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余华小说中记忆叙述的时空观念——以《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为例
1
作者 贾涛博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83-86,共4页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从余华小说中较为代表性的"记忆"主题出发,对传统小说中记忆叙述的时空观念变化与突破,将时间的错位、重组与空间的流动、杂糅奇异组合,探究小说写作中关于时空的哲学真谛,将空间碎片与时间含混纳入到小...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从余华小说中较为代表性的"记忆"主题出发,对传统小说中记忆叙述的时空观念变化与突破,将时间的错位、重组与空间的流动、杂糅奇异组合,探究小说写作中关于时空的哲学真谛,将空间碎片与时间含混纳入到小说记忆叙述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记忆叙述 时间 空间
下载PDF
文学、历史、记忆的话语基础与阐释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济永 蒋必成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5-174,共10页
文学与历史、记忆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目前欧美学界和中国大陆学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这三者关系的话语基础缺乏追问,二是常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心理学)记忆、文学记忆等概念混用。将历史、文学、记忆三者关系... 文学与历史、记忆的关系一直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目前欧美学界和中国大陆学界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这三者关系的话语基础缺乏追问,二是常将文化记忆、历史记忆、(心理学)记忆、文学记忆等概念混用。将历史、文学、记忆三者关系的讨论放在记忆叙述层面上,一方面解决了探讨这三者关系的话语基础问题,另一方面为确立以自传、他人历史和虚构性三类文本奠定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学、历史、记忆的方法论和阐释原则:自传类作品、文学叙述与记忆叙述具有同一性,它们不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与历史叙述构成一种隐喻、象征关系;他人历史类作品,历史叙述与记忆叙述具有同一性,那些超出历史记忆的叙述则是文学性存在之表现;虚构类作品,文学叙述不仅与历史事实构成隐喻、象征关系,还与历史叙述、记忆叙述也构成文化上的隐喻和象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叙述 话语基础 阐释 路径
下载PDF
《爵士乐》中的“创伤重演”和“创伤消解”
3
作者 唐小霞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42-47,共6页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来看,《爵士乐》中非裔美国人的内心无不潜藏着带有种族迫害印痕的、难以言说的个体和集体创伤记忆,而创伤的延宕性和强迫重复性,使得这些受创者在后奴隶制年代仍然深受"创伤重演"的折磨。小说通过相互叙述... 从创伤理论的视角来看,《爵士乐》中非裔美国人的内心无不潜藏着带有种族迫害印痕的、难以言说的个体和集体创伤记忆,而创伤的延宕性和强迫重复性,使得这些受创者在后奴隶制年代仍然深受"创伤重演"的折磨。小说通过相互叙述与见证,将"创伤记忆"转变为"叙述记忆"黑人群体回忆并重构了种族创伤史,最终实现了"创伤消解"和黑人社区凝聚力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爵士乐》 “创伤重演” “创伤消解” “创伤记忆 叙述记忆
下载PDF
战争叙事与文学翻译:石川达三《活着的士兵》在中国的传播
4
作者 邹双双 《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 CSSCI 2022年第3期4-14,139,共12页
石川达三在南京、上海随军采访后写下的《活着的士兵》,揭露了日军进攻南京前后的种种暴行,是对南京沦陷的一种文学再现。该作品在日本遭禁,但迅速由张十方、夏衍、白木译至中国,数年间多次发行,被视作足以激励中国军民抗战的一部作品... 石川达三在南京、上海随军采访后写下的《活着的士兵》,揭露了日军进攻南京前后的种种暴行,是对南京沦陷的一种文学再现。该作品在日本遭禁,但迅速由张十方、夏衍、白木译至中国,数年间多次发行,被视作足以激励中国军民抗战的一部作品。改革开放以后,在战争历史记忆遭遇遗忘、扭曲和日本政府逃避战争责任的时代背景下,《活着的士兵》再度被译出。该书的中译本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不同社会意义,并满足社会需求,其翻译、出版历程彰显出译者及出版机构在抗战时期及和平年代勇担社会责任的可贵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着的士兵》 南京暴行 翻译 战争记忆叙述
下载PDF
文本编织中的历史空间记忆——托马斯·霍利曼的小说《四十朵玫瑰》
5
作者 范捷平 《德语人文研究》 2014年第1期1-6,共6页
文学书写具有历史记忆功能,故事叙述与历史记忆相关,文学记忆三大要素即记忆储存、记忆传播和记忆暗示。本文以当代瑞士文学作品《四十朵玫瑰》为例,对家族史文学文本的历史空间记忆、社会文化反思和记忆叙述手法作出分析。
关键词 集体记忆 文化记忆 叙述记忆 文化空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