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方法和分类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3
1
作者 郑求根 吴冲龙 +1 位作者 王燮培 丁文龙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2-48,53,共8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分析的思路、流程和研究内容,强调在进行油气系统划分前,要对盆地的构造格架、沉降充填史、热过程以及盆地的构造单元、烃源岩发育的层段和范围、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特征,做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再在油气源对比的基础上对油气系统进行划分。鉴于叠合盆地存在多套烃源岩、多个生烃单元,断裂和不整合发育,认为叠合型油气系统的划分应以烃源岩+构造单元(生烃凹陷或洼陷及油气可能的运聚区域)为最主要依据,以烃源岩+构造单元+可靠程度来进行命名比较合适,也较为实用。叠合型油气系统分析要从静态地质要素分析和动态地质过程分析2个方面进行,静态地质要素包括有效的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输导层和圈闭,动态地质要素包括油气生成过程、储层演化过程、油气运移过程、圈闭形成过程、油气成藏过程等。各要素组合关系分析、油气系统保存作用分析、各油气系统叠合关系分析、勘探有利靶区及目标分析等都是叠合型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型盆地 油气系统 研究方法 划分 命名
下载PDF
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被引量:16
2
作者 周立宏 苏俊青 +5 位作者 董晓伟 史卜庆 孙志华 钱茂路 楼达 刘爱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30-339,共10页
基于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Termit盆地是早白垩世、古近纪2期断陷活动形成的裂谷型叠合盆地,发育1套广泛分布的... 基于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及沉积充填特征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尼日尔Termit裂谷型叠合盆地的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剖析,并探讨其油气富集主控因素。Termit盆地是早白垩世、古近纪2期断陷活动形成的裂谷型叠合盆地,发育1套广泛分布的上白垩统Yogou组海相烃源岩。古近系Sokor组1段和白垩系Yogou组2套储集层以石英砂岩为主,具有较好的孔渗特征,在古近系Sokor组2段区域盖层之下可形成多套有利储盖组合。断裂样式与油气运聚方式决定了构造带油气运聚模式,形成Araga地堑"Y"型油气侧向及垂向运聚模式、Dinga断阶"多阶型"油气垂向运聚模式和Fana转换带"复式"油气运聚模式。油气富集受裂谷盆地构造控制,即2期裂谷作用形成的断裂带控制油气的平面展布,晚期裂谷层序内的有利储盖组合控制油气垂向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尔 Termit盆地 裂谷叠合盆地 油气成藏特征 成藏主控因素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贝中次凹——残留型叠合小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成功案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冯志强 孙国昕 +1 位作者 蒙启安 冯子辉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51-563,共13页
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内的一个小型断陷,面积为260km2,主体勘探面积仅110km2,其下部为富含火山物质的残留断陷,上部为遭受严重剥蚀的断坳和坳陷。2005年以来,以残留型叠合断陷盆地勘探理念为指导,通过实施三维地震和不断深化地... 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内的一个小型断陷,面积为260km2,主体勘探面积仅110km2,其下部为富含火山物质的残留断陷,上部为遭受严重剥蚀的断坳和坳陷。2005年以来,以残留型叠合断陷盆地勘探理念为指导,通过实施三维地震和不断深化地质研究,在贝中次凹探明了5 000×104t级规模储量,成为小凹陷获得大发现的成功案例。贝中次凹勘探经验揭示,"残留"和"叠合"的特点可能是小凹陷富含油气的关键因素。"残留"意味着原始沉积时断陷规模有可能很大,与未遭受过剥蚀的小凹陷相比,残留凹陷通常有效烃源岩比例要大,油气资源丰度相对要高,而且,富含火山物质的残留断陷期储层易溶蚀形成次生孔隙;"叠合"意味着其上的断坳期地层可作为良好的区域盖层,多期不整合面和断裂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东北亚地区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其中发育众多的残留型叠合小断陷,贝中次凹勘探的成功预示着这些小断陷可能具有类似的油气成藏优势,是下一步实现勘探突破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留叠合盆地 残留断陷 叠合盆地 满凹含油 贝中次凹 海拉尔盆地 东北亚中生代裂谷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构造演化与古生界原生油气成藏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传圣 林会喜 +2 位作者 刘华 吴智平 刘广天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6-216,共11页
