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力叠加区回采巷道围岩破碎机理及支护技术研究
1
作者 冯亮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4年第4期70-72,共3页
王坪煤矿8306工作面回采至460~500 m区段时,因受应力叠加破坏影响,回风顺槽煤柱侧巷帮出现严重破碎、垮落现象,导致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工作面尾端头支架移架困难、支架载荷变大。基于此,王坪煤矿分析了围岩破碎机理,并提出了“柔性卸压... 王坪煤矿8306工作面回采至460~500 m区段时,因受应力叠加破坏影响,回风顺槽煤柱侧巷帮出现严重破碎、垮落现象,导致巷道围岩变形量大,工作面尾端头支架移架困难、支架载荷变大。基于此,王坪煤矿分析了围岩破碎机理,并提出了“柔性卸压注浆支护+水力膨胀锚杆+L型钢棚”联合支护技术。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采取联合支护技术后,控制了回风顺槽应力区巷帮垮落现象,两帮收敛量减小至0.27 m,顶底板移近量减小至0.38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采巷道 应力叠加区 煤岩破碎机理 联合支护
下载PDF
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应力叠加区消突技术应用
2
作者 吴超 王双龙 王智育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18年第5期53-54,共2页
卧龙湖煤矿北翼采区主采8煤层为突出煤层,煤层松软且原始瓦斯含量大。在8104切眼临近与8104风巷贯通前20 m区域,受8103采空区、附近断层及巷道贯通应力影响,地应力突然增大,为矿井的防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威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通... 卧龙湖煤矿北翼采区主采8煤层为突出煤层,煤层松软且原始瓦斯含量大。在8104切眼临近与8104风巷贯通前20 m区域,受8103采空区、附近断层及巷道贯通应力影响,地应力突然增大,为矿井的防突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严重威胁了矿井的安全生产。通过在应力叠加区域改变消突方案,合理布置钻孔,有效地消除了工作面应力叠加区的突出危险性,为卧龙湖煤矿北翼采区巷道贯通前消除集中应力威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出煤层 断层 贯通 应力叠加区
下载PDF
河床下多层采空区叠加区域帷幕注浆充填技术
3
作者 张京泉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1-62,94,共3页
由于位于河床下的多层地表露头防水煤柱受地方煤矿盗采破坏,造成露头煤岩柱小于防水煤柱临界值。在总结历年帷幕注浆的基础上,研究应用河床下多层采空区叠加区域的注浆充填防塌技术和工艺。通过注浆充填技术对多层盗采采空区进行充填,... 由于位于河床下的多层地表露头防水煤柱受地方煤矿盗采破坏,造成露头煤岩柱小于防水煤柱临界值。在总结历年帷幕注浆的基础上,研究应用河床下多层采空区叠加区域的注浆充填防塌技术和工艺。通过注浆充填技术对多层盗采采空区进行充填,在老空区内形成一道帷幕挡水墙,同时加固老空区上覆岩层,有效防止河床上覆岩层的变形垮塌,防止河水溃入井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叠加盗采老空 注浆充填 扩散半径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过斜交区段煤柱开采矿压规律研究
4
作者 陶志勇 黄庆享 +4 位作者 范东林 陈苏社 王伦言 贺雁鹏 王庆雄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2,共7页
为了探究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开采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矿压规律,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30°、45°、60°和75°斜交角度的采动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工作面过不... 为了探究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开采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矿压规律,保障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1°、30°、45°、60°和75°斜交角度的采动应力演化特征,揭示了工作面过不同斜交角度煤柱的应力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根据过11°斜交煤柱矿压规律实测,工作面来压位置随煤壁与斜交煤柱叠加区而移动,在工作面中部压力最大,机尾次之,机头最小;工作面机尾过煤柱时应力集中最明显;中部过斜交煤柱时,随着斜交角的增大,超前煤壁峰值应力自30°以内为中部宽缓单峰,45°~75°为中部斜交区和机尾双峰,且机尾峰值较大;机尾最大超前应力峰值随斜交角的减小而增大,峰值越靠近机尾;斜交角超过45°时工作面中部出现应力峰值,表现为双峰,该研究可为类似工作面过斜交煤柱开采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近距离煤层 斜交煤柱 应力叠加区 不同斜交角度 矿压显现
下载PDF
Morh-Coulomb近接交叉隧道围岩塑形叠加区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贾宝新 姜明 +1 位作者 赵培 贾志波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2-97,共6页
为定量确定交叉隧道相邻硐室塑性叠加区域半径,并分析其对交叉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工程力学中应用最广的Morh-Coulomb强度准则为依据,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在上下隧道小净距影响下的塑性区范围及其相应解析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近接... 为定量确定交叉隧道相邻硐室塑性叠加区域半径,并分析其对交叉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以工程力学中应用最广的Morh-Coulomb强度准则为依据,经理论推导,得到了在上下隧道小净距影响下的塑性区范围及其相应解析解。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近接围岩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交叉隧道塑性区叠加半径大小与内聚力、支护抗力、内摩擦角、原岩应力、近接距离等因素相关。通过Morh-Coulomb强度方程计算出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对照,结果相吻合,表明本文提出的塑性区计算公式能较好地反映出交叉隧道围岩的稳定性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围岩稳定 Morh-Coulomb准则 交叉隧道 小净距 塑性叠加区
原文传递
多区叠加视域下福建自贸区高质量发展对台特色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朱虹 祝捷 《科技经济市场》 2019年第6期115-117,共3页
