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敦煌莫高窟窟顶四角叠涩图案
1
作者 李静 《美术大观》 2007年第2期28-29,共2页
  在南北朝这个战乱纷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佛教作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文化上,更为艺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这一时期,石窟艺术作为佛教美术异常活跃.大规模修建了很...   在南北朝这个战乱纷杂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佛教作为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文化上,更为艺术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这一时期,石窟艺术作为佛教美术异常活跃.大规模修建了很多寺院、石窟,其中,最具代表的石窟群--敦煌莫高窟保存较完整,资料最为丰富和系统,堪称"艺术博物馆".装饰图案更是精美绝伦,色彩丰富多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莫高窟 石窟 细部 忍冬纹 藤蔓 名胜古迹 图案 叠涩
下载PDF
莫高窟北朝石窟中的叠涩藻井
2
作者 祁晓庆 《美术大观》 2022年第8期27-33,共7页
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的洞窟顶部普遍采用一种内圆外方,且外围的方形呈45°旋转套叠的形式,称为“叠涩”。自隋代开始,洞窟藻井井心的图案不再限于内圆外方的简单结构,而代之以复杂的花卉图案,并且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西夏、元代。通... 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的洞窟顶部普遍采用一种内圆外方,且外围的方形呈45°旋转套叠的形式,称为“叠涩”。自隋代开始,洞窟藻井井心的图案不再限于内圆外方的简单结构,而代之以复杂的花卉图案,并且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西夏、元代。通过对新疆石窟、云冈石窟、巴米扬石窟和片治肯特、撒马尔罕等国内外多个石窟群及宫殿、房屋建筑的顶部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敦煌北朝石窟中的叠涩藻井应较多地受到中古中亚建筑艺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棋 叠涩 石窟 中亚 穹顶
下载PDF
克孜尔石窟第38窟叠涩壁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任皎 《新疆艺术(汉文)》 2022年第5期11-17,共7页
叠涩本是一个建筑学名词,是指用砖、石等建筑材料层层叠加起来的结构,或向外出檐,或内收成拱。叠涩有时候需要承托上方建筑的重量,有时候则只是单纯作为装饰。古代印度从佛塔到石窟的外立面,都可以看到层层堆叠出檐的叠涩装饰。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叠涩 建筑材料 外立面 建筑学 壁画研究 装饰
下载PDF
高原西藏叠涩古建筑独特考古遗迹的建筑属性、环境因素和宗教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John Vincent Bellezza 永保藏(译) 《青藏高原论坛》 2019年第3期62-77,共16页
本文研究了西藏一种独特的史前(公元七世纪前)和历史早期建筑(650~1000年),由全石叠涩建筑组成。青藏高原最高处的藏人在公元前一千年后期开始建造纪念性建筑和住宅,这些建筑以使用叠涩结构、跨接石和石衬板建造平顶为特点。历史和建筑... 本文研究了西藏一种独特的史前(公元七世纪前)和历史早期建筑(650~1000年),由全石叠涩建筑组成。青藏高原最高处的藏人在公元前一千年后期开始建造纪念性建筑和住宅,这些建筑以使用叠涩结构、跨接石和石衬板建造平顶为特点。历史和建筑数据显示,即使在吐蕃王朝时期(650~850年),仍在继续建造这些极其坚固的建筑。除代表了一些有史以来最大的叠涩建筑之外,这些建筑位于海拔高达5500米的地方,使其成为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永久住宅。西藏最高处的叠涩建筑在构思、设计、建造和使用上与佛教建筑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巨大的无窗建筑建在山顶或其他难以到达的地方,完全暴露在自然和天空之下,这里是世界上气候最恶劣的地方之一。许多建筑的半地下结构揭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神秘维度,这往往与它们的建造息息有关。西藏叠涩建筑以黑暗、易取暖、天花板低和房间小为特征,在本质上如同子宫,采用非对称设计,修建时会融入大量的即兴成分。它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特征,将原地巨石和悬崖融入到墙壁中。另一方面,佛教建筑通常位于海拔较低处,有一个轴向平面,内部空间高于地面3从公元七世纪开始,佛教寺庙呈现出从印度传统中借鉴的形式主义和对称性,并在吐蕃王朝时期引入西藏。西藏地方古迹和佛教古迹在建筑规范上的差异反映了其建造者和使用者在宗教、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藏历史上两个主要时代的建筑中,这些区别在文学和口头传统上也较为明显3利用文本和民族记录中的信息,提供了对叠涩建筑的一种观点,这是对理解这些建筑结构的经验方法的补充,为解释考古证据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考古 藏式建筑 叠涩石建筑 佛教前文化 苯教
下载PDF
广府传统建筑中砖砌叠涩花叶纹的初步探析
