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口头诗学的中国“旅行”——从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谈起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艳超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140,共7页
发端于西方的口头诗学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次被译介至中国,并对国内不同领域的知识生产形成了多重影响。由朝戈金所著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一书,系这一域外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熔铸而成的重要著作。该书... 发端于西方的口头诗学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次被译介至中国,并对国内不同领域的知识生产形成了多重影响。由朝戈金所著的《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一书,系这一域外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熔铸而成的重要著作。该书问世迄今,对中国人文学术研究影响甚大,其多元化的学术价值值得以中西方学术演进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首先,该书以冉皮勒及其演唱本作为研究对象,这种研究路径坚守了国际史诗研究中的“歌手立场”,并旨在以歌手作为切入视点进而探寻口头诗歌的创编法则。其次,该书推动了中国史诗观念的跃进。史诗由一种书面文本渐次被视为一宗活态演述传统,这一观念更新进一步推动中国史诗研究的学术转型。再者,该书以文本阐释和传统重构建立了田野“再认证”的工作模型。这一模型的建构离不开文本形态的考辨、文本观的更新、文本分析的实践及程式化风格的抽绎。就中国口头诗学研究而言,该书及其蕴含的学理价值成为后续关乎人类表达文化之理论研索的重要原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朝戈金 口头诗学 冉皮勒研究 全观诗学
下载PDF
口传史诗诗学的几点思考——兼评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 被引量:3
2
作者 钟敬文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1-7,共7页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文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 ,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 口传史诗是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流传不息的文化现象。中国在史诗的记录和出版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史诗研究也正在进入由资料向客观历史中的史诗传统的还原与探究。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就是基于民族史诗传统 ,在大量田野调查和理论积累的情况下 ,对民族史诗《江格尔》(歌手冉皮勒 )演唱的“程式句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江格尔》 程式句法 口传史诗 朝戈金 口传史诗诗学 民族史诗
下载PDF
动静相合:中国史诗研究的结构民俗学转向——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读后 被引量:2
3
作者 孟令法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6-34,共9页
《口传史诗诗学》是一部以"口头程式"为理论基础,探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程式句法的专著。"口头程式理论"有显著的结构主义遗留,而于语词、句法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程式"概念,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 《口传史诗诗学》是一部以"口头程式"为理论基础,探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程式句法的专著。"口头程式理论"有显著的结构主义遗留,而于语词、句法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程式"概念,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我国史诗研究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固化文本的思想深描,因此"口头程式理论"的借鉴与实践,将我国史诗研究带入从静至动的结构转向中。不过,这里的"结构"并非以建构分析模型为主旨,而是以具体语境中民俗事项的构成规律为核心的研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朝戈金 结构民俗学 语境 转向
下载PDF
叙事研究的民间文化拓展——叙事理论发展的另一个踪迹
4
作者 黄伦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1期67-71,共5页
叙事学研究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在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从整体上看,叙事学的发展经历了由民间叙事到文人叙事再回归民间叙事的过程,其间也有过从转译引进到本土构建的努力。勾勒和认识这一踪迹,对于拓展中国叙事学研究,... 叙事学研究走过了近90年的历程,在中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迅猛发展。从整体上看,叙事学的发展经历了由民间叙事到文人叙事再回归民间叙事的过程,其间也有过从转译引进到本土构建的努力。勾勒和认识这一踪迹,对于拓展中国叙事学研究,构建本土叙事理论话语,将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研究 文人经典 民间文化 口传诗学
下载PDF
摹仿与表演——重读奥尔巴赫《摹仿论》
5
作者 胡继华 朱凤娟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9年第3期13-23,共11页
当代学者巴克以当代口传诗学补充古典摹仿论诗学观念,凸显文字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奥尔巴赫“摹仿论”将摹仿解释为“对现实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摹仿与表演的关系。在口传诗歌的原始构想中,“表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一个特定的... 当代学者巴克以当代口传诗学补充古典摹仿论诗学观念,凸显文字再现与表现的关系,奥尔巴赫“摹仿论”将摹仿解释为“对现实的描绘”,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摹仿与表演的关系。在口传诗歌的原始构想中,“表演”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和一个特定的环节,诗人将程式系统付诸实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诗歌文本性相容。表演不仅是一种诗化的行为,而且也是一种叙述行为,一个叙述者向他的听众演唱一部或者多部史诗。然而,巴克的研究涉及古典研究和民俗研究的汇通,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分野,对于文学研究开启了一个跨媒介的路向。现在,仅以中国书面语言的诞生和诗歌早期发展为例,讨论书面文学对于中国古代“抒情美典”的引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论 口传诗学 表演性 抒情美典
下载PDF
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 被引量:3
6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2007年第2期F0002-F0002,共1页
口头程式理论在现阶段的民间文学研究中.远未发挥它的阐释效力.更遑论在作家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了。也许在20年后进行学术史回顾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口传史诗诗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范式意义。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民间文学研究 朝戈 口头程式理论 文学研究史 学术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