福建省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改革积极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还特别对福建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在肯定融合发展... 福建省在"十三五"期间积极改革积极先行先试,取得了积极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还特别对福建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本文在肯定融合发展是福建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契机的基础上,梳理福建省在两岸融合发展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建议从"平台作用""辐射作用""比较优势""特色路径"以及"各区联动"等五个方向进行探索,发挥"多区叠加的多角度培育""高质量发展的镜鉴作用""现有创新实践的功效全面发挥"等层面,分阶段实现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 高质量发展 对台特色
下载PDF
用好用足用活多区叠加的先行先试政策 进一步加快福建经济社会发展 被引量:3
7
作者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黄端 +4 位作者 刘林思 林坚强 陈素颖 郑林岚 吴金平 《发展研究》 2019年第10期19-29,共11页
2011年11月至今,中央先后出台涉及支持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八个区域性先行先试政策,这些先行先试政策大大促进了福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进新福建建设的有力支撑。“八区”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停留在战略定位层面上... 2011年11月至今,中央先后出台涉及支持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八个区域性先行先试政策,这些先行先试政策大大促进了福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进新福建建设的有力支撑。“八区”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有的停留在战略定位层面上,兑现少,有的较为原则,缺乏实施细则,有的政策存在进一步拓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通过对这些先行先试的政策效应及存在问题的梳理分析,提出积极向上争取未到位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八区”政策、发挥多区叠加政策效应促进全省“八区”内外联动发展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 先行先试 福建发展
下载PDF
五区叠加背景下人才需求与创业教育对接研究
8
作者 钟冬明 郗永勤 《高教学刊》 2018年第24期45-47,共3页
发挥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实现三海跨越、完成五个新区的历史任务的关键是人才优先发展。本项目通过研究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和五个新区的产业规划,提炼出自贸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与创业教... 发挥五区叠加的政策优势,实现三海跨越、完成五个新区的历史任务的关键是人才优先发展。本项目通过研究福建省十三五规划和五个新区的产业规划,提炼出自贸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创新型人才需求与创业教育的对接内容,为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计划提供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 创业教育 创新人才
下载PDF
发挥闽都文化作用,服务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基于“五区叠加”背景下的闽都文化研究
9
作者 王坚 《闽江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18-24,共7页
滨海新城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福州新区的核心引擎、未来福州城市建设的样板,对于发挥"五区叠加"政策优势,实现福州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闽都文化是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的灵魂,是滨海新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滨海... 滨海新城是福州城市发展的主攻方向、福州新区的核心引擎、未来福州城市建设的样板,对于发挥"五区叠加"政策优势,实现福州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闽都文化是滨海新城开发建设的灵魂,是滨海新城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滨海新城文化所具有的坚贞不屈、敢闯敢拼、兴教重智、普济众生、开先包容的精神特质,是推动滨海新城建设的文化支撑和重要动力。进一步发挥闽都文化作用,推动滨海新城开发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提炼滨海新城精神,加强滨海新城闽都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弘扬,突出"海丝"特色、打造文化名片,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以"人才高地"打造"创新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新城 闽都文化 “五叠加
下载PDF
沁水南部柿庄南区块3号煤层现今地应力特征及其与渗透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倪冬 王延斌 +2 位作者 韩文龙 张崇瑞 王力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8-75,共8页
为了研究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3号煤层地应力特征,揭示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根据研究区3号煤层形成后的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划分出煤层褶皱不同部位叠加区,采用水压致裂法和声波测井互相印证法计算出煤储层地应力,应用实测和地质强度指... 为了研究沁水盆地柿庄南区块3号煤层地应力特征,揭示地应力对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根据研究区3号煤层形成后的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划分出煤层褶皱不同部位叠加区,采用水压致裂法和声波测井互相印证法计算出煤储层地应力,应用实测和地质强度指标(geological strength index,GSI)相结合的方法得出煤储层渗透率,对煤层现今地应力与埋深的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查明了地应力随埋深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地应力对煤储层渗透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煤层地应力随埋深增加呈线性增大;在700 m以浅地区,σV>σH>σh,现今地应力状态为大地静力场; 700~900 m,σH≈σV≈σh,为准静水压力场; 900 m以深,σH>σV>σh,最大水平主应力起主导作用,具有大地动力场特征。对于同一构造部位,煤储层地应力与埋深相关性较好,呈负指数关系;不考虑多期构造叠加时,应力差与渗透率关系不明显,考虑构造分期后,同一叠加区其应力差与渗透率符合指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柿庄南 煤层地应力 渗透率 水力压裂 构造叠加区 煤层气
