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机制 被引量:5
1
作者 左胜杰 王玉杞 +2 位作者 陈冬霞 王福伟 荣澜熹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I0001,I0002,共16页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 川西坳陷陆相领域气藏分布具有叠合性和广覆性特点,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明显。基于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及侏罗系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1052个天然气样品,研究天然气组分、天然气轻烃和碳同位素组成,明确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分布规律,分析气源对比和运移条件,揭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复杂天然气藏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天然气成分以甲烷为主,质量分数为65.36%~98.47%,甲烷碳同位素(δ13C 1)分布在-39.41‰~-27.10‰之间。由深层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须二段)、须家河组四段(须四段)向须家河组五段(须五段),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降低,甲烷碳同位素减轻;自须五段向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甲烷质量分数逐渐升高,甲烷碳同位素逐渐增重。研究区主要为热解成因气,其中深层须四段、须五段和中浅层侏罗系天然气为煤型气,深层须二段天然气是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类型。中浅层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五段和须四段,下侏罗统在部分地区有贡献,在马井—什邡地区受断层沟通作用影响,须三段也有一定贡献。须四段和须二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马鞍塘组和小塘子组。须五段天然气主要为自源形成。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主要受母质来源和母质成熟度差异、同一气源运移过程中分馏效应及天然气藏属性差异等影响。该结果为川西坳陷叠覆型油气区致密砂岩气成藏勘探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坳陷 叠覆型油气区 致密砂岩气 天然气地球化学 轻烃指纹 气源对比 成因类
下载PDF
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特征及定量预测评价 被引量:34
2
作者 叶素娟 李嵘 +2 位作者 杨克明 朱宏权 张庄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484-1494,共11页
川西复合前陆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转换与沉积迁移,多期次、多边界活动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沉积物源的多源性以及沉积体系的多样性和叠合性。上三叠统至侏罗系碎屑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0%,平均渗透率<0.1 mD,纳米级孔喉占... 川西复合前陆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构造转换与沉积迁移,多期次、多边界活动的构造背景造成了沉积物源的多源性以及沉积体系的多样性和叠合性。上三叠统至侏罗系碎屑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0%,平均渗透率<0.1 mD,纳米级孔喉占主体,是典型的低孔低渗致密—超致密砂岩储层。储层分布范围从中浅层至深层,纵向上多层系不同类型储层复合叠置,平面上多套储层大面积叠合连片分布,呈现明显的叠合性和广覆性。储层在岩石组分、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孔隙结构特征、成藏物性下限等方面具有极强的纵、横向非均质性。储层形成演化具有多阶段性,各个层系或层段均可形成规模有效储层。储层总体表现出"物源、沉积-成岩、构造-断层"控储的特征,同时不同层段有利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有所差别。根据岩石类型、沉积相、定量成岩相以及构造、断层特征等研究成果,可以对有利储层的分布进行综合定量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物源 沉积相 成岩相 孔隙演化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 川西坳陷
下载PDF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宏权 张庄 +3 位作者 南红丽 叶素娟 张世华 王玲辉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9-16,共8页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分布广,但普遍具有高孔低孔富气共存、圈闭类型多样、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勘探难度大。为进一步明确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对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持续攻关研究,提出...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蕴含丰富的致密砂岩气,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分布广,但普遍具有高孔低孔富气共存、圈闭类型多样、气水分布复杂的特征,勘探难度大。为进一步明确油气成藏富集规律,通过对构造、沉积、储层、成藏等领域的持续攻关研究,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地质新认识,以描述由不同烃源层系、不同储集层系、不同类型气藏在时空上叠加而形成的复杂气藏群,其形成时间和成因机制均存在着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表现出"源控区、相控带、位控藏"致密砂岩气富集规律;②针对不同类型气藏建立动态成藏模式,可形成反映油气运聚成藏过程"累计效应"的二级(圈闭级和目标级)三元(源、相、位)动态评价流程,并对天然气高产富集区的分布进行预测和评价。结论认为,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成藏富集规律新认识为川西坳陷天然气增储上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发现并建成了中江、成都两个大中型气田,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超过2000×10^(8)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叠覆型致密砂岩 形成条件 三元控藏 富集规律 动态评价 勘探实践
下载PDF
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地质特征 被引量:62
4
作者 杨克明 朱宏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共8页
