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讲述者的口头表演--论孟姜女传说的共时性 |
倪金艳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2 |
1
|
|
2
|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口头表演类非遗展陈实践研究 |
朱莉莉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2022 |
1
|
|
3
|
口头表演的理论与发展研究 |
奴尔麦麦提.依马木
|
《黄河之声》
|
2018 |
0 |
|
4
|
“影像文化志”视野下“活态”史诗口头表演特征的翻译——以《玛纳斯》史诗英译为例 |
陈卫国
梁真惠
|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2
|
|
5
|
口头表演的过程表述--以蒙古族音乐的口传性研究为例 |
博特乐图(杨玉成)
|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6
|
|
6
|
口头表演视阈下的章回体留学小说 |
胡安定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7
|
论伊安的口头文学表演实质和柏拉图的误断 |
孙景尧
夏洁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8
|
从历史性书面叙事到表演性口头叙事 |
王青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
|
|
9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与传承——湘南瑶族“坐歌堂”仪式的表演艺术 |
李巧伟
|
《长沙大学学报》
|
2024 |
0 |
|
10
|
传统与表演——《森吉德玛》两种版本的表演阐释 |
哈斯巴特尔
|
《歌海》
|
2014 |
1
|
|
11
|
蒙古长调歌是如何传承的?——群体歌手、宴会舞台与德都蒙古长调歌表演 |
傲东白力格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7 |
0 |
|
12
|
口头艺术的点滴感悟——简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脉络及认知视野 |
周.特古斯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3 |
1
|
|
13
|
论曲调框架 |
博特乐图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07 |
6
|
|
14
|
彝族史诗中的鹿形象初探 |
马克.本德尔
赵肖为
|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6
|
|
15
|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的方法论探索 |
刘守华
|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9
|
|
16
|
民间文学研究 |
黄景春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7
|
让英语课堂成为真正的乐园——浅谈故事教学 |
胡丹
|
《新课程(教研版)》
|
2013 |
0 |
|
18
|
口头诗学视野下的敦煌佛教歌辞论析——以“重句联章体”佛教歌辞为例 |
许柳泓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21 |
0 |
|
19
|
美洲本土传统(北方) |
巴瑞.托尔肯
巴莫曲布嫫
|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1
|
|
20
|
诗歌即历史——自我指涉式的历史文本解读 |
张妍
|
《华夏文化论坛》
|
2016 |
0 |
|