下载PDF
美国区划发展及对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保护的借鉴
11
作者 林荟 《绿色科技》 2011年第4期137-139,共3页
通过对美国部分典型城市的区划发展历程的概括以及区划法令的解读,概括出美国区划在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保护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城市建设的实际,探寻我国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保护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 公共开放空间保护 特殊目的 叠加区
下载PDF
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时-空结构及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松柏 《华南地质与矿产》 CAS 1998年第2期32-38,共7页
通过对若干大型-超大型典型矿床的研究提出:矿床均形成于成矿要素时-空突变叠加区(带),不同成矿期形成的构造-热源-建造-流体成矿要素子系统突变叠加区的叠加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对该类矿床的预测实际上就是不同成矿期形... 通过对若干大型-超大型典型矿床的研究提出:矿床均形成于成矿要素时-空突变叠加区(带),不同成矿期形成的构造-热源-建造-流体成矿要素子系统突变叠加区的叠加是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对该类矿床的预测实际上就是不同成矿期形成的四元(构造,热源,建造,流体)成矿要素子系统突变叠加结构区(带)叠加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要素 成矿预测 时-空突变叠加区 成矿作用 矿床成因 构造 成矿流体
下载PDF
平面P波入射半无限介质内运动空间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卫平 周宜红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80-86,共7页
针对地震动空间差异问题,采用波动力学与叠加原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动的空间特征。分别以平面P波在半无限介质内垂直和倾斜入射为例,研究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的质点运动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以地震波形成质点运动的叠加模式为... 针对地震动空间差异问题,采用波动力学与叠加原理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震动的空间特征。分别以平面P波在半无限介质内垂直和倾斜入射为例,研究入射波和反射波叠加形成的质点运动空间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以地震波形成质点运动的叠加模式为依据,半无限介质可划分为叠加区和分离区。在叠加区,入射波和反射波由于地震波组合效应对质点运动的持时、峰值以及时程形状产生影响;在分离区,入射波和反射波对质点运动的贡献在时域表现分离特征。地震波叠加模式引起的地震动空间差异较明显,研究地震波叠加模式对地震动空间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P波 垂直入射 倾斜入射 运动空间特征 叠加区 分离
下载PDF
深圳经济特区四十年“四区叠加”的历史逻辑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10
14
作者 罗清和 张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40,共9页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40周年纪念日。40年来,深圳历经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功能定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突破口--"窗口和试验田"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建立社会... 2020年8月26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创办40周年纪念日。40年来,深圳历经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先行示范区,功能定位由改革开放初期的突破口--"窗口和试验田"到20世纪90年代全国改革开放的标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标杆城市,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逻辑。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目的是为了突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探寻有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是在全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建立的,其目的是对经济特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在全球化经济竞争中主动展开的一场攻守兼备的试验,可谓经济特区的"升级版"。目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立深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赋予深圳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继续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的历史使命。深圳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实践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路径与目标的演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经济特 自由贸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先行示范 “四叠加
原文传递
离子溅射的微区叠加原理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震遐 《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61-168,T002,共9页