5
作者 麦嘉雯 肖旻 《建材与装饰》 2019年第35期84-85,共2页
在广府地区,花叶纹叠涩是砖砌叠涩的类型之一,常见于传统建筑的墙檐、墀头、门楣等部位。其营造工艺也有着深厚的广府传统。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花叶纹叠涩所使用的纹样母题存在着模糊的认知。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花叶纹的案例,对其基本形... 在广府地区,花叶纹叠涩是砖砌叠涩的类型之一,常见于传统建筑的墙檐、墀头、门楣等部位。其营造工艺也有着深厚的广府传统。但一直以来,人们对于花叶纹叠涩所使用的纹样母题存在着模糊的认知。笔者希望通过分析花叶纹的案例,对其基本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并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总结出其主要类型,从建筑学和图像学的视角对广府砖砌叠涩的花叶纹进行研究,由此填补广府装饰纹样研究的部分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府地区 砖砌叠涩 花叶纹 纹样
下载PDF
汉墓的抹角叠涩藻井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轩 《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9,共10页
抹角叠涩是汉画像石墓的一种墓顶建造方式,通常以四块三角形的石块拼出一个方形的天井,以依次压角的方式将四块三角形石块的组合套叠数层,最后在顶部覆盖一块方形石块。从墓内仰视这样搭建起来的墓顶便见到藻井这一结构(图一;图二)。同... 抹角叠涩是汉画像石墓的一种墓顶建造方式,通常以四块三角形的石块拼出一个方形的天井,以依次压角的方式将四块三角形石块的组合套叠数层,最后在顶部覆盖一块方形石块。从墓内仰视这样搭建起来的墓顶便见到藻井这一结构(图一;图二)。同一时期流行的以石板搭建的汉画像石墓顶还有平行叠涩顶与覆斗形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抹角叠涩 藻井 画像石墓 小亚细亚
原文传递
高句丽抹角叠涩墓初论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侠 《北方文物》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0-36,共7页
在高句丽(前37~668年)的众多墓葬中,抹角叠涩墓作为一种新颖的结构而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中国境内的高句丽抹角叠涩墓为对象,探讨其分布、类型、演变规律及对外界的影响。 高句丽墓的分布与类型 中国境内的高句丽墓,主要分布在鸭绿... 在高句丽(前37~668年)的众多墓葬中,抹角叠涩墓作为一种新颖的结构而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中国境内的高句丽抹角叠涩墓为对象,探讨其分布、类型、演变规律及对外界的影响。 高句丽墓的分布与类型 中国境内的高句丽墓,主要分布在鸭绿江、浑江和富尔江流域。在第二松花江上游的长白山西北麓,也有一些墓群。行政区划主要在吉林省的东南部和辽宁省的东北部。辽东半岛的丹东地区也有零屋发现(图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句丽 叠涩 抹角 双室墓 中原文化 封土石室墓 墓群 墓道 鸭绿江 第二松花江
原文传递
陕西现存宋代古塔考 被引量:3
8
作者 赵克礼 《文博》 2005年第5期33-38,共6页
两宋时期,今陕西地区先是北宋与西夏作战和交往的前沿,后又被南宋和金政权分而治之.由于特殊的位置,陕西宋代古塔遗存蕴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其多样的建造风格,也在周边地区佛塔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 两宋时期,今陕西地区先是北宋与西夏作战和交往的前沿,后又被南宋和金政权分而治之.由于特殊的位置,陕西宋代古塔遗存蕴含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其多样的建造风格,也在周边地区佛塔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对于陕西宋塔的研究还未深入展开,许多古塔的时代归属还有待商榷.因此,依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对今陕西境内的宋塔遗存进行研究与甄别,并在此基础上概括出陕西宋塔的基本特征,可以为全国范围内的古塔研究和断代提供第一手资料,也是进一步研究宋塔遗存历史地理价值的前期重要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塔 纪年 塔刹 铺作 叠涩 一斗三升 木椽头 唐塔 斗拱 汉中地区 直棱 平座 陕西
下载PDF
东北地区现存最早的一座塔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驭寰 《紫禁城》 1999年第2期26-29,共4页
鸭绿江畔矗立着一座古代砖塔,人们不知它建于何时,更不知是何人所建。本文作者通过实地考察,对塔的时代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关键词 东北地区 砖塔 渤海国 塔身 叠涩 式样 艺术手法 鸭绿江 木构建筑 黄泥浆
下载PDF
汉代画像石墓中的异域因素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0-16,235,共7页
