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期叠加盆地古隆起控油规律 被引量:83
1
作者 何登发 李德生 +1 位作者 童晓光 赵文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5-488,共14页
隆起是沉积盆地中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对于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及流体活动都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隆起具有多种成因机制,伸展、聚敛与走滑环境都可以形成隆起。随着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变化,各种动力机制的复合可以使不同初始成因... 隆起是沉积盆地中的大型正向构造单元,对于沉积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体系及流体活动都有较大的制约作用。隆起具有多种成因机制,伸展、聚敛与走滑环境都可以形成隆起。随着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变化,各种动力机制的复合可以使不同初始成因的隆起发生叠加,从而形成结构形态更加复杂的隆起。隆起的演化可以划分为形成期(或雏形期)、发展期、高峰期、继承期、改造期和消亡期6个基本阶段,而现今所见的隆起可能仅停留在某些阶段上。在含油气盆地中,隆起往往是重要的油气聚集场所。沉积期的隆起影响着生储盖组合的发育;成藏期的隆起制约着油气运聚;调整期的隆起影响着油气再分配;定位期的隆起决定着油气最终富集部位。沉积盆地大多为多期原型盆地叠加发育而成,多期叠合作用导致:古隆起多层系油气聚集;在叠加界面上形成了一套油气成藏组合;多期生、运、聚使古隆起油气聚集几率增大,易形成大型油气聚集带;多期次断裂复合可形成以断裂为主导的油气聚集带;后期成岩改造形成的"封闭层"将古隆起分割为多个含油气区间。古隆起轴部及其斜坡带分别形成了以背斜型和岩性-地层型为基础的大型油气聚集(区)带,油气藏具有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的复式含油气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盆地 古隆起 隆起旋回 成因机制 成藏条件 油气分布规律
下载PDF
中上扬子盆地叠加、改造类型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18
2
作者 倪新锋 陈洪德 +1 位作者 韦东晓 刘文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68-477,共10页
盆地的叠加、改造作用建设性或破坏性地影响了中上扬子叠合盆地不同构造阶段油气资源的形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从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的角度将盆地叠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间断覆盖型)以及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 盆地的叠加、改造作用建设性或破坏性地影响了中上扬子叠合盆地不同构造阶段油气资源的形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从盆地演化及生储盖组合的角度将盆地叠合关系分为覆盖型(连续覆盖型、间断覆盖型)以及非覆盖型(下组合保持型、上组合保持型)。不同的覆盖关系对烃类的生成、演化、运移、保存或破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盆地演化过程中多旋回构造运动所产生的隆起、坳陷、冲断、褶皱、块断、隆升以及热动力作用等多种方式导致的改造,均对古生代海相盆地油气成藏产生程度不同、利弊不一的影响。最后指出不同覆盖类型的盆地中,以连续覆盖型盆地的前景最为优越;具有间断覆盖特点的江汉南部的沉湖-土地堂复向斜,地质条件相对较为有利;下组合保持型地区也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远景;上组合保持型覆盖地区,其油气前景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对于那些由于大型推覆构造所形成的特殊覆盖关系中,下盘海相地层中的油气成藏和勘探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叠加类型 改造作用 成藏效应 油气勘探 中上扬子盆地
下载PDF
叠加改造型盆地油气勘探区带划分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方成名 梁宇生 闫相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78-1088,共11页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 合理的区带划分对含油气盆地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对具有多旋回演化与复杂成藏过程的中国中西部叠加改造型盆地的区带划分研究甚少,缺乏相对统一方案。基于区带的涵义及其外延,针对叠加改造型盆地具有多套组合、多期改造、多类含油气系统复合的特点,提出了以“原型控源、迭加控藏”为主线的划分思路、方法和流程。区带划分,需要从盆地整体研究出发,分析盆地建造—改造过程中原始成藏地质要素分布及其后续的油气生成、运移与聚集,明确盆地中不同成藏组合在迭加改造过程中的含油气系统类型及其分布,揭示每类含油气系统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并由此确定区带的类型及其边界。区带名称视含油气系统类型采用“(古)今构造单元+层系或组合+成藏主控因素”组合命名。区带划分方案对深化盆地油气富集规律认识,指导勘探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控源 迭加控藏 区带划分 叠加改造型盆地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沉积盆地发育的区域构造格局与演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何治亮 高山林 郑孟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7-240,共14页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 中国西北地区是不同地质时期多个全球性大地构造单元的组成部分,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构造特征,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古生代期间地壳增生、洋-陆转换、板块开-合旋回、晚二叠世以来盆地的叠加改造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远源效应等长期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研究表明,现今盆地多位于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过前震旦系不断增生作用所形成的陆块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塔中、塔北、塔东北地区基底可能以古元古界为主,而巴楚地区则以晋宁期的变质基底为主。