荷能离子轰击固体表面在往使表面产生特定的结构,因而改变溅射总产额和微分产额。这些变化是由于表面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几种效应,例如弹离子入射角、形貌对发射粒子的屏蔽以及合金表面元素按微区局域富集等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文发展了... 荷能离子轰击固体表面在往使表面产生特定的结构,因而改变溅射总产额和微分产额。这些变化是由于表面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几种效应,例如弹离子入射角、形貌对发射粒子的屏蔽以及合金表面元素按微区局域富集等的影响而产生的,本文发展了一种考虑上述诸效应的理论方法,并详细讨论该方法在元素(Cd)和合金(Al_xsn_(100-x))靶实验微分产额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溅射 叠加原理 角分布
原文传递
邻空动压回采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志维 赵吉文 +1 位作者 秦文军 张彦董 《中国煤炭》 2022年第11期20-26,共7页
针对小纪汗煤矿11213工作面剩余段回采中邻空巷道动压显现强烈、围岩难以支护的难题,研究了邻空综采工作面采场矿压分布规律,通过分析相似矿井动压巷道治理案例,提出了支承压力叠加区概念及动压巷道“卸-支”围岩控制体系。该体系的关... 针对小纪汗煤矿11213工作面剩余段回采中邻空巷道动压显现强烈、围岩难以支护的难题,研究了邻空综采工作面采场矿压分布规律,通过分析相似矿井动压巷道治理案例,提出了支承压力叠加区概念及动压巷道“卸-支”围岩控制体系。该体系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提前释放动压区集中应力的钻孔卸压技术、加固巷道顶板的高预紧力桁架锚索支护技术和特殊地段的补强加固措施等。结合小纪汗煤矿已有支护经验和具体采矿地质条件,设计了11213综采面回采巷道动压防控支护方案,为邻空动压巷道围岩稳定及11213工作面剩余煤体的安全回采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空动压巷道 矿压分布规律 围岩稳定性 支承压力叠加区
下载PDF
发挥“多区叠加”优势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以福州市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兰绍清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9-204,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福州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等“多区叠加”是党中央、... 生态文明建设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福州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等“多区叠加”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福州区域新发展的有利战略机遇。以福州市为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在现有福州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基础上,对标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分析“多区叠加”优势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探索发挥“多区叠加”优势、在高质量赶超发展和新旧动能转化的社会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发展路径,协同推进区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 生态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 福州市
原文传递
Distribution of contact loads in crushed zone between tunnel boring machine disc cutter and rock 被引量:10
18
作者 SHI Yu-peng XIA Yi-min +2 位作者 TAN Qing ZHANG Yi-chao QIAO Shu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393-2403,共11页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unnel boring machines(TBMs)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ervice life of cutting tools,which is the result of contact loads in the crushed zone between cutter ring and rock.I...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tunnel boring machines(TBMs)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service life of cutting tools,which is the result of contact loads in the crushed zone between cutter ring and rock.In this paper,a series of rock breaking tests were conducted with a 216 mm diameter disc cutter and concrete samples.Based on the superposition principle,the distribution of contact loads between disc cutter and rock we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truncate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TSVD).The results show that both the peak value and the whole numer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radial strains on the cutter ring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penetration.Th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the contact loads show an approximate parabola going downwards,which indicates contact loads are more concentrated.The front non-loading area with a ratio from 1.8%to 5.4%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with the increase of penetration.However,the change of rear non-loading area is not obvious.It is believed that the conclusions have guidance for the study of rock breaking mechanism and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 disc cut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 cutter contact loads superposition principle non-loading area
下载PDF