根据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地质背景、成藏特点和气藏特征,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概念。川西叠覆型致密气区具有叠合性、广覆性、节律性、模糊性和多样性五性特征。叠合性:原型盆地的叠合性、构造形变的叠合性、储层的叠合性、成藏组... 根据川西致密砂岩气藏成藏地质背景、成藏特点和气藏特征,提出了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概念。川西叠覆型致密气区具有叠合性、广覆性、节律性、模糊性和多样性五性特征。叠合性:原型盆地的叠合性、构造形变的叠合性、储层的叠合性、成藏组合的叠合性、气藏的叠合性;广覆性:源岩分布的广覆性、储层分布的广覆性、圈闭分布的广覆性、气藏分布的广覆性;节律性:构造演化的节律性、沉积演化的节律性、运移充注的节律性;模糊性:气水边界的模糊性、圈闭类型的模糊性、储层的非均质性;多样性:烃源的多样性、储集类型的多样性、运移方式的多样性、气藏类型的多样性。川西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总体具有"源、相、位"三元控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覆型 “三元”控藏 致密砂岩气区 非常规气藏 川西
下载PDF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条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映涛 李旻 +3 位作者 张庄 朱丽 张玲 任青松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0-35,共6页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构造演化、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等地质条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前陆盆地是受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及秦岭造山带共同... 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地震、测井等资料,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四川盆地川西坳陷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构造演化、层序充填及沉积演化等地质条件开展了深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川西前陆盆地是受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及秦岭造山带共同控制的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合盆地,该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控于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造山作用,可划分为被动大陆边缘、局限前陆盆地、成熟前陆盆地和构造残余盆地等4个阶段;②受多期构造运动的控制,川西坳陷陆相层系层序地层及沉积充填呈明显的二元体系域结构特征,逆冲挤压期发育湖侵超覆细碎屑体系域,以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为主;③松弛期发育低位粗碎屑体系域,以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结论认为,川西前陆盆地多旋回叠合的构造、沉积特征为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的形成提供了大面积、广覆式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西部 前陆盆地 叠覆型 致密砂岩气区 层序地层 二元体系域 沉积特征 构造演化 生储盖组合
下载PDF
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储层致密化过程 被引量:6
6
作者 叶素娟 杨永剑 +3 位作者 蔡李梅 阎丽妮 李文茂 何建磊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6-41,共6页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具有多层系、多物源、多类型、大面积叠置连片分布的特点,上述条件也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关键。来自不同物源砂岩的碎屑组分明显不同,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大量的测... 四川盆地陆相致密砂岩具有多层系、多物源、多类型、大面积叠置连片分布的特点,上述条件也是叠覆型致密砂岩气区形成的关键。来自不同物源砂岩的碎屑组分明显不同,其所经历的成岩作用类型、序列及强度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大量的测试分析资料,根据碎屑组分特征分层系将该盆地川西坳陷致密砂岩储层划分为9大类,并依据不同类型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差异分析,探讨了储层致密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富长石类砂岩的碳酸盐胶结物含量普遍较低,溶蚀作用强度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砂岩。②不同类型储层的形成演化与致密化时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中,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富岩屑类、富石英类砂岩的致密化时间(J1—J2)早于富长石类砂岩(J3末期);须四段贫长石类砂岩最早致密(J3—K1早期),其次为钙屑砂岩(K1早中期),含长石类砂岩致密时间相对较晚(K1晚期);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富岩屑类砂岩的致密化时间(K1)早于富石英类砂岩(K2末期)和富长石类砂岩(E),部分地区富长石类砂岩由于经历较强的溶蚀作用,现今孔隙度大于10%,储层尚未完全致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叠覆型 致密砂岩 成岩作用 储集层致密化 晚三 中侏罗世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特征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4
7
作者 赵弟江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航 赵野 涂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旋转与差异隆降,形成了“坡隆频繁转换、地层掀斜翘倾”的斜坡带演化模式。该构造演化模式控制了双洼双套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早期“潜山成储-近源成扇-台地混积滩”的沉积体系以及多种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的油气成藏规律: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表现出明显的源控特征;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了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油气层位的差异分布;新构造运动控制斜坡带油气超晚期充注。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受多期走滑-伸展构造相互叠置影响,形成了多源供烃、储层发育、圈闭多样的有利成藏条件,是有利的石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复杂斜坡带 走滑-伸展叠覆型 新构造运动 超晚期充注
下载PDF
断层转换区低级序断层分布特征及其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路智勇 全宏 +4 位作者 白青林 刘中伟 刘金友 杨婷 王福金 《西部探矿工程》 CAS 2020年第11期91-93,96,共4页