准噶尔盆地前震旦纪存在多个独立发育的块体,古生代总体具有多岛洋的性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及邻区的诸多中小型盆地的基底主要为中元古代形成。敦煌盆地、北山地区众多中小型盆地坐落在中小地块或者古生代活动陆缘的岛弧之上。西北地区早古生代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但不同地区有不同表现方式。北疆地区至少存在寒武纪—早奥陶世、志留纪和泥盆纪3个主要时期的蛇绿岩,反映了在早、晚古生代各存在一定规模的洋盆。在不同带的早古生代洋盆具有不同的闭合时间。塔里木盆地周缘南天山洋、西昆仑洋及阿尔金、祁连、东昆仑、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洋盆的发育时间为寒武纪早期,经过了中、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早期洋盆的扩张,早奥陶世晚期构造应力场转为挤压体制。志留纪中晚期至早泥盆世,西北地区存在全区性的板块拼合与碰撞以及不同程度的变形变质过程。西北地区晚古生代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板块开-合旋回,天山全区、准噶尔南部、东西两侧分别进入碰撞后新的大规模的伸展阶段,均形成了有限洋盆,其时代略有差别,上、下石炭统之间可能存在构造转换。塔西南地区早石炭世伸展作用形成了晚古生代的西昆仑洋和陆缘裂陷盆地,中二叠世康西瓦—苏巴什洋盆向北侧俯冲消减,发生于中、晚二叠世之间的海西晚期构造运动是西北地区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一次构造运动。晚二叠世—新生代是西部地区构造格局大的调整与定型时期,在总体表现为多板块拼合后的宏观背景下,经历了多期幕式挤压与伸展交替的构造演化过程,并不是以往所简单认为的各种前陆盆地的组合,晚期均受到了青藏高原快速隆升所导致的远源碰撞作用的强烈改造。构造格局的差异性和演化的阶段性使西北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盆地发育和叠加组合方式差异很大,油气地质条件的明显不同,油气资源丰度差别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地区 区域构造格局 构造演化 盆地基底 板块开-合旋回 复合叠加盆地
下载PDF
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22
5
作者 王毓俊 田在艺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12,共6页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 ,在凹陷、凸起的各部...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 ,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 ,在凹陷、凸起的各部位 ,分布着大型油气聚集带。根据盆地历史演化、勘探程度差异性及油气发现的特点 ,对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在该地区应着重研究多勘探层系、勘探程度的差异性和地质理论的新进展 ,充分挖掘各探区内各单元的油气资源潜力 ,第三系深层、前第三系、滩海和浅海应是华北东部盆地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多旋回叠加盆地 多层系 油气藏 第三系深层 前第三系 滩海 浅海 勘探潜力
下载PDF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及其周边地区中-新生代成盆演化特征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锐锋 于福生 +5 位作者 刘喜恒 刘静 陈树光 吴晨林 王逸群 王盛亮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39-1150,共12页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 河套盆地经历40余年勘探,近期获得重大突破,吉华2X井和松5井高产油流证明临河坳陷内中-新生代层系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因此开展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研究,对分析沉积充填过程与圈闭形成条件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野外露头调查、岩心观察、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及构造演化阶段分析等综合研究认为:临河坳陷及周边地区中-新生代发育挤压、伸展、走滑和反转等多种构造变形样式,经历了挤压拗陷(早白垩世李三沟组沉积期)、拗-断转换(早白垩世固阳组沉积期)、隆升剥蚀(晚白垩世—古新世)、弱断陷(始新世—渐新世)、强烈断陷(中新世—上新世)和走滑改造(更新世—全新世)等多期构造演化阶段,盆地类型属于多旋回叠合盆地。建立了早期差异挤压、晚期差异伸展叠加盆地成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转构造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临河坳陷 叠加盆地 河套盆地
下载PDF
展望盆地模拟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渝昌 徐旭辉 +1 位作者 江兴歌 朱建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9-36,共8页
通过苏北溱潼凹陷、松南长岭凹陷及东海西湖凹陷的实践,因循盆地原型及其并列叠加关系的地质分析约束建模,采取地质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结合的模拟思想,运用多模块组合、多方案运行,进行盆地地质作用和油气响应关系的“TSM”盆地系... 通过苏北溱潼凹陷、松南长岭凹陷及东海西湖凹陷的实践,因循盆地原型及其并列叠加关系的地质分析约束建模,采取地质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结合的模拟思想,运用多模块组合、多方案运行,进行盆地地质作用和油气响应关系的“TSM”盆地系统模拟。目前,这一方法已在断-坳原型盆地叠加地质领域实现了断陷二维沉降过程的模拟,揭示了不同原型叠加导致地质作用的变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指示了油气运移的路径,预测了油气聚集的地带,发现了苏北的台南油田,并在松南的达尔罕反转构造获得相当经济产量。虽然“TSM”盆地系统模拟已经初步实现了面向实际,为油气勘探预测未知的决策服务,具有本质预测的功能。但只是“浅尝了一口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诸如挤榨前渊、走滑拉分和陆内坳陷等原型盆地模拟的研发,以及不同原型的叠加模拟更有待探索。尽管如此,“TSM”模拟已经探索到一条跨越已知到未知的鸿沟,它将成为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创新科技链环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盆地 盆地模拟 盆地叠加 反转构造
