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活态”剧本研究的创新之作——评郑劭荣专著《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
1
作者 李跃忠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119-121,共3页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以"活态"剧本——口头剧本为研究对象,拓展传统戏剧研究领域,揭示戏曲史的口传潜流,为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文献典籍与田野资料相互参证...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以"活态"剧本——口头剧本为研究对象,拓展传统戏剧研究领域,揭示戏曲史的口传潜流,为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史实及其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研究手段,文献典籍与田野资料相互参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戏曲口头剧本研究》 口头剧本 即兴演出 多学科研究
下载PDF
从书场走向舞台——民间说唱与戏曲口头剧本的形成 被引量:3
2
作者 郑劭荣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7-152,共6页
从书场走向舞台,从即兴说唱到即兴演剧,是戏曲口头剧本生成的主要路径。考察我国剧种发展史,幕表制戏剧的前身往往为说唱伎艺。伶人沿袭说书人的编创手法,以"梗概式"文本为依据,营造剧目,演述剧情。戏词的创作方法亦与说唱同... 从书场走向舞台,从即兴说唱到即兴演剧,是戏曲口头剧本生成的主要路径。考察我国剧种发展史,幕表制戏剧的前身往往为说唱伎艺。伶人沿袭说书人的编创手法,以"梗概式"文本为依据,营造剧目,演述剧情。戏词的创作方法亦与说唱同出一辙,运用诗词赋赞这一程式化工具,进行灵活套用、转化,在表演中即兴编词。伶人改编小说的技法亦源自说唱,遵循可演性原则,凸显主要情节和人物,保留并突出小说中的重要科白与诗词韵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说唱 口头剧本 即兴创编 曲艺 戏曲
下载PDF
论我国影戏口头剧本的形态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郑劭荣 《西夏研究》 2010年第4期103-109,共7页
影戏口头剧本的口传性主要体现在剧本的结构形态、舞台演出及其传承机制三个方面。"人物套语"、"情景套语"和"唱词套格"共同构成了口头剧本的基本形态;口头剧本的"即兴演唱"深刻地受制于程式... 影戏口头剧本的口传性主要体现在剧本的结构形态、舞台演出及其传承机制三个方面。"人物套语"、"情景套语"和"唱词套格"共同构成了口头剧本的基本形态;口头剧本的"即兴演唱"深刻地受制于程式和演出场合,而且"剧无定本";"学习"、"记忆"和"表演"三个互为联系的环节构成口头剧本的传承链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戏 口头剧本 演出 口传
下载PDF
论戏曲中赋的渊源——兼论口头剧本的形成
4
作者 郑劭荣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6-202,共7页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 宋元南戏、杂剧和明清传奇中有不少赋体文,其源头并非汉大赋,而是民间俗赋,它以说唱的形式进入戏剧表演。唐代俗赋较早与戏剧结缘,并在演出形态上影响了后代戏剧用赋。在宋金杂剧中出现了赋的表演伎艺,虽然存留说唱艺术的某些特征,但主要以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具体表现在"赋"名剧的表演上,这些体制短小的剧目具有类型化、程式化的特点,具有口头剧本的构件特征。进入戏剧的俗赋最终从说话艺术演变为一种戏剧表演手段。剧中赋是我国戏曲由口头文学演变而来的重要证据和线索,古代戏曲中的"赋前套语"显示了变文、俗赋与口头剧本在编创方式上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口头剧本 渊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