汉代画像石墓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其起源与发展与希腊化、波斯艺术的影响密切相关。首先,石刻画像题材中有大量来自欧亚草原与希腊化世界的因素。其次,在墓园内放置石雕也是一个西方传统,画像石墓前的神道石柱造型... 汉代画像石墓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其起源与发展与希腊化、波斯艺术的影响密切相关。首先,石刻画像题材中有大量来自欧亚草原与希腊化世界的因素。其次,在墓园内放置石雕也是一个西方传统,画像石墓前的神道石柱造型受到了西方古典柱式的影响。最后,以藻井和叠涩顶为代表的地下建筑结构也是以欧亚草原文化中的类似结构为蓝本创造出来的。这些外来因素进入中国之后,常常发生造型与含义上的变化。汉代画像石墓是外来的建筑、石刻理念与技术同中国丧葬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画像石墓 中外文化交流 石狮 石柱 藻井 叠涩
下载PDF
浅谈安徽古塔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虹 《东南文化》 CSSCI 1991年第2期178-181,共4页
随着佛教的传入,塔这个宗教中的象征性建筑物随之传入我国.在印度,塔有两种:一种是(?)藏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这两种形式的塔传入我国后,与我国固... 随着佛教的传入,塔这个宗教中的象征性建筑物随之传入我国.在印度,塔有两种:一种是(?)藏佛舍利、佛骨的“窣堵波”,属于坟冢的性(?);另一种是所谓的“支提”或“制底”,内无舍利,称作庙,即所谓塔庙.这两种形式的塔传入我国后,与我国固有的建筑形式及文化传统结合,发展成中国式的寺塔.安徽保存的古塔计有90多座,修建时代为宋、元、明、清,建筑形式主要是楼阁式砖塔.这些古塔,在外型轮廓、平面形制、结构处理、塔道设置、装饰艺术、建筑功能等方面,皆有独到之处,是认识研究我国古塔演变和发展及其地方特色的可靠实物依据.本文通过分析几处实例,谈一点个人的认识,供同行们研究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塔 安徽 寺塔 叠涩 梯道 底层 内折 双抄 空筒 华拱
下载PDF
八塔子塔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福玉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7年第4期113-113,共1页
关键词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价值 六角形 叠涩 塔身 寺庙建筑 解放初期 边宽 契丹族 辽宁省
下载PDF
北朝末隋初莫高窟窟顶图案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振旺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89,共10页
本文从洞窟形制、藻井图案内容及变化、色彩特征等视角,对北朝末隋初代表洞窟展开研究,阐释其对前代的承袭及转型变化。北朝末隋初,中心柱窟形将消逝,平棋图案进入晚期,覆斗顶窟增多。这一时期窟顶图案种类少,整体形象质朴、拘谨,忍冬... 本文从洞窟形制、藻井图案内容及变化、色彩特征等视角,对北朝末隋初代表洞窟展开研究,阐释其对前代的承袭及转型变化。北朝末隋初,中心柱窟形将消逝,平棋图案进入晚期,覆斗顶窟增多。这一时期窟顶图案种类少,整体形象质朴、拘谨,忍冬纹式微,建筑式图案渐趋消失,织物性图案初显端倪,部分洞窟图案趋向精致,推陈出新,展现了北朝末隋初藻井图案继承与转折之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壁画 窟顶图案 平棋图案 叠涩式藻井图案 织物图案
下载PDF
延安地区古塔调查记 被引量:3
14
《文博》 1991年第2期3-15,74+97-100+102,共19页
陕西省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腹部,东经107度40分至110度31分,北纬35度31分至37度30分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中纬度偏南的内陆位置特点。全区总面积36713平方公里。全区共辖13个县(市),193个乡镇(其中有47个镇),3252个行政村,1万个自... 陕西省延安地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腹部,东经107度40分至110度31分,北纬35度31分至37度30分之间,在地理位置上具有中纬度偏南的内陆位置特点。全区总面积36713平方公里。全区共辖13个县(市),193个乡镇(其中有47个镇),3252个行政村,1万个自然村。在1987年至1988年文物普查工作中,经过普查队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共发现各类文物点5808处,居陕西省各地(市)之首。其中有许多风格各异的古塔,引人瞩目(见图)。参加古塔调查的有姬乃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塔 叠涩 延安地区 文物普查 砖塔 开元寺塔 钟山石窟 光孝寺铁塔 塔身 塔刹
下载PDF
从技术、观念到纹样:东汉藻井图案的起源及演变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轩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49-55,共7页
本文探讨汉代藻井图案的建筑结构源起,并探究以抹角叠涩结构为原型的装饰图案从汉代起得以流行的原因。东汉藻井图案是中国古代藻井图案形成的初始阶段,其演变过程也是一段技术、观念与纹样的发展史。在技术和观念方面,外来的穹顶建筑... 本文探讨汉代藻井图案的建筑结构源起,并探究以抹角叠涩结构为原型的装饰图案从汉代起得以流行的原因。东汉藻井图案是中国古代藻井图案形成的初始阶段,其演变过程也是一段技术、观念与纹样的发展史。在技术和观念方面,外来的穹顶建筑技术带来了关于天界认知的重大变化,并直接导致藻井结构的出现。在观念和纹样方面,当佛教思想与艺术形象初入中国后,关于天界的描绘变得更加多元,东汉藻井图案呈现出了对各种思想的兼容并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藻井 莲花 叠涩 画像石墓