下载PDF
云南省鹤庆县小天井锰矿的地质特征及盆地控制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文佳 李志群 +2 位作者 梁秋原 陈明伟 邹云达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151-156,共6页
小天井锰矿是滇西地区最大的锰矿床,产于滇西上三叠统松桂组碎屑岩建造中,由氧化锰矿石和碳酸锰矿石组成,矿石成份较单一。碳和氧同位素的特征揭示了成矿物源的多来源及成矿的多阶段特征。稀土配分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鹤庆锰矿形成于... 小天井锰矿是滇西地区最大的锰矿床,产于滇西上三叠统松桂组碎屑岩建造中,由氧化锰矿石和碳酸锰矿石组成,矿石成份较单一。碳和氧同位素的特征揭示了成矿物源的多来源及成矿的多阶段特征。稀土配分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鹤庆锰矿形成于扬子地块西缘三叠纪诺利期盐源—丽江盆地中的丽江凹陷带之内的一个次级叠加盆地。盆地和成矿作用受控于同生断裂活动。建立了成矿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石成分 稀土配分 碳和氧同位素 叠加盆地 同生断裂 成矿模式 鹤庆小天井锰矿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周缘褶皱带形变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宋传春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4,111,共4页
准噶尔盆地作为大型复合叠加压扭型盆地,边界被南缘、西北缘和东北缘大型褶皱带所控制,整体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区域地震大剖面的构造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不同边界褶皱带的发育演化时期与形变特征的差异,其主形变期具有顺时... 准噶尔盆地作为大型复合叠加压扭型盆地,边界被南缘、西北缘和东北缘大型褶皱带所控制,整体研究程度相对较低。通过区域地震大剖面的构造解释,进一步明确了准噶尔盆地不同边界褶皱带的发育演化时期与形变特征的差异,其主形变期具有顺时针方向旋转特征。利用编制构造发育剖面的方法近似定量估算了盆地周缘褶皱带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挤压收缩量以及盆地中生代以来总的挤压收缩量,并分析了盆地周缘褶皱带形变与构造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褶皱带形变的地质作用对盆地构造特征、沉积旋回和油气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缘褶皱带 复合叠加压扭型盆地 构造演化 形变特征 构造幕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华北古生界原型-变形构造演化及其控油气作用 被引量:17
10
作者 周小进 倪春华 杨帆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79-794,共16页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 在"原型控源、变形控藏"思想的指导下,论述了华北古生界从盆地原型-变形改造的构造演化过程,以及盆地演化对古生界烃源岩分布及其油气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古生代盆地演化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洋-陆构造体制的转换,成盆主要集中在克拉通边缘;早古生代在克拉通边缘依次发育了被动边缘-活动边缘-碰撞边缘的盆地原型,寒武系-奥陶系烃源岩形成于拉张背景下的被动边缘盆地、坳拉槽和台内坳陷;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纪盆地主要受控于华北板缘的张裂作用,以及不同时期向克拉通内部产生的不同方向海侵,形成东、西差异的含煤层系和烃源条件。中、新生代成盆作用主要集中在克拉通内部,历经了4次重要的构造变格,总体呈现东西分区、南北分块的构造演化格局,在华北古生界之上并列叠加了挤、滑、张、沉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多种盆地原型,将古生界改造成块隆、块坳构造;受中、新生代差异的盆地叠加作用,华北古生界形成了持续生烃和具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期二次生烃的不同油气演化过程。渤海湾济阳坳陷、临清坳陷东部和南华北周口坳陷中东部处于上古生界二次生烃的有利区,是进一步寻找上古生界晚生晚成型油气藏的主要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原型 构造变格 盆地叠加 油气演化 古生界 华北
下载PDF
A migration imaging method using CGP stacked cylindrical waves 被引量:1
11
作者 Li Zishun Long Jiangnan Wu Qingli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6年第2期87-91,共5页
In view of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problem of thin sand reservoirs in the Songliao Bas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igration imaging method using CGP (common geophone point) stacked cylindrical waves. By this means... In view of the seismic exploration problem of thin sand reservoirs in the Songliao Basi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migration imaging method using CGP (common geophone point) stacked cylindrical waves. By this means, seismic data should be acquired from a midpoint shooting layout system with small shot-point spacing and small geophone interval. Using such seismic data, CGP gathers are first stacked to compose a cylindrical wave section. The cylindrical wave section is migrated and imaged by means of the ray path downward