
- 5
-
-
作者
从容
-
出处
《广东艺术》
2007年第4期24-25,共2页
-
文摘
布莱希特是20世纪产生的、划时代的一位戏剧家。他一生道路充满坎坷。他在资本主义世界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
关键词
布莱希特
戏剧家
戏剧美学
马克思主义
观众
资本主义
辩证法
人民性
间离效果
叙述体戏
-
分类号
K835.16
[历史地理—历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