断层转换带内部低级序断层较为发育,严重破坏了储层的连通性与完整性,在开发中后期,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分布特征是挖掘剩余油潜力的必要条件。以营26叠覆型转换带为研究区,利用蚂蚁追踪与测井断裂系数计算等技术精细描述了其内部的低级... 断层转换带内部低级序断层较为发育,严重破坏了储层的连通性与完整性,在开发中后期,精细刻画低级序断层分布特征是挖掘剩余油潜力的必要条件。以营26叠覆型转换带为研究区,利用蚂蚁追踪与测井断裂系数计算等技术精细描述了其内部的低级序断层分布特征,发现高级序断层的尾端、转弯及交汇处是低级序断层的密集发育区。低级序断层一般与主干断层呈雁列式、平行式或帚状分布,或者在主断层的两侧呈羽状分布。低级序断层与注采井网的匹配关系及对砂体的错断控制着区内的油水矛盾、注采矛盾以及储采矛盾,从而制约着剩余油沿主断层呈窄条带状展布、或者在帚状低级序断层发育处形成锯齿状剩余油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转换区 低级序断层 剩余油 营26叠覆型转换带 蚂蚁追踪 张扭应力场
下载PDF
塔木察格盆地南贝尔凹陷东次凹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关系
9
作者 高庚 李艳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42-957,共16页
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国东部,与中国的海拉尔盆地同属一个盆地,为叠置于兴蒙造山带之上的拉张—挤压型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南贝尔凹陷位于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中部,面积为3 200 km^2。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南—北洼槽构造... 塔木察格盆地位于蒙古国东部,与中国的海拉尔盆地同属一个盆地,为叠置于兴蒙造山带之上的拉张—挤压型中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南贝尔凹陷位于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的中部,面积为3 200 km^2。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南—北洼槽构造转换带位于南贝尔凹陷东次凹中部,为反向聚敛叠覆型构造转换带,是重要的含油气构造带。转换带对油气聚集的影响贯穿油气成藏的整个过程,可以形成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构造或圈闭;可将沉积区分为彼此分隔的洼槽,还可控制富含有机质沉积物或储集砂体的分布;转换带密集发育的断裂系统为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通道。南贝尔凹陷东次凹油气成藏整体受南-北洼槽转换带控制,沉积体系的展布、有利储集砂体分布和有效构造圈闭受控于构造转换带。已发现的油藏均与南贝尔凹陷东次凹南—北洼槽构造转换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贝尔凹陷 构造转换带 转换带分级 反向聚敛叠覆型 油气成藏
下载PDF
辽中凹陷南洼构造转换带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强 田晓平 +2 位作者 孙风涛 来又春 蔡越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1-47,共7页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 对辽中凹陷南洼三维地震资料进行解释,将剖面解释与平面成图分析相结合,探讨辽中凹陷南洼旅大21油田和旅大16油田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并分析构造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贯穿辽中凹陷南洼,在中央走滑断层、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局部弯曲段形成旅大21油田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旅大16油田北部增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和旅大16油田南部释压型“S”型构造转换带,在旅大16-3断层和旅大16-21断层的叠覆区形成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构造转换带改变了分段断层传递的应力,使三维空间应变守恒,采用断层的位移-距离法探讨旅大16油田中部释压型叠覆型构造转换带的变形特征。构造转换带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优质储层的发育,控制油气运移过程和断层封堵。辽中凹陷南洼增压型构造转换带是有利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带“ S”构造转换带 叠覆型构造转换带 油气成藏 郯庐断裂带 辽中凹陷南洼
下载PDF
Elimination of boundary effect for laminated overburden model in pillar stability analysis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鹏 K. A. Heasley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6期1468-1473,共6页
The laminated overburden model(La Model)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pillar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As a boundary element program,the La Model program is sensitive to the boundary condition,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 The laminated overburden model(La Model)has been widely used for pillar design and stability analysis.As a boundary element program,the La Model program is sensitive to the boundary condition,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before creating the model.To eliminate the boundary effect in a La Model pillar stability analysis,a suitable boundary buffer zone is needed around the model edge.The radius of influence(R)and the abutment load extent(D)are two major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stresses and displacements calculated in LaM odel.To determine the optimum buffer zone extent,a database of case histories was analyzed using the La Model program.Values for R and D were varied until a buffer zone having negligible influence on the pillar stability factor(SF)of the active mining zone(AMZ)was determi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llar stability boundary effect La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 room-and-pillar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