continuation of the down-going wave and the wave equation downward continuation of the upgoing wave. The results from the modeling analysis and the data processing of the TK8157 seismic line in the Songliao Basin shows that the proposed migration imaging method has higher seismic resolution and fidelity. Furthermore, the proposed method is proven to be more effective for discovering small sand bodies, small faults, stratigraphic pinch-outs,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gliao Basin CMP stack CGP stack and migration imaging
下载PDF
云南省鹤庆锰矿的矿床地球化学及其盆地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志群 梁秋原 刘文佳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225-228,共4页
鹤庆锰矿产于滇西上三叠统松桂组碎屑岩建造中,由氧化锰矿石和碳酸锰矿石组成,矿石成份较单一。碳和氧同位素的特征揭示了成矿物源的多来源及成矿的多阶段特征。稀土配分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鹤庆锰矿形成于扬子地块西缘三叠纪诺利期盐... 鹤庆锰矿产于滇西上三叠统松桂组碎屑岩建造中,由氧化锰矿石和碳酸锰矿石组成,矿石成份较单一。碳和氧同位素的特征揭示了成矿物源的多来源及成矿的多阶段特征。稀土配分模式属轻稀土富集型。鹤庆锰矿形成于扬子地块西缘三叠纪诺利期盐源一丽江盆地中的丽江凹陷带之内的一个次级叠加盆地。盆地和成矿作用受控于同生断裂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庆锰矿 矿石成分 稀土配分 碳和氧同位素 叠加盆地 同生断裂
原文传递
Analysis on forming conditions of deep marine reservoirs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belts in superimposed basins in China 被引量:13
13
作者 ZHAO WenZhi WANG ZeCheng ZHANG ShuiChang WANG HongJu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7年第A01期12-27,共16页
By taking the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and Ordos Basin as examples, the conditions for deep marine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illu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listed below: late-stage superimposition style, burial history... By taking the Tarim Basin, Sichuan Basin and Ordos Basin as examples, the conditions for deep marine reservoir formation were illustrated in three aspects listed below: late-stage superimposition style, burial history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of the marine stratigraphic system. The burial history of marine source rock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e., type I, type II and type III, which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with present hydrocarbon phases in terms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petroleum-reservoir formation. Based on evolution history, the structural belts in the marine stratigraphic sequence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i.e. earlier normal fault-later fault-fold type, earlier uplift-later fault-fold type, earlier uplift-later flattened slope type, and earlier depression-later thrust type. In this paper, a successive gas generation model was proposed, and it was particularly pointed out that coupling of geothermal field annealing evolution and tectonic subsidence and late gas generation from dispersed liquid hydrocarbon in highly matured to over-matured source rocks are key factors for formation of marine petroleum reservoir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formation of high-grade reservoirs in deep marine system, covering early hydrocarbon injection, deep denudation and buried dolomitization, were summarized. It was finally concluded that three major structural belts, i.e. paleo-uplift belt characterized by composit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aleo-fault belt and high-energy sedimentary facies belt, were involved in marin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盆地 海洋形成 碳酸氢盐 深海地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