在对渤海湾盆地全区分布的200余条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盆地内所发育的构造样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作用、活动时期。区内主要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及复合等四大类若干小类构造样式,依据各类构造样式涉及的层位和构... 在对渤海湾盆地全区分布的200余条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盆地内所发育的构造样式及其所反映的构造作用、活动时期。区内主要发育了伸展、挤压、走滑及复合等四大类若干小类构造样式,依据各类构造样式涉及的层位和构造层的相互关系,反映出古生界经历了两大期挤压、两大期拉张或走滑,并有两期明显的反转。对20条贯穿全区的地震剖面进行平衡剖面分析表明,尽管盆地内不同构造区所经历的构造作用有所区别,但总体力学性质及发育时期与构造样式所反映的构造作用较为一致,表现为T3挤压、J1+2相对稳定、J3+K1拉张、K2挤压、E—Q拉张的特点,古生界残留与埋藏正是受中新生代不同区的差异演化控制。古生界原生油气藏解剖表明,对于经历多期构造变动改造的叠合型盆地,构造演化史控制的古生界在埋藏过程中能否大量晚期二次生烃是成藏的关键之一。在古生界具备有效烃源岩的前提下,具有中生代浅埋或弱剥、新生代深埋的正负反转构造组合过渡带是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有利成藏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多期叠合改造盆地 盆地构造演化 古生界 原生油气藏
下载PDF
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残留盆地油气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36
5
作者 叶舟 梁兴 +2 位作者 马力 张廷山 徐克定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23-548,共26页
强烈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使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原型盆地和前陆盆地被改造成冲断、剥蚀严重的燕山高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形成张裂断陷盆地叠置,最终使其成为具有由前白垩系挤压冲断体系和上白垩统—新近系伸展断-坳... 强烈的燕山期造山运动使下扬子独立地块海相原型盆地和前陆盆地被改造成冲断、剥蚀严重的燕山高原,晚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太平洋板块斜向俯冲形成张裂断陷盆地叠置,最终使其成为具有由前白垩系挤压冲断体系和上白垩统—新近系伸展断-坳陷体系组成双层结构的改造型残留叠合盆地。这既造成下扬子海相古生-中生界油气地质高复杂性,又造就了残存于晚期上白垩统—新近系断-坳陷盆地下伏的海相烃源岩“二次生烃”和晚期成藏优势。各个古近纪伸展断陷往往是独立的海相烃源含油气保存单元,古近-新近系区域盖层共同构筑的沉积重建型整体封闭保存体系和具晚期混源特色的海相有效烃源是海相含油气保存单元晚期成藏的基础,时空匹配的有效成藏组合是晚期成藏的必要条件。南黄海、苏北盆地是下扬子区沉积重建型整体封闭体系最好的构造单元,也是海相烃源晚期成藏的主要场所,印支和燕山运动不整合面上下、浦口组、泰州组和阜宁组一段是海相烃源古生中储或古生新储晚期成藏的主要层位,盐城、阜宁、海安、高邮、溱潼和黄桥—如皋断陷保存单位是首选勘探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残留叠合盆地 海相烃源岩 二次生烃 晚期成藏 勘探方向 下扬子区
下载PDF
甘青藏含油气区构造区划与含油气远景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恺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67-471,共5页
甘青藏含油气区面积约269.5×10~4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含油气区。在9个沉降带中分布着32个含油气盆地,总面积达159×10~4km^2。它们都是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叠合着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多套海相... 甘青藏含油气区面积约269.5×10~4km^2,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含油气区。在9个沉降带中分布着32个含油气盆地,总面积达159×10~4km^2。它们都是长期发展的叠合型含油气盆地,叠合着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多套海相、海陆交互相和陆相含油建造,并具备了多期非生物油气源的地质-构造条件。因本区自然地理条件非常恶劣,新构造运动十分强烈,以致目前其勘探程度很低,勘探效果也不理想。从四个方面对其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旨在引起同志们的争论和思考,以利于本区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青藏含油气区 构造区划 含油气远景 叠合型盆地 非生物油气源 油气保存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
下载PDF
酒泉盆地营尔凹陷构造演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曹哲 屈燕微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7年第6期48-49,共2页
以平衡剖面技术为理论依据,利用Move软件对营尔凹陷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恢复,编制该区构造发育剖面,恢复其构造演化史。营尔凹陷是酒泉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发育的一个次级断陷,目前其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拉张和新生代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断坳叠置... 以平衡剖面技术为理论依据,利用Move软件对营尔凹陷地震剖面进行构造恢复,编制该区构造发育剖面,恢复其构造演化史。营尔凹陷是酒泉盆地东部早白垩世发育的一个次级断陷,目前其主要表现为早白垩世拉张和新生代挤压作用下形成的断坳叠置型结构。本次主要研究营尔凹陷白垩纪至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其经历三个主要演化阶段,分别是早白垩世拉张断陷期(K_1),晚白垩世至古新世挤压隆升期(K_2-E_1),新生代挤压坳陷期(E_2-Q)。本区构造演化控制其成为断陷与坳陷叠合型盆地,控制长沙岭构造转换带的形成,并控制油气在该构造转换带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尔凹陷 平衡剖面 构造演化 构造恢复 叠合型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