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策工具与政策主题叠加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演化分析
1
作者 叶光辉 宋孝英 谭启韬 《情报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0-79,89,共11页
【目的/意义】为明晰社会治理政策演化动因,揭示中央与地方政策执行差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构建了政策工具与政策主题叠加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演化分析框架。【方法/过程】首先统计政策发布时间及主体,明确社会治理政策外部特征;然后编... 【目的/意义】为明晰社会治理政策演化动因,揭示中央与地方政策执行差异,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构建了政策工具与政策主题叠加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演化分析框架。【方法/过程】首先统计政策发布时间及主体,明确社会治理政策外部特征;然后编码中央与地方政策文本,探究数据治理的影响以及中央与地方政策工具差异;而后采用LDA和BERT模型提取政策演化路径,揭示其内部演化规律;最后叠加政策工具和政策主题,进一步分析政策内容特征。【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当前社会治理政策工具以基础型为主,协同型、创新型工具使用不足,中央与地方政策工具结构亟需协调;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治理主体逐渐多元,治理模式日益科学,治理问题趋于复杂。【创新/局限】政策演化路径提取有限,有待进一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工具 主题演化 社会治理 数据治理 叠加视角
原文传递
言语行为理论下《梅西知道什么》的新异性和叠加叙述视角探究
2
作者 董晓慧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第3期50-51,共2页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异性和叠加叙述视角来剖析《梅西知道什么》,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亨利·詹姆斯想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方式不同,所看到的事物的层面和形态就不同,所理解和把握的事物和世界的状态就不同。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梅西知道什么》 新异性 叠加叙述视角
下载PDF
人物内视角叙事在微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张雷 《电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5-58,共4页
人物内视角叙事在近十年兴起的微纪录片中应用广泛。本文认为,选择人物内视角叙事,意味着在纪录片的语言叙述层面上,创作者近乎完全隐身,并将这一层面的话语权力大半移交给故事世界中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可采用历时性的视角流动... 人物内视角叙事在近十年兴起的微纪录片中应用广泛。本文认为,选择人物内视角叙事,意味着在纪录片的语言叙述层面上,创作者近乎完全隐身,并将这一层面的话语权力大半移交给故事世界中的人物。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可采用历时性的视角流动和共时性的视角叠加,通过不同视角的交错折射、交相辉映,达到复调共鸣、金声玉振的叙事效果,从而使微纪录片微而不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纪录片 人物内视角叙事 视角选择 视角流动 视角叠加
原文传递
一个“游魂”的“寄居叙事”——论莫言《生死疲劳》的叙事实验 被引量:5
4
作者 王西强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8-214,共7页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通过“视角叠加”创造了一种“寄居叙事者”。这种“寄居叙事”实验,脱胎于其早期拟人化的“动物视角”和“人”“物”叠加的“物视角”叙事,超越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异化”叙事和中国古典志怪小说的叙...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通过“视角叠加”创造了一种“寄居叙事者”。这种“寄居叙事”实验,脱胎于其早期拟人化的“动物视角”和“人”“物”叠加的“物视角”叙事,超越了以卡夫卡为代表的西方现代派“异化”叙事和中国古典志怪小说的叙事传统,又不同于当代影视艺术中的“穿越”叙事,颇为成功地拓展了叙事者的视域、知域和叙述能力。莫言通过“寄居叙事”的“视角叠加”所获得的叙事自由和叙事权力以及借此表达的现实关怀,是莫言小说艺术魅力的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生死疲劳》 视角叠加 寄居叙事
原文传递
直觉的叠合——童心之境与现代艺术空间构成的契机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丁可 《艺术教育》 2014年第1期34-35,共2页
童心之境是一种直接表达,是最直觉、最真挚地认知与把握世界。柏格森推崇的生命冲动与绵延,正与此相契合。受其影响,后印象派和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中可看出对生命原始性的崇拜,毕加索幼时对饼干箱的好奇与揣摩,转变为"立体主义&qu... 童心之境是一种直接表达,是最直觉、最真挚地认知与把握世界。柏格森推崇的生命冲动与绵延,正与此相契合。受其影响,后印象派和现代派艺术家的创作中可看出对生命原始性的崇拜,毕加索幼时对饼干箱的好奇与揣摩,转变为"立体主义"画作中几何概括的艺术形式,及多重视角的图像叠加;包豪斯的设计师们由儿童教具生发灵感,为现代设计新的形式构想提出了观念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直觉 纯粹几何 视角叠加 童心之境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