下载PDF
三晋古塔概观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步艇 《五台山研究》 1992年第4期39-44,共6页
古塔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山西的分市范围也较为广泛,遍及全省各县,总数达485座之多。它们耸立于高山大川,或耸立于名胜古地,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之称,是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 古塔 覆钵 仿木结构 叠涩 楼阁式 塔刹 中国古代建筑 瓦陇 觉山寺塔 塔身
下载PDF
泸州报恩塔 被引量:1
17
作者 程思远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2-33,共2页
泸州“白塔”,因塔身洁白无瑕而被世人命名的,它的原名叫“报恩塔”。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落成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系泸州安抚使冯揖所建。 “报恩塔”建时无顶,明弘治辛酉(1501年)由小市镇生员李节、李俭等采铜五十斤铸顶,同时... 泸州“白塔”,因塔身洁白无瑕而被世人命名的,它的原名叫“报恩塔”。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落成于绍兴二十年(1150年)系泸州安抚使冯揖所建。 “报恩塔”建时无顶,明弘治辛酉(1501年)由小市镇生员李节、李俭等采铜五十斤铸顶,同时在塔顶内四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州 中心柱 塔身 梯道 石刻 叠涩 甬道 安抚使 仿木 白无瑕
下载PDF
石塔寺释迦如末真身宝塔 被引量:1
18
作者 罗哲文 《四川文物》 1984年第4期42-43,共2页
舍利塔位于四川省邛崃县城西一百余里,高何乡高兴场东,镇西山台地上的石塔寺内。寺原名大悲寺,因有此石塔之故,遂称之为石塔寺。据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碑记上记载说,寺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现存建筑经历代重修,已非原状,唯石塔... 舍利塔位于四川省邛崃县城西一百余里,高何乡高兴场东,镇西山台地上的石塔寺内。寺原名大悲寺,因有此石塔之故,遂称之为石塔寺。据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碑记上记载说,寺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现存建筑经历代重修,已非原状,唯石塔依然屹立,仍为宋代原物。 关于塔的修建经过,现存寺中一通清咸丰三年重刊明正统年间(1436 1449年)僧荣昌培修记事碑记,记载甚详。碑上说:“幸值宋之乾道戊子,有僧安静方游而来,驻锡于山,……会众而言曰,此处可建宝塔”,至“乾道五年……圣批,朕闻佛塔、佛教助国化产,准奏。九月初一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塔 须弥座 塔身 叠涩 寺塔 基台 荣昌 记事碑 反翘 佛像
下载PDF
河北唐县发现金代墓葬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龙 《文物春秋》 1992年第1期94-94,共1页
1989年5月12日,唐县银行建设工地在挖地基时,发现三座金代墓葬。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接报告后,即派人赴现场清理,其中两座在施工中已遭彻底破坏,现将保存完好的一座介绍如下: 墓葬位于城内县政府招待所西侧,为一座圆形叠涩顶砖室墓。墓... 1989年5月12日,唐县银行建设工地在挖地基时,发现三座金代墓葬。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接报告后,即派人赴现场清理,其中两座在施工中已遭彻底破坏,现将保存完好的一座介绍如下: 墓葬位于城内县政府招待所西侧,为一座圆形叠涩顶砖室墓。墓顶距地表2米,残存墓道长0.2米,宽0.95米,底部铺砖。墓门方向352度,下部用三层砖竖砌,上部单砖横砌成拱券式,高0.62米,宽0.65米,进深0.32米。墓室平面略呈圆形,直径东西2.38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砖室墓 文物管理所 金代 叠涩 折腰盘 白釉 底径 道长 券式 圈足
下载PDF
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晋墓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豪 《南方文物》 1995年第2期88-95,29,共9页
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晋墓杨豪1981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为配合深圳特区南头红花园的基建工程抢救发掘出汉墓与南朝墓同时,复又掘出晋墓9座(内长方形土坑墓5座,长方形砖室墓2座,叠涩式砖墓2座),计得随葬遗物60件(表一)。以... 深圳南头红花园东晋墓杨豪1981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为配合深圳特区南头红花园的基建工程抢救发掘出汉墓与南朝墓同时,复又掘出晋墓9座(内长方形土坑墓5座,长方形砖室墓2座,叠涩式砖墓2座),计得随葬遗物60件(表一)。以下将所得情况汇述于后:一、墓葬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支架 长方形 深圳特区 新石器时代遗址 青釉 陶罐 东晋墓 墓葬 叠涩 土坑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