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三角形斜交煤柱开采应力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庆雄 黄庆享 +4 位作者 范东林 贺雁鹏 陈苏社 王伦言 黄涛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5-294,共10页
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上覆三角形遗留煤柱开采,存在顶板局部来压强烈和区段煤柱应力集中导致的巷道大变形等问题,以寸草塔二矿31109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过三角形煤柱两次采动叠... 针对浅埋近距离煤层工作面过上覆三角形遗留煤柱开采,存在顶板局部来压强烈和区段煤柱应力集中导致的巷道大变形等问题,以寸草塔二矿31109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现场实测、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过三角形煤柱两次采动叠加应力的大小和范围的演化规律,揭示两次采动区段煤柱压力变化规律和相邻巷道破坏机理,明确巷道加强支护的范围和重点支护范围与时机。研究结果表明:上覆三角形斜交煤柱对其下方工作面煤层形成应力集中,最大应力位置位于斜交区段煤柱之下;当下煤层31206工作面开采后,31109区段煤柱应力上升为最大应力,应力峰值区位于与上覆斜交区段煤柱叠合区附近,峰值区宽度为240 m,对应该区域巷道变形破坏较明显。31109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在工作面煤壁与上覆斜交煤柱叠加区和工作面区段煤柱与上覆斜交煤柱叠加区存在应力峰值区,形成应力双峰;随着工作面推进,双峰应力不断升高,且煤壁应力峰值区逐步向区段煤柱方向移动,当工作面推进到区段煤柱叠加区时,双峰合并为更高的单峰应力;在工作面出斜交煤柱时区段煤柱应力达到最大,出煤柱叠加区后应力迅速减小;总体上,31109工作面开采后区段煤柱应力峰值区最大应力高56%,峰值区范围扩大50%。区段煤柱应力升高的机理是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三角形斜交煤柱尺寸不断减小,应力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当工作面推进到三角形煤柱端区时,斜交煤柱应力、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区段煤柱应力相互叠合,形成区段煤柱应力峰值区,在工作面出煤柱时(三角形煤柱尖端)形成应力核区,引起该区段煤柱变形和巷道破坏。据此,提出在31109工作面开采前,对应力峰值区和核区巷道进行锚索和注浆补强支护,现场工业性试验取得良好效果,保障了31109工作面过三角形斜交煤柱区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形斜交煤柱 浅埋煤层 斜交煤柱叠加区 段煤柱应力分布 应力峰值
原文传递
Inverse gaussian beam stack imaging in 3D crosswell seismic exploration of deviated wells and Its application
20
作者 Yang Fei-Long Zhao Chong +4 位作者 Wei Zheng-Rong Sun Hui Li Hui-Feng Zhao Chi Luo Hao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0年第5期629-638,899,共11页
In crosswell seismic exploration,the imaging section produced by migration based on a wave equation has a serious arc phenomenon at its edge and a small effective range because of geometrical restrictions.Another imag... In crosswell seismic exploration,the imaging section produced by migration based on a wave equation has a serious arc phenomenon at its edge and a small effective range because of geometrical restrictions.Another imaging section produced by the VSP-CDP stack imaging method employed with ray-tracing theory is amplitude-preserved.However,imaging 3D complex lithological structures accurately with this method is difficult.Therefore,this study proposes inverse Gaussian beam stack imaging in the 3D crosswell seismic exploration of deviated wells on the basis of Gaussian beam ray-tracing theory.By employing Gaussian beam ray-tracing theory in 3D crosswell seismic exploration,we analyzed the energy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 wave fields and their effective rays.In imaging,the single-channel seismic wave fi eld data in the common shot point gather are converted into multiple effective wave fields in the common reflection point gather by the inverse Gaussian beam.The process produces a large fold number of intensive reflection points.Selected from th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directions of the 2D measuring line,the wave fi elds of the eff ective reflection points in the same stack bin are projected onto the 2D measuring line,chosen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flection points,and stacked into an imaging section.The method is applied to X oilfi eld to identif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off shore gas cloud area.The results provided positive support for the inverse Gaussian beam stack imaging of 3D complex lithological structures and proved that technology is a powerful imaging tool for 3D crosswell seismic data proces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well seismic exploration Inverse Gaussian beam Fold number Stack imaging